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阐述了以人为本师德建设的重要性,认为教师应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及其基本内涵,积极践行以教师为主和以学生为主的师德建设科学观, 树立现代教育理念,以适应教育发展的需求。
关键词: 以人为本 师德师风建设 发展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教育实践中,形成了优良的师德传统。高校作为传播现代文明的摇篮,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阵地。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建立科学发展观,是促进高等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1.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性
师德是教师道德,是以牺牲、奉献为代价的价值体现,师风是指良好的校园氛围。好的师德师风是教育的灵魂。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的竞争,而教育的竞争又是教师的竞争。教师作为青少年学生成长的引路人,他们的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民族的未来。加强高校师德建设,是培养新世纪合格人才的客观需要;是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高自身素质的需要;是贯彻落实素质教育,推动以德治国、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更是在新阶段、新形势下,提高教学质量,制定强国政策的保障。
2.“以人为本”是师德师风建设的科学理论指导
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正式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我党在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指导下,充分汲取我国古代民本思想的基本内容,通过总结建国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结合我国国情,创造性地提出的新型执政理念和治国价值观。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也是我国各项工作的核心理论指导。这是新时期师德师风内涵的重要提升,是教育理念的重要突破,也是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核心。
3.科学发展观下师德师风建设的基本涵义
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解放和自由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目标。高等教育坚持人本理念,就是追求对人本身的关怀,古今中外的思想家教育家都把热爱学生看作是教师的主要道德标准。只有热爱学生才不愧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育事业发展一是要在总体格局中,教育资源配置上,以及在教师队伍建设当中“以教师为本”,真正把教师作为教育事业的第一资源;二是在教育教学过程当中要“以学生为本”,就是坚持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充分尊重,提升教育效果。这两个方面缺一不可。
4.发展“以学生为主”的师德科学观
“以学生为主”是师德建设的核心内涵。我国自古有“师道尊严”的传统,但在教育实施过程中一部分人仍将其理解为“老师就是权威”、“老师说的话就是对的”。教师的尊严、权威至上,严重压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导致学生的发展受到制约。师生关系要民主、平等,这并不否定教师的主导地位,但主要的是体现对学生的尊重、热爱、了解和关心。首先,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公正地对待学生,把学生放在同一起跑线上,不以家境贫富取人、不以父母取人、不以成绩取人。包括尊重其个性、爱好和隐私,激发他们在自身成长中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其次,热爱学生。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开启学生心智的钥匙,是教师和学生心灵之间的一条通道。最后,了解和关心学生。关心学生的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尽可能帮助他们克服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教师要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相信学生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做到上述要求,才能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它标志着师德发展观念上的重大转变,是对新时期师德内涵的重要提升,“以人为本”理念也就可以在学生中落到实处。
5.完善“以教师为本”师德建设
教师的道德示范作用在师德建设中主体地位不可动摇。师德建设要符合我国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理念,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更是教育理念的重要突破和完善。如何践行以教师为本的师德观?
5.1教师自身应拥有的品格素质
5.1.1热爱学生,敬岗爱业。
热爱学生,就是要以学生为本,尊重、理解学生,视学生为朋友,每一位教师都应像关爱自己的亲人那样关爱每一位学生,“爱生如已,教生如子,待生如友”,永远把学生的需要放在第一位。
爱岗敬业是一种精神,每一位教师都应充分认识到教师职业的社会价值,不断增强职业自豪感,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正确认识教师职业的社会价值,树立为中华崛起而奋斗的坚定信念和为祖国培养现代化人才使命感,并自觉地传播先进文化,用先进的科学知识与高尚的道德培养和教育学生。
5.1.2以身立教,为人师表。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思想教育者和道德示范者。良好的师德形象是一种精神的化身,它孕育着真,引导着善,创造着美,奉献着爱。教书育人是教师为人师表、塑造健康的学生人格而展示自身人格的根本途径。因此教师必须牢固树立育人观念,强化育人意识,努力把育人寓于教学的全过程,把品德教育与知识教育紧密结合起来。要想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优秀教师,不仅要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渊博的学识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影响学生,而且要不断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具备高尚的师德。教师的日常工作虽然平凡,但教育工作的意义却是不平凡的。教师既要有脚踏实地、乐于奉献的工作态度,又要有淡泊名利、甘为人梯的精神,要以自己高尚的人格去影响学生。
5.1.3终身学习,勇于创新。
21世纪的社会将是智能社会,科学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知识广博和研究视野开阔的教师有着深刻的道德影响力。师德建设要求教师在知识经济时代下,注重自我学习,更要有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掌握更多的现代化教学方法,才能在教学和管理工作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达到最佳效果。教师同时也应当注重教学相长。只要是值得学习的,教师都应虚心向自己的学生学习,以彼之长补己之短,这是高尚师德的又一体现。
新时期教师的思想观念趋向多元化、价值取向趋向多样化,学校的师德建设是一个塑造人格的系统工程,必须开辟新途径,探索新办法,创造新经验,从战略上、内容上、方法上有新的突破。这要求教师要根据不断变革的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的要求,勇于创新、与时俱进。另外,我认为创新型教师除了具有以上所提到的素质和品德以外,还必须富有激情。托尔斯泰说:“我们创造,没有激情是不行的。”
5.2学校管理机制的完善
作为社会一分子,教师在生活中有着普通人一样的情感、需求。长期以来,受传统意识影响,师德建设忽视教师的个体价值和合理需要的倾向,对教师只讲付出、不谈回报,无限制地将教师的道德标准提高到“圣人”的高度,这是不人性化的。所以学校管理者应营造以人为本师德建设的环境,完善激励机制,它包括物质和精神激励两个方面。一是表彰师德标兵,大力宣传先进典型。并在精神上予以肯定。二是加强管理,通过同行及学生评优的方法,直接在津贴、课酬、住房分配、职称晋升等方面加大政策的倾斜力度,提高这些优秀教师的物质待遇等,为师德建设成长创造良好空间,等等。最好能引入竞争机制,促使广大教师对自己的岗位工作始终存在危机感和忧患意识,以激活教师的进取心,促其不断充实自己,优化师资队伍,进而有效地推动师德建设,促进师德建设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王景刚.教师如何践行“以人为本”的师德观[J].天津教育,2007,(6).
[2]李宽亮.高校师德建设中的人本前提[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2004,(10).
[3]胡静超,张宝臣.论“以教师为本”师德建设观[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报,2009,(8).
关键词: 以人为本 师德师风建设 发展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教育实践中,形成了优良的师德传统。高校作为传播现代文明的摇篮,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阵地。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建立科学发展观,是促进高等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1.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性
师德是教师道德,是以牺牲、奉献为代价的价值体现,师风是指良好的校园氛围。好的师德师风是教育的灵魂。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的竞争,而教育的竞争又是教师的竞争。教师作为青少年学生成长的引路人,他们的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民族的未来。加强高校师德建设,是培养新世纪合格人才的客观需要;是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高自身素质的需要;是贯彻落实素质教育,推动以德治国、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更是在新阶段、新形势下,提高教学质量,制定强国政策的保障。
2.“以人为本”是师德师风建设的科学理论指导
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正式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我党在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指导下,充分汲取我国古代民本思想的基本内容,通过总结建国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结合我国国情,创造性地提出的新型执政理念和治国价值观。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也是我国各项工作的核心理论指导。这是新时期师德师风内涵的重要提升,是教育理念的重要突破,也是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核心。
3.科学发展观下师德师风建设的基本涵义
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解放和自由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目标。高等教育坚持人本理念,就是追求对人本身的关怀,古今中外的思想家教育家都把热爱学生看作是教师的主要道德标准。只有热爱学生才不愧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育事业发展一是要在总体格局中,教育资源配置上,以及在教师队伍建设当中“以教师为本”,真正把教师作为教育事业的第一资源;二是在教育教学过程当中要“以学生为本”,就是坚持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充分尊重,提升教育效果。这两个方面缺一不可。
4.发展“以学生为主”的师德科学观
“以学生为主”是师德建设的核心内涵。我国自古有“师道尊严”的传统,但在教育实施过程中一部分人仍将其理解为“老师就是权威”、“老师说的话就是对的”。教师的尊严、权威至上,严重压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导致学生的发展受到制约。师生关系要民主、平等,这并不否定教师的主导地位,但主要的是体现对学生的尊重、热爱、了解和关心。首先,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公正地对待学生,把学生放在同一起跑线上,不以家境贫富取人、不以父母取人、不以成绩取人。包括尊重其个性、爱好和隐私,激发他们在自身成长中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其次,热爱学生。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开启学生心智的钥匙,是教师和学生心灵之间的一条通道。最后,了解和关心学生。关心学生的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尽可能帮助他们克服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教师要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相信学生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做到上述要求,才能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它标志着师德发展观念上的重大转变,是对新时期师德内涵的重要提升,“以人为本”理念也就可以在学生中落到实处。
5.完善“以教师为本”师德建设
教师的道德示范作用在师德建设中主体地位不可动摇。师德建设要符合我国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理念,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更是教育理念的重要突破和完善。如何践行以教师为本的师德观?
5.1教师自身应拥有的品格素质
5.1.1热爱学生,敬岗爱业。
热爱学生,就是要以学生为本,尊重、理解学生,视学生为朋友,每一位教师都应像关爱自己的亲人那样关爱每一位学生,“爱生如已,教生如子,待生如友”,永远把学生的需要放在第一位。
爱岗敬业是一种精神,每一位教师都应充分认识到教师职业的社会价值,不断增强职业自豪感,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正确认识教师职业的社会价值,树立为中华崛起而奋斗的坚定信念和为祖国培养现代化人才使命感,并自觉地传播先进文化,用先进的科学知识与高尚的道德培养和教育学生。
5.1.2以身立教,为人师表。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思想教育者和道德示范者。良好的师德形象是一种精神的化身,它孕育着真,引导着善,创造着美,奉献着爱。教书育人是教师为人师表、塑造健康的学生人格而展示自身人格的根本途径。因此教师必须牢固树立育人观念,强化育人意识,努力把育人寓于教学的全过程,把品德教育与知识教育紧密结合起来。要想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优秀教师,不仅要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渊博的学识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影响学生,而且要不断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具备高尚的师德。教师的日常工作虽然平凡,但教育工作的意义却是不平凡的。教师既要有脚踏实地、乐于奉献的工作态度,又要有淡泊名利、甘为人梯的精神,要以自己高尚的人格去影响学生。
5.1.3终身学习,勇于创新。
21世纪的社会将是智能社会,科学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知识广博和研究视野开阔的教师有着深刻的道德影响力。师德建设要求教师在知识经济时代下,注重自我学习,更要有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掌握更多的现代化教学方法,才能在教学和管理工作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达到最佳效果。教师同时也应当注重教学相长。只要是值得学习的,教师都应虚心向自己的学生学习,以彼之长补己之短,这是高尚师德的又一体现。
新时期教师的思想观念趋向多元化、价值取向趋向多样化,学校的师德建设是一个塑造人格的系统工程,必须开辟新途径,探索新办法,创造新经验,从战略上、内容上、方法上有新的突破。这要求教师要根据不断变革的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的要求,勇于创新、与时俱进。另外,我认为创新型教师除了具有以上所提到的素质和品德以外,还必须富有激情。托尔斯泰说:“我们创造,没有激情是不行的。”
5.2学校管理机制的完善
作为社会一分子,教师在生活中有着普通人一样的情感、需求。长期以来,受传统意识影响,师德建设忽视教师的个体价值和合理需要的倾向,对教师只讲付出、不谈回报,无限制地将教师的道德标准提高到“圣人”的高度,这是不人性化的。所以学校管理者应营造以人为本师德建设的环境,完善激励机制,它包括物质和精神激励两个方面。一是表彰师德标兵,大力宣传先进典型。并在精神上予以肯定。二是加强管理,通过同行及学生评优的方法,直接在津贴、课酬、住房分配、职称晋升等方面加大政策的倾斜力度,提高这些优秀教师的物质待遇等,为师德建设成长创造良好空间,等等。最好能引入竞争机制,促使广大教师对自己的岗位工作始终存在危机感和忧患意识,以激活教师的进取心,促其不断充实自己,优化师资队伍,进而有效地推动师德建设,促进师德建设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王景刚.教师如何践行“以人为本”的师德观[J].天津教育,2007,(6).
[2]李宽亮.高校师德建设中的人本前提[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2004,(10).
[3]胡静超,张宝臣.论“以教师为本”师德建设观[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报,20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