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红楼梦》中的佛教思想

来源 :人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ohe520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红楼梦》不但以宝黛钗的爱情悲剧为主线,讲述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衰落与消亡,还在书中记录了大量封建社会时期的文化知识以及民风民俗,其中就包含了很多佛教思想。“因缘果报”和“色空观念”是佛教文化的两个重要因子,因此本文旨在以此为出发点来分析《红楼梦》所渗透的佛教思想。
  关键词:《红楼梦》;因缘果报;色空观念
  中图分类号:J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3-0000-01
  古典小说《红楼梦》一书以“梦”始,以“梦”终,通篇蕴含着深厚的佛教思想。因缘果报、色空观念等佛教思想充斥着整部小说,使小说渗透着人生如梦、世事无常的悲凉色彩。
  一、因缘果报的内涵及其在小说中的体现
  (一)因缘果报的内涵。
  东晋高僧慧远吸收“业感缘起”的说法,并融合中国自古以来“善恶报应”等观念,著《三报论》、《明报应论》以提倡“因缘果报”思想。
  因缘为因与缘之并称。因,指引生结果之直接内在原因;缘,指由外来相助之间接原因。依此,因缘又有内因外缘、亲因疏缘之称。广义而言,因即意谓因与缘,包含内因与外缘。一切万有皆由因缘之聚散而生灭,称为因缘生、缘生、缘成、缘起。因此,由因缘生灭之一切法,称为因缘生灭法;而由因与缘和合所产生之结果,称为因缘和合。
  果报即由过去业因所招感之结果,又作异熟、果熟、报果、应报、异熟果。果报有二种:一、总报,即由引业(总报业)而来之果报,如人之生存即由前生引业而来。二、别报,即人人个别之果报,系由满业(别报业)而来,又称满果,如同生而为人,则有男、女、贫、富之分,此即为别报。《涅盘经》讲:“业有三报,一现报,现作善恶之报,现受苦乐之报;二生报,或前生作业今生报,或今生作业来生报;三速报,眼前作业,目下受报”。如此说来,好人今受苦报,不得善终,皆因过去所种的恶因,今已缘熟,须承受苦果,今生虽然做好,却善因薄弱,善缘未熟,要待来生,才受好果,反之亦然。可见,佛教处处讲究有果必有因,果由因生,因由果来,今生种何因,来世得何果。
  (二)因缘果报思想在小说中的体现。
  《红楼梦》中随处可见因缘果报的场合,而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宝黛钗之间的爱情。
  小说第一回就借甄士隐的梦境让我们了解了宝黛前世做业之因:宝玉的前世神瑛侍者在西方灵河岸边,三生石畔用仙水浇灌黛玉的前世绛珠仙草,使其得以久延岁月,吸收天地精华和雨露滋润而修成女儿身。得了灵气的仙草见神瑛侍者投胎下凡,领略世间的温柔富贵,为了报答他的浇灌之恩,绛珠仙草也决定下凡,用一生的眼泪还他。这样,就有了“石头下凡历劫,绛珠还泪”的因缘果报。木石前盟的因缘果报贯穿小说的全过程,因此宝黛之间的爱情在本质上就是一个还泪的过程。小说时不时会向我们点明他们之间的前世宿缘,以此来照应今世的还泪果报。小说第三回写宝玉和黛玉初次相见,彼此都有熟悉之感,林黛玉总觉得宝玉好像曾经在哪里见过似的,宝玉也说“这个妹妹我曾经见过的”,这正是因为他们有着“木石前盟”的宿缘。而从宝玉摔玉开始,黛玉就在进行还泪行动。小说中写黛玉流泪的情节很多,像“宝玉挨打”、“黛玉葬花”等,眼泪是印证“绛珠下凡还泪”因缘果报的象征。所以眼泪再多,也总有还尽的那一天,小说第四十九回就暗示了我们,黛玉说到:“近来我只觉心酸,眼泪却像比旧年少了些的。心里只管酸痛,眼泪却不多”。“眼泪不多”是泪尽的前兆,而泪尽的时候就是黛玉还泪结束的那一天,也就是魂归离恨天的时候。这是一场前世就已经注定的还泪情缘,宝黛爱情的独特之处,就是儿女真情。但是他们之间的真情与当时社会的世俗人情是格格不入的,因此也不被当时的世人所接受。所以,阻碍他们相爱的不仅是家族的反对,更主要的还是整个封建社会的否定,因此他们之间注定是“有缘无分”的,这段爱情注定逃不过悲剧的结局。
  我们再来看宝玉和宝钗之间的爱情——金玉良缘,如果说“木石前盟”的爱情是前世因缘,那么“金玉良缘”的相逢就是现世情缘。小说第三回写黛玉有不足之症,“从会饮食时便吃药,到今日未断”,因此癞头和尚劝她要么出家,要么“总不许见哭声”、不见外姓亲友之人,如此才可保一生平安。作者在这里已经告诉了我们黛玉泪尽而死的悲剧。而同样是小时多病的宝钗,却得到一位和尚给她治好了病,还送她两句吉谶:“不离不弃,芳龄永继”,这和宝玉出生时口中所含的宝玉上所写的“莫失莫忘,仙寿恒昌”两句话正好一对,从而为后来二人之间的金玉良缘以及成亲埋下了伏笔。不论是容貌、品德还是才智,薛宝钗都是大观园众多女儿中最出众的,可以说是《红楼梦》中最美满的女性。她有很现实的处世原则,能够处处考虑自己的利益,但她同样有少女的情怀,有对宝玉的真实情感。但是她却没有获得真正的幸福,她与宝玉的婚姻不过是空洞的结合。“金锁是个和尚给的,等日后有玉的方可结为婚姻”,本来以为是金玉良缘,但是宝玉由于和黛玉有着木石前盟,所以“心心念念只记挂着林黛玉,并不理论此事”,甚至在梦中都不肯承认这段金玉良缘:“和尚道士的话如何信得?什么金玉姻缘,我偏说是木石姻缘”。宝钗与宝玉是现世“金玉良缘”的因缘,但宝玉是与生俱来的,而金锁不过是和尚给的,因此金玉良缘是很难达到“不离不弃,芳龄永继”的理想状态的。薛宝钗一生都在追求完美与成功,但是在感情上她却始终也没有做到,她也很清醒地意识到不管自己怎么努力也是留不住宝玉的,不得不“任他随聚随分”。
  总之,作者在构建小说情节、安排人物命运时,始终贯穿着因缘果报的思想,不仅使故事的发展合乎情理、顺其自然,同时也为小说中人物的命运与结局埋下了伏笔。
  二、色空观念的内涵及其在小说中的体现
  (一)色空观念的内涵。
  四大皆空是佛教的基本思想。四大,也叫“四界”,具体指的是地、水、火、风,地的属性是坚;水的属性是湿;火的属性是暖;风的属性是动。这四种属性具有形成有形有相的地、水、火、风四种元素的功能。又由于四种属性是从功能上来意识到它的存在、无形象去认识它,因此佛教称这四种属性为“能造四大”。而由四种属性所表现的有形有质,可以通过视觉去见到的地、水、火、风为“所造四大”。尽管佛教认为有两种四大,然而“能造四大”,仅仅是性能,是不可以肉眼见到的,而“所造四大”有形有质,是可以通过视觉来直接认识的,故一般提四大只是指“所造四大”,即地、水、火、风四种元素。佛教认为世界上一切存在的东西,外而山河国土,内而身体形骸,既不是类如造物主上帝所创造出来的,也不是无因无故而忽然产生出来的,而是四大和合所形成的。四种元素能产生世界,所以称“大”。宇宙万物没有一件不是四大暂时聚合生成的,所以也没有一样是永恒不变的。四大合则生,四大散则灭,所以说“四大皆空”。   佛教把一切有形的物质称为“色”,这些物质均属因缘而生,其本质是空,故色即是空。意谓色本身即是空幻不实,无根无形。《般若菠萝蜜多心经》曰:“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按此说法,那么宇宙万物都因因缘和合而生,其在未生之前,本无此物,既灭之后,亦无此物。即使在其生后灭前这段时间内,也只不过是众缘凑合在一起的假象,本无自性可言。
  (二)色空观念在小说中的体现。
  色空观念是《红楼梦》创作的主旨。小说第一回在介绍本书的由来时就写到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将《石头记》改名为《情僧录》,而且书中多处表现出“色即是空”的佛教观念。小说第一回中跛足道人所唱的《好了歌》,分别从功名将相、金银财富、娇妻恩情、儿孙后代几个方面来告诉人们一切事物的本性都是“空”,不要对此存有贪恋,只有放下一切才能“好”,充分体现出了老庄的出世哲学与佛法的禁欲主义。
  《红楼梦》中所涉及到的“色”既包括男女间的情色,又包括整个人生,其色空观主要强调现实人生的虚无,提倡一种出世哲学。色即是空,而空即是无,整部小说都笼罩着一层虚幻、空无的气氛。
  小说中凡是过分纵情声色的男女,由于不明白情色为空的道理而贪色纵欲,最终导致命归黄泉,秦钟就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秦钟从其名字来看就是一个情种,我们都知道宝玉可谓是英俊可人,但是在秦钟面前,他也不得不自惭形秽:“那宝玉自一见秦钟的人品,心中便有所失,痴了半日,自己心中又起了呆意,自己道:天下竟有这等人物,如今看来,我就成了泥猪癞狗了……”然而宝玉只不过是一个多情公子,但秦钟却是一个情色公子,经常放纵自己,结果导致年纪轻轻就身损神伤,最终送了性命。
  作者在安排人物命运时,也大量掺杂了色空观念,从而在人生层面上阐释了“色即是空”的理念。书中有很多人物最后都皈依了佛教:甄士隐同疯道人飘飘而去,贾宝玉舍弃宝钗出家为僧,惜春、芳官、藕官、蕊官先后出家为尼,柳湘莲将万千烦恼丝一挥而尽皈依佛门,而妙玉则干脆以一个带发修行的尼姑出场。这些人物的出家尽管并不都是由于明白了“色即是空”的道理,但他们还是或多或少对世间的功名利禄、富贵荣华等“色”有了一定程度的勘破。
  总之,《红楼梦》作为中国文化的一个奇迹,其中所蕴含的佛教文化是丰富而深厚的。通过对“因缘果报”和“色空观念”这两个佛教基本思想的分析,我们不仅看到了二者在串连小说情节、安排人物命运以及表达小说主旨方面的作用,同时也深深地体会到了整部作品所折射出来的佛教文化精髓。
  参考文献:
  [1] 赵毅.《红楼梦》的佛教思想略论[J].学海,2008(09).
  [2] 彭晰.浅谈佛教思想对《红楼梦》的影响[J].青年文学家,2011(04).
  [3]许佳佳.略谈《红楼梦》中的佛教思想[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13(04).
其他文献
十多年前,从大学毕业的刘兆丰从风景区规划开始认知真实的贵州,开始参与风景区规划工作,也从此与乡村旅游结下不解之缘。这些年来,他以一个规划师和建筑师的目光见证并参与了贵州乡村旅游从无到有的发展历史,并以独特的历史观视角,分析这里的山水人情何以与众不同,且入木三分。在他看来,乡村旅游要跳出单纯旅游业的角度,而从解决农村整体问题的角度来规划。  ——编者    我认为乡村旅游作为一种可能,对中国的农村重
摘要:学生党组织是高校学生安全稳定工作的生力军,在当今多元化文化背景下,学生党组织肩负着加强大学生精神文明建设,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做好校园稳定工作,推进和谐校园建设的新使命。文章旨在结合学生工作实际,探索有助于学生安全发展的学生党组织建设模式,找出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进一步完善高校“坚持以党建为龙头,引领学生工作全局,促进校园安全稳定”的工作机制。  关键词:学生党组织;安全维稳
众所周知高校是培养高级人才的场所,不同的高校都具有自己不同的特色。普通高校培养的人才大多服务于社会经济建设。需求的不同,人才培养目标的取向就有所不同。文章将结合在湖
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对山西省高等院校8所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应届毕业生就业意向进行抽样调查,统计和分析出学生的就业意向和心态,以及分析其影
摘要:镜子是《红楼梦》与《西游补》中的一个重要意象,不仅蕴含着丰富的象征意义,而且与两部书的主旨息息相关。本文通过对两部文学作品中的“镜意象”进行深入分析,着重探讨“镜意象”在两部文学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及其对作品主旨的揭示作用。  关键词:“镜意象”;象征;主旨  中图分类号:I 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3-0000-01  “镜子”是文学作品中经常会提到的
期刊
幼儿教育,我们通常又叫做启蒙教育,幼儿时期孩子的思维结构的形成,对孩子今后的发展都将起到重要的决定性作用,因而需要得到我们的关注。语言是人类文明的重要体现,是重要的信息载
小利生长在农村,远处晃眼一瞟,她那清瘦的脸颊两侧印着高原的红晕,涨红了脸,细长灵巧的脖颈和一身儿土色的薄衫儿,奇怪的耷拉在皮肤上.rn在小利出生五年后,小利的矿工父亲下
期刊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创新型人才成为社会改革与发展的迫切诉求.毋庸置疑,教育在这一诉求之下承担着比以往更为重大的使命.课堂教学评价是对教学教育活动的一项具象评价指标,
摘要:文章通过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现状进行分析,深刻探讨高校教师师德建设方面的问题,并对师德考评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对策;探讨  一、高校高校师德建设存在的问题  党的十八大报告也指出:“教育是中华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师德兴则教育兴,教育兴则民族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高校师德建设也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笔者认为其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种:  1.理想信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