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京杂记》看西汉风俗

来源 :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zz1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京杂记》作为一部事物琐录类笔记小说,所载录西汉风俗既广且多。基于对《西京杂记》整体风俗的研究,将风俗置入人一生的三个阶段进行划分,分别为生育风俗、婚嫁风俗和丧葬风俗,并尝试探究这些风俗形成的原因。生育风俗有“双生子先生为长”“五日子不举”;婚嫁风俗有“及冠后方可婚配”,婚嫁方式有“私奔婚”与“聘娶婚”;在丧葬方面,丧葬制度有孔窍制度、活人殉葬、石人殉葬、云母防腐等,自杀之风与盗墓之风随之兴起,反盗墓意识苏醒。
其他文献
“育人”先“育德”,如何通过课程思政的改革,在提高卫星气象学课堂教学质量的同时,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是目前高校大气科学专业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文章从兰州大学大气科
有机化学课程是化学化工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传统的授课方式以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及性质为主线,强调专业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其育人功能。通过引入课程思政理念,在系统讲授有机化学课程的过程中,巧妙融入化学家在化学史中的贡献、新材料合成及应用、与化学试剂有关的典型案例等思政元素,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热情与效率,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奉献精神,实现教书与育人的相互促进。
针对高校实验室安全现状和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特点,论述了以化学为基础的本科专业开设实验室安全与环保课程的必要性。根据课程特点,结合常熟理工学院材料工程学院的实际情况,基于OBE教育理念,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课程考核方式三个方面开展面向应用型本科专业的课程教学改革,提升课程的教学效果,帮助学生树立安全与环保意识,增强学生安全防范和处理危机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室环保素养。
高职院校的发展与高职教育生态环境息息相关,高职师资作为高职教育发展的核心要素,其队伍的稳定和发展通常为教育生态环境所左右。当前,医学高职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医学基础课教师作为医学专任教师的重要力量,其“双师型”专业发展之路已成为医学师资建设中亟待关注的问题。基于医学高职教育生态学视角,剖析当前高职医学基础课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及制约因素,探讨高职医学基础课教师专业发展的方法策略,以期促进高职医学基础课教师的专业发展。
高校实验室是高校开展教学活动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场所,对培养专业人才及推动科技创新具有重要意义。但高校实验室的开放运行状态直接影响了其作用的发挥。文章通过调查分析目前高校实验室开放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从政府、高校及实验室三个层面提出应对策略,为充分发挥高校实验室功能,构建全方位、可持续的实验室开放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提供参考和借鉴。
文章针对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专业定位、培养体系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在实施培养过程中面临的具体困难,通过构建“产业链专业集群”建设模式,设计与能力培养目标相适应的一体化课程体系,实施产教研融合协同育人等措施,明晰了机械专业在地方汽车产业链中的服务支撑定位,提高了专业办学的社会适应性。充分发挥地方产业优势资源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推动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竞争力的提升。
重视和加强实践教学,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一直以来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目标与方向。项目化教学模式是一种以项目为依托,以任务为载体的新型教学模式,将项目化教学模式引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实践,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增强学生的获得感,促进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知行合一育人目标的有效实现。
在课程教学中实现“三全”育人,对提升高校教师教书育人工作的实效性,提升学生的获得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苏州科技大学生物技术专业导论课程自身建设规律为例,就此课程实施“三全”育人混合式教学模式教学改革的途径进行了探讨,以期促进相关专业类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提高。
高职院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是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社会主义建设者的执行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而基层党组织则是人才培养的“守门人”,是把握人才培养方向的舵手。网络信息时代,不但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更对基层党建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充分灵活运用网络新媒体手段,可提高宣传效率和效果,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使正能量更强。
在新形势下,随着科技的创新和经济的发展,交通运输学科的新理念、新技术不断显现,对教学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有了新要求,培养的是具有综合能力强、专业素质高、实践创新能力突出等特点的高级技术人才。文章以交通工程、交通运输、物流工程为研究对象,分析现有交通运输类课程体系的不足,结合新理念、新技术融合发展背景下对交通运输类人才能力的要求,定位人才培养方向,开发系列新课程,构建“3层次+5模块+4课程群”课程体系,融合新思路,提出新的课程体系实施模式以及实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