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事之秋”养生经

来源 :养生大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ezhiyong2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秋季的到来,阳气渐收,阴气渐长,气候由热转凉。秋季是万物成熟收获的季节,也是人体阴阳代谢出现阳消阴长的过渡时期,如果不加强保健,很容易出现健康的“多事之秋”。那么秋季如何养生?养生又该注意些什么呢?为此,我们采访了空军总医院中医科副主任医师张文龙。
  连日来,不少人出现了皮肤发紧,口干舌燥,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或者大便秘结等症状,其实这些症状并不是一般的上火,而是“秋燥”。秋燥是人在秋季感受燥邪而发生的疾病,伴有津伤失润的表现,有两种不同的性质:一偏于热,一偏于寒,也就随之分为“温燥”、“凉燥”两种类型。温燥多发生在初秋,因为还有盛夏的暑热未消,表现为头痛身热,干咳无痰,气喘,咽喉干痛,鼻干唇燥,胸闷,心烦,口渴,舌苔薄白而燥,舌边尖俱红等燥热症状,是肺受温燥之邪,肺津受灼而出现的症状;而凉燥多发生在晚秋,表现为头痛身热,恶寒无汗,鼻塞,伴有津液不足的现象,如嘴唇干燥,连续干咳,胸闷,皮肤干痛,舌苔薄白等症状,是肺受寒燥之邪、津液耗损而出现的症状。
  秋季养生 滋阴为主
  养生最关键的是要顺四时而养,秋季养生要遵循秋“收”的特性。中医认为,肺与秋季相应,而秋季干燥,气躁伤肺,所以养生应抓住润燥、滋阴、润肺的特点,一方面补充夏季热蒸汗出、肌肤开泄造成的阴液损耗,另一方面消除秋季干燥扰人带来的危害。在饮食方面,原则是少辛多酸甜,要尽量少吃葱、姜、八角等辛辣食物,应多吃蔬菜、水果,并选择对表现出的症状有针对性治疗作用的梨、莲子、银耳、百合莲藕等药食两用的柔润之品食用。另外,还可以适当服用一些蜂蜜达到润燥功效,但目前市场上蜂蜜的种类繁多,就秋季而言,可以选择枇杷蜜,以达到滋阴润肺、袪痰、止咳的效果。
  综合调理 应对秋燥
  起居:是秋季养生的主要内容。应坚持养生先养心,以平静的心态对待由于气候变燥引起的躁动不安,相信“心平燥乃消”的道理。还要坚持早睡早起,加强锻炼。民间有“春困秋乏”的说法,这“秋乏”应该理解为肌体的自我保护和协调措施。因此,清晨想多睡一会儿,也不能武断说成是“睡懒觉”。
  对寒冷的适应性锻炼,也是秋季养生保健的措施之一。秋天早晚温差明显,适时加减衣被都是正确的。但“春捂秋冻”是人们几千年来实践的经验总结,是一条正确的养生原则。它要求把增加衣被的速度尽量放慢些,洗澡水的温度也不要一下子升得太高。各种保健措施的采取,要根据寒冷程度的增加逐步到位,要有一个由凉到温到热的渐变过程。
  家居:保持室内一定湿度,可以使用加湿器或养一些植物,以缓解空气中燥气。
  运动:早晚较冷时,不要在外面运动,尤其是老年人,建议在室内运动,如气功、太极拳、瑜伽等;白天户外,建议老年人多缓步走,年轻人可快步走,走到微喘或微微出汗,可增强心肺功能,调整气血。
  小心三类疾病“乘虚而入”
  呼吸道疾病
  季节变化时,呼吸道防御能力差的人很容易得病。因此,立秋后应特别注意防范呼吸道疾病和肺病。老幼等体弱者需注意锻炼,加强营养,保持轻松心态也很重要,时常大笑能增加肺活量。立秋后温差大,容易着凉,着凉后身体抵抗力下降,导致病菌乘虚而入,是感冒的主要诱因。夏秋之交要注意防寒,室内注意通风。身体健康的人,常用冷水洗洗口鼻,有助于预防感冒。
  消化道疾病
  夏秋之交多发胃肠疾病,有胃病的人要注意保暖,饮食以温、淡、素、鲜为宜,定时定量,少吃多餐,不吃过冷、硬、烫、辣、黏的食物,戒烟禁酒。
  心脑血管疾病
  寒气与燥邪相结合,使血管收缩,导致心脑血管病变增多,很容易诱发中风。特别是中老年人,立秋后应注意多摄入含蛋白质、镁、钙丰富的食物,可有效预防心脑血管疾病。进餐时防止过饱,晚餐以八分为宜。
  同时,张主任也指出,随着秋季的深入,草枯叶落,人们容易出现抑郁情绪。这种抑郁情绪会影响肺气的条达,不利于自身健康。特别是那些平时工作、生活压力较大的人群,更要注意把握好生活节奏,放松身心,不要让抑郁消极情绪长期积聚在心,应及时调整心态,保持心情舒畅。
其他文献
近年来,随着心理学知识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能够接触到心理学的名词,如“焦虑”、“抑郁”、“强迫”等。因此,我们常常能从现代人的对话中,听到“今天我心情不好,估计我抑郁了”,“哎,我好烦这场考试,怎么那么难,我觉得我过不了!我快焦虑死了”……同时,越来越多的精神科医生、心理咨询师也发现当今焦虑症患者日益增多。国际知名广告公司“智威汤逊”对全球27个国家的消费者调查发现:有71%的人处于焦虑状态,中国
期刊
俗话说:人生七十古来稀。古稀之人,经历了七十年的风霜雨雪,尝遍了人生的苦辣酸甜,从知天命到花甲,大多数老人对此生的追求、起伏与恩怨也多半不再有难解的心结,最大的心愿就是身体健康,子女平安,常回家看看。可是,从各种媒体以及网络上,我们越来越多地听到很多老人无法诉说的心灵之苦,以及现实里困苦的遭遇,脆弱、孤独、顽固、空巢、老年抑郁、婆媳不和等几乎成了老年人的标签,这个时代的老人存在前所未有的孤独和普遍
期刊
幸福的首要条件在于健康。正如德国著名哲学家亚瑟?叔本华所说,“人类所能犯的最大错误就是拿健康来换取其他身外之物”。但现代科技日新月异,给人类带来了文明生活的同时,各种慢性病也悄悄渗透到人群各个角落。  根据世界卫生保健机构的提倡,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医疗模式正不断地由传统的诊断治疗模式,向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的健康管理型模式转变。与此同时,健康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健康产品也越来越
期刊
他曾任中央民族歌舞团团长,被誉为“中国歌坛领军人物”,在声乐理论方面独有造诣、另辟蹊径,悟出“科学的中国唱法”。上世纪七十年代,他因演唱《沿着社会主义大道奔前方》而一举成名;八十年代,又以一曲《牡丹之歌》红遍大江南北,并于1984年春晚演唱《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引起轰动,此后6次登上春晚舞台。《牡丹之歌》、《骏马奔驰保边疆》、《敢问路在何方》、《北国之春》等多首歌曲,在海内外脍炙人口。他被称为“
期刊
庄子《逍遥游》里说:在遥远的姑射山,有一位神人居住,她的肌肤洁白如冰雪,她的风姿绰约如处子。她不食五谷,吸风饮露;或驾云,或乘龙,云游四海……从古至今,中国人心中的仙子大概就是这样如梦似幻,瑰丽洒脱的吧。凡人的生存需要倚仗外物,出则须以衣物蔽体,入则要以五谷杂粮果腹。“吸风饮露”、不受羁绊的风采,不正是成仙了道、超凡入圣的必然结果么?不过,千百年来,凡人们似乎也从未放弃对这一境界的追求。所谓“辟谷
期刊
白寿高电位理疗仪是高电位行业的开创者和引领者,在日本已有86年的历史,同时,远销亚洲、欧洲、美洲等世界各地。在日本共有医院、社区疗养机构、家庭共有5000多个受益。曾有三位首相为此题词,其中著名的日本前首相佐藤荣作先生亲自体验白寿高电位治疗理疗仪,并为白寿亲笔题词,对仪器赞不绝口。为此本刊编辑部深入瑞齐宁店铺进行采访,拜访这位家喻户晓的“家庭医生”。一番了解后,深觉不虚此行。最值得感到幸运的是瑞齐
期刊
2014年,一个沉寂多年的名词——埃博拉,悄无声息地走出非洲西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跃入国际视野。感染者病情告急,疫情防御失控,埃博拉病毒以其“所向披靡”的席卷力,震撼了所有人的神经。  “从西非国家几内亚开始的新一轮埃博拉疫情正呈加速蔓延之势,此轮疫情从2月份在几内亚被发现至9月16日,已报告4985个确诊或疑似病例,其中2461人丧生。”  “8月8日,世界卫生组织发表声明,宣布埃博拉疫情为国
期刊
在我们两斤半的大脑里,有着千亿个神经元,每个神经元又有着上千个跟其他神经元“握手”的突触。多少年来,人类的大脑一直是科学家们不懈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不久前揭晓的201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就颁发给发现大脑定位系统的三位科学家,其研究为揭秘大脑空间认知与记忆铺就了道路。  神奇的海马区  武警总医院CT科副主任王贵生说:“海马区又名海马回、海马体或大脑海马,是位于大脑颞叶内的一个部位的名称。人有
期刊
从当年对中国大地重重一击的SARS到依旧被称为不治之症的艾滋,再到刚刚偃旗息鼓、稍事平息的H7N9,在医学领域里,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那就是——病毒。  2014年,埃博拉从西非发源、席卷非洲大地,迅速成为全世界都在关注的焦点。兵家有语,“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了解埃博拉疫情的罪魁祸首——埃博拉病毒,方能制定相关对策。《养生大世界》杂志社特别邀请解放军第三O二医院实验技术研究保障中心主任、解放军
期刊
“埃博拉”是什么?也许大多数人还很陌生,但在西非地区,人人谈其色变,它是一种十分罕见的病毒,能对人类造成致命伤害,并且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不可救治。有些患者在感染48小时后便不治身亡,而且现场让人惨不忍睹。  非洲史上最恐怖的病毒——埃博拉  人类首次认识埃博拉,还是在30年前。1976年夏天,在非洲国家扎伊尔埃博拉河边的一个小镇,一位叫尼果·姆硕拉的医生首次记载了一种新型疾病的临床表现:“这种疾病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