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实验在高三元素与化合物复习中的运用

来源 :化学教与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unnerup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高三元素与化合物的复习中,把微实验带入课堂,通过实验的探究,整合元素与化合物知识、化学反应原理知识、化学实验知识。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化学的兴趣,而且对化学知识整体把握有帮助,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
  关键词:微实验;高三复习;二氧化硫;氯气
  文章编号:1008-0546(2015)09-0088-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5.09.029
  传统的高三化学复习往往是枯燥的,很容易陷入做题讲题的泥沼。一般复习思路有四个步骤:知识梳理、例题分析、练习巩固、习题讲评。学生在复习过程中,比较被动,课堂形式单调,难以激发学习兴趣,复习效率不高。以“知识为中心”的复习策略,面面俱到,容易变成孤立事实的堆积,难以建立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更难转化为能力。 通过精选‘范例’替代百科全书式的知识,能够增进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促进基本观念的形成,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高三元素与化合物的复习,应该以知识为载体,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精选“范例”设计微实验,巧妙运用相关知识,实现复习目标。
  一、微实验的确立
  微实验指的是那些操作简单,现象明显,所需时间短的实验,但具有探究性价值,能鼓励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思考问题[2]。
  1. 微实验的功能
  高三微实验功能不同于新课学习过程中的实验。新课学习过程中的实验侧重实验事实与实验规范等,微实验侧重实验事实的分析,实验问题的解决。实验操作不再是主要的,学生的主要活动是思考与分析,提出解决策略,落实笔头书写。
  2. 微实验的确立原则
  确立哪些实验为高三复习微实验需要遵循三个原则:(1)简便易操作,高三元素化合物复习的微实验,侧重点不在实验本身,而是以实验为载体带动元素与化合物复习。繁琐的实验,费时过多,涉及面狭窄,学生易将注意力转移到实验操作细节,不利于思考与分析。操作过于精细的实验,老师容易把精力主要集中在实验本身,不利于对学生的引导与启发。(2)能激发思维冲突,实验中的冲突要么是预期与现象不一致,要么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如怎么检验氯水中的H 呢?学生传统中可能想用pH试纸,用酸碱指示剂等等,但都不行,这就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冲突;又如SO2溶液中滴入含有酚酞的NaOH溶液中,溶液褪色,是什么原因使之褪色的呢?怎么用实验来证实呢?(3)具有综合性,能设置问题串,微实验应选取那些看似简单,但能整合知识的实验,如如何检验氯水中Cl2分子?运用Cl2的氧化性吗?氯水中的HClO也有氧化性,怎么确定是Cl2的氧化性,还是HClO的氧化性呢?可以在氯水中滴入CCl4把Cl2萃取出来,取下层液体滴入FeCl2或NaBr、KI等溶液中。上层液体,也可以滴入KI溶液中,观察现象,书写方程式,就把氧化还原反应很好地利用起来了[3]。
  二、微实验的准备
  高三复习中的微实验需要两个方面的准备:思路的准备、操作的准备。
  1. 思路的准备
  思路的准备,就是在备课中要思考需要复习哪些知识,设计什么微实验来承载这些知识?在实验中要提哪些问题?准备怎么解决问题?估计学生会提什么问题,该怎么应对?如复习SO2,需要复习的知识要点:(1)SO2的本体知识。SO2水溶液的酸性,SO2的漂白性,SO2的还原性与氧化性。(2)反应原理知识。氧化还原反应,平衡移动,盐类水解,沉淀溶解平衡。(3)思维拓展知识。分析实验问题,提出解决方案。需要进行的实验有六个方面:(1)SO2气体溶解实验。(2)SO2溶液酸性实验。(3)SO2还原性实验。(4)SO2氧化性实验。(5)SO2漂白性实验。(6)SO2沉淀实验。需要提出的问题的三个方面:(1)操作描述问题,溶解SO2该如何操作,落实到文字书写。(2)原因分析问题,SO2溶液滴入含有酚酞的NaOH溶液中,溶液褪色,分析原因是什么?SO2溶液中加入BaCl2有没有沉淀?原因是什么?(3)探究解决问题,探究SO2使NaOH酚酞溶液褪色的原因,探究SO2与BaCl2的沉淀生成。
  2. 操作的准备
  实验操作的准备是教师进入实验室,先行对相关实验进行操作,发现实验中的问题,从而改变教学思路或改进实验操作,确保课堂教学实验的成功。微实验往往是教师自行设计的,实验未必成功,需要对药品浓度,药品的用量、滴加顺序等进行对比实验,确立实验最佳条件。在SO2的实验操作准备中,发现了三个问题是备课中所没有想到的:(1)NaOH溶液浓度的选择,把SO2溶液滴入酚酞的NaOH溶液发现久久不褪色,估计是NaOH浓度太大,稀释后来做,等体积混合就褪色了。所以在教学设计中添加了NaOH溶液浓度选择,5mol·L-1,0.1mol·L-1。(2)SO2溶液滴入酚酞的NaOH溶液褪色后的混合液加热后溶液没有变红,这对延伸盐类水解知识是不利的,分析可能是SO2溶液过量太多了,加热促进水解也不足以显碱性,所以第二次、第三次慢慢小心滴加,犹如中和滴定一样,刚褪色为止,加热后会出现浅浅的红色。(3)SO2溶液与BaCl2溶液混合,出现了白色沉淀,讨论分析,这可能是少量H2SO3被氧化为H2SO4所致,改成向BaCl2溶液里直接通SO2,就没有沉淀出现了。这说明部分氧化的说法是成立的。然后往混合溶液中滴加硝酸或NaOH溶液出现沉淀。
  三、微实验的实施
  微实验课堂实施要特别关注学生思维的参与和复习要点的落实。不但要求操作到位,还要在教学语言上特别注意启发性,学生不只是观察与思考,还要落实到笔头书写。
  1. 设置悬念,激发思维冲突
  设置悬念,就是要让学生对实验结果充满期待,有思维准备的观察。平铺直叙的语言,容易让学生乏味,精彩的实验需要老师在教学中设置悬念,吊起学生的“胃口”,激发学生的认知内驱力,也就是先要引起学生的思维冲突。引起学生思维冲突的方法有三个:(1)猜测与分析,在实验前让学生估计实验现象,并说明自己的理由,这里最好有不同的观点进行交锋,比如,在新制氯水中滴加CCl4以后,下层液体中有没有Cl2分子呢?你怎么证明?又如氨水与酚酞的混合溶液,加热后颜色变深还是变浅呢?你的理由是什么?(2)抓住学生的疑问并放大讨论,比如将氯水滴入NaBr溶液和CCl4的混合溶液中,老师解释为Cl2氧化了Br-,学生会问,一定是Cl2氧化的吗?老师立刻反问,那你认为还有什么?你怎么证明它?(3)欲擒故纵,按照学生错误进行下去,让错误自我暴露,比如怎样检验氯水中的H 呢?学生会说用石蕊试液,那就现场用石蕊检验,不行;又有学生说用pH试纸,那就立即用pH试纸检验,也不行,这样就加深了学生的印象,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   2. 运用追问,提升思维水平
  思维总是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产生,问题不仅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动力[4]。课堂中的追问是将学生思维引向深处的常用手段,追问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预设的追问,另一种是非预设追问。预设的追问,是建立在对学生回答充分估计上的追问,也就是常见的问题串策略,初次的问题可能比较浅层,问的是什么,追问的问题是为什么,怎么办的问题。比如针对SO2还原性的提问可设置的问题串:①SO2中的硫处于什么价?②硫的常见价态是多少?③SO2主要表现为氧化性还是还原性?④怎么证明SO2的还原性呢?⑤你能书写SO2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的化学方程式吗?⑥SO2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是不是因为SO2的漂白性呢?⑦你怎样用实验来证明SO2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是不是因为SO2的漂白性而是它的还原性呢?非预设的追问,往往要根据学生的现场回答而追问,追问的过程往往是暴露学生思维的过程,也是激发其他同学思考的过程。这需要教师深厚的教学功底与灵活的教学机智,在瞬间中发现学生思维的火花,并去点燃它。比如在检验氯水中的HClO时,利用它的漂白性,立刻有同学问,你怎么知道是不是ClO-的漂白呢?怎么知道是不是Cl2的漂白呢?我马上反问,大家有什么办法来回答他?有人说把ClO-去掉,怎么去呢?加过量的酸,那就加盐酸试试,看看漂白效果?漂白效果减弱了?能说明是ClO-的漂白吗?有学生问加足量的烧碱,把HClO全部变成ClO-,它的漂白性怎样呢?实验试试,漂白性还是减弱,但依然有,怎么回事呢?
  3. 落到笔头,清晰表达思维
  高考实验不是实验操作,也不是实验口述,而是实验的书面语言表述。落到实处就是要落在笔头,用清晰而简洁的书面语言表述实验问题。落在笔头的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实验规范表达,二是方程式书写训练。实验规范表达有三个落脚点:(1)实验设计的规范表达,比如根据所提供的药品,设计实验验证SO2水溶液呈酸性;根据药品设计实验检验氯水中的Cl2等。(2)实验现象的表达,比如将氯水滴入NaBr溶液和CCl4的混合溶液中,现象如何?再取下层液体滴入KI溶液中,实验现象如何?(3)原因分析的规范表达,如加热SO2溶液滴入酚酞的NaOH溶液褪色后的混合液加热后溶液变红,原因是什么?表达中要书写水解离子方程式,要从平衡移动的角度描述分析。化学方程式是化学实验的符号表征,是学生对反应原理的理解与应用,所以书写方程式一直是高考试题中的重要考察内容。如书写SO2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的化学方程式,书写HClO与NaBr反应的离子方程式。通过投影学生书写情况,讨论评价的方式把方程式书写落实。
  4. 恰当取舍,突出教学主干
  课堂时间有限,不足以将所有预先的设计实施,而且学生的基础不同,有些问题探讨难度过大,所以需要取舍。比如在复习SO2时,究竟要不要把SO2与BaCl2的实验拿进课堂呢?这个问题本身很能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帮助学生理解形成沉淀的本质,还能帮助学生反思“强酸制弱酸”这一规律的局限性。可这个问题涉及溶度积与电离常数的计算,学生还没有复习相关知识,难度过大,所以将这部分知识放到沉淀溶解部分复习。又如,要不要将SO2与KMnO4溶液的褪色进行褪色原因的讨论,尽管难度不大,但后面要讨论SO2与NaOH酚酞混合溶液的褪色原因与实验,二者有重复,就舍去了。
  四、结论
  微实验引进高三元素与化合物的复习,虽然能很好的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但准备过程比较长,在日常的课堂中难以开展,而且覆盖面比较小,各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不容易建立。因而在复习过程中,最好先总体性复习,建立好相应知识网络后,选取其中个别代表物来设计微实验深入分析。
  参考文献
  [1] 毕华林. 化学课程中“范例”的内容特征与学习价值[J],化学教育,2012,33(9):41-43
  [2] 王磊主编. 中学化学实验及教学研究[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73
  [3] 黄文军,黎薇. 基于研学问题的高三化学一轮复习——以氯水与溴化钠溶液反应为例[J].化学教学,2015,(6):50-53
  [4] 高敬,毕华林.关于化学课堂提问的几点思考[J]. 化学教育,2004,25(9):20-23
其他文献
People who litter in Thai national parks may get a surprise in their mail3—their litter may be send back to them. Thailand decided to act on the more and more wrappers4, plastic5 bottles and paper thr
出生日期:2000年5月26日  爱好:乒乓球  座右铭:善良是一种世界通用的语言,盲人可以感觉到它,聋子可以闻得到它。  就读学校:河北省阜城县古城中学八年级(2)班 指导老师:张超  The Cars in the Future  In the future, with every family having their own cars, traffic is becoming a big
在阅读英语材料时或是在考试过程中,有很多人感到自己的阅读速度实在是跟不上需要。有些朋友认为是自己的英语基础不行,然后就拼命地背单词。其实如果能够用正确的方法进行快速阅读训练的话,即使在原有的基础上也能使阅读速度有显著的提高,更何况很多情况下根本就不是英语基础的问题。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练习快速阅读的四种方法。  1. 快速泛读  平时要养成快速泛读的习惯。这里讲的泛读是指广泛阅读大量涉及不同领域的书
At one time, Einstein traveled all over the United States giving lectures. He traveled by car and soon became quite friendly with the driver.  The driver listened carefully to Einstein’s lecture, whic
王靈灵  出生日期:2006年8月14日  爱好:舞蹈  座右铭:An idle youth, a needy age.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就读学校班级:山东省梁山县杨营中学七年级(6)班  指导老师:于莹  I am a happy girl in people’s eyes, because I smile a lot. When my friends see me, they w
摘要:文章以初中化学《二氧化碳的性质》探究教学为例,针对目前实验探究课中只注重形式和内容,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发展的现象,提出了如何在实验探究课中培养学生高级思维能力的一些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探究教学;教学设计;思维能力培养  文章编号:1008-0546(2014)10-0075-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1]中提出: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体
摘要:复习课堂由于缺乏新意,往往学生兴趣不足,课堂气氛比较沉闷,复习效率低。可以借助多媒体,应用小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学生为主体,讲练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了解学生情况,同时设计复习过程,维持教学动态平衡也是非常重要的。  关键词:化学复习课堂;激发兴趣;发挥能动性;维持动态平衡  文章编号:1008-0546(2013)11-0081-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摘要:文章以“从自然界获取铁和铜”的教学设计为例,以铜器时代、铁器时代、多元材料时代的历史变革引导学生进行铁、铜知识的学习,将化学史教学融入课堂,也落实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关键词:教学设计;铜器时代;铁器时代;多元材料时代  文章编号:1008-0546(2015)03-0045-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一、问题的提出  人本主义理论认为学习的过程应该是人的全面发
摘要: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生活是化学的源泉。将生活元素引入到化学教学活动中,使化学学科知识与生活情境紧密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启发学生用化学的眼光去关注身边生活,在生活中理解化学知识,从而促进学生化学科学素养的提高。文章立足于高中化学与生活的关系,结合教学案例,就如何使化学教学生活化做了一些探讨。  关键词: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案例  文章编号:1008—0546(2016)07—003
摘要:元素化合物知识是中学化学学习的主干内容,整个化学必修1教材的主要组成部分。在新课程理念下探索如何有效开展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文章以鲁科版《化学1》第3章第1节“碳的多样性”第1课时的教学为例,阐述新课程理念下,多种教学方法并用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运用元素观和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开展元素化合物教学的基本思路。  关键词:元素化合物;学习积极性;元素观;科学探究的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