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就目前教育的现状、问题、难以推行的原因以及教师个人的成长作一些浅显的思考,并就“亲知”在高中地理中的应用做几点探讨。
关键词:教育;现状;亲知;地理
中国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1)03-019-01
一、目前教育现状与问题
陶行知先生在《行是知之始》一文中观点鲜明地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他又旁征博引地论述了《墨辩》中提出的三种知识:亲知、闻知、说知。他认为“亲知”就是在动手实践中获得的知识,“闻知”是由书本上看到或听到的知识,“说知”是推想出来的知识。现在的学校教育所注重的,可以说几乎都是“闻知”,学生学到的知识几乎都是从书本上看到的和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解的,学生所学的知识很少有通过动手实践去印证一番的。“亲知”几乎是已被拒之门外。这样,学生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几乎都是浅白的,不长久的,但老师又要求学生必须记住,一遍又一遍机械式的重复记忆。于是,就出现了“高分低能”这样的现象。
二、“亲知”难以推行的原因
为什么我们都不能或不愿创造机会让学生通过探索实践来获取知识呢?我觉得问题的关键可能还在于两种方式的操作不同:“闻知”,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说学生做,很便捷很方便,对教师来讲很好操作,而且对于应试也是十分管用的方式;反之“亲知”则需要老师们花大量的时间、精力为学生准备必要的操作材料,而且操作过程中难免秩序混乱,那就更不好掌控了,而且从时间上来看也不允许我们拿出很多的时间让学生充分探索实践。基于以上原因,“闻知”便理所当然地成了传授知识的最主要途径了。
三、“亲知”在地理学科的初探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育要以学生为主体,提倡“自主式”、“合作式”、“探究式”学习,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体验后获取知识,并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拿地理学科来说,高中地理必修一中很多知识不是靠单纯的记忆就能掌握的,而且这样的难点内容又被安排在第一、二单元,就像头“拦路虎”一样横亘在高一新生的面前,所以很多同学对地理学科就有一种畏难的情绪。学生学起来、老师教起来都有很大的难度。课标中明确告诉我们必修一的重点是阐述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以及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材中的不少现象可以说与我们生活中的许多现象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如果把我们司空见惯的这些现象引入到课堂教学中,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对我们教学目标的实现也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分析热力环流时,可以跟化学老师借实验器材来烧开水,让学生观察锅底和锅边水流的运动方向,来引导学生对热力环流进行探究学习;分析影响气候的因素时,可以设计以下三条旅游路线:
①海南岛→广东→湖南→湖北→河南→河北→北京→辽宁→吉林 →黑龙江;
②连云港→郑州→西安→兰州→乌鲁木齐→哈萨克斯坦→乌克兰→德国→法国→英国;
③由珠穆朗玛峰北坡向上攀延
并提问:①如果你是导游,对于第一条旅游路线的游客,你会有什么建议?为什么?由此,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②作为第二条线路的导游,沿途你会向游客介绍哪些景观?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
③你会为第三条路线的游客准备什么物品?为什么?第三条路线的景观变化与前面哪一条路线相似?
通过这样三条旅游路线的设置,同学们角色扮演(导游与游客)、分组讨论一起探究得出影响气候的因素。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相关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自然地理的一些现象可以采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现象或实例来进行探究式教学和实验教学,这就需要我们做生活和学习上的有心人,要收集、整理、分析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一些自然现象,并把它们与我们的教学联系起来,在引入课堂时还可进行很好的设计。当然,学生的实践经验毕竟不足,所学知识还少,因此也需要教师的适当指导、讲解。
四、“亲知”途中教师的成长
(一)专业素养的提升。
要端正教学态度、搞好教学常规;
多读一些教育理论、课堂教学、地理高考和地理专业方面的书籍;
经常进行思考并总结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积极的去思考并可以通过写论文、案例等形式,不断总结提高,时间长了自然就有了素材和总结的习惯;
认真参加地理教研,无论是什么范围、什么形式的教研活动都要积极的去参加;
进行各种地理资料的收集,充分利用好网络,自觉地收集电子资料、地图、书籍等等;
经常与“高手”交流沟通、经常上网学习,交流之中往往很自然地产生思维的火花。在地理网站、论坛里积极学习充电。
(二)教育实践能力的提高。
要从科学化、专业化和独立化角度促进自我成长。
(三)培养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勤总结、多反思,不断积累经验。
(四)加强理论学习。
提高理论水平和政治思想素质,提高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全集
关键词:教育;现状;亲知;地理
中国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1)03-019-01
一、目前教育现状与问题
陶行知先生在《行是知之始》一文中观点鲜明地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他又旁征博引地论述了《墨辩》中提出的三种知识:亲知、闻知、说知。他认为“亲知”就是在动手实践中获得的知识,“闻知”是由书本上看到或听到的知识,“说知”是推想出来的知识。现在的学校教育所注重的,可以说几乎都是“闻知”,学生学到的知识几乎都是从书本上看到的和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解的,学生所学的知识很少有通过动手实践去印证一番的。“亲知”几乎是已被拒之门外。这样,学生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几乎都是浅白的,不长久的,但老师又要求学生必须记住,一遍又一遍机械式的重复记忆。于是,就出现了“高分低能”这样的现象。
二、“亲知”难以推行的原因
为什么我们都不能或不愿创造机会让学生通过探索实践来获取知识呢?我觉得问题的关键可能还在于两种方式的操作不同:“闻知”,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说学生做,很便捷很方便,对教师来讲很好操作,而且对于应试也是十分管用的方式;反之“亲知”则需要老师们花大量的时间、精力为学生准备必要的操作材料,而且操作过程中难免秩序混乱,那就更不好掌控了,而且从时间上来看也不允许我们拿出很多的时间让学生充分探索实践。基于以上原因,“闻知”便理所当然地成了传授知识的最主要途径了。
三、“亲知”在地理学科的初探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育要以学生为主体,提倡“自主式”、“合作式”、“探究式”学习,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体验后获取知识,并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拿地理学科来说,高中地理必修一中很多知识不是靠单纯的记忆就能掌握的,而且这样的难点内容又被安排在第一、二单元,就像头“拦路虎”一样横亘在高一新生的面前,所以很多同学对地理学科就有一种畏难的情绪。学生学起来、老师教起来都有很大的难度。课标中明确告诉我们必修一的重点是阐述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以及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材中的不少现象可以说与我们生活中的许多现象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如果把我们司空见惯的这些现象引入到课堂教学中,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对我们教学目标的实现也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分析热力环流时,可以跟化学老师借实验器材来烧开水,让学生观察锅底和锅边水流的运动方向,来引导学生对热力环流进行探究学习;分析影响气候的因素时,可以设计以下三条旅游路线:
①海南岛→广东→湖南→湖北→河南→河北→北京→辽宁→吉林 →黑龙江;
②连云港→郑州→西安→兰州→乌鲁木齐→哈萨克斯坦→乌克兰→德国→法国→英国;
③由珠穆朗玛峰北坡向上攀延
并提问:①如果你是导游,对于第一条旅游路线的游客,你会有什么建议?为什么?由此,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②作为第二条线路的导游,沿途你会向游客介绍哪些景观?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
③你会为第三条路线的游客准备什么物品?为什么?第三条路线的景观变化与前面哪一条路线相似?
通过这样三条旅游路线的设置,同学们角色扮演(导游与游客)、分组讨论一起探究得出影响气候的因素。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相关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自然地理的一些现象可以采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现象或实例来进行探究式教学和实验教学,这就需要我们做生活和学习上的有心人,要收集、整理、分析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一些自然现象,并把它们与我们的教学联系起来,在引入课堂时还可进行很好的设计。当然,学生的实践经验毕竟不足,所学知识还少,因此也需要教师的适当指导、讲解。
四、“亲知”途中教师的成长
(一)专业素养的提升。
要端正教学态度、搞好教学常规;
多读一些教育理论、课堂教学、地理高考和地理专业方面的书籍;
经常进行思考并总结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积极的去思考并可以通过写论文、案例等形式,不断总结提高,时间长了自然就有了素材和总结的习惯;
认真参加地理教研,无论是什么范围、什么形式的教研活动都要积极的去参加;
进行各种地理资料的收集,充分利用好网络,自觉地收集电子资料、地图、书籍等等;
经常与“高手”交流沟通、经常上网学习,交流之中往往很自然地产生思维的火花。在地理网站、论坛里积极学习充电。
(二)教育实践能力的提高。
要从科学化、专业化和独立化角度促进自我成长。
(三)培养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勤总结、多反思,不断积累经验。
(四)加强理论学习。
提高理论水平和政治思想素质,提高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