提升学校品位 创建和谐校园

来源 :成功•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xsais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校要担负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这一历史任务,必须加强自己的内部建设,全面提升学校的品位,构建和谐校园,发挥学校传承与教育功能,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一、公生明,廉生威——提高干部政治品位
  
  学校品位高低关键在干部品位,决定干部品位首要的是干部政治品位。明代郭允礼的《官箴》云:“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封建社会的官吏尚且知道树立领导者威信,明确提高领导者品位的途径,现代学校的领导干部更应该在这方面做得更好。
  1.落实民主集中制,秉公办事,确保执行政策的公平、公正
  现代社会变化迅猛,日新月异,新事物层出不穷,任何个体的人在社会变化发展的洪流中都显得渺小,以一人之智、一人之力去应对纷繁的社会,必然会应接不暇,犯错误是不可避免的。只有发挥集体的力量,群策群力,才能在工作中把握正确的方向,正确地执行政策,促进工作的发展。民主集中制就是一项确保领导者不犯错误或少犯错误的制度。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是提高干部政治品位的途径,能否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也是区分干部集体品位的标志之一。
  2.廉洁自律,以廉示人,树立高尚的人格魅力
  从古至今,领导层的腐败问题都是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学校是一个知识分子密集的地方,中国古代文人洁身自好的思想在这个群体中体现得比较明显。在这一群体中,领导者的非权力因素影响力远比权力影响力大。学校的领导者若不能“以廉示人”,则诚信尽失,丧失其管理的基本力量。所以学校的领导干部一定要自觉遵守党风廉政建设的各项规定,清清白白做人,堂堂正正谋事,树立高尚的人格魅力,凝聚全校的人心。
  
  二、人为本,本为人——提高学校管理品位
  
  在中国和外国都有“人本”的管理思想,这种管理思想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只有把这种思想合理地运用于学校的各项日常管理之中,提升学校的管理水平,理顺学校各方面的关系,发挥管理的作用,才能提升学校的管理品位,构建和谐的校园。
  1.以人为本,尊重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教师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的管理不能像企业一样完全用量的标准来衡量。教师的评价、考核等都必须“以人为本”,不能以“物”为本。尊重教师的人格、珍惜教师的劳动、关爱教师的健康、关心教师的发展,充分发挥人文关怀的作用。人是第一要素,在管理中要真正把人当作活生生的有感情有血肉的人来看待,为他们的成长、发展考虑,为他们的现在、将来考虑,为他们的发展和将来提供物质的和精神的支持。中国有句古话:“士为知己者死。”学校领导要走入教师的心灵,和他们一起感受生活,成为教师的知己。
  2.以本为人,满足群众合理的需求,调动群众积极性
  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来解释,人有不同层次的需求。学校管理就要准确把握教职工的不同需求,满足他们合理的需求,引导他们通过合理合法的途径获取正当的利益,并通过满足其需求激发他们工作的热情。不同人的需求和满足的途径也不一样,概括起来为:给老年教师以尊重,满足其情感的需求;给中年教师以荣誉,满足其实现价值的需求;给青年教师以责任,满足其理想追求的需求。在应对具体问题时还要具体分析,因人而异。当然,前提是不能过多地亏欠教职工的物质需求。
  
  三、勤者精,精者勤——提升教师专业品位
  
   教师专业品位是决定学校品位的核心因素,因此必须大力提高教师专业品位。但人的个体差异性较大,我们不可能让一所学校的教师都成为特级,也不会出现一所学校的教师都混日子的现象。因此必须有区别地对待,为教师设立不同的努力目标,促进教师整体素质和整体品位的提高。
  1.提升普通教师的业务水平
  现在各个学校绝大多数普通教师都能扎扎实实做事,勤勤恳恳教书。这些教师由于各种原因没有成长为骨干教师,但这些教师不能被忽视,学校教育教学的重任是他们扛起来的。因此要采取一切方法,利用各种途径来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搭建平台给更多的教师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和品位。这些普通教师与骨干教师的根本差距在观念和信心,学校领导者的任务就是要把一些先进的理念灌输给这些教师,通过内研外培、结对拜师等形式,让这些教师近距离感受骨干教师的风采,使其产生内动力和外驱力,形成各自的特长,自觉提高素质和品位。
  2.锻造骨干教师的奉献精神
  “名人”效应在当代作用很大,学校一样无法脱离追逐“名人”效应的潮流。于是各类学校都在努力培养“名师”,培养“名师”是一个“双赢”的游戏,但并不是每个学校都能培养出“名师”。于是一些学校便开始引进“名师”,学校的骨干教师也就成为了抢手货。由于校际之间待遇差距的拉大,骨干教师能否安心工作、能否在学校发挥导向和示范作用就成了所在学校领导的“心病”。骨干教师的师德教育便成为当前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培养出有奉献精神、有大责任感的“名师”是现实的需求,当然这项工作不是单凭学校的力量就能完成。笔者认为,要切实落实“名师”援教工作,特别是支教于偏远薄弱学校,让一些在优越条件下成长的“名师”亲身感受偏远学校教师的精神,从而增强其社会责任感,使他们形成勤奋工作、甘于奉献的精神。
  3.促使教师内化学校主体精神
  一个学校有一个学校的主体精神。学校领导者应从学校的发展历史中提炼主体精神,并在师生中广泛宣传,使其成为教师工作的精神动力。领导者还要大力营造特色氛围,让教职工在这种氛围中得到熏陶,使名师和普通教师都能逐步接受、践行、传承这种精神,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校教师的品位。
  
  四、实者虚,虚者实——提升学校文化品位
  
  学校是有着浓郁文化气息的场所,学校的文化品位彰显学校的精神,是学校品位的外在表现。着力打造校园的文化品位,是建设和谐校园,提升学校功能的必要之举。
  1.用先进的理论指导学校的文化建设,以虚导实
  学校的文化建设是实实在在的:实实在在的物质为基础,实实在在的措施要执行,实实在在的人去行动。而这些实实在在的物、措施和人必须用先进的理念来指导才能发挥其作用。一草一木的设置,一笔一划的修饰,一言一行的规范,都应体现现代的教育理念,渗透科学的育人理论。如果没有先进的理论指导,那么所有的文化实体都将成为一种呆板的、没有生机的“死物”。
  2.用具体的措施来落实先进的文化建设理念,化虚为实
  学校的文化建设的内容,没有一项不是“虚”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都是抽象的名词,学校的主体精神、主流文化也都是文字的表达。文化建设就是要将这些“虚”的要求变成实在的,将这些要求物化为学校的教育措施,物化为教师的教育行为,让教师和学生在日常中知道该怎么做、要如何才能做得更好,在做中落实教育的内容,在做中体会精神,提高学生品位。
  学校的品位体现在学校的每个个体、每个部分、每个环节上。只有提高了每个个体、每个部分、每个环节的品位,才能提升学校的整体品位,才能促进学校均衡、持续、高效发展,创建和谐校园,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最大贡献。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