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孩子的“春晚”旅途

来源 :西藏人文地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93263239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2、3、4……,1、2、3、4……”稚嫩的声音唱着节拍,午后温暖的阳光照进这间有着铁皮屋顶的排练室,打在孩子们红扑扑的脸蛋上,一扫冬天的寒冷。群增家庭儿童藏戏团的孩子们,正在为参加《我要上春晚》总决赛,在雪巴拉姆藏戏团的老师的带领下,一遍又一遍紧张排练着。
  如果这一轮能冲刺成功,他们所表演的蓝面具藏戏将登上2012春节联欢晚会的大舞台。为了这一刻,很多孩子已经排练了三年;为了这一刻,雪巴拉姆藏戏团的老师和他们一起排练,努力将最正宗的藏戏,呈现在全国观众的面前。
  说起“群增”家庭,很多关注过《我要上春晚》节目的观众并不陌生,因为在2011年的6月和8月,这些“群增”家庭的孩子已经参加了两轮节目,一路升级。而在前一年的《我要上春晚》和《非常6 1》节目,孩子们就以《天上的繁星》——一曲天籁之音,感动了无数的观众。这些能歌善舞的孩子,就像一股暖流,温暖了无数人的心。
  在孩子们的歌声和笑声背后,是一个感人故事。他们本是素不相识的孩子,有些是孤儿,有些是被家庭遗弃的孩子,因为群增顿珠这个名字,他们有了一个温暖的处所,成为一家人。
  “群增”的理想
  群增顿珠出生于西藏江孜地区的一户普通人家,小学毕业后,开始跟江孜著名民间唐卡画师曲增老师学习藏传绘画和唐卡,之后一直坚持唐卡学习,并师从西藏大学艺术系著名唐卡绘画大师丹巴绕旦教授。
  热爱唐卡绘画和西藏传统民间艺术的群增顿珠一直有一个理想——把自己的艺术技能传授给更多想要学习的孩子,特别是传授给那些家庭贫困,无力接受教育的孩子们,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在传承西藏传统民间艺术的基础上,有更好的生活和前途。
  2002年,身患糖尿病的群增顿珠病休,移居拉萨。和病魔斗争的他并没有忘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于是2006年,他在拉萨东郊新安居园成立了“群增家庭福利院”,用自己的工资和卖唐卡的钱,支撑着这个大家庭。
  从2007年开始,群增家庭开始对收养的贫困家庭儿童和孤儿,有系统的进行西藏传统民间艺术培训,根据孩子们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分班,分为藏医药、歌舞、绘画和裁缝四类专业班级,有专职教授传统绘画(唐卡),传统藏族堆谐、朗玛和音乐4名教师,另外还有教授裁剪、藏医药、英汉语及基础课程志愿者共9名教师。
  于是,“群增”家庭儿童藏戏团逐渐成立了。藏戏团的21名孩子,都是从音乐和歌舞班中抽选出来在表演方面有天赋的孩子,其中年龄最小的次仁欧珠,今年才6岁,而年龄最大的索朗央金已经15岁了。儿童藏戏团的孩子平均年龄不超过11岁,但是已经颇具大气的台风,有过多次登台演出的经验。他们在参观雪巴拉姆藏戏团在喜马拉雅饭店对外宾表演的时候,即兴表演了一场,曲惊四座,掌声不断。
  学校主管洛桑毕业于西藏大学艺术系雕塑专业,毕业后就一直帮着表哥群增顿珠管理这所福利院。说起自己的艺术理想,洛桑看着眼前在学画唐卡的孩子们,更多的是不合。因为顿珠表哥的身体不好,这些年幼的孩子又需要照顾,所以几年来,他和另外2名藏族老师,一直是和这些孩子吃住在一起。福利院的74名孩子和顿珠院长以及老师,已经完全成为了一个不可分割的大家庭。
  群增顿珠曾经有一个理想——要画出西藏最好的唐卡。可如今他为了这个福利院,投入了太多的心血,自己原来的理想暂时搁浅了。对于群增顿珠来说,给孩子们传授这些技能,比自己原先的理想还要重要。他说,这是“群增”每一个人的理想,也是一种使命,把西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
  雪巴拉姆助教西藏孩子要上“春晚”
  2011年,在阿佳组合的推荐下,群增家庭福利院儿童藏戏团的孩子们参加了《我要上春晚》节目。孩子们凭借着自己的天籁之音与藏戏的独特艺术表现形式俘获了众多粉丝,并一路晋级。他们有一个心愿,就是登上春晚的大舞台,为更多的观众表演藏戏。
  已经两次带队进京的洛桑,说起孩子们的表现,一脸兴奋,他—直在用摄像机忙着拍摄孩子们和雪巴拉姆老师排练的情景,以便在不排练的时候,也让孩子们反复观看加强记忆。而顿珠院长虽然身体不好,但也一直在为孩子们写歌词,前一年他谱写的,由被誉为金嗓子的丹增曲珍演唱的《地球母亲》在参加《非常6 1》的时候,就夺得了“非明星”表演奖。
  孩子们参加《我要上春晚》,虽然节目组报销差旅费,也有包括北大企业家俱乐部ECPU在内的社会各界慈善捐助,但是福利院的经费仍是比较紧张。对此,顿珠院长表现出更多的乐观精神:“这是一个机会,孩子们的表演能上节目,就能让更多的人了解藏戏、了解西藏,从了解西藏的传统文化而了解到我们,关注这个群体。”
  顿珠院长看着自己的孩子们,一脸慈父的心情,一旁的雪巴拉姆藏戏团团长边巴斯暖更是深有感触,希望传统藏戏在这些小小花朵的努力下能开枝展叶。因为传统藏戏曾面临失传,而位于喜马拉雅饭店内的雪巴拉姆藏戏团的前身是拉萨市城关区雪居委会的蓝面具藏戏剧种觉木隆流派民间戏班,其保留剧目《卓娃桑姆》的故事源于门隅地区的历史传说和民间故事《姐弟俩》,就深受观众的喜爱。
  负责给孩子们培训的雪巴拉姆藏戏团演员尼玛多吉老师是藏戏团的主力,深谙蓝面具藏戏的各种唱腔和表演动作,他一边纠正孩子们的唱腔,一边带领孩子们排练新的动作,力争让孩子们做到符合传统的专业表演。
  “藏戏最难掌握的是唱腔的变化,当年我为了练习一个唱腔都用了3、4个月,现在这些孩子们做的非常好了。”尼玛最大的心愿,就是在这短短十天内,尽己所能的教会这些孩子更多的动作和标准的唱腔,助推他们登上2012年春节联欢晚会的大舞台。
  西藏天使在北京
  2011年12月22日,北京的冬天格外清冷,太阳白晃晃的被冷空气包裹着,没有拉萨的阳光来得温暖。今天,是这群来自西藏群增家庭福利院的21名孩子们参加《我要上春晚》年度冠军总决赛的日子。当我们在休息室里一见到孩子们时,看见他们那可爱的小脸,顿时就想起了拉萨明媚的阳光,一瞬间好像回到了西藏。
  距离登台演出还有1个多小时的时间,孩子们在一旁已做好准备。阿佳组合也早早地来到休息室,与雪巴拉姆藏戏团的尼玛多吉老师一起帮助孩子们补妆。这群已经相当有舞台经验的孩子们,没有一丝紧张的感觉,他们穿着藏装、带着面具,围绕在我们的周围,显得十分有趣。孩子们有的在一旁玩闹,有的自己照着镜子整理服装,有的则好奇地看着一起休息的其他组参赛选手。
  比赛的时间很快就到了。孩子们一出场亮相,犹如天籁般的歌声就给在场观众和评委带来了极大的震撼,一下子,我们被孩子们带到了遥远的西藏,来到那个神秘美好的地方。我们分明看到是21位小天使在真诚地为所有人歌唱,他们的歌声击打着我们的心灵,令在场的所有观众感动不已。
  尽管最后比赛的结果有些不尽如人意
  这群来自西藏群增福利院的孩子们,最后没能够登上春晚真正的舞台。但是他们在舞台上所展现给我们的,是来自青藏高原最纯净的声音,最简单的感动。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西藏群增福利院的孩子们还在北大企业家俱乐部ECPU的邀请下,去参观了北大、游玩了北京海洋馆。并在北大的校园里放歌,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表演。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吴志攀听后也深受感动,忍不住说道:“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并且他鼓励着孩子们:“只要内心觉得自己最美丽,每个舞台都很精彩。”
  很快孩子们这次的“春晚”旅途终于结束了,第二天他们要回到西藏。在北京,和孩子们短短几日的相处中,他们天使般的笑脸如同他们的歌声一样深深地留在我们的心中,挥之不去。我们忍不住感慨:小天使们要离开北京了。
其他文献
萨玛酒歌是在门巴族中广为流传的一种抒情歌曲,是一种自由演唱的助兴式酒歌,也是门巴族民歌中一个主要的诗体。  勒布沟内的人都认为次仁曲宗的萨玛酒歌唱的最好,“人那是相当的漂亮,歌唱的那是相当的棒!”于是,她的名字被叫成了“阿姐相当”。  阿姐相当  最开始,她只笑,说很少的话。我们有点一筹莫展。但当几杯酒下肚,她的脸上开始微微泛起红晕时,我就知道,有戏了。  这个清晨,并不是我与她的第一次见面。头一
12月1日到5日,著名藏族导演万玛才旦携最新电影《塔洛》来到拉萨,和影迷朋友们一起分享影片的创作心得。  12月2日,iTibet通过微信平台线上征集问题的方式,进行赠票,并组织影迷在乐百隆影城参加导演见面会并观看影片《塔洛》。  12月3日由北京伊迪传媒、西藏弘道文化旅游、西藏人文地理杂志社联合主办,i西藏(iTibet)协办的“文化碰撞中的思想者”高端论坛于君泰国际举行,论坛嘉宾就西藏文化,电
阿岗的逃亡  阿岗,66岁,因痛风而微跛。他个子矮小,喜欢穿着灰色中山装,戴着礼帽和墨镜,走在山南地区泽当镇的街头,你看不出他和藏族老人有何区别,或许只是更矮小一些。但他的家中没有佛像,他说的珞巴族崩尼语,整个泽当或许只有一两人能够听懂。他是珞巴族苏龙部落人。  1968年,21岁的阿岗和哥哥越过雪山,避开了印度巡逻兵,从印占区来到隆子县中国实际控制区内。出发时原本有4人,但两人回头了。  在那之
【摘 要】 “非纸笔”测评不再过分强调甄别和选拔功能,而是凸显改进功能,主张以发展的眼光来评价学生。针对低年级学生在“非纸笔”测评中出现的时间管理问题做出分析,并进行相应的教育教学改进,的确可以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从而使这种评价成为一种绿色的教育评价。  【关键词】“非纸笔”测评;改进功能;时间管理  一、案例描述  根据学校低年级“非纸笔”测评的计划,一年级下学期的测评安排在杭州市青少年
“世界只有一个墨脱,墨脱拥有整个世界”。墨脱可谓是一个浓缩的地球,具备了从赤道到极地的所有气候和植被类型,能够让你在不到100公里的范围之内,实现从赤道到北极的跨越式体验。  当严冬到来,人们厌倦寒风、大雪、霜冻时,便想到中国热带去避寒。那里有蓝天白云,水清沙白,那里林木参天、空气通透、鸟语花香。  抱着对热带雨林的向往,《西藏人文地理》采访团队再次探访了中国五大热带雨林中的墨脱亚热带森林。在中国
2008年9月,青海省三江源科学考察工作历经41 天,行程7300 多公里的考察后,以著名河流探寻者刘少创领队的“三江源头科学考察”科考队认为,长江南源当曲才是正源,推翻了此前沱沱河为正源的传统观点。此次科考采用了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等现代高科技技术,很多都是首次用于三江源头科考。通过目前全球最先进的测绘仪器,测得沱沱河的最长支流长度为348.63 公里,当曲则为360.34
作为课堂研究的主要方法,课堂观察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改进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学生学习水平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中小学日常教学中,课堂观察得到了广泛运用,但由于缺乏科学性与专业性,大部分传统听评课只是浮于表面、事倍功半。本文主要通过阐明当今课堂观察的现状,引出课堂观察LICC范式的详细介绍,并将其运用于具体实际中,形成一套专业的听评课程序,以供各位教师参考与借鉴。  一、 当今课堂观察的现状  课堂
简介 《在西藏读书的日子》是我国台湾的一位女子在西藏只身游学的生命体验,也是一部年过半百的女性只身赴西藏求学的催人奋进的励志故事,更是一段调节心灵,追寻生命意义的非凡的心路历程。该书记录了藏地地理、风情、民俗、佛教等,有助于读者了解藏地的这些方方面面。  推荐 该书是我国台湾著名作家邱常梵在西藏求学期间所写的旅行游记。出于对佛教的热爱和对神秘藏地的向往,她曾在西藏游览了近一年,深有感触。于是决定在
甲桑古道是连接吐蕃王朝时最重要几大中心地“拉萨”、“甲玛”和“桑耶”的最重要通道。在甲玛和桑耶当地的传说中,认为人死后灵魂要沿着这条路到桑耶寺去“报到”。而且从甲玛到桑耶路上,有三道关口,人生前的罪孽要在关口用秤称出来,然后确定将来转世的“命运”。如果人在生前走过这条路线,死后灵魂将不会迷路,转世时,会有好运气。千百年来,它一直是拉萨前往山南地区朝拜和经商的重要通道,是拉萨与雅砻河谷文化交融的中心
古格是吐蕃王朝分裂后建立的若干个小王朝之一。古格的国王是吐蕃赞普的直系后裔。虽然始终未能将整个西藏置于统一的管理之下,但古格王国在喜马拉雅山和冈底斯山之间建立了世界最高处的政权和最高处的文明。它经历了35代国王,曾经拥有10万臣民,并以藏传佛教“后弘期——上路弘法”的发祥地而著称。王国延续了700多年,这在人类历史上也并不多见。但它最后的硝烟燃起,以致遭受灭顶之灾,暗然落下历史帷幕,其导火索,竟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