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援非政策的演进轨迹、特点

来源 :当代中国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47255956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对非援助,按照政策力度等要素的考量,中国对非援助政策大致可分为孕育与实践(1949—1982年)、务实转型(1982—2000年)、机制化与扩大化(2000—2012年)、全面提升(2012年至今)四个阶段。不过,就对非援助原则和政策目标而言,以1983年中国对非合作“四项原则”为分界点,中国援非历程可划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之前,中国援非深受意识形态的影响。
其他文献
期刊
自2020年12月2日起,《当代中国史研究》在线投稿系统网址由http://www.ddzgs.org更换为http://ddzgs.ajcass.org注册用户的原账号、登录密码继续有效,敬请广大作者知悉并一如继往地支持我刊工作。
期刊
邓小平在开创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坚持从中国最基本的国情和实际出发,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对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作出了一系列基本设计。其中,最重要的设计有:党和国家基本政治路线设计,即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设计;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设计,即小康社会目标设计和“三步走”的现代化发展战略目标及步骤设计;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战略重点设计,即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到科教兴国战略的设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设计,即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
新中国已经走过了70年历史,正确评价新中国70年间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对于我们客观地总结过去、更好地走向未来具有重要意义。评价新中国历史,必须遵循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坚持正确的原则和标准;必须把握粗与细的辩证法,坚持适度原则,重视宏大史实,不纠缠历史旧账,不拘泥历史细节,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反对细节决定论。
历史是一个整体,档案和各种史料只能反映历史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研究和看待历史,要研究和看待历史的趋势、整体、主流,而不要陷入局部和碎片,不能用局部和碎片去否定全部和整体,不能用支流去否定主流。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领导下,中国从一个“一穷二白”的国家发展成为具有完整工业体系、经济总量达到世界第二的国家。与这些历史功绩相比,局部性、暂时性的错误只是支流、部分和碎片。
新中国成立7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中国创造了发展奇迹,对外开放是这个过程的核心特征之一。新中国成立后的前30年,“闭关锁国”并不是当时主流的理念和实践,通过大规模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建起了现代产业体系,在“边干边学”中促进工业体系成长;后40年,实行全方位开放与全面发展,通过开放利用全球市场和资源,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扩大就业和推动增长,成为世界贸易大国,还推动了国内改革进程。
中国是一个多灾害的国家,各种重特大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以极大的破坏力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了重大损失。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防灾减灾事业经历了由弱到强、由消极到积极、由被动到主动、由盲目到科学的应对过程。中国防灾减灾70年的成功经验是: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确立了“依靠群众、依靠集体、生产自救、互助互济、辅之以国家必要的救济和扶持”等有中国特色的救灾工作方针。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海防建设经历了海防体系的初步建立(1949—1956年)、海防建设事业在曲折中发展(1956—1976年)、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发展(1978—2012年)、新时代的发展(2012年至今)四个阶段。70年来,新中国海防建设和海防斗争取得了重大成就:建立健全了陆、海、空一体化海防体系;捍卫了国家领土、领空、领海安全,维护了祖国统一;反击外来侵略,捍卫了海疆主权;完成了党和国家赋予的重大使命任务;为发展我国海洋事业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新中国成立以来,文化外交成果丰硕,不但形成了完整的战略布局,而且正处于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期。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周恩来就将文化外交实践称为对外文化交流,并将其视为外交工作的一翼。70年来,文化外交不但有对国家整体对外战略思想和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的传承,更有战略、政策和实践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