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建设之要 创发展之策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

来源 :吉林农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6832793xy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双阳区幅员面积1677平方公里,辖4个街道办事处、3个镇、1个乡,总人口38.3万,其中农业人口28.3万人。双阳于1995年7月撤县设区,是长春市幅员面积最广、人口密度最小、生态环境最佳、自然资源最丰富、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最大的新城区,也是国家命名的“中国梅花鹿之乡”和“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新农村建设实施以来,双阳区委、区政府牢牢抓住“政府、社会、农民”三个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重点在调动和发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农民主体”三个方面作用上进行了一些尝试,取到了一定的成效。
  1.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为新农村建设“保驾护航”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要求,也是新农村建设顺利推进、取得成效的关键所在。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伊始,双阳区就重点在导向、投入、规划、制度等方面发挥了政府的主导作用,实现了新农村建设的良好开局。
  1.1理清了发展思路,为新农村建设全面推进提供方向和依据 在充分调研、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结合区情实际,双阳区确定了新农村建设“五三六六”总体发展战略。即围绕“培育新人、发展新生产力、改造新生产关系、建设新基础设施和提高新生活质量”的“五新”工作重点,按照“全面小康型、小康型、宽裕型”这三个发展层次,遵循“融入城市型、城郊服务型、中心集镇牵动型、资源开发型、特色产业主导型和企业带动型”六种建设模式,深入开展“富到农户增收入,学到农户长本领,权到农户做主人,保到农户解危难,美到农户树新风,乐到农户促和谐”的“六到农户”建设活动。总体发展战略的确定,不仅为双阳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宏观、明晰的指导,也较好解决了“乡村两级组织不知怎么建,老百姓不知怎么干”的问题,同时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干部群众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
  1.2完善了机制体制,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一是成立了新农村建设领导组织。结合双阳区新农村建设的实际,成立了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并设立了新农村建设办公室,拨付办公经费,配备车辆和现代化的办公设备,对全区新农村建设进行指导、协调、督查和验收,及时解决新农村建设遇到的重点和难点问题,确保新农村建设在组织领导层面上协调运转。二是建立了新农村建设帮扶机制。按照“家乡人包保家乡,哪个村出来的部门干部就负责哪个村”的新农村建设帮扶原则,在区里选择了74个行政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包保全区134个行政村,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几年来,帮扶部门为所帮扶村新上产业项目500余个,基础设施投入(含争取专项资金)2.2亿元,有力推进了所帮扶村的经济和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三是完善了新农村建设考评制度。自新农村建设以来,双阳区就把新农村建设工作纳入到乡镇(街)、部门工作目标考核责任制中来,并以政府目标责任制的形式落实到各部门、各乡镇(街),作为工作督导和年末考核验收的依据,年底采取全体常委集中考核的办法进行验收,作为年终评价乡镇(街)全面工作的重要依据。同时,还出台了村干部述职制度、优秀村干部转变身份制度,调动了基层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新农村建设呈现出了竞相发展的良好态势。
  1.3拓宽了资金筹措渠道,保证新农村建设资金投入 一是捆绑使用支农资金。按照梯次推进的原则,对全区各类涉农、支农资金和项目统筹安排、集中投放,重点用于全区示范村和重点推进村的新农村建设。每年年初,根据各村的发展计划,形成发展目标书,作为各部门争取专项资金的指南。并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把农业、水利、交通等专项资金相对集中于重点推进村中,解决了资金分散造成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几年来,全区80%以上的专项资金都投入到了重点建设村中。二是政府出资扶持主导产业发展。为了加快重点推进村的产业发展,双阳区在财政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拿出80万元用于新农村产业扶持贴息资金,解决产业特色不鲜明和产业布局不合理问题。据统计,全区扶持额度达到了主导产业扶持贷款利息的60%以上,拉动贷款1.3亿元,有力促进了特色产业发展,各地主导产业发展更加明晰。三是利用惠农政策筹集资金。利用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政策,筹集保险资金1044万元,使全区的参合率达到了96.3%,进一步健全了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利用农业保险政策,推广农业保险面积达到45500余公顷,投保总额1380余万元,保证了农业生产安全和农民稳定增收。争取农机补贴资金5650万元,农机综合作业水平达到58%以上;利用农村“村村通”扶持政策,累计修建“村村通”水泥路(油路)970公里,通村率达到100%,通屯率达到了65%。
  2.充分挖掘社会各种资源,为新农村建设“添砖加瓦”
  社会资源作为新农村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必须加以正确引导、合理利用,达到支持和促进新农村建设的目的。因此,双阳区按照形式灵活多样,内容服从实效的原则,利用和鼓励社会各种资源,以不同的形式参与新农村建设。
  2.1依托农村闲置资源,吸引社会资金,完善农村政务、商贸等基础设施 在新农村建设中,双阳区紧紧围绕农民求知、求富、求乐、求安、求健康的要求,以为民、利民、便民为根本,通过市场运作的方式,改造、新建了齐家卧龙等17个集“政务服务、公共服务、物资流通、娱乐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农家大院(农村社区),为农民打造了聚集的场所和综合的服务平台。这些农家大院已成为村民政务的集中地、文化娱乐的休闲地、教育培训的主阵地、物资流通的集散地,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较大的牵动空间,形成了农民聚集和消费的“洼地效应”。
  2.2依托农村产业资源,着力打造特色产业,推进绿色副食品基地建设进程 为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双阳区把农业产业发展的重点放在特色上,全力打造具有区域特点和鲜明特色的主导产业。在产业发展上,依托现有的农业资源,大力发展了以梅花鹿养殖、绿色水稻种植、苗木花卉培育为主的各类品系园区,为城市资本和社会资金进入双阳农村提供了商机。通过吸引各种资金进入农业产业和相关服务业,促进了双阳种植业和养殖业的精深发展。目前,全区蔬菜种植面积达到7070公顷,绿色水稻及优质米稻面积达到了8000公顷,超千万元的鹿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发展到7家,有效推进了长春最大绿色副食品基地建设进程,初步构建起与城市发展相协调、具有双阳特色的现代都市农业体系。
  2.3依托农村人力资源,支持和鼓励能人志士反哺家乡,营造了家乡人支持家乡新农村建设的良好氛围 经过广泛调查,充分掌握了从双阳区走出去的成功人士的基本情况,并采取给予政治待遇、授予荣誉称号的形式,积极鼓励其回报家乡,建设家乡,推进家乡新农村建设。几年来,全区共协调和接受社会建设新农村资金900多万元。通过整合社会资源,营造了人人关注、社会各界大力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浓厚氛围。
  3.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为新农村建设“夯基筑础”
  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和最终受益者,是新农村建设成败的关键所在。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双阳区坚持用新农村建设政策统一广大农民的思想,用新农村建设给农村带来的巨大变化和巨大利益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使之自觉、主动参与新农村建设。
  3.1注重加强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创业能力 农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和效果。为此,双阳区首先把培育新型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首要任务加以认真落实。先后建设农民夜校38个,具有培训功能的农民综合活动场所30多个,依托就业培训中心,形成区乡村“三级联动”和输出培训、技能培训、科技培训“三位一体”的农民教育培训网络体系。同时,通过“阳光工程”培训、“职业教育”培训,以及出台的“政府买单”政策,开展了多层面、全方位的培训工作。目前,全区每年培训农民都在1万人以上,其中职业技能培训在3000人以上,每年大约有1800多名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开展“农民创业年”活动中,累计开办创业项目19个,涉及9200余户,实现了“培训—致富—发展”的良性循环,有力地促进了当地新农村建设。
   3.2注重人居环境改善,提升农民的精神面貌 围绕建设山水型新城区这一目标,双阳区从打造青山绿水的生态环境、清新优美的生活环境、幽雅整洁的人居环境、文明和谐的人文环境出发, 本着建设、整治、管理三项并重,加大对村屯内主要道路及边沟的建设和清理力度;加强水源地周围环境防护;全面开展村屯绿化美化工作,主要公路两侧要绿化美化,保证无垃圾和废弃物,屯间路要栽植绿化树和花草,提倡用果树绿化村庄;推广“四位一体”生态模式,重点建设家庭清洁能源;家畜家禽做到圈养、舍养,畜禽养殖大户要退院出村,提倡建设牧业集中饲养小区,逐步实现人畜分离;一个自然屯建设两处以上标准的垃圾集中堆放点或中转点,每个村建设一处或几处垃圾填埋场,并能进行简易处理;每个村组配有专(兼)职保洁员和垃圾清运车,建立了卫生管理长效机制。几年来,全区清运垃圾16.7万立方米,搬迁柴草垛15900个,建成村民卫生厕所19579个,沼气池1000个。扩大绿化面积,种植各种树木30万棵,美化种植花草1200万株,实现了90个屯的标准绿化。共统一围墙146000延米,彩涂6000平方米。加大了农村泥草户改造建设力度,共改造建设9512户泥草房。统一公路沿线及主要集中居住区房屋的颜色,统一围墙、透视墙的高度、样式,使村民院落整齐、整洁、美观,打造出了双阳区农村特色风景带。
  3.3注重强化民主管理,调动农民自主发展的能力 在农村民主管理上,双阳区探索并推行了以两委、产业协会和屯务理事会为一体的“三驾马车”新型村民自治管理模式,即村支部、村委会管理农村政务,把握政治发展和产业发展方向,协调解决村级各类事务;农民产业协会组织农民发展经济,实现农民富裕的目标,探索农民自我管理、自我组织、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民主管理体制;屯务理事会管理农民,成为两委的助手,处理纠纷和农村部分公益事业发展,使农民“自己的家自己当,自己的事情自己办”。到目前为止,全区已经成立并运行的屯务理事会有528个。经过几年的实践,理事会在屯内事务管理、基础设施建设、公共事业完善、乡容村貌综合整治、村民出工筹劳以及处理村民的民事纠纷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真正尊重了农民的意愿,更好地发挥了农民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作用。
其他文献
近日,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发布2017年度全年业绩报告.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32.73亿元,同比增长16.23%;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13.32亿元,相较于去年同期的-9.34亿元实现
期刊
Haste序列,全称为半傅里叶采集单次激发快速自旋回波序列.它仅采集K空间的一半数据,然后利用K空间的轴对称特性,求出另一半K空间,重建出重度T2加权像.该序列保留了与Turbo-SE
关于莲藕,有一段美丽的传说。远古时候,八百里洞庭白茫茫的一片水,没有鱼虾。岸边溜光光的一片荒地,没有花草。有一个美丽而善良的莲花仙子,私偷了百草的种子,下到洞庭。在湖边遇上
MRI成像技术应用于临床已有20多年,其高对比度,任意方位断层,无骨伪影,无创性及分子生物学和组织学的信息使影像诊断的临床应用范围,诊断准确性得到极大的拓展和提高.但常规
目的观察糖皮质激素(ICS)联合长效β2受体激动剂(LABA)吸入治疗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重叠综合征(ACOS)的短期疗效。方法收集2012年3月至2015年3月期间来我院诊治后病情稳定
东辽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按照试点先行、点面结合、梯次推进的原则,创新工作思路,加大工作力度,在突出农民主体作用的同时,更加注重政府主导作用,用机制和政策引导新农村建设逐步深入,走出了一条具有东辽特色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政策引领、以奖代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路,有效推进了全县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实现了整体推进,呈现了均衡
几年来,通化县委、县政府坚持科学发展观,立足县情,紧紧围绕改善民生,让农民过上好日子的目标,一步一步地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使农村环境发生显著变化,特色产业取得突破性进展,农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农村呈现出崭新的社会风貌。  1.以环境建设为突破口,实行“三化五到位”,打造优美宜居环境  依据县情,借鉴山西夏县经验,深刻认识改变环境同发展经济、改善民生、转变农民的内在关系,通化县
休闲渔业是集渔业与游钓垂钓、旅游观光为一体的新产业,是传统渔业的延伸和发展,在西欧发达国家休闲渔业已发展为一大产业。在国内,随着节假日的增多,越来越多的人爱上了休闲垂钓
期刊
儿童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致残率极高 ,发病原因多为 :①先天性发育不良 ;②外伤 ;③应用激素等。我院自 1992年以来 ,开展了经股动脉穿刺插管至旋股内、外侧动脉及闭孔动脉直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