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地方媒体在应对突发危机事件时,常常处于“失语”状态,或反应迟钝,或封锁消息、说谎话,导致了个别事件扩大成为群体事件。地方媒体出现的这些问题,既有地方政府的责任,也有媒体自身的原因。解决问题的途径在于地方官员要善于学习与媒体打交道;地方媒体应遵循新闻传播规律,提高新闻工作者的专业素养,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新闻报道水平。
关键词:地方媒体 突发危机事件 应对策略 协调机制
社会转型中的中国正处于一种危机频发的非稳定的状态,即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等各类突发事件都处于活跃期。从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西藏打砸抢事件到2009年湖北的 “石首事件”、新疆乌鲁木齐“7•5”打砸抢烧事件,一系列突发危机事件揭示了中国目前社会状态的不稳定,矛盾频发。对于这一系列的危机事件,相对于中央媒体的地方媒体有义不容辞的报道义务,为公众提供信息。
危机产生的不可预测性和非常规性使得媒体对危机事件、突发事件的报道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而同样作为政府与公众中介的地方媒体,对危机事件的及时应对也是遏制危机扩散、维护社会稳定的关键因素。
地方媒体在应对危机事件中的问题表现
我国的新闻单位是作为国有制、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在现行新闻体制下,地方媒体是各级地方党委、政府指令的“喉舌”和工具,并被规定“同级媒体不能批评同级党委”。在这种管理体制下,地方媒体必须“下级服从上级”,无条件的接受报道内容的审查,导致地方媒体在应对危机事件的时候,表现出了很多不按照新闻规律办事的问题:
一、 封锁危机信息,不让公众知情。
突发危机事件发生之时,也是状况危急、社会可能会出现不稳定的时候。这时,危机信息的及时传播就成为处理危机事件的一个重要因素。重大事件让公众及时知道,也是对公众知情权的尊重。作为社会信息传播的媒介,地方媒体不仅应当及时、准确地将信息告知公众,更要及时采集公众的意见,使公众更加理解和支持地方党委和政府,用最短的时间,最有效的方法解决危机。①2009年6月7日,河南杞县发生了放射物卡源事件,当地政府奉行着“没有必要公开”的原则,地方媒体纷纷不报道,期间网上出现了 “辐射外泄”、“断子绝孙”、“核爆炸”等谣言,使起初信任政府的居民人心惶惶,对生命安全非常担忧,纷纷出逃。这种危机信息不让公众知情的作法最终只换来社会的更大恐慌。
三、违背新闻职业操守,撒谎欺骗受众。
维护新闻的真实性是我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根本准则。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地方媒体和新闻工作者要发扬实事求是的作风,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加强调查研究,报实情、讲真话,不得弄虚作假;力求全面地报道新闻,防止主观性、片面性,努力做到从总体上、本质上把握事物的真实性。2005年11月13日,吉林省吉化市的石化公司双苯厂胺苯车间发生爆炸,导致哈尔滨、佳木斯,以及俄罗斯城市哈巴罗夫斯克等面临严重的污染。《吉林日报》作为当地的媒体,本应该在第一时间发现可能存在的危险,及时将危机信息告知公众。但是其报道的内容却为领导赴现场部署,事故不影响生产等等。危机信息在《吉林日报》版面上成了政府的积极行动和宣布无污染信息。②地方媒体不顾事实的作法,给了公众错误的判断,最终导致了事情的扩大升级。
四、面对突发事件,地方媒体迟疑或 “失语”
失语,现代汉词典解释为“说话困难或不能说话”。媒体失语,指大众传播媒体因某种原因对某一新闻事件报道困难或是保持缄默。③媒体的失语,会使传媒在受众中的公信力大打折扣。在2008年5月12日地震发生的第二天上午,甘肃省各报接到通知:所有报纸不准派记者到本省灾区采访,不能报死亡的人数。于是该省除个别报纸报有死亡人数之外,大部分报纸对地震失声。④在公众迫切需要四川当地消息的时候,而在家门的四川卫视依然还在播放电视剧,对于重大灾难地震的报道没有提一个字,四川卫视的“失语”,更令人思考媒体的良知与职业操守。
五、面对灾难冷眼旁观,丧失记者职责。
一个健康的社会,需要公众的参与,也需要媒体的检测和监督。作为社会公器,主持社会正义是媒体的必要职责。只有敢于说话,勇于说真话,才能赢得公众的信任。地方新闻媒体和记者不能因为惧怕权贵而放弃对实施真相的报道。2009年6月,湖北省石首市厨师非正常死亡,在警方没给出充足理由的时候,地方媒体本来应该及时的披露相关的信息,但是,在长达约80个小时内,当地的媒体并没有出现类似的报道,与此同时,众多网友借助非正式媒体发布信息、探寻真相。地方媒体冷眼旁观的态度致使公众更多的猜疑,导致了这个个体事件上升为群体性事件,造成了社会的不稳定。
地方媒体应对危机事件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地方媒体受制于地方政府,地方媒体要有所作为必要的前提,就是地方政府媒介素养政治素养的提高,处理突发事件能力的提高。
一,从外部因素分析
(1)从地方政府来说,政府官员不知道应该怎样与媒体打交道,缺少民主政治的意识。据人民日报《新闻战线》专家分析,地方官员不善于与媒体打交道表现在:1,怕媒体的舆论监督。只允许正面新闻的出现,打压对舆论进行监督的记者;2.躲避媒体记者,不接受记者的采访。3,通过隐瞒、哄、骗的方式提供虚假信息,误导舆论;4,一些地方政府官员面对记者的采访总是打官腔,居高临下,把地方媒体当做丫鬟。⑤
(2)官员思想观念陈旧、封建意识浓厚。在一些地方官员眼里,权大于法,把人民当做奴仆。河南省郑州市规划局副局长逯军在面对记者采访的时候不仅拔掉了采访机话筒,还反问记者:“你是准备替党说话,还是准备替老百姓说话?”新闻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喉舌,党和人民的利益从根本上讲是一致的,可在逯军副局长眼里,党和百姓却成了对立的双方。地方官员的这种观念是阻碍地方媒体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3)现行媒体的管理体制上的弊端。由于我国的四级管理体制,导致各地方媒体在跨区域采访的时候会遇到重重的阻碍,地方媒体辐射范围的狭小致使他们影响力的降低。同级媒体不能批评同级党委的规定更制约了媒体采访报道的自由。而且目前并没有一部专门的新闻法规来保护新闻媒体的各项权利,致使新闻媒体的“异地监督”存在着较大的风险。
(二)从地方媒体自身分析
(1)缺乏新闻胆识。地方媒体思想保守,不敢说不敢报。把禁令当做是“圣旨”,凡是当地政府不让报道的坚决不掺和,这种行为直接导致突发事件面前地方媒体的“失语”;(2)官本位意识浓厚。地方新闻工作人员并没有把新闻当做事业,而是作为升官发财的跳板,一个报社的副社长说,我奋斗了大半辈子,只要在退休以前当上宣传部副部长就心满意足了。官本位意识泛滥导致了地方媒体主管为了升官,不惜做出虚假政绩报道讨好地方官员。(3)地方新闻工作人员缺乏专业素养。相对于中央媒体来说,地方媒体的新闻从业人员素质普遍较低,不知道如何抓新闻的关键,导致很多报道没有很大的价值。以汶川地震中媒体采访为例,很多摄影记者为了赢得现场画面,频频使用闪光灯,全然不顾刚获救的人的安危。
地方媒体应对危机事件产生问题的解决策略
地方媒体在现代社会公众生活中越来越成为不可或缺的角色:它既是党和政府的喉舌;又反映群众的意见、呼声,起到纽带的作用。如何发挥地方媒体正常的社会功能,需要地方政府和地方媒体的共同努力。
1、地方官员转变观念,提高政治素质。
地方各级党委应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用时代要求审视新闻宣传工作,转变思想观念,正确看待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性。按照新闻传播规律办事,努力使新闻宣传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提高政治素质,完善新闻发布制度,健全突发公共事件新闻报道机制,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提高时效性,增加透明度,牢牢掌握新闻宣传工作的主动权,从而增强其引导的权威性、公信力、影响力。
2、地方媒体应据理力争,赢得地方政府的支持
危机管理中,关于危机的信息公开比不公开好,及时公开比延迟公开好,主动公开比被动公开好,充分公开比有限公开好。⑥突发危机事件发生时,地方媒体应据理力争,说服地方官员,赢得政府的支持。必须遵循客观的事实,把公众最需要的信息传递出来,做好危机事件中政府和公众的沟通工作,增强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在报道中,注重人文关怀,始终把公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多报道人民群众的工作生活,多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同时积极发挥写内参作用,影响政府的决策。
3、加强和各级媒体的联系,形成多媒体纵横联动
市场环境下,要想在竞争中胜出,就必须加强与全国新锐媒体的合作,形成与中央、省县各级媒体纵向联系以及与同级的横向联系。在突发危机事件中,地方媒体应及时和中央媒体取得联系,在为他们采访提供便利的同时,学习他们优秀的报道技巧和手段。主动和各级媒体展开合作,借助巨大的资源,扬长补短,通过双向的互动,提高影响力、公信力。
同时,地方媒体也可加强与高校的联系,协同科研公关,扩大高校学生中的影响,为其发展挖掘优秀的新闻人才。
4、贯彻“三贴近”原则,提高新闻报道水平和技巧。
新闻报道水平的提高,是媒体扩大在读者心中影响力的重要手段。地方媒体新闻工作者大多数是非新闻专业毕业的,没有接受过专业的新闻采访与写作的培养。在突发危机事件时候,地方新闻工作者可能会受到主观思想的影响,不能客观的平衡的传递信息。地方媒体应形成系统完善的突发事件报道机制,同时要遵照胡锦涛书记在视察《人民日报》时提出新闻报道五方面的创新:“创新观念、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方法、创新手段”,即运用最新的传播手段,报道那些新鲜,贴近公众心理的信息,与群众建立密切的信息互动。【本文是湖北省教育厅重点科研项目“中国大陆新闻人才学理论与应用系统研究”项目(编号:B200504013)阶段性研究成果】
注释:
① ⑥ 李菲 《政府公共危机管理中的新闻传播》,载自《新闻知识》2009.05
② 王甲旬 《从几次危机传播看我国媒体应对危机能力的提高》,载自《大众科学》
③ 王正明 《媒体失语与失信》载自http://www.jmtv.com.cn/html/btwy/lw/20090511/3230.html
④ 陈力丹 王冠 《汶川地震报道特点及对传媒未来的影响》 载自《当代传媒》2008年第四期
⑤袁敏杰 《领导干部应学会同媒体打交道》,载自《新闻战线》2009.08
关键词:地方媒体 突发危机事件 应对策略 协调机制
社会转型中的中国正处于一种危机频发的非稳定的状态,即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等各类突发事件都处于活跃期。从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西藏打砸抢事件到2009年湖北的 “石首事件”、新疆乌鲁木齐“7•5”打砸抢烧事件,一系列突发危机事件揭示了中国目前社会状态的不稳定,矛盾频发。对于这一系列的危机事件,相对于中央媒体的地方媒体有义不容辞的报道义务,为公众提供信息。
危机产生的不可预测性和非常规性使得媒体对危机事件、突发事件的报道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而同样作为政府与公众中介的地方媒体,对危机事件的及时应对也是遏制危机扩散、维护社会稳定的关键因素。
地方媒体在应对危机事件中的问题表现
我国的新闻单位是作为国有制、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在现行新闻体制下,地方媒体是各级地方党委、政府指令的“喉舌”和工具,并被规定“同级媒体不能批评同级党委”。在这种管理体制下,地方媒体必须“下级服从上级”,无条件的接受报道内容的审查,导致地方媒体在应对危机事件的时候,表现出了很多不按照新闻规律办事的问题:
一、 封锁危机信息,不让公众知情。
突发危机事件发生之时,也是状况危急、社会可能会出现不稳定的时候。这时,危机信息的及时传播就成为处理危机事件的一个重要因素。重大事件让公众及时知道,也是对公众知情权的尊重。作为社会信息传播的媒介,地方媒体不仅应当及时、准确地将信息告知公众,更要及时采集公众的意见,使公众更加理解和支持地方党委和政府,用最短的时间,最有效的方法解决危机。①2009年6月7日,河南杞县发生了放射物卡源事件,当地政府奉行着“没有必要公开”的原则,地方媒体纷纷不报道,期间网上出现了 “辐射外泄”、“断子绝孙”、“核爆炸”等谣言,使起初信任政府的居民人心惶惶,对生命安全非常担忧,纷纷出逃。这种危机信息不让公众知情的作法最终只换来社会的更大恐慌。
三、违背新闻职业操守,撒谎欺骗受众。
维护新闻的真实性是我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根本准则。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地方媒体和新闻工作者要发扬实事求是的作风,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加强调查研究,报实情、讲真话,不得弄虚作假;力求全面地报道新闻,防止主观性、片面性,努力做到从总体上、本质上把握事物的真实性。2005年11月13日,吉林省吉化市的石化公司双苯厂胺苯车间发生爆炸,导致哈尔滨、佳木斯,以及俄罗斯城市哈巴罗夫斯克等面临严重的污染。《吉林日报》作为当地的媒体,本应该在第一时间发现可能存在的危险,及时将危机信息告知公众。但是其报道的内容却为领导赴现场部署,事故不影响生产等等。危机信息在《吉林日报》版面上成了政府的积极行动和宣布无污染信息。②地方媒体不顾事实的作法,给了公众错误的判断,最终导致了事情的扩大升级。
四、面对突发事件,地方媒体迟疑或 “失语”
失语,现代汉词典解释为“说话困难或不能说话”。媒体失语,指大众传播媒体因某种原因对某一新闻事件报道困难或是保持缄默。③媒体的失语,会使传媒在受众中的公信力大打折扣。在2008年5月12日地震发生的第二天上午,甘肃省各报接到通知:所有报纸不准派记者到本省灾区采访,不能报死亡的人数。于是该省除个别报纸报有死亡人数之外,大部分报纸对地震失声。④在公众迫切需要四川当地消息的时候,而在家门的四川卫视依然还在播放电视剧,对于重大灾难地震的报道没有提一个字,四川卫视的“失语”,更令人思考媒体的良知与职业操守。
五、面对灾难冷眼旁观,丧失记者职责。
一个健康的社会,需要公众的参与,也需要媒体的检测和监督。作为社会公器,主持社会正义是媒体的必要职责。只有敢于说话,勇于说真话,才能赢得公众的信任。地方新闻媒体和记者不能因为惧怕权贵而放弃对实施真相的报道。2009年6月,湖北省石首市厨师非正常死亡,在警方没给出充足理由的时候,地方媒体本来应该及时的披露相关的信息,但是,在长达约80个小时内,当地的媒体并没有出现类似的报道,与此同时,众多网友借助非正式媒体发布信息、探寻真相。地方媒体冷眼旁观的态度致使公众更多的猜疑,导致了这个个体事件上升为群体性事件,造成了社会的不稳定。
地方媒体应对危机事件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地方媒体受制于地方政府,地方媒体要有所作为必要的前提,就是地方政府媒介素养政治素养的提高,处理突发事件能力的提高。
一,从外部因素分析
(1)从地方政府来说,政府官员不知道应该怎样与媒体打交道,缺少民主政治的意识。据人民日报《新闻战线》专家分析,地方官员不善于与媒体打交道表现在:1,怕媒体的舆论监督。只允许正面新闻的出现,打压对舆论进行监督的记者;2.躲避媒体记者,不接受记者的采访。3,通过隐瞒、哄、骗的方式提供虚假信息,误导舆论;4,一些地方政府官员面对记者的采访总是打官腔,居高临下,把地方媒体当做丫鬟。⑤
(2)官员思想观念陈旧、封建意识浓厚。在一些地方官员眼里,权大于法,把人民当做奴仆。河南省郑州市规划局副局长逯军在面对记者采访的时候不仅拔掉了采访机话筒,还反问记者:“你是准备替党说话,还是准备替老百姓说话?”新闻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喉舌,党和人民的利益从根本上讲是一致的,可在逯军副局长眼里,党和百姓却成了对立的双方。地方官员的这种观念是阻碍地方媒体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3)现行媒体的管理体制上的弊端。由于我国的四级管理体制,导致各地方媒体在跨区域采访的时候会遇到重重的阻碍,地方媒体辐射范围的狭小致使他们影响力的降低。同级媒体不能批评同级党委的规定更制约了媒体采访报道的自由。而且目前并没有一部专门的新闻法规来保护新闻媒体的各项权利,致使新闻媒体的“异地监督”存在着较大的风险。
(二)从地方媒体自身分析
(1)缺乏新闻胆识。地方媒体思想保守,不敢说不敢报。把禁令当做是“圣旨”,凡是当地政府不让报道的坚决不掺和,这种行为直接导致突发事件面前地方媒体的“失语”;(2)官本位意识浓厚。地方新闻工作人员并没有把新闻当做事业,而是作为升官发财的跳板,一个报社的副社长说,我奋斗了大半辈子,只要在退休以前当上宣传部副部长就心满意足了。官本位意识泛滥导致了地方媒体主管为了升官,不惜做出虚假政绩报道讨好地方官员。(3)地方新闻工作人员缺乏专业素养。相对于中央媒体来说,地方媒体的新闻从业人员素质普遍较低,不知道如何抓新闻的关键,导致很多报道没有很大的价值。以汶川地震中媒体采访为例,很多摄影记者为了赢得现场画面,频频使用闪光灯,全然不顾刚获救的人的安危。
地方媒体应对危机事件产生问题的解决策略
地方媒体在现代社会公众生活中越来越成为不可或缺的角色:它既是党和政府的喉舌;又反映群众的意见、呼声,起到纽带的作用。如何发挥地方媒体正常的社会功能,需要地方政府和地方媒体的共同努力。
1、地方官员转变观念,提高政治素质。
地方各级党委应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用时代要求审视新闻宣传工作,转变思想观念,正确看待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性。按照新闻传播规律办事,努力使新闻宣传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提高政治素质,完善新闻发布制度,健全突发公共事件新闻报道机制,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提高时效性,增加透明度,牢牢掌握新闻宣传工作的主动权,从而增强其引导的权威性、公信力、影响力。
2、地方媒体应据理力争,赢得地方政府的支持
危机管理中,关于危机的信息公开比不公开好,及时公开比延迟公开好,主动公开比被动公开好,充分公开比有限公开好。⑥突发危机事件发生时,地方媒体应据理力争,说服地方官员,赢得政府的支持。必须遵循客观的事实,把公众最需要的信息传递出来,做好危机事件中政府和公众的沟通工作,增强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在报道中,注重人文关怀,始终把公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多报道人民群众的工作生活,多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同时积极发挥写内参作用,影响政府的决策。
3、加强和各级媒体的联系,形成多媒体纵横联动
市场环境下,要想在竞争中胜出,就必须加强与全国新锐媒体的合作,形成与中央、省县各级媒体纵向联系以及与同级的横向联系。在突发危机事件中,地方媒体应及时和中央媒体取得联系,在为他们采访提供便利的同时,学习他们优秀的报道技巧和手段。主动和各级媒体展开合作,借助巨大的资源,扬长补短,通过双向的互动,提高影响力、公信力。
同时,地方媒体也可加强与高校的联系,协同科研公关,扩大高校学生中的影响,为其发展挖掘优秀的新闻人才。
4、贯彻“三贴近”原则,提高新闻报道水平和技巧。
新闻报道水平的提高,是媒体扩大在读者心中影响力的重要手段。地方媒体新闻工作者大多数是非新闻专业毕业的,没有接受过专业的新闻采访与写作的培养。在突发危机事件时候,地方新闻工作者可能会受到主观思想的影响,不能客观的平衡的传递信息。地方媒体应形成系统完善的突发事件报道机制,同时要遵照胡锦涛书记在视察《人民日报》时提出新闻报道五方面的创新:“创新观念、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方法、创新手段”,即运用最新的传播手段,报道那些新鲜,贴近公众心理的信息,与群众建立密切的信息互动。【本文是湖北省教育厅重点科研项目“中国大陆新闻人才学理论与应用系统研究”项目(编号:B200504013)阶段性研究成果】
注释:
① ⑥ 李菲 《政府公共危机管理中的新闻传播》,载自《新闻知识》2009.05
② 王甲旬 《从几次危机传播看我国媒体应对危机能力的提高》,载自《大众科学》
③ 王正明 《媒体失语与失信》载自http://www.jmtv.com.cn/html/btwy/lw/20090511/3230.html
④ 陈力丹 王冠 《汶川地震报道特点及对传媒未来的影响》 载自《当代传媒》2008年第四期
⑤袁敏杰 《领导干部应学会同媒体打交道》,载自《新闻战线》20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