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凡事迷得深了便是痴,如戏痴、书痴、情痴、诗痴、棋痴等。全国农业科普先进工作者、寺河山的泥腿子周吉生热衷于苹果生产,26年间迷得如痴如狂,被人称为“果痴”。他的新鲜事儿在寺河乡妇孺皆知,流传甚广,现略撷二三,以飨读者。
1 走村串户的“报警器”
他被人称为“报警器”,为什么呢?话还得从头说起。
1989年,周吉生从汝阳农专果树专业毕业后,被招聘到寺河乡果树实验站。当时,在这个“苹果王国”里,桃小食心虫肆虐成灾。这种桃红色的小虫子啃食果肉,反而促成了果子愈加红艳。这种看似鲜美的苹果,当咬开果肉时,却有小虫子在里面蠕动,令人恶心不已,欲吐不及。本来3角钱500克的苹果,降价到了5分钱500克也卖不出去。一堆堆苹果烂在那里又酸义臭,乡村干部如坐针毡,果农们心焦如焚,于是,乡里在万花台建起了虫情测报站,周吉生担任测报员。周吉生一头钻进了果园,硬是几天几夜不出来,有人传出了笑话,说小周犯了神经病,蹲在苹果树下看蚂蚁上树,迷得神魂颠倒了。春雨后的一天晚上,小周的妈妈左等右等不见儿子回家吃饭,便去果园找他。远远看见一丝光亮,走近一看,只见小周平展展地趴在一片塑料纸上,在手电筒的灯光下直楞楞地看着面前的一片湿土。妈妈小心地问:“你在干啥呢?”小周头也不抬地答道:“为食心虫观相。”妈妈火了:“我看你真的疯了”……就这样一年时间,小周终于摸清了桃小食心虫的生活规律——何时出土,何日羽化,如何产卵,怎样蛀果等,包括防治时间和用什么农药他都一日清。山上气候凉,食心虫生长变化都比教课书上说的晚一些,因此防治也需往后推。有人说,小周不简单,竟然修改了大学的教课书。
在摸索规律的同时,小周几乎天天向果农发警报:“食心虫出土了,快撒‘敌马粉’围剿,667平方米撒5~10千克,埝跟埝边要撒到。”他走村串户大声吆喝,先是说的唾沫星子四溅,后来喊的口干舌躁嘴唇干裂。一些人望见他便喊“‘报警器’来了!”人们便纷纷放下农活听他讲。时间长了,很多人都喊他“报警器”,并说道:“别的报警器是固定的,小周这台报警器是走动的”。在周吉生的指导下,果农们心明眼亮了——食心虫何时羽化喷什么药,几时产卵如何防治,照小周说的干往往事半功倍。一年下来,万花台周围的食心虫果率由30%下降至1.5%,挽回经济损失30余万元。小周的经验很快推广到全乡,果农们减少损失数百万元。老少爷们高兴地说:“流动报警器,为咱插双翼;果乡传佳话了,灭虫显神威。”
2 人鼠大战出新招
1990年,寺河乡刘家岭组爆出一条新闻:在该村居住的一户姓蔡的湖北人家,已挂果的苹果树全被棕色田鼠啃坏树根而枯死,全家人痛哭一场,万般无奈离开了寺河山。据统计,当时全乡1333.3公顷果园里受害果树达2.5万棵,经济损失超过百万元。
苹果树是农民的绿色银行,岂能让小小的地老鼠猖狂作恶?!寺河乡请来了陕西师大生物系教授王廷正指导除害,周吉生被派去作助手。于是,周吉生又迷上了地老鼠的防治,白天黑夜围绕着棕色田鼠打转转。
王教授很忙,向果农宣讲了棕色田鼠的生活习性,消灭办法等,便匆匆离开了。临别时,他语重心长地对周吉生说,田鼠的繁殖能力极强,“一公加一母,一年二百五。”要消灭它需打持久战,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控制的,我看你是个有心人,这任务就交给你了。
肩负着乡村领导和广大果农的希望,不忘老教授的嘱托,周吉生又忙活开了。
隆冬季节,滴水成冰。望着果园里一个个老鼠窝上的小土堆,周吉生心急如焚。园里普遍撒药毒死老鼠并不多,却浪费了大量药饵。原来地老鼠很精灵,如一只鼠食饵后被毒死,其他老鼠便会拒食。这天早上,他将鼠类喜食的胡萝卜、苹果切成小片制成毒饵,挖开老鼠洞,然后将毒饵撒在洞口周围便躲在树后观察,不一会儿,一只大老鼠爬了出来,疑惑地看看周围,然后转回身用蹄子扒土,很快便封住了洞口。老鼠回窝了,周吉生心里凉了半截。是的,天气这么冷,老鼠是急着堵住洞口,以防冷风灌进而保护全窝大小鼠的,并不是出来觅食的。如何诱它吃掉毒饵呢?周吉生绞尽脑汁苦苦思索着。如果在老鼠出洞时嘴碰饵料,这又甜又脆又顶饥又解渴的尤物,它岂能不吃!想到此处不由茅塞顿开。于是,他又挖开一个鼠洞,用木棍当筷子,将胡萝卜饵夹放进距洞口一、二十厘米的洞里,10分钟左右,出来堵洞的老鼠便“咔嚓咔嚓”吃开了,半小时后,周吉生轻轻地扒开洞往内刨着细细搜寻,棕色田鼠死在洞里,几片毒饵不见了。“成功了,我成功了,老鼠食饵了,老鼠食饵了!”周吉生在园子里手舞足蹈,高兴的大喊大叫。一位撒毒饵的果农从埝上跳了下来,说道:“你跳呀唱呀喊什么呢!是不是挖到金元宝了?”周吉生说:“比挖到金元宝还贵重呢,我找到灭田鼠的办法了。”于是演示了一遍,说道:“怎么样?关键是堵洞的老鼠吃饵时别的鼠未看见,因此它们还会吃,是不是比你满园子撒饵强一些!”很快,这个灭鼠法在寺河山传开了,经一个冬春围剿,全乡鼠害果树由2.5万株骤降到不足500株。他撰写的《棕色田鼠的综合防治技术》被列入国家“八五”攻关项目。
3 “公树”挂满“金蛋子”
和寺河乡毗邻的卢氏县官道口镇有苹果园1340多公顷,因轻于管理效益极差。两个乡镇协商后,周吉生到官道口任苹果生产技术员。
上任之初,镇领导说百问房村上阳湾有个果园,进入盛果期6年来一直没有开花结果,人们都说这是不会“生孩子”的“公树”,建议他前去看一看。
听了此话,周吉生忍不住笑了起来,说道:“我长这么大,只听说银杏树有雄雌之分,还没有听说过苹果树有公母之别。好吧,我先蹲点上阳湾,让这些‘公树’挂满‘金蛋子’!”
第2天,周吉生来到上阳湾。这片“公树”果园正是村里果树技术员马战正经营的。马战正说“10多年来,我往园子里没少投工,但就是不结果,向镇上反映了,谁都没有辙。我是技术员,却栽了一园子公树。搞得我灰头土脸,做人都难,还当什么技术员!”周吉生说:“你别急,你别慌”,于是在园子里转了几圈,一番望、闻、问、切之后,当场开下“处方”,要他如何剪枝控制疯长,如何促进花芽形成等。仅仅几个月时间,经过几番修剪整理,周吉生硬使这片从没有开过花的果园,枝枝绽露着丰满的花芽。第2年秋,果园树树挂满了“金蛋子”,马战正乐得合不拢嘴,一山民说:“瞧,周技术员手上有‘神气’,摸到那枝哪枝便开花坐果”。公树挂果传遍了官道口镇,周吉生威信大增,他趁势推广“以夏剪为主,冬剪为辅,实行四季修剪”和施肥、打药等新技术,将过去的“稀植、粗管、晚结果”改造为“密植、细管、早丰产”,官道口镇苹果生产呈现出勃勃生机,二○九国道两侧的果农纷纷绽开了笑颜。
4 “播火者”的情怀
他是个果树迷,孜孜不倦地向苹果生产的广度和深度进军着。他是普罗米修士,时时刻刻向人们传播着科技之火,
1997年,因长期解决不了编制问题,周吉生回到了寺河乡上埝村高埝组,在万花台承包了1.2公顷(18亩)幼龄果树,1999年又发展果园1.8公顷。他将果树摆弄的有模有样,用这道立体风景线带动着苹果生产,先后竞接待省内外的来访咨询者上千人次,他传递的新科技信息达1000余条。
周吉生,这个“大山的儿子”、“苹果树的保护神”,是个能文能武的全把式。什么剪枝、治虫、疏花、套袋、剪纸晒字……样样精通,甩开膀子都能干。他走到哪里,哪里便会围着一群讨教的果农。他善于总结,将各种技术和经验都写成了文章。早在1991—1992年,他接受《河南日报农村版》约稿,先后发表了近10万字的《苹果栽培技术讲座》。1992年出版了《苹果树管理口诀》;2002年,他写的两本书先后出版,一本是《优质无公害苹果生产配套技术》,一本是《苹果全套袋栽培》。20年来,他先后有300多篇果树科普文章或论文散见于各种报刊,多次获国家和省级优秀论文奖。26年问,他累计培训果农10万余人次,多次受到省市的奖励。
“千家富百家富不算富,让8亿多农民都富起来才算富。我虽不能一一资助指导,至少我闯出的路子可供借鉴。”这就是周吉生的情怀。因此,他先后向果农们赠发了果树生产技术资料8万余册(份),价值10多万元。在社会交往巾他乐善好使,不时地伸出援助之手——
1993年,官道口镇老史的妻子患精神病,周吉生资助3000元;1996年,寺河乡一位村会汁患癌症动手术需数万元,他捐赠钱物万余元:1997年修官寺公路,捐款2000元:1998年修寺孟公路,资助1500元。……粗略计算,他先后向有关单位和个人捐款3万余元。
他就是这样一个人——痴心于果树技术,痴心于公益事业,用一片痴心真情帮果农们搭建着致富的金桥。
1 走村串户的“报警器”
他被人称为“报警器”,为什么呢?话还得从头说起。
1989年,周吉生从汝阳农专果树专业毕业后,被招聘到寺河乡果树实验站。当时,在这个“苹果王国”里,桃小食心虫肆虐成灾。这种桃红色的小虫子啃食果肉,反而促成了果子愈加红艳。这种看似鲜美的苹果,当咬开果肉时,却有小虫子在里面蠕动,令人恶心不已,欲吐不及。本来3角钱500克的苹果,降价到了5分钱500克也卖不出去。一堆堆苹果烂在那里又酸义臭,乡村干部如坐针毡,果农们心焦如焚,于是,乡里在万花台建起了虫情测报站,周吉生担任测报员。周吉生一头钻进了果园,硬是几天几夜不出来,有人传出了笑话,说小周犯了神经病,蹲在苹果树下看蚂蚁上树,迷得神魂颠倒了。春雨后的一天晚上,小周的妈妈左等右等不见儿子回家吃饭,便去果园找他。远远看见一丝光亮,走近一看,只见小周平展展地趴在一片塑料纸上,在手电筒的灯光下直楞楞地看着面前的一片湿土。妈妈小心地问:“你在干啥呢?”小周头也不抬地答道:“为食心虫观相。”妈妈火了:“我看你真的疯了”……就这样一年时间,小周终于摸清了桃小食心虫的生活规律——何时出土,何日羽化,如何产卵,怎样蛀果等,包括防治时间和用什么农药他都一日清。山上气候凉,食心虫生长变化都比教课书上说的晚一些,因此防治也需往后推。有人说,小周不简单,竟然修改了大学的教课书。
在摸索规律的同时,小周几乎天天向果农发警报:“食心虫出土了,快撒‘敌马粉’围剿,667平方米撒5~10千克,埝跟埝边要撒到。”他走村串户大声吆喝,先是说的唾沫星子四溅,后来喊的口干舌躁嘴唇干裂。一些人望见他便喊“‘报警器’来了!”人们便纷纷放下农活听他讲。时间长了,很多人都喊他“报警器”,并说道:“别的报警器是固定的,小周这台报警器是走动的”。在周吉生的指导下,果农们心明眼亮了——食心虫何时羽化喷什么药,几时产卵如何防治,照小周说的干往往事半功倍。一年下来,万花台周围的食心虫果率由30%下降至1.5%,挽回经济损失30余万元。小周的经验很快推广到全乡,果农们减少损失数百万元。老少爷们高兴地说:“流动报警器,为咱插双翼;果乡传佳话了,灭虫显神威。”
2 人鼠大战出新招
1990年,寺河乡刘家岭组爆出一条新闻:在该村居住的一户姓蔡的湖北人家,已挂果的苹果树全被棕色田鼠啃坏树根而枯死,全家人痛哭一场,万般无奈离开了寺河山。据统计,当时全乡1333.3公顷果园里受害果树达2.5万棵,经济损失超过百万元。
苹果树是农民的绿色银行,岂能让小小的地老鼠猖狂作恶?!寺河乡请来了陕西师大生物系教授王廷正指导除害,周吉生被派去作助手。于是,周吉生又迷上了地老鼠的防治,白天黑夜围绕着棕色田鼠打转转。
王教授很忙,向果农宣讲了棕色田鼠的生活习性,消灭办法等,便匆匆离开了。临别时,他语重心长地对周吉生说,田鼠的繁殖能力极强,“一公加一母,一年二百五。”要消灭它需打持久战,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控制的,我看你是个有心人,这任务就交给你了。
肩负着乡村领导和广大果农的希望,不忘老教授的嘱托,周吉生又忙活开了。
隆冬季节,滴水成冰。望着果园里一个个老鼠窝上的小土堆,周吉生心急如焚。园里普遍撒药毒死老鼠并不多,却浪费了大量药饵。原来地老鼠很精灵,如一只鼠食饵后被毒死,其他老鼠便会拒食。这天早上,他将鼠类喜食的胡萝卜、苹果切成小片制成毒饵,挖开老鼠洞,然后将毒饵撒在洞口周围便躲在树后观察,不一会儿,一只大老鼠爬了出来,疑惑地看看周围,然后转回身用蹄子扒土,很快便封住了洞口。老鼠回窝了,周吉生心里凉了半截。是的,天气这么冷,老鼠是急着堵住洞口,以防冷风灌进而保护全窝大小鼠的,并不是出来觅食的。如何诱它吃掉毒饵呢?周吉生绞尽脑汁苦苦思索着。如果在老鼠出洞时嘴碰饵料,这又甜又脆又顶饥又解渴的尤物,它岂能不吃!想到此处不由茅塞顿开。于是,他又挖开一个鼠洞,用木棍当筷子,将胡萝卜饵夹放进距洞口一、二十厘米的洞里,10分钟左右,出来堵洞的老鼠便“咔嚓咔嚓”吃开了,半小时后,周吉生轻轻地扒开洞往内刨着细细搜寻,棕色田鼠死在洞里,几片毒饵不见了。“成功了,我成功了,老鼠食饵了,老鼠食饵了!”周吉生在园子里手舞足蹈,高兴的大喊大叫。一位撒毒饵的果农从埝上跳了下来,说道:“你跳呀唱呀喊什么呢!是不是挖到金元宝了?”周吉生说:“比挖到金元宝还贵重呢,我找到灭田鼠的办法了。”于是演示了一遍,说道:“怎么样?关键是堵洞的老鼠吃饵时别的鼠未看见,因此它们还会吃,是不是比你满园子撒饵强一些!”很快,这个灭鼠法在寺河山传开了,经一个冬春围剿,全乡鼠害果树由2.5万株骤降到不足500株。他撰写的《棕色田鼠的综合防治技术》被列入国家“八五”攻关项目。
3 “公树”挂满“金蛋子”
和寺河乡毗邻的卢氏县官道口镇有苹果园1340多公顷,因轻于管理效益极差。两个乡镇协商后,周吉生到官道口任苹果生产技术员。
上任之初,镇领导说百问房村上阳湾有个果园,进入盛果期6年来一直没有开花结果,人们都说这是不会“生孩子”的“公树”,建议他前去看一看。
听了此话,周吉生忍不住笑了起来,说道:“我长这么大,只听说银杏树有雄雌之分,还没有听说过苹果树有公母之别。好吧,我先蹲点上阳湾,让这些‘公树’挂满‘金蛋子’!”
第2天,周吉生来到上阳湾。这片“公树”果园正是村里果树技术员马战正经营的。马战正说“10多年来,我往园子里没少投工,但就是不结果,向镇上反映了,谁都没有辙。我是技术员,却栽了一园子公树。搞得我灰头土脸,做人都难,还当什么技术员!”周吉生说:“你别急,你别慌”,于是在园子里转了几圈,一番望、闻、问、切之后,当场开下“处方”,要他如何剪枝控制疯长,如何促进花芽形成等。仅仅几个月时间,经过几番修剪整理,周吉生硬使这片从没有开过花的果园,枝枝绽露着丰满的花芽。第2年秋,果园树树挂满了“金蛋子”,马战正乐得合不拢嘴,一山民说:“瞧,周技术员手上有‘神气’,摸到那枝哪枝便开花坐果”。公树挂果传遍了官道口镇,周吉生威信大增,他趁势推广“以夏剪为主,冬剪为辅,实行四季修剪”和施肥、打药等新技术,将过去的“稀植、粗管、晚结果”改造为“密植、细管、早丰产”,官道口镇苹果生产呈现出勃勃生机,二○九国道两侧的果农纷纷绽开了笑颜。
4 “播火者”的情怀
他是个果树迷,孜孜不倦地向苹果生产的广度和深度进军着。他是普罗米修士,时时刻刻向人们传播着科技之火,
1997年,因长期解决不了编制问题,周吉生回到了寺河乡上埝村高埝组,在万花台承包了1.2公顷(18亩)幼龄果树,1999年又发展果园1.8公顷。他将果树摆弄的有模有样,用这道立体风景线带动着苹果生产,先后竞接待省内外的来访咨询者上千人次,他传递的新科技信息达1000余条。
周吉生,这个“大山的儿子”、“苹果树的保护神”,是个能文能武的全把式。什么剪枝、治虫、疏花、套袋、剪纸晒字……样样精通,甩开膀子都能干。他走到哪里,哪里便会围着一群讨教的果农。他善于总结,将各种技术和经验都写成了文章。早在1991—1992年,他接受《河南日报农村版》约稿,先后发表了近10万字的《苹果栽培技术讲座》。1992年出版了《苹果树管理口诀》;2002年,他写的两本书先后出版,一本是《优质无公害苹果生产配套技术》,一本是《苹果全套袋栽培》。20年来,他先后有300多篇果树科普文章或论文散见于各种报刊,多次获国家和省级优秀论文奖。26年问,他累计培训果农10万余人次,多次受到省市的奖励。
“千家富百家富不算富,让8亿多农民都富起来才算富。我虽不能一一资助指导,至少我闯出的路子可供借鉴。”这就是周吉生的情怀。因此,他先后向果农们赠发了果树生产技术资料8万余册(份),价值10多万元。在社会交往巾他乐善好使,不时地伸出援助之手——
1993年,官道口镇老史的妻子患精神病,周吉生资助3000元;1996年,寺河乡一位村会汁患癌症动手术需数万元,他捐赠钱物万余元:1997年修官寺公路,捐款2000元:1998年修寺孟公路,资助1500元。……粗略计算,他先后向有关单位和个人捐款3万余元。
他就是这样一个人——痴心于果树技术,痴心于公益事业,用一片痴心真情帮果农们搭建着致富的金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