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专业教师出身的我,从事教育管理并非是自己最初的选择,当初未曾想过会担任系主任,更不敢想象后来会担任校长,而且居然一干就是10多年,成为南京师范大学历史上任职时间最长的校长。
选择担任南师大的校长,对我个人而言是富有挑战的,我知道,大学校长要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先进的办学理念、较强的管理能力和开放的国际视野,同时也是学校事业发展的领航人,责任重大。所以在校长这个岗位上,我必须将精力放在管理上。很多人提倡的管理、业务双肩挑在我看来很难平均用力,我在农村干过农活,挑担子只能一个肩膀挑,不可能两个肩膀同时挑,顶多是换个肩膀挑。心无旁骛地办教育,这也符合现在教育家办学的理念。
留学归来回报母校
1982年我毕业于南京师范学院数学系,两年后研究生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计算数学专业并在南京大学获得硕士学位。从1984年12月起,在南京师范工作至今。我先后担任过数学系学生政治辅导员、班主任、研究生党支部书记,教研室副主任、主任,数学系主任等职务。除去在国外两次的留学经历和在南京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两年时光,30年来,我的大部分学习和工作时间都是在南京师范大学度过的,于我来说,我与南师大有着一份特殊的情感。
我有过两次留学经历,1989年10月在德国柏林洪堡大学开始了我的第一段留学生涯。留学期间洪堡大学的创始人、19世纪著名的教育家和政治家威廉·冯·洪堡提出的“研究与教学相统一”的原则给我很多启示,使我认识到,师资队伍建设是高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关键和保障,要让教师自身迸发出创新意识和创造激情并付诸行动和实践,平台和机会不可少,为他们搭建平台是培育一流教师的有效途径。1997年2月,我再次留学德国,在卡尔斯鲁厄大学学习。我在德国的两段时间,国内外反差很大,不仅是生活条件,更重要的是教学和科研等工作条件。我虽然可以继续留在德国,但是还是按期回了国。我决定为祖国的发展直接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用自己的所学回报母校,在母校这片沃土上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1998年归国后,我出任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2002出任校长至今。进入学校更高管理层,为我提供了奉献管理智慧的平台。
构建全新教育体系
任校长后,我提出了“以人为本,育人第一”的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是大学最根本的职能,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都是为人才培养服务的。相比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如果大学履行不好人才培养的职能,社会上没有任何其他机构可以代替。在学校的办学过程中,我们改变了以往以学科和专业为中心的教育教学体系,构建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教学体系,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和形成学生的健全个性,积极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发展平台,让学生走多样化的成长道路。
文理渗透、理工结合是国外大学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之一,南师大有着良好的办学传统和基础,我提出了将“人文和科学相结合”的人才培养理念。事实证明,不同学科之间只有相互碰撞、相互启发、相互渗透,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学校组织实施了“熔炉工程”,让人文精神点燃学生的创新火花。比如,为培养工科学生的人文精神,学校在工科招生过程中不拒绝文科学生报考,这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工科班级的文化氛围,此外学校还有意识地安排文、理、工不同学科的低年级学生全部集中在仙林校区共同学习生活,产生碰撞,形成交融。南师大富有人文特色的工科教育模式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
让教育家办学也是我的办学理念之一。我认为教育家办学的意义,在于让真正懂得教育规律的内行人来办学,让校长和教师一辈子热爱并从事教育工作。这既意味着教育本质的理性回归,又体现了强烈的现实需求。教育家办学的实质就是按教育规律办学,意味着教育理性的回归。要把教育真正还给教育家,让最爱教育、最善于研究教育、最有能力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内行引领教育,使教育主导权真正掌握在教育家手里。另外,教育家办学也体现了教育发展方式从外延发展向内涵提升的转变,当前教育发展和办学方式从能上学到上好学、从千校一面到学校特色发展、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的转变,迫切需要教育家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提升国家的教育综合实力。
兼具自身特色和国际化视野
任校长以来,我所面对的困难和阻碍不计其数,毕竟一所大学的现代转型和科学发展,道阻且长,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除了大学校长本人的水平见地之外,也需要宏观环境的护航、体制观念的变革。在德国留学的经历为我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发展的方向,我一直注重改革与创新,这里介绍三个方向上的改革。
一是师范大学发展转型与教师教育特色的凝练问题。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高校的招生规模在本世纪初急剧增加,在此过程中,中国的师范大学在向综合性大学转型发展,师范专业和师范生所占比例在逐年降低,无形中教师教育,即通常所说的师范教育在某种程度上被客观地“弱化”了。面对这一矛盾,任职之初我就明确提出了南师大要打造教师教育特色、“培养人民教育家”的理念。2005年,学校在全国高校中率先专门成立了教师教育学院,并由分管本科教学的副校长兼任学院院长。对这样的理念和改革举措,开始就有校内外的质疑和不解。有人曾质疑:光靠一个学院是不是削弱了教师教育的力度?“培养人民教育家”是不是异想天开?面对这样的质疑和不解,我利用各种机会宣传并解释,还召开多种座谈会进行广泛讨论,最终得到了大家的理解和支持,统一了校内的思想,全校师生积极践行和落实这些理念和举措,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是拓展优势学科特色,克服“高原上无高峰”的发展瓶颈。尽管南师大文科的研究实力比较强,但是这些学科面临着一个共同的问题:很难再有很高的建树。打个比方,就像一个高原,整体比较高,难道就没有发展空间了?德国也有很多优势的学科,为什么他们的这些学科就能继续发展,能一直达到新的高度?为此,我提出了“顶天立地”发展战略,集中力量将有限资源用于关键性的学科和科技发展领域,追求原创,力争突破。在重点研究领域跟踪前沿,追求创新。使有条件的学科和研究项目达到国内领先乃至顶尖水平、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同时面向社会,注重成果转化,将学校的优势和特色与现代化建设主战场接轨。学校设立了校内科研基金,专门用于社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跨学科的联合研究以及力争国家级的重大项目时进行前期预研。在这几项措施的引导下,南师大传统优势学科的高度得到了进一步提升,还带动衍生出一些新兴的强势学科。
三是推进学校的国际影响,推开学校与世界文化交流的大门。在德国的经历让我很重视推进大学的文化及其影响力在国际的传播与影响,也深知一所大学对外交流与合作,坚持国际化发展战略的重要意义。但是,作为一所地方大学,如何提高对外合作交流的层次,怎样让中国大学着眼于当下,又具有“世界的眼光”,除了“引进来”更能“走出去”,我觉得这是全球化背景下校长更应思考的问题。为此,我校与159所海外院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合作涉及学术研究、图书资料、信息交流、师生互访等各种文化领域。先后成立了4所孔子学院并派出6位孔子学院院长赴塞尔维亚、美国、法国等国任教。
南京师范大学:转型谋求竞争优势
南京师范大学注重教师队伍建设的创新和突破,一是着重加强“人才强校”的发展战略。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从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入手,通过机制创新和体制保障,推进科学人才观的树立,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二是大力推行“特聘教授制度”。这样不仅缓解了学校高端人才匮乏的困境,也大大提升了学校学科的发展进程;三是成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目的就是让教师通过教学获得发展,帮助教师做更好的教学者。为广大教师提供教师职业发展规划咨询,提供多层次教学实践支持,提供推动教学革新的多元化技术服务,从而满足每个教师的教学及职业发展需求,最终促进教师(教学)得到专业发展,让教师的价值得到升华。欧美国家和港、澳、台地区几乎所有的大学都成立了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等机构,学校教师发展中心的成立顺应了形势,使学校在激烈的高校竞争中取得了一定优势。
建设有国际影响的高水平大学是南京师范大学的办学目标。要达到这一目标需要拥有开放的办学理念,遵循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普遍规律,打造多层次、多领域、多形式并举的国际化办学格局;培养和造就具有国际视野和竞争能力、具有博大胸怀和社会担当、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能的优秀人才;建设若干达到或接近国内一流乃至国际水平的优势学科;拥有若干能参与国际对话、掌握国际先进教学理念和教学水平高、科研攻关能力强的教师创新团队;打造很强的科研能力和水平,并紧密围绕国际科学前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开展科学研究,取得一批具有国际国内影响的丰硕科研成果;要建立先进和健全的现代大学制度,有一流的管理队伍和管理水准。
选择担任南师大的校长,对我个人而言是富有挑战的,我知道,大学校长要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先进的办学理念、较强的管理能力和开放的国际视野,同时也是学校事业发展的领航人,责任重大。所以在校长这个岗位上,我必须将精力放在管理上。很多人提倡的管理、业务双肩挑在我看来很难平均用力,我在农村干过农活,挑担子只能一个肩膀挑,不可能两个肩膀同时挑,顶多是换个肩膀挑。心无旁骛地办教育,这也符合现在教育家办学的理念。
留学归来回报母校
1982年我毕业于南京师范学院数学系,两年后研究生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计算数学专业并在南京大学获得硕士学位。从1984年12月起,在南京师范工作至今。我先后担任过数学系学生政治辅导员、班主任、研究生党支部书记,教研室副主任、主任,数学系主任等职务。除去在国外两次的留学经历和在南京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两年时光,30年来,我的大部分学习和工作时间都是在南京师范大学度过的,于我来说,我与南师大有着一份特殊的情感。
我有过两次留学经历,1989年10月在德国柏林洪堡大学开始了我的第一段留学生涯。留学期间洪堡大学的创始人、19世纪著名的教育家和政治家威廉·冯·洪堡提出的“研究与教学相统一”的原则给我很多启示,使我认识到,师资队伍建设是高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关键和保障,要让教师自身迸发出创新意识和创造激情并付诸行动和实践,平台和机会不可少,为他们搭建平台是培育一流教师的有效途径。1997年2月,我再次留学德国,在卡尔斯鲁厄大学学习。我在德国的两段时间,国内外反差很大,不仅是生活条件,更重要的是教学和科研等工作条件。我虽然可以继续留在德国,但是还是按期回了国。我决定为祖国的发展直接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用自己的所学回报母校,在母校这片沃土上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1998年归国后,我出任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2002出任校长至今。进入学校更高管理层,为我提供了奉献管理智慧的平台。
构建全新教育体系
任校长后,我提出了“以人为本,育人第一”的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是大学最根本的职能,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都是为人才培养服务的。相比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如果大学履行不好人才培养的职能,社会上没有任何其他机构可以代替。在学校的办学过程中,我们改变了以往以学科和专业为中心的教育教学体系,构建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教学体系,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和形成学生的健全个性,积极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发展平台,让学生走多样化的成长道路。
文理渗透、理工结合是国外大学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之一,南师大有着良好的办学传统和基础,我提出了将“人文和科学相结合”的人才培养理念。事实证明,不同学科之间只有相互碰撞、相互启发、相互渗透,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学校组织实施了“熔炉工程”,让人文精神点燃学生的创新火花。比如,为培养工科学生的人文精神,学校在工科招生过程中不拒绝文科学生报考,这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工科班级的文化氛围,此外学校还有意识地安排文、理、工不同学科的低年级学生全部集中在仙林校区共同学习生活,产生碰撞,形成交融。南师大富有人文特色的工科教育模式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
让教育家办学也是我的办学理念之一。我认为教育家办学的意义,在于让真正懂得教育规律的内行人来办学,让校长和教师一辈子热爱并从事教育工作。这既意味着教育本质的理性回归,又体现了强烈的现实需求。教育家办学的实质就是按教育规律办学,意味着教育理性的回归。要把教育真正还给教育家,让最爱教育、最善于研究教育、最有能力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内行引领教育,使教育主导权真正掌握在教育家手里。另外,教育家办学也体现了教育发展方式从外延发展向内涵提升的转变,当前教育发展和办学方式从能上学到上好学、从千校一面到学校特色发展、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的转变,迫切需要教育家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提升国家的教育综合实力。
兼具自身特色和国际化视野
任校长以来,我所面对的困难和阻碍不计其数,毕竟一所大学的现代转型和科学发展,道阻且长,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除了大学校长本人的水平见地之外,也需要宏观环境的护航、体制观念的变革。在德国留学的经历为我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发展的方向,我一直注重改革与创新,这里介绍三个方向上的改革。
一是师范大学发展转型与教师教育特色的凝练问题。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高校的招生规模在本世纪初急剧增加,在此过程中,中国的师范大学在向综合性大学转型发展,师范专业和师范生所占比例在逐年降低,无形中教师教育,即通常所说的师范教育在某种程度上被客观地“弱化”了。面对这一矛盾,任职之初我就明确提出了南师大要打造教师教育特色、“培养人民教育家”的理念。2005年,学校在全国高校中率先专门成立了教师教育学院,并由分管本科教学的副校长兼任学院院长。对这样的理念和改革举措,开始就有校内外的质疑和不解。有人曾质疑:光靠一个学院是不是削弱了教师教育的力度?“培养人民教育家”是不是异想天开?面对这样的质疑和不解,我利用各种机会宣传并解释,还召开多种座谈会进行广泛讨论,最终得到了大家的理解和支持,统一了校内的思想,全校师生积极践行和落实这些理念和举措,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是拓展优势学科特色,克服“高原上无高峰”的发展瓶颈。尽管南师大文科的研究实力比较强,但是这些学科面临着一个共同的问题:很难再有很高的建树。打个比方,就像一个高原,整体比较高,难道就没有发展空间了?德国也有很多优势的学科,为什么他们的这些学科就能继续发展,能一直达到新的高度?为此,我提出了“顶天立地”发展战略,集中力量将有限资源用于关键性的学科和科技发展领域,追求原创,力争突破。在重点研究领域跟踪前沿,追求创新。使有条件的学科和研究项目达到国内领先乃至顶尖水平、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同时面向社会,注重成果转化,将学校的优势和特色与现代化建设主战场接轨。学校设立了校内科研基金,专门用于社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跨学科的联合研究以及力争国家级的重大项目时进行前期预研。在这几项措施的引导下,南师大传统优势学科的高度得到了进一步提升,还带动衍生出一些新兴的强势学科。
三是推进学校的国际影响,推开学校与世界文化交流的大门。在德国的经历让我很重视推进大学的文化及其影响力在国际的传播与影响,也深知一所大学对外交流与合作,坚持国际化发展战略的重要意义。但是,作为一所地方大学,如何提高对外合作交流的层次,怎样让中国大学着眼于当下,又具有“世界的眼光”,除了“引进来”更能“走出去”,我觉得这是全球化背景下校长更应思考的问题。为此,我校与159所海外院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合作涉及学术研究、图书资料、信息交流、师生互访等各种文化领域。先后成立了4所孔子学院并派出6位孔子学院院长赴塞尔维亚、美国、法国等国任教。
南京师范大学:转型谋求竞争优势
南京师范大学注重教师队伍建设的创新和突破,一是着重加强“人才强校”的发展战略。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从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入手,通过机制创新和体制保障,推进科学人才观的树立,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二是大力推行“特聘教授制度”。这样不仅缓解了学校高端人才匮乏的困境,也大大提升了学校学科的发展进程;三是成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目的就是让教师通过教学获得发展,帮助教师做更好的教学者。为广大教师提供教师职业发展规划咨询,提供多层次教学实践支持,提供推动教学革新的多元化技术服务,从而满足每个教师的教学及职业发展需求,最终促进教师(教学)得到专业发展,让教师的价值得到升华。欧美国家和港、澳、台地区几乎所有的大学都成立了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等机构,学校教师发展中心的成立顺应了形势,使学校在激烈的高校竞争中取得了一定优势。
建设有国际影响的高水平大学是南京师范大学的办学目标。要达到这一目标需要拥有开放的办学理念,遵循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普遍规律,打造多层次、多领域、多形式并举的国际化办学格局;培养和造就具有国际视野和竞争能力、具有博大胸怀和社会担当、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能的优秀人才;建设若干达到或接近国内一流乃至国际水平的优势学科;拥有若干能参与国际对话、掌握国际先进教学理念和教学水平高、科研攻关能力强的教师创新团队;打造很强的科研能力和水平,并紧密围绕国际科学前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开展科学研究,取得一批具有国际国内影响的丰硕科研成果;要建立先进和健全的现代大学制度,有一流的管理队伍和管理水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