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对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ICNV)患者给予玻璃体腔内注射康柏西普治疗,并使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观察其临床疗效,评估OCTA在ICNV的诊断与随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经OCTA、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以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确诊为ICNV患者22例(22眼),给予玻璃体腔内注射10mg/ml康柏西普0.05 ml,并连续随访6个月.每次随访均进行OCTA和OCT复查,若出现ICNV病灶扩大则及时给予再次玻璃体腔内注射康柏西普.将患者首次诊断ICNV时的FFA与OCTA
【机 构】
:
东莞光明眼科医院,广东 东莞 523000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对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ICNV)患者给予玻璃体腔内注射康柏西普治疗,并使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观察其临床疗效,评估OCTA在ICNV的诊断与随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经OCTA、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以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确诊为ICNV患者22例(22眼),给予玻璃体腔内注射10mg/ml康柏西普0.05 ml,并连续随访6个月.每次随访均进行OCTA和OCT复查,若出现ICNV病灶扩大则及时给予再次玻璃体腔内注射康柏西普.将患者首次诊断ICNV时的FFA与OCTA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这两种检查的一致性.将患者治疗前与随访结束时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黄斑中心厚度(CMT)以及OCTA所见的视网膜外层CNV面积和OCT所见的病灶厚度进行对比,分析治疗效果.最后,分析OCTA相对于传统检查方式的优势及其应用价值.结果:首次诊断ICNV时,OCTA检查结果中视网膜外层出现新生血管的位置和大小与FFA检查中的病灶形成对应,两者检查结果的一致性良好.患眼治疗前后的BCVA明显提升[logMAR:(0.49±0.39)vs(0.36±0.28),t=2.921,P=0.012],CMT明显降低[(285.7±50.7)μm vs(249.4±43.0)μm,t=2.608,P=0.035].随访6个月时,OCTA的检查结果显示,17只患眼CNV面积减小,5只无明显变化.结论:OCTA可快速、清晰地显示视网膜及脉络膜各层血管,并且安全无创、结果可靠,相比传统FFA检查具有优势,对ICNV的诊断及随访观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他克莫司联合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IMN)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厦门市中医院2018年10月~2019年11月收治的68例IMN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患者采用环磷酰胺联合足量糖皮质激素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他克莫司联合小剂量糖皮质激素进行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随访6个月的临床缓解率,记录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的肾功能指标水平,即血清白蛋白、24 h尿蛋白定量及血肌酐水平.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血清白蛋白、24 h尿蛋白定量及血
目的:探讨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脓毒症合并急性肾损伤(AKI)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70例脓毒症合并AKI的患者,均接受CRRT治疗.将22例死亡患者纳入预后不良组,好转或治愈的48例患者纳入预后良好组.比较两组患者可能影响预后的影响因素,包括性别、年龄、基础疾病(高血压、糖尿病)、AKI分期、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Ⅱ(APACHEⅡ)评分、机械通气、C-反应蛋白(CRP)、CRRT治疗时间、感染性休克、器官衰竭数目等,对预后危险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结果:两组患者
目的:探讨在子宫动静脉瘘(AFL)中采取三维螺旋CT血管重建(3D-CTA)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0月~2020年10月46例疑似AFL患者为研究对象,均给予3D-CTA检查,VR重建图像,对影像表现进行分析,并将数字减影血管成像(DSA)作为金标准,与3D-CTA检查结果进行对比.结果:46例疑似AFL患者经DSA证实确诊率为91.30%,DSA诊断符合率、灵敏度、特异度与3D-CTA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D-CTA能够准确诊断AFL,以此为临床诊治提供清晰、立体的
目的:探讨麻杏石甘汤加减辅助治疗老年支气管哮喘(BA)的效果及对炎性因子、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7月~2020年7月在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鼓浪屿医院治疗的90例老年BA患者根据简单随机分组法分为对照组和中药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泼尼松龙联合多索茶碱治疗,中药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麻杏石甘汤加减辅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炎性因子、肺功能、免疫功能指标水平.结果:治疗2周后,中药组患者的病情总控制率91.11%高于对照组的75.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和对照组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