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协商民主可以推进科学决策、节约政治成本,消融冲突并推动和谐政治社会的建立。在人民政协制度下推动协商民主机制创新,必须发挥协商主体的作用,融合社会共识,疏通诉求机制。
关键词 诉求机制 创新路径 融合共识
协商民主指的是公民在公共政治活动中,以自身利益为基础,通过讨论、对话以及沟通等各种途径达成一定共识的过程。作为实现中国民主政治重要形式协商民主更能体现和发挥中国本土政治资源的优势。
一、协商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内在要求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特色的协商民主形式,它不仅具有协商主体的平等性和广泛性,还蕴含着协商过程的规范性以及协商结果的共时性与合法性。人民政协的委员是社会各界的突出代表,他们以平等协商的精神,求同存异,各抒己见,提出有价值的意见和批评,他们在制度上享有一定的的话语权,在各界别中享有相对特殊的民主权利。人民政协具备民主监督、政治协商以及参政议政三大主要职能。其政治协商被界定为八类形式、五种程序,突出协商有序和制度保证,体现了一定的规范性与制度性。
二、当前协商民主机制存在的问题
协商民主具有自身独特的政治价值,但在现实中却面临着一系列的困境。
1.公民平等协商意识的薄弱
公共协商方式的选择取决于公民平等协商意识。平等协商意识的薄弱相当程度上影响着协商过程的展开,也影响着妥协目的与结果的达成。公民的平等协商意识作用于公民对协商行为的价值判断。协商民主不仅要依靠外在的制度和规则,而且也依赖于公民理性自觉的协商意识。平等价值观念的匮乏将导致参与度的不足,平等是协商民主的基础,它的缺失会导致强势力量的专断,而参与的不足必然引发决策信息基础薄弱和公共决策非公正地权威分配资源。
2.协商机制的主体性不强
在我国的政治协商中,在我国,决策的主体是中国共产党,而政治决策的参与者是人民政协各界别的委员。因为各种现实条件的制约,参与政治协商的主体,常常无法较好地表达自身的政治诉求,并且对政治生活的参与也不够充分。协商主体由于缺乏相应的行政资源,所以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也受到制约,这对相关部门决策的有效性和及时性带来了难题。
3.协商程序存在内在疏漏
近年来,政治生活中运用到协商民主的形式日渐增多,取得了较为广泛的实践成果。但在现实中也渐渐凸显出程序不规范等疏漏,难以达到理想中的程序公正,难以获得高度认可的理性共识。协商的实践往往不能切实解决社会面临的问题。在复杂问题不断涌现的现代社会里,政府的决策往往要求很高的时效性,充分的沟通和协商是不现实的。协商民主在运行程序中存在的内部疏漏,已经逐渐成为影响协商民主发展的一个突出环节。
三、协商民主运行机制的创新路径
为解决协商民主面临的以上困境,可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机制创新:
1.提升整体素质,培养政治参与能力
当前公民的理性不足主要是文化价值日趋多元、社会结构日益复杂以及人文教育的相对薄弱造成的。而公共理性的不足又势必造成公民公共政治能力的匮乏。在政治生活实践中,高层精英对普罗大众政治参与存在一定的惯性排斥,而经年累月的政治参与冷漠心态又加重了公民政治能力的贫乏和参政的边缘化。现实生活中普通民众的公共理性匮乏和政治参与能力的边缘化使协商民主的实际政治效果也大打折扣。
参与主体的文化素养在协商民主的实践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必须通过开展有效的公共政治教育、广泛动员其参与到政治生活中来,才能真正提升参与主体的素质,提高政治参与的能力。
2.融合社会共识、疏通诉求机制
在协商民主运作的过程中,应当积极推进各种公民听证会和专家听证会为代表的协商形式,这是表达各方政治诉求的常规渠道,也是公民表达自己意见的平有效台。在听证会上,民众和代表往往会提出各式各样的利益诉求,决策方应当作出积极的回应以消弭怨谤。同时,要发展和健全融汇公民意见的科学整合制度,通过融合社会各方的意见和看法,来达成社会各个群体、阶层的共识,以促成协商总体目标的一致,规避因利益差异而带来的无谓争论。因此,只有不断创新决策的民主形式,疏通诉求机制,才能提高决策的有效性,体现协商民主的本质价值。
3.完善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协商机制
不断完善政务公开制度、民主听证制度、协商对话制度以及人民信访制度,尤其要加强制度配套和技术平台支持,使之逐渐形成科学规范的公共政策决策程序。建立人民对决策部门批评建议的正式渠道,创新民主监督的途径,建立公共政策损害公民利益的补救机制和公民诉求机制,进一步增强公共政策制定过程的公开性和透明性,防止决策部门以公共政策之名损害公共利益。要积极探索决策部门在公共政策制定过程的自我纠偏机制。
参考文献:
[1]陈家刚.协商民主[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
[2]陈家刚.协商民主引论[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3).
[3]代吉成.协商政治:多党合作与民主参与的实现途径[J].求实.2006,(5).
基金项目:
本文系甘肃省2011年度社科规划办项目
作者简介:
霍晋涛,男,甘肃省社会科学院 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党建、政治哲学研究。
(作者单位:1甘肃省社会科学院 助理研究员 2甘肃广播电视大学 讲师)
关键词 诉求机制 创新路径 融合共识
协商民主指的是公民在公共政治活动中,以自身利益为基础,通过讨论、对话以及沟通等各种途径达成一定共识的过程。作为实现中国民主政治重要形式协商民主更能体现和发挥中国本土政治资源的优势。
一、协商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内在要求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特色的协商民主形式,它不仅具有协商主体的平等性和广泛性,还蕴含着协商过程的规范性以及协商结果的共时性与合法性。人民政协的委员是社会各界的突出代表,他们以平等协商的精神,求同存异,各抒己见,提出有价值的意见和批评,他们在制度上享有一定的的话语权,在各界别中享有相对特殊的民主权利。人民政协具备民主监督、政治协商以及参政议政三大主要职能。其政治协商被界定为八类形式、五种程序,突出协商有序和制度保证,体现了一定的规范性与制度性。
二、当前协商民主机制存在的问题
协商民主具有自身独特的政治价值,但在现实中却面临着一系列的困境。
1.公民平等协商意识的薄弱
公共协商方式的选择取决于公民平等协商意识。平等协商意识的薄弱相当程度上影响着协商过程的展开,也影响着妥协目的与结果的达成。公民的平等协商意识作用于公民对协商行为的价值判断。协商民主不仅要依靠外在的制度和规则,而且也依赖于公民理性自觉的协商意识。平等价值观念的匮乏将导致参与度的不足,平等是协商民主的基础,它的缺失会导致强势力量的专断,而参与的不足必然引发决策信息基础薄弱和公共决策非公正地权威分配资源。
2.协商机制的主体性不强
在我国的政治协商中,在我国,决策的主体是中国共产党,而政治决策的参与者是人民政协各界别的委员。因为各种现实条件的制约,参与政治协商的主体,常常无法较好地表达自身的政治诉求,并且对政治生活的参与也不够充分。协商主体由于缺乏相应的行政资源,所以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也受到制约,这对相关部门决策的有效性和及时性带来了难题。
3.协商程序存在内在疏漏
近年来,政治生活中运用到协商民主的形式日渐增多,取得了较为广泛的实践成果。但在现实中也渐渐凸显出程序不规范等疏漏,难以达到理想中的程序公正,难以获得高度认可的理性共识。协商的实践往往不能切实解决社会面临的问题。在复杂问题不断涌现的现代社会里,政府的决策往往要求很高的时效性,充分的沟通和协商是不现实的。协商民主在运行程序中存在的内部疏漏,已经逐渐成为影响协商民主发展的一个突出环节。
三、协商民主运行机制的创新路径
为解决协商民主面临的以上困境,可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机制创新:
1.提升整体素质,培养政治参与能力
当前公民的理性不足主要是文化价值日趋多元、社会结构日益复杂以及人文教育的相对薄弱造成的。而公共理性的不足又势必造成公民公共政治能力的匮乏。在政治生活实践中,高层精英对普罗大众政治参与存在一定的惯性排斥,而经年累月的政治参与冷漠心态又加重了公民政治能力的贫乏和参政的边缘化。现实生活中普通民众的公共理性匮乏和政治参与能力的边缘化使协商民主的实际政治效果也大打折扣。
参与主体的文化素养在协商民主的实践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必须通过开展有效的公共政治教育、广泛动员其参与到政治生活中来,才能真正提升参与主体的素质,提高政治参与的能力。
2.融合社会共识、疏通诉求机制
在协商民主运作的过程中,应当积极推进各种公民听证会和专家听证会为代表的协商形式,这是表达各方政治诉求的常规渠道,也是公民表达自己意见的平有效台。在听证会上,民众和代表往往会提出各式各样的利益诉求,决策方应当作出积极的回应以消弭怨谤。同时,要发展和健全融汇公民意见的科学整合制度,通过融合社会各方的意见和看法,来达成社会各个群体、阶层的共识,以促成协商总体目标的一致,规避因利益差异而带来的无谓争论。因此,只有不断创新决策的民主形式,疏通诉求机制,才能提高决策的有效性,体现协商民主的本质价值。
3.完善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协商机制
不断完善政务公开制度、民主听证制度、协商对话制度以及人民信访制度,尤其要加强制度配套和技术平台支持,使之逐渐形成科学规范的公共政策决策程序。建立人民对决策部门批评建议的正式渠道,创新民主监督的途径,建立公共政策损害公民利益的补救机制和公民诉求机制,进一步增强公共政策制定过程的公开性和透明性,防止决策部门以公共政策之名损害公共利益。要积极探索决策部门在公共政策制定过程的自我纠偏机制。
参考文献:
[1]陈家刚.协商民主[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
[2]陈家刚.协商民主引论[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3).
[3]代吉成.协商政治:多党合作与民主参与的实现途径[J].求实.2006,(5).
基金项目:
本文系甘肃省2011年度社科规划办项目
作者简介:
霍晋涛,男,甘肃省社会科学院 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党建、政治哲学研究。
(作者单位:1甘肃省社会科学院 助理研究员 2甘肃广播电视大学 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