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贯穿流与南海贯穿流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及机制

来源 :热带海洋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cl80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绕岛环流理论和s0DA(Simple Ocean Data Assimilation)数据对印尼贯穿流(ITF)和南海贯穿流(即吕宋海峡水交换,LST)在1976年气候突变前后的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76年后吕宋海峡水交换体积输送(LSTT)异常增大,而印尼贯穿流体积输送(ITFT)异常减少。吕宋海峡东部东风分量和南海内部的北风分量的局地驱动是导致LSTT在1976年后增加的主要因素,南海内部异常北风分量对LSTT增加的贡献能够达到53%;而赤道太平洋的西风分量则是导致ITFT在1976年后减少
其他文献
文章采用一种简单、省时的微波-超声波法制备了BiOBr/棉布复合材料,通过X-射线粉末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仪(DRS)对其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表明,BiOBr
通过研究1970-2005年间汕尾港遭受风暴潮袭击的程度,对汕尾港风暴潮增水情况进行分析,用Pearson-Ⅲ分布和Gumbel分布两种概率统计方法分别对汕尾港不同重现期潮位值进行推算,并
本文研制出一种6GHz~18GHz超宽带四通道T/R组件,在小体积内实现多通道收/发微波电路、电源调制、上电时序保护和温度监测等功能集成,通过HFSS软件仿真宽带传输性能,结合微波
明朝末年。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和法国陆续来到中国,并在1685年清朝政府下令四口通商后,同中国展开大规模经济贸易。这种交往催生出了负责同非中国朝贡国的欧洲国家交往
1986年8月18日8616号台风维纳(Wayne)在南海中部生成,其后在南海北部迂回盘旋,前后3次穿越巴士海峡,9月4日在海南岛登陆。布放在海南岛东部陆架上的锚系浮标记录了台风中心过境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