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性作为文学研究视角

来源 :外国文学动态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ediou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子文学展示了当今数字科技条件下的文学创作如何运用数字媒介来构建计算、生成审美经验.电子文学的实践与理论提供给文学研究一种数字性视角,一种从科技物质角度出发、检视文学作品的媒介特异性与数字美学的研究方法.本文通过介绍一系列电子文学和数字美学的理论,结合分析三个数字文学作品,来具体说明数字性如何在不同媒介(纸质、计算机屏幕与3D虚拟环境)中生成审美经验,并阐明数字性视角如何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应用于文学研究.
其他文献
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角度而言,中国戏曲的经典剧目最能体现世代积累、世代创造以及世代接受的要义.这正是经典保持活态传承的内在动力.特别是那些肇自传统社会文化生活中的
期刊
“无用之用”典出《庄子》,其含义为,世间万物并非都要有实用目的,看似无用的东西或许相对于人的精神需求是有用的。理性和功能性是现代社会和经济有效运行的基本原则,很多无用却可满足精神需求的东西在现实社会中相对被抑制。但虚拟文化却可普惠性地满足看似无用的精神需求,人性中的潜能和享乐本能前所未有地得到释放。互联网上看似无用的娱乐性消费悄然无声地改变着经济结构,文化产业因互联网而蓬勃发展,从而使人的非生产性的精神生活得到满足。
数字文学是一种技术指向型文学艺术,在形式、结构和阅读等方面与传统文学存在较大差异。数字文学审美理论研究主要坚持两条路径:一是从数字文学外部特征入手,坚持文学性与媒介属性,强调文学新形式、新结构,塑造新美学;二是从数字文学运行机制入手,强调跨学科研究,注重人机交互影响下形成的新文学风格和审美体验。整体看来,数字文学审美理论在语义和文本分析基础上,强化媒介技术的美学功能,将机器结构、程序功能、人机交互、计算机算法等数字化技术作为文学审美要素,实现文学审美向作品内部结构和运行机制发展。
电子文学批评及相关理论以实践所开启的契机,对印刷技术以来所形成的认识论惯例进行了反思,并尝试建立一种新的理论模式。本文视博尔特、海尔斯等人所开启的媒介特性理论为新理论模式的潜在可能,从文本性议题入手,对具有代表性的电子文学作品进行理论和批评层面的考察,探讨这些作品是如何建构了机器、媒介、作品和用户之间的关系,从而就人机合作、算法、代码与写作、阅读和共同栖身于一个数字环境中所具有的意义进行阐释。
高:听您一聊,太有收获了.跟戏剧史的常规角度不一样.我看中国戏曲研究院1959年编辑的《戏曲音乐讨论集》中有您写的《试论与戏曲音乐有关的几个问题》,因为要谈戏曲改革,我把
期刊
在日本“后3·11文学”书写中,不同程度地融合了科幻小说风格、描绘核灾难发生后的未来世界的反乌托邦小说纷纷涌现,多和田叶子的《献灯使》即为其中声誉最高的一部.在这部以
在《万物之自然法则》中,夏洛特·伍德结合丛林书写方式和动物研究视角建构了“动物体”式丛林人意象,对以白人男性为主导的澳洲民族神话和民族身份进行了解构。通过对丛林危机与性别压迫的具象呈现、丛林历史中女性惩戒的情节操演和“动物体”式丛林人的意象建构,伍德对澳大利亚民族文化顽疾进行了揭示、溯源和批判,并且以蕴含深刻生态伦理关怀的“动物体”式丛林人意象为反思当代澳洲现实问题提供了重要参考。
德国作家马丁·莫泽巴赫的中篇小说《月亮与姑娘》讲述了法兰克福一对中产阶级新婚夫妇搬到移民社区后所发生的逐渐脱离正常生活轨道的故事。小说通过一系列象征,深刻反映了后现代多元文化中个体、群体乃至整个社会面临的变化、冲突与自我认同危机。
保罗·奥斯特的新作《4321》通过主人公弗格森对四重人生可能性的书写,从个体与群体两个维度展开了哲学与政治的思考:第一个维度的探讨主要展现了偶然性哲学对于个体的生命与
作为当代德国移民文学的后起之秀,前南斯拉夫裔德语作家萨沙·斯坦尼西奇凭借其自传体小说《起源》一举斩获2019年德国图书奖。评委会高度评价作者以宏大的想象力将读者从编年纪事、现实主义以及单一形式的传统中解放出来,认为“起源”只有作为断片和虚构,并在与历史可能性的交互游戏中才能得以存在。论文尝试借助伊瑟尔的文学虚构理论重构《起源》的虚构叙事策略,再借由霍米·巴巴的身份混杂性理论揭示小说中移民身份书写的维度以及身份起源追溯的内涵,以此进一步认识文学创作手法与文学文本内涵的交互关系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