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严——俄罗斯掠影

来源 :记者观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df886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曼菱,作家、中国教育史研究者。在北大为学子时,发表处女作《有一个美丽的地方》,改编电影《青春祭》,成为中国知青电影巅峰之作。有《中国布衣》《北大回忆》《张曼菱评点(红楼梦)》等多部著作。
  近年以抢救“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口述史为主业。纪录片《西南联大启示录》、著作《西南联大行思录》被誉为中国教育史重要篇章。
  九月,寒冷已经降临俄国。
  一夜飞到伊尔库茨克。酒店为客人举办了盐和面包的传统接待仪式。
  有一列小火车专供旅游。乘它可沿贝加尔湖走一天。
  辽阔的疆土,到处是没有开垦的处女地。树林密布。从火车里涌出来的游客们惊叹着纯美的大自然。贝加尔湖保持着荒凉寒冷的本色。一个生态博物馆告诉人们,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湖泊。
  一些用彩色木板搭建的农舍偶尔出现。紧挨着铁路旁有一处别墅,也是木建的。导游说,这是普京的别墅,他带着那位运动员女友刚刚离去。
  在伊尔库茨克的郊野上有哥萨克村子,一个标本式的空巢。那些壁炉、木制的粗糙家俱、墙上的兽皮,在小说和电影《静静的顿河》里似曾相识。
  夜色笼罩木楼旅社,拎着箱子登上木楼梯。在寒风中登山到达餐厅。餐厅与晚餐古朴温馨。体验俄罗斯,首先就是经历寒冷,然后到达精致与温馨吧。
  终于能够面对俄罗斯人重温我的俄语,不禁有幸运感。上小学时,我就开始学习这优美的韵律抑扬的语言和严整的格律,它和我的童年、青春相连。
  “十二月党人”,为祖国受难
  旅游,本身就包含多种选择,即使是同坐在一辆车上,走同一条路线。
  人总是在自己的世界里旅游。每个人的文化,就是她最固执的“导游”。
  伊尔库茨克,令我神往的是“十二月党人”博物馆。
  一批具有民主主义思想的贵族军官在1825年12月(俄历)谋划起义,主张建立共和国或君主立宪政体。他们在彼得堡和乌克兰发动起义,均遭失败。500多人受审,5位首领被处死,100多人被流放。他们因此被称为“十二月党人”。
  长诗《俄罗斯女人》很早就译到中国。涅克拉索夫描写了几位贵族夫人寻找丈夫的漫漫白雪之路:当她来到阴冷潮湿的矿井里,囚徒们对她表示出敬仰,把一粒烧熟的土豆投进她的裙子里。这是我从少女时代就熟读并记住的故事。
  汽车把我们送到了一所庭院。这个院落与当地人一样,是木栅栏围起来的,有草地、野花和木头钉的长椅,堪称粗陋。楼房里则充满了从彼得堡移植来的贵族气息。钢琴、油画和华美的地毯、家俱等。这是一位“十二月党人”流放到这里后,用自己的钱建造的住宅,是一所故居。贵族们在流放中的尊严,体现在这幢宅子里。
  当年许多贵族夫人选择了与丈夫一同流放。她们高贵的气质,显示出一种对历史正义的理解与牺牲精神。讲解人说,他们教当地的人民识字。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首诗被谱成歌曲,我是在知青时代学会它的。它安慰过我们。这其实是普希金为起义失败后的“十二月党人”所写:
  我们的心永远向前憧憬,
  尽管生活在阴沉的现在。
  一切都是暂时的,转瞬即逝,
  而那逝去的将变为可爱。
  普希金与“十二月党人”的友谊,不畏暴政,使得诗人的品质达到一种纯金程度。
  俄罗斯关于“流放”的吟唱,后来成为中国的“右派”们在“下放”生涯的心灵抒发。
  “右派”是中国的受难者。由于开放初期的文学成果, “右派”成为有胆识的先驱者的身份标志。而关于中国“右派”的流放,却没有一个博物馆。尽管其中有许多值得载入史册的名人。
  纪念那些为民族的生存而受难的人,这是一个民族的道义能否延续下去的象征。
  来到圣彼得堡,在“十二月党人广场”有彼得大帝魅力四射的铜像。普希金的诗称它“青铜骑士”。这两个看似矛盾的历史的形像合并了。因为他们的理想都是要推动俄罗斯前进。
  作为俄罗斯诗坛的王者,普希金总是伴随着英雄的脚步,伴随着那些为推动俄罗斯改革前进的奋斗牺牲:
  高傲的骏马,你奔向何方?
  你将在哪里停蹄?
  啊!威武强悍的命运之王,
  你就如此在深渊之底,
  在高峰之巅,用铁索勒激起俄罗斯腾跃向上?
  无论是被流放的“十二月党人”,还是作家、诗人和帝王,令人感觉到的是:他们都深爱俄罗斯。
  最高的世界级荣誉也无法替代回归家乡的岁月。这里用一句“责任”“担当”的话都嫌肤浅。现代人喜欢说:“为真理受难”,可是真理如果离开了相依存的祖国,还有多少真实的意义呢?真理一旦离开土地,真理也就变成了“过去”。一个人有了对本土的爱,才构成他的基本人性与人格。
  俄罗斯改革者受到西方思潮的影响,但他们的理想永远深植于祖国的土地。“为祖国受难”是一种奉献。因此他们被祖国纪念,也永远成为俄罗斯历史前进的动力。
  东正教是俄罗斯性格的一个特征。一种宗教如果与一个民族不可分割,那一定是它提供了某种渗透人生的精神。殉道,也许是其一。
  滴血大教堂,威严神秘,色彩绚丽,从外观到内部的绘画都浸透了俄罗斯传统之美。它为纪念一位身在皇位的受难者而建。
  公元1881年3月1日,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乘着马车准备去签署法令,宣布改组国家委员会,启动俄罗斯君主立宪的政改进程。在经过涅瓦河边时,遭遇“民意党”极端分子的暗杀。亚历山大三世为纪念父皇,在遇刺地修建滴血大教堂。
  瞻仰新圣女公墓,那些构成俄罗斯精粹的人物安息在这儿,让历史回味。
  墓碑雕刻使墓地变得诗意。从乌兰诺娃优美的芭蕾舞姿,到赫鲁晓夫的脑袋和叶利钦的大海波涛。一个激情的民族和几段激变的岁月,这就是俄罗斯给世界的印象吧。   二月革命、十月革命,这个民族所创造的那些风云突变的历史,大概只有法国大革命可以与之相比。而发生在上世纪的前苏联解体,在顺应大潮中,全民的忍耐,上下默契,闪现出一种把握历史脉搏的悲壮气魄。
  暴风骤雨与温情构成的民族性格,雷霆过后的安祥,有如俄罗斯广袤的原野。
  托尔斯泰:一个民族的解读
  库图佐夫大街,是莫斯科最宏伟的街道。乘车过去,一路上都看见战斗者握枪的雕像。
  库图佐夫的名字载人世界历史。据说直到今日,法国人都不愿意走过这里的凯旋门。
  我对这场战争的最早认知,来自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
  男女主人公纳塔莎与安德列各自出身于两个古老的俄国世家,在侵略者到来的时候,这两个风格不同,并因此阻隔了他们子女婚恋的家族,都义无反顾地投入了抵抗法国军队的全民之战中。一个献出了最杰出的儿子,一个抛弃了自己的财产,腾出车来拉伤兵。
  在爱情上幼稚失落的纳塔莎去看护前线下来的伤员,因此遇到了自己思念与愧对的爱人。神圣的民族之战把一切都洗浴干净。安德列公爵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看到俄罗斯的蓝天和心爱的姑娘。而活下来的少女走向成熟。
  中学时代如饥似渴的阅读,把俄罗斯的故事刻在了我的青春岁月里。
  我不认为,那些战争场面对于小说是游离的。这是厚重的爱情故事,也是民族的故事,怎么可能不写库图佐夫和决战的场面呢?怎么可能不写库图佐夫身上那种俄罗斯农民一般的朴素和大智若愚?
  一个伟大的作家,就是这样让全世界认识和尊敬他的民族的。
  一清早,我们前往距莫斯科190公里的雅斯纳雅·伯利亚纳庄园。
  这片广阔的庄园是托尔斯泰母亲留下的遗产。它也是托尔斯泰的故事与灵感源泉。
  一路上绿树成荫,令我想起在小说《安娜卡列尼娜》中,青年地主列文从乡村去莫斯科向贵族小姐吉提求婚的故事。吉提在遭遇社交界的感情抛弃后厌倦浮华,来到庄园生活。
  托尔斯泰推崇的生活,有点像中国古人的“耕读”田园。亲近大自然,是人获得幸福的一个条件。
  庄园很大,而住所很小。墙很厚实,室内非常简洁。除了餐厅比较正式,其他的房间类似于一个角落,放有坐椅、圆桌。托尔斯泰晚年睡一张极其窄小的小床,由他的女儿照料。
  在由树林与草地构成的庄园里,仿佛看到《复活》里少爷聂赫留朵夫与女仆玛丝洛娃嬉戏的情景。可怜的姑娘就在这迷人的暮色中走向绝境。
  契诃夫说:“我以为托尔斯泰永远不会变老。语言可以变老,但他永远年轻。”
  《复活》这部作品,年轻时候我不喜欢看。太沉重。后来阅历多了,尤其是“文革”后中国文人开始讨论“宽恕与否”的话题,才感觉托尔斯泰在我们之前就进入了深思。
  《复活》代表人类良心的忏悔。同时托已将他的审判目光投放到了“体制”上面。主人公聂赫留朵夫厌恶上层生活的虚伪,在营救玛丝洛娃的过程中,他尝到了官僚司法的折磨。
  托翁的墓地是一块平坦的草坪。在这里,鲜花从来没有断过。
  托尔斯泰曾说:“如果我年轻,一定要去中国。”
  那天,我们一行人是庄园里唯一的中国游客。
  托氏晚年出走,因为他感觉到作为一个庄园主生活的罪恶感,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表白了他对农奴的歉疚和对物欲生活的摆脱。不知为何,我想起中国的学者陈寅恪,他们一个要“走”一个要“留”,全然不顾家人的劝告,都完成了一个至死不渝的信念。
  人类有一个共同的文学殿堂,如《悲惨世界》《汤姆叔叔的小屋》这些推动了历史前进的伟大作品,来自作家们伟大的心灵。托尔斯泰属于这个殿堂。
  从莫斯科到彼得堡,画廊与博物馆星罗棋布,徜徉在街道与广场,随时可以购票进入一处处美不胜收的名画收藏馆,看到那些久仰的名画原作。
  列宾、列维坦们可以称作是拿着画笔的托尔斯泰。他们肃穆广阔地代表着俄罗斯气派,俄罗斯的呼吸。每一幅都可以让你感受到画家对这片土地的深爱,对人民生存的息息相关。
  那幅著名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油画原来并不大,只是一小块,可里面的人物都有姓名有来历有个性。这表现了画家对他们人格的尊重。让你想到在托尔斯泰和高尔基笔下的,那些以粗陋方式生活着的倔强乐观的劳动者。
  那幅彼得与他的儿子对峙的油画,让我想起屠格涅夫的《父与子》。新旧人物的冲突展现在两代人身上,如此激烈,这似乎也是俄罗斯文化的一个特征。
  俄国的油画被批评不如欧洲的技法精湛,然而它粗犷的生动写实,凝重的风格与魅力,令人一见而不能忘怀。反而,我以为欧洲的古典画风过于宁静和美化现实。
  历史与民间的故事、情节、人物和重大的宗教场面,成为俄罗斯油画的主题。流血的宫廷、父与子的对执、出嫁前的富家女、应征人伍的乡村青年、大战前夕的将士、母与子的林间嬉戏、一个家庭的聚会,还有神话故事里的英雄萨特阔。油画成了俄罗斯生活的表现舞台。
  俄罗斯油画也弥漫着面对大自然的感恩、道德自省、人性的恶与救赎。
  在油画中,同样能感受到托尔斯泰式的“面对穷人”的愧疚,深刻的人道主义情怀,是俄罗斯文学高贵内涵的由来。
  托尔斯泰本人就被画家们多次描绘。一幅“赤脚的托尔斯泰”表达出画界对托氏深刻的理解和赞美。而那幅为中国人所熟悉的“俄罗斯女人”,则被认为就是安娜·卡列尼娜的形象。
  阻止侵略者前进的,是严寒更是尊严
  开阔的涅瓦河让彼得堡生机盎然。河上的航行船只、大桥,凉爽的风,显示它的开放性格。波罗的海云气浓重而奇诡,带有阴霾与彩霞的双重气质。从前以为是油画的渲染,原来这就是真实的天空。
  天时常下着小雨,这正是彼得堡留在文学与油画里的气质,忧郁的、艺术的气质。
  彼得大帝奠造了气势恢宏的彼得堡建筑群落。而它的氛围气派,则是由那些成年累月聚集在彼得堡的文人、画家、音乐家以及贵族们所营造的。这里的人们一眼望去也与莫斯科不同。一股悠闲、高傲的欧洲风度包裹了俄罗斯茁壮的生命体。   彼得堡城市的端庄雅致与陈旧气派,不输于欧洲名城。现任领导人普京曾经要迁都彼得堡。因为这里有真正的俄罗斯传统气韵和风水。
  冬宫、夏宫、叶卡捷琳娜宫,宫殿讲述着帝王们的博弈之途,鲜血与辉煌的故事。华丽的房间,画像威严,陈设华贵,搜尽人间膏腴,透出历代沙皇版图扩张的野心。
  斯莫尔尼宫曾是革命指挥部。现在,列宁的雕像还在那里保留着。这原来是叶卡捷琳娜被打人冷宫时的居处,一所修道院。有心计的叶氏在登上帝位修建王宫时,使用了自己被幽禁居所的色调,使蓝色与白色相间变成华贵的标识。
  叶卡捷琳娜宫的独特处在琥珀宫。这是世间独一无二的用来自全世界的琥珀装饰起来的华丽客厅。二战时,被希特勒整个剔出,带走。战后无下落。前苏联用德国的赔款,发掘波罗的海的琥珀矿,重新按原图恢复了它。这里禁止拍照。
  走进这瑰丽的宝殿,感受到的是俄罗斯那一颗高傲而追求富丽的心灵。
  无论走在宫殿花园冬宫、叶宫、夏宫,还是庄园、故居,广场上甚至街道旁,都会感觉是走在原野里,走在树林里。这个民族的昨天与今天,都融入在拥有漫长冬天的大自然中。
  俄罗斯人以极高的热忱和责任感守护着一切历史遗迹、文物、艺术品。在宫殿、展馆里,你都可以看见那些气度庄重的老人们,在那里一丝不苟地看守珍贵的文物。严厉的目光盯紧了参观者。
  俄罗斯不允许外国导游来讲解它的景点,中方导游只能作翻译。导游不合格,直接导致旅行者面对古典名胜一无所获。
  顺便提一句,因为能讲几句俄语,我在酒店、商店、宫殿都得到一种格外的善待。这也鼓励着我,复习俄语,再来作“深度游”。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纪念。
  这个日子引起了对斯大林评价的再次反思。俄罗斯跟中国一样,也曾经对外面临覆灭性的入侵,对内纠结着体制与内政的困扰。复杂历史下的复杂伟人,需要时间的推移来论道。
  在各处不时地可以看到一些纪念“二战”的图标。但给人的感觉是,他们从来就没有忘记过战争,从拿破仑到希特勒。俄罗斯对战争的记忆不仅仅是一时的标语,而是铭刻在城市的建筑和宗教般神圣的仪式里。
  在红场有无名烈士墓碑和不灭之火,士兵在日夜守卫,崇敬的纪念永远持续。
  “纪念无名者比纪念知名者更困难。历史的构建是献给无名者的记忆。”(本雅明)
  俄罗斯受到冬季的眷顾与保护。严寒曾使拿破仑败退于莫斯科。严寒也同样阻止了德国人的进攻。但希特勒的手段更为毒辣。
  在列宁格勒保卫战中,德国法西斯军队围困城市900多天。城中因此饿死了20万人。
  俄军后来开辟了一条昼夜通行的冰上公路,在1941年~1942年间冬季,列宁格勒处于饥饿围困最艰难的期间,连接了拉多加湖东西两岸的运输线,成了取得外界支援的唯一通道,被誉为“生命之路”。
  来到拉多加湖畔,看到“生命之路”纪念碑。两个半圆的顶上留出了一条小小缝隙的交错拱形,拱形代表了德军的四面围困,中间空着的那条缝隙,代表“生命之路”。
  湖畔也有火焰在燃烧。
  一组钢轨呈60度角并排指向天空,这是当年的著名火箭炮“喀秋莎”的发射架。
  此时来了一辆车,一些年迈的俄罗斯人缓缓走来。
  有人对在此嬉笑拍照的游客发出嘘声。
  我悄悄摄下了一位老妇人的背影,她面向着湖水在哭泣。
  另外一位同行的妇女站在离她远一点的地方。
  这是尊严,忧伤者的尊严,和被怀念者的尊严。
  在俄罗斯,你会感觉每一个普通的人似乎都带点傲慢。
  领土辽阔,文化与艺术宝库,这种富有写在他们的脸上。
  比起飞速发展的中国城市建筑,俄罗斯的基础建设停滞不前。在莫斯科没有高架桥,堵车是每天的常态。那些盛名冠之的酒店设施落后,从莫斯科到彼得堡的小火车肮脏不堪。
  俄罗斯人依然保持着慢效率的循规蹈矩的工作节奏。排队的人们安然地看报纸。即使是在路边小摊上,买到的小物件也非常精致和有质地。
  在咖啡馆,网络信息很好,但人们都在享受安静,深思的气氛,看不到手机“低头族”。
  面对国际币值的变化,俄罗斯人说:“我们的卢布足以保障我们的生活,我们不需要外币。一切外币退出俄罗斯。”
  我去过彼得堡的地下超市,那里货源很充足,买回来的黄瓜和西红柿味道纯美,比国内的好吃。卢布在俄国境内没有贬值。
  由于卢布与人民币的汇兑率高达十比一,中国游客从二十万徒然增加到四十万。这使得中方导游奇缺,滥竽充数,旅行社的“性价比”下滑。种种细节,令人生厌。
  今日令我们中国人无处不困扰的,归根到底,是“尊严”的沦丧。
  契诃夫说:你知道应该在什么场合承认自己的渺小?在上帝面前,在智慧面前,在美面前,在大自然面前,但不是在人群面前。在人群中应该意识到自己的尊严。
  在莫斯科大剧院观赏到的芭蕾《天鹅湖》,王子与白天鹅最终还是被妖法分开了。高贵的忧伤永远是对逝去情感的珍惜纪念,而不是平庸者的大团圆。
  这令我想起了普希金笔下的塔吉雅娜,她并没有接纳那份太迟来的感情。
  在旅途结束去飞机场的前夕,我和几个朋友专程来到涅瓦河边普希金文化咖啡馆。
  普希金从这里走出去决斗,再也没有回来。
  这是他用生命写下的最后一首诗:尊严。
其他文献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守英,半年前参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与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合作交流项目,在哈佛访学,近日刚刚回国。我们约请他就此次访学写一些观察和感受,他欣然应允。  在世界范围内,哈佛大学都是无可争议的一流大学。其历史、影响力和财富为世人景仰。哈佛创立于1636年。比美国建国还早140年,是美国最老的高等教育机构。哈佛居世界大学学术排名榜第一,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声誉排名榜全球
山西省长治市长子县人民医院妇产科是长子县最大的妇产科诊疗中心,由门诊区和住院病区两部分组成。门诊区开设产科、妇科、计划生育三个专业组;住院病区开设床位33张,其中产科21张,妇科12张。  产科组:该科组是市级重点专科组,是长子县孕产妇急救中心,能进行正常分娩、难产助娩、新生儿复苏术、一次剖宫产、二次剖宫产及剖宫产术中子宫肌瘤剔除术等诊疗技术。产科门诊开展正常妊娠孕期保健与管理,开设有孕妇学校,对
媒体在报道一些地方的负面新闻时,常会遇到阻挠,可有时候明明是正面报道,也被公关。这是为什么?百思不得其解,跟几个官员聊这个话题后知道,有些官员担心“引起关注”。坏事坏新闻会引起关注,可“好新闻”一样会引起关注。深谙舆论传播规律和官场规则的官员,对说和做有着一套很世故的经验,知道有些事只说不做,有些事只做不说,有些事这样说那样做。之所以如此,就是担心“引起关注”。  如果是坏新闻,影响官员和政府形象
“金”和“融”都是中国的本土字根,但“金融”的概念却不是古已有之,一般认为19世纪后半叶才出现。按照1937年《辞源》的释文,“今谓金钱之融通状态日金融。旧称银根。各种银行、票号、钱庄,日金融机构。”可见金融的本意,是作为服务主体的“金”,在发挥“融通”功能时的状态。“融”在中国是明亮、溶化、流通长远、和谐的意思。融通、通融,都意味着无滞碍、不偏执、不隔离。  可是,长期以来,中国的金融供给,却是
中国公司史就是中国政商关系史  一部当代中国公司史、甚至整部当代中国改革史,无论微观层面还是宏观层面,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政商关系史。政府与企业、权力与资本的关系,既是改革的基础,又是改革的对象,还是改革的结果。  甚至可以说,所谓改革史,就是政府在找寻与探求自己权力边界的历史。  扭曲的政商关系是好的市场经济的大敌,良性的政商关系则有益于经济发展和商业繁荣,因为政府部门的暗箱操作固然会减少,企业营
深圳市政府近日公布了经过重新修改的《深圳市行政机关公务员辞职辞退实施细则》(以下简称为《细则》)。根据新的实施细则,深圳市的公务员在年度考核中,连续两年被确定为不称职的将被辞退,被辞退后5年内不准重新录用为公务员。(8月15日《广州日报》)  初闻此消息时,未免不让人感到喜出望外、欢呼雀跃。一则,长久以来,所谓一考定终身,挤进机关几乎就意味着可以超脱于淘汰机制之外,工作绩效多寡都无所谓,这些待遇、
强化档案服务才能复活“死档”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与社会流动的井喷式增长,人事档案变成“弃档”继而变成“死档”,早已成为普遍现象。人们将目光投向了人事档案制度的内在缺陷。最具代表性的两个数据是,一方面,在全国各级人才流动中心代管的三四百万份人事档案中,至少有60多万份被主人抛弃;另一方面,目前档案管理收费混乱,全国人事档案收费至少有50亿元以上。  当然,人们“弃档”的原因还因档案越来越失去其
现今的人们会讲故事的被冠名以段子高手,段子好读有哗众取宠的味道,而真正好的故事是需要沉下心来的阅读。快时代,慢阅读,几多奢侈。但不论多奢侈,总有人爱。  生活中的故事,每天都在精彩上演。如果我们统统活在别人的标准和被限定的梦里,故事雷同,无甚可读性。一个国内高考落榜男孩,被美国第一的哈佛大学录取,而北京一个高考理科状元,申请美国11所名校,竞全部被拒录,不过是因为美国人喜欢有经历,能创造、发现自己
编者按:这个春节,上海大学文化研究系在读博士王磊光的“返乡笔记”,成为焦点话题。实际上,这篇讲稿并非一次性写就,这些思考与陈述,全建立在作者多年来对故乡深入观察、积累笔记的基础之上。  最近,王磊光又回过一次家,这里他为我们带来与“第一代农民工”有关的见闻。其实,他早在2012年就发现,在自己的家乡,不少当初外出打工的人,不约而同地回来了。这里是他的两篇笔记。  第一代农民工,该怎么办?他们能为村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们越来越感受到网络还有“狰狞”的一面,扭曲的民意常常会给人们带来无尽的烦恼和痛苦。在关注网络民意的同时,千万不要忽视“沉默的大多数”,他们的心声才是真正的舆情民意。  京城岁末的一个普普通通的傍晚,萧瑟的冷风轻轻扫过寒冬的街道,在一幢高层建筑周围盘桓。突然,一个年轻女子的身影从24层楼的窗口纵身跃出,瞬间便重重地摔在地上。鲜血顺着嘴角、鼻孔流淌,女子永远合上了那双美丽的大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