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逐“神性”拷问“人本”r——论《马尔多罗之歌》中“两希”文化的冲突

来源 :哈尔滨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lycx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尔多罗之歌》是19世纪法国作家洛特雷阿蒙创作的散文诗,由六支歌组成,其内容攻击和嘲笑上帝、人类、家庭、道德,甚至文学艺术本身,将一切反叛和摧毁都夸张到惊世骇俗的极端.对于非西方文化语境的读者而言,只有从西方文化的源头,即希伯来—基督教文化和古希腊文化入手,才能理解洛特雷阿蒙对“理性”的反叛,对“原欲”的张扬,对“人本”的拷问,才能理解在历史长河中积淀形成的西方的“文化—心理结构”,理解这种影响个人意志的相对稳定的社会存在,以及在这样特定的文化背景下,文学创作所受到的影响.
其他文献
非法持有不安全食品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目前我国食品安全犯罪未包括该行为,因此将其纳入刑法规制有现实需要.将非法持有不安全食品的行为入罪,不仅有利于发挥持有型犯罪构成预防堵截犯罪、保护法益的功能,而且符合当下我国食品安全刑事政策由“厉而不严”向“严而不厉”的转变态势.
人工智能与司法的融合须明确一定的界限.若越界,则司法商业化风险将会集体显现,主要表现为:片面竞争影响司法统一运行、利益驱动影响司法独立自主、刻板路径影响司法途径多元、替代论设影响司法人员能动、技术藩篱阻断司法经验传承、技术钟摆影响司法场域稳定、算法歧视影响司法公平正义、算法黑箱影响司法程序正义等.面对司法商业化风险,应对策略主要有:强调党对司法的绝对领导、强化人工智能司法意识形态引领、明确人工智能辅助司法理念、建立人工智能与司法融合机制、加大复合型人才培养、完善人工智能控制主体的权利义务、建立人工智能研发
将“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作为网络诽谤案件提起公诉的标准,并未从根本上解决被害人取证困难的问题.在职权主义背景下,赋予被害人调查取证权的可能性存疑.可以借鉴我国台湾地区将告诉权与证据收集相分离的做法,令亲告罪被害人自主选择“公诉”或“自诉”的追诉方式,完善大陆地区“告诉才处理”案件的刑事立法与司法实践.
司法实践对案件中出现的正当防卫情节认定率不高,这既有法律规定过于原则的因素,又有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影响的因素.“武装对等”与“唯结果论”是正当防卫司法认定的思想误区,证明责任错位及司法机关不积极行使程序终结权等问题,也是认定正当防卫路上的“绊脚石”.司法机关要树立正确的司法理念,确定合理的正当防卫价值衡量与判断标准.
“互联网+”背景下,借助网络平台兴起的灵活用工形式逐渐发展起来,然而我国现行法律缺乏对灵活就业人员工伤保险的相关规定.基于此,文章分析我国灵活就业人员纳入工伤保险的现实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议,以期为保护灵活就业人员的劳动权益以借鉴.
制造业服务化正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一种重要形式.文章利用演化博弈分别从对称情形下和非对称情形下分析制造企业选择自营服务模式和外包服务模式的博弈过程,并用matlab软件进行数值仿真.结果表明:在对称情形下,制造企业会根据成本和额外收益的差值来决定是否选择自营服务模式;而在非对称情形下,加入人才参与度因素,弱势制造商若想扩大自身收益,政府必须降低制造企业自营服务所需成本,加大人才引进,并对企业进行相关培训来增加人才对企业的参与度.
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即“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引起人们对现有学校育人任务的不断反思.经过对教育制度改革、高校培养模式的改革、基础教育的反省、思维培养、教育评价等方面深思,有学者将“创新”归结为杰出人才的一个重要特征.自由是人的教育及其拯救的所有可能性的首要条件,身体自由是人生存的前提,“精神自由”则更加指向人存在的本质,对人本身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培养自主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的动力.保持“精神自由”是各级学校创新人才培养的要务,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真正得以实现的思想保障.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对李煜进行了高度的评价,认为其词“神秀”,其人则如“释迦、基督”,能够“担荷人类罪恶”.学者据此认定王国维偏爱李煜.深入关注该问题,除了要对王国维偏爱李煜的原因进行探讨外,还需要全面搜罗王国维偏爱李煜的证据.探究王国维偏爱李煜之证,不仅需要通过通读、细读《人间词话》,对王国维的评词理论逐条进行分析,还需要辅以比较的维度,将《人间词话》中王国维所评价到的与李煜相关的词人与李煜并置,进行对比分析,另外还需要结合词学批评的更为广阔的语境,关注其他词学理论家对李煜的评论,并审视王国维如何在其
文化教学是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但目前,我国《大学体验英语》课堂文化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效果不佳.基于此,文章提出尝试开设英美电影选修课,将《大学体验英语》中课文内容与主题电影相结合来进行英语文化教学,以期丰富大学英语课堂文化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大学英语课堂文化教学的效果.
文章以中国外交部例行记者会及美国国务院新闻简报的转写文本为语料,基于Culpeper、Bousfield提出的不礼貌策略,对中美外交新闻发言人不同意策略进行跨文化对比研究,探讨其背后反映的语言特点、文化背景和意识形态的差异.研究发现:两国发言人在不同意策略的数量、各策略使用频率及表达形式方面都有所差异,主要受新闻发布会问答模式、文化差异的影响.本研究将有助于丰富跨文化交际以及外交话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