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研究生作为社会高学历人才,在创新性国家建设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研究生综合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优化研究生培养工作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研究生 培养 优化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10(b)-0051-02
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号召,并第一次从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高度,强调了“发展高等教育”和“培养创新人才”在推进社会建设、发展社会事业、改善人民生活、促进社会和谐中发挥的突出作用。
研究生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最高层次,在培养创新人才中具有决定意义。创新型国家的建设靠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研究生教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主渠道,研究生教育的水平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代表了国家科学技术的研究水平。因此,没有高水平的研究生教育就没有创新型国家的实现,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肩负着国家发展的重任。[1]
1 研究生培养工作现状
自1981年我国恢复研究生学位制度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在规模上有了较大的发展,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研究生教育也进入急速发展的阶段。1998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规模为7.2万人,2007年达41.86万人,9年增长近5倍,年平均增长率为53%,截至2007年,全国在学研究生规模达到119.50万人,其中博士生22.25万人,硕士生97.25万人。而且人才培养类型多样,学科结构逐渐优化,基本建成了学科门类比较齐全、培养类型多样的研究生教育体系,但在培养质量上与研究生教育强国仍有一定的差距。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及潜在危机,使研究生培养质量产生下滑的迹象和危险。
2 研究生培养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导师队伍建设滞后
(1)师生比不协调。有的热门专业一个导师名下的硕士、博士学生有十几到二十几人不等,导师负担过重,无暇也无力加强指导,造成了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下降。[2]
(2)主导作用不显著。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主导作用不够显著,责权利不够明确,大部分导师尤其是博士生导师只为学生提供很小额度的资助。少数导师招生时选择不慎重,培养中不用心,出口时把关不严格;另有部分导师缺乏有效的对研究生进行高标准严要求的办法,使得培养质量难以保障。
2.2 课程教学不合理,内容滞后[3]
目前,部分课程的设置和教学不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所需要的知识结构来考虑,而是根据教师现有的实际情况,会什么就教什么,因人设课教学的现象严重。跨学科课程、科学研究方法课程所占比重较少,研究生选课的自由度不大。
同时,当今世界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这就要求研究生课程内容的更新也应加速。然而目前研究生课程设置普遍没有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课程内容相对陈旧,跟不上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应及时地对所开设课程及课程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补充与完善。
2.3 研究生創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不够
在培养过程中,不注重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习惯于接受、理解和掌握现成的知识,不敢或不善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学位论文写作缺乏原创性思维。
2.4 缺乏深层次的学术交流
我国的研究生教育水平与国外差距甚远,与国际研究机构交流的机会非常有限,更谈不上与世界一流的研究人员对话。学校在资助学术交流的力度和广度方面远远不够,这势必减少研究生信息沟通的渠道和来源,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他们科研创新能力。
2.5 论文质量不高,答辩注重形式
当前许多研究生由于平时缺乏科研训练,做学位论文时不会选题,要求导师提供题目,或是论文选题理论与实际意义不大,对研究现状把握不准,不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导师数量缺乏致使学位论文开题环节把关不严格,指导不到位,学生对所选题目不了解、不熟悉,开题过后仍不知道做什么,没有自己的观点,难以保证论文质量,甚至出现论文答辩成绩看导师资格,而不看研究生论文写作及答辩水平的怪现象。[4]
3 研究生培养工作优化措施
3.1 优化培养方案,改进课程教学
3.1.1 制定科学合理的研究生培养方案
研究生培养方案在研究生培养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对于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具有关键的作用。培养方案要着重体现各学科的内涵、发展趋势,使研究生的培养适应学科发展的需要。
3.1.2 改进课程教学
a构建科学合理的研究生课程体系。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必须包含必修课和选修课,注重对研究生综合素质、创新能力、适应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外语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的培养;注重实用性、综合性和前沿性,并形成合理的比例。必修课中的学位课程必须有一定的覆盖面,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专业课不能过于零碎,不能过于方向化。选修课要占有一定的比例,但学分、课时不宜过多。课程设置要重视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强化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b加强理论基础课教学。美国的硕士课程设置中,基础学科的授课时数已达到50%,专业学科占20%-30%左右。即使是博士生教育,也根据不同的专业设置必需的基础课程。因此,要针对各学科专业的不同情况,在研究生计划中开设基础理论课程,并辅之具体的落实措施。
c文理渗透,增加学科间的交叉性。增加学科间的交叉与渗透,扩大边缘学科的课程应该是研究生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学科交叉研究可以使我们从与自身学科相关的其他学科借用和引入一些积极的成果,有助于从中汲取营养,产生新思想、新理论及新方法。
d建立探究式教学模式。研究生的课程教学既是信息交流的过程,也是创造知识开拓未知领域的过程。“由于唯有在向未知领域的探究过程之中唯有在真理面前才能实现真正的平等,因此,只有探究化的教育一学习模式才能真正消解以文化传承为主的传统教学和课堂权威关系,并重构起教学双方的平等互动范式”。[5]
3.2 注重激发研究生学习、科研的主动性
3.2.1 给予主动空间。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研究生有极大的主动空间是保护和鼓励学生的研究兴趣,使研究工作能够建立在个人主动性之上。不强行指定每个学生具体的研究方向,鼓励学生在本学科范围内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和现实条件来确定研究方向,鼓励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确定与院(系)、学校科研目标一致的个人科研目标。
3.2.2 出台激励政策。设立相应的激励政策,对思想先进、学习优秀、科研成果突出的研究生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要设立专项基金为研究生参加学术交流、从事科研工作提供一定的经费。
3.3 孕育有利于研究生成长的生态环境
3.3.1 建导法培养研究生。将研究领域大致相同的同学组成一个小组,由导师或者几位老师组成的导师组带领指导。教师按周次列出一定的研习计划与参考书,并在之后的活动中进行一定的指导。网络是整个建导法运动中的重要的一环,小组成员中的交流主要通过网络实现,而演习安排、参考书目、活动纪要等也都通过网络得以传递。建导法可以促进研究生同学之间的合作,形成团队,提高学习效率,增强研究生的研究能力。[6]
3.3.2 建立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提高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建立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走产学研联合培养的模式,打破传统的单一依靠学校自身力量封闭式培养的模式,有机地将高校和大型企业、科研院所联合起来,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质量研究生创造积极的条件。[7]
3.3.3 组建多种类型的创新团队。研究生进入创新团队有利于缓解研究生规模持续扩张与指导教师力量和水平相对滞后的紧张关系。创新团队从层次上可以划分为学院级创新团队、学科级创新团队、研究方向级创新团队、课题组级创新团队、指导教师级创新团队。综合考虑创新团队建设的成本及其实际影响力、创新方向的明确性与学术视野的开阔性。硕士研究生教育创新团队建设应当集中在研究方向级和课题组级两个层次,向下以指导教师级创新团队为支撑,向上有机纳人学院级和学科级创新团队。具体实践中.导师和学生都应是一个更有包容性的创新团队的一部分。研究生不是被以命令的、机械的方式安排进创新团队,而是兼顾个人兴趣和创新团队科研重点的自主选择。[8]
3.3.4 加强学术交流。广泛开展学术交流,鼓励学生参加多种多样的学术活动,聆听国内外知名专家的学术报告,不仅能使研究生了解本领域的前沿工作,提高其专业水平和表达能力,而且可以开阔研究生的眼界、拓宽研究生知识面。
3.4 严把学位论文质量
论文写作的过程是专业知识向纵深发展的过程,也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形成的重要工序。
不管培养什么类型的研究生,学位论文都是整個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极其重要的环节,而且学位论文能够综合体现出研究生掌握的知识、创新意识、研究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等基本素质,因此,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学位授予质量的重要标志。要通过启动学位论文“培秀”工程,引导和鼓励研究生写出优秀学位论文;抽样检查和开展学位论文的双盲评审,对于出现异议的学位论文要进行严肃处理,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保证和提高学位论文质量的作用;实行答辩导师回避制,打消研究生蒙混过关的侥幸心理;合理组建评审组和答辩委员会,成员要随机抽取,且应有一定比例的校外专家;实行答辩委员论文质量保证责任制,即建立学科专家库,随机选择答辩委员会,答辩后,答辩委员要在学位论文上签字,如果通过答辩的论文受到质疑,除了研究生和导师以外,答辩委员也要承担一定的责任等措施保证学位论文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时评:今天该怎样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来茂德.中国教育报.
[2] 研究生培养质量下降的原因与补救措施.倪祥妍.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3] [4] 关于扩招形势下如何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研究.王晓霞,董杜斌.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7年11期:25-26.
[5] 关于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认识与思考.黎军,王燕茹.高等理科教育.2007年4期:133-136.
[6] 新时期高校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理路厘析.王志伟.继续教育研究.2008年3期:94.
[7] 优化培养模式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马林刚,唐建国.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07年3期:41-43.
[8] 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反思与重构.廖湘阳.中国高等教育.2007年20期:36-38.
【关键词】研究生 培养 优化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10(b)-0051-02
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号召,并第一次从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高度,强调了“发展高等教育”和“培养创新人才”在推进社会建设、发展社会事业、改善人民生活、促进社会和谐中发挥的突出作用。
研究生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最高层次,在培养创新人才中具有决定意义。创新型国家的建设靠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研究生教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主渠道,研究生教育的水平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代表了国家科学技术的研究水平。因此,没有高水平的研究生教育就没有创新型国家的实现,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肩负着国家发展的重任。[1]
1 研究生培养工作现状
自1981年我国恢复研究生学位制度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在规模上有了较大的发展,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研究生教育也进入急速发展的阶段。1998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规模为7.2万人,2007年达41.86万人,9年增长近5倍,年平均增长率为53%,截至2007年,全国在学研究生规模达到119.50万人,其中博士生22.25万人,硕士生97.25万人。而且人才培养类型多样,学科结构逐渐优化,基本建成了学科门类比较齐全、培养类型多样的研究生教育体系,但在培养质量上与研究生教育强国仍有一定的差距。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及潜在危机,使研究生培养质量产生下滑的迹象和危险。
2 研究生培养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导师队伍建设滞后
(1)师生比不协调。有的热门专业一个导师名下的硕士、博士学生有十几到二十几人不等,导师负担过重,无暇也无力加强指导,造成了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下降。[2]
(2)主导作用不显著。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主导作用不够显著,责权利不够明确,大部分导师尤其是博士生导师只为学生提供很小额度的资助。少数导师招生时选择不慎重,培养中不用心,出口时把关不严格;另有部分导师缺乏有效的对研究生进行高标准严要求的办法,使得培养质量难以保障。
2.2 课程教学不合理,内容滞后[3]
目前,部分课程的设置和教学不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所需要的知识结构来考虑,而是根据教师现有的实际情况,会什么就教什么,因人设课教学的现象严重。跨学科课程、科学研究方法课程所占比重较少,研究生选课的自由度不大。
同时,当今世界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这就要求研究生课程内容的更新也应加速。然而目前研究生课程设置普遍没有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课程内容相对陈旧,跟不上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应及时地对所开设课程及课程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补充与完善。
2.3 研究生創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不够
在培养过程中,不注重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习惯于接受、理解和掌握现成的知识,不敢或不善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学位论文写作缺乏原创性思维。
2.4 缺乏深层次的学术交流
我国的研究生教育水平与国外差距甚远,与国际研究机构交流的机会非常有限,更谈不上与世界一流的研究人员对话。学校在资助学术交流的力度和广度方面远远不够,这势必减少研究生信息沟通的渠道和来源,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他们科研创新能力。
2.5 论文质量不高,答辩注重形式
当前许多研究生由于平时缺乏科研训练,做学位论文时不会选题,要求导师提供题目,或是论文选题理论与实际意义不大,对研究现状把握不准,不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导师数量缺乏致使学位论文开题环节把关不严格,指导不到位,学生对所选题目不了解、不熟悉,开题过后仍不知道做什么,没有自己的观点,难以保证论文质量,甚至出现论文答辩成绩看导师资格,而不看研究生论文写作及答辩水平的怪现象。[4]
3 研究生培养工作优化措施
3.1 优化培养方案,改进课程教学
3.1.1 制定科学合理的研究生培养方案
研究生培养方案在研究生培养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对于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具有关键的作用。培养方案要着重体现各学科的内涵、发展趋势,使研究生的培养适应学科发展的需要。
3.1.2 改进课程教学
a构建科学合理的研究生课程体系。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必须包含必修课和选修课,注重对研究生综合素质、创新能力、适应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外语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的培养;注重实用性、综合性和前沿性,并形成合理的比例。必修课中的学位课程必须有一定的覆盖面,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专业课不能过于零碎,不能过于方向化。选修课要占有一定的比例,但学分、课时不宜过多。课程设置要重视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强化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b加强理论基础课教学。美国的硕士课程设置中,基础学科的授课时数已达到50%,专业学科占20%-30%左右。即使是博士生教育,也根据不同的专业设置必需的基础课程。因此,要针对各学科专业的不同情况,在研究生计划中开设基础理论课程,并辅之具体的落实措施。
c文理渗透,增加学科间的交叉性。增加学科间的交叉与渗透,扩大边缘学科的课程应该是研究生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学科交叉研究可以使我们从与自身学科相关的其他学科借用和引入一些积极的成果,有助于从中汲取营养,产生新思想、新理论及新方法。
d建立探究式教学模式。研究生的课程教学既是信息交流的过程,也是创造知识开拓未知领域的过程。“由于唯有在向未知领域的探究过程之中唯有在真理面前才能实现真正的平等,因此,只有探究化的教育一学习模式才能真正消解以文化传承为主的传统教学和课堂权威关系,并重构起教学双方的平等互动范式”。[5]
3.2 注重激发研究生学习、科研的主动性
3.2.1 给予主动空间。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研究生有极大的主动空间是保护和鼓励学生的研究兴趣,使研究工作能够建立在个人主动性之上。不强行指定每个学生具体的研究方向,鼓励学生在本学科范围内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和现实条件来确定研究方向,鼓励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确定与院(系)、学校科研目标一致的个人科研目标。
3.2.2 出台激励政策。设立相应的激励政策,对思想先进、学习优秀、科研成果突出的研究生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要设立专项基金为研究生参加学术交流、从事科研工作提供一定的经费。
3.3 孕育有利于研究生成长的生态环境
3.3.1 建导法培养研究生。将研究领域大致相同的同学组成一个小组,由导师或者几位老师组成的导师组带领指导。教师按周次列出一定的研习计划与参考书,并在之后的活动中进行一定的指导。网络是整个建导法运动中的重要的一环,小组成员中的交流主要通过网络实现,而演习安排、参考书目、活动纪要等也都通过网络得以传递。建导法可以促进研究生同学之间的合作,形成团队,提高学习效率,增强研究生的研究能力。[6]
3.3.2 建立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提高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建立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走产学研联合培养的模式,打破传统的单一依靠学校自身力量封闭式培养的模式,有机地将高校和大型企业、科研院所联合起来,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质量研究生创造积极的条件。[7]
3.3.3 组建多种类型的创新团队。研究生进入创新团队有利于缓解研究生规模持续扩张与指导教师力量和水平相对滞后的紧张关系。创新团队从层次上可以划分为学院级创新团队、学科级创新团队、研究方向级创新团队、课题组级创新团队、指导教师级创新团队。综合考虑创新团队建设的成本及其实际影响力、创新方向的明确性与学术视野的开阔性。硕士研究生教育创新团队建设应当集中在研究方向级和课题组级两个层次,向下以指导教师级创新团队为支撑,向上有机纳人学院级和学科级创新团队。具体实践中.导师和学生都应是一个更有包容性的创新团队的一部分。研究生不是被以命令的、机械的方式安排进创新团队,而是兼顾个人兴趣和创新团队科研重点的自主选择。[8]
3.3.4 加强学术交流。广泛开展学术交流,鼓励学生参加多种多样的学术活动,聆听国内外知名专家的学术报告,不仅能使研究生了解本领域的前沿工作,提高其专业水平和表达能力,而且可以开阔研究生的眼界、拓宽研究生知识面。
3.4 严把学位论文质量
论文写作的过程是专业知识向纵深发展的过程,也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形成的重要工序。
不管培养什么类型的研究生,学位论文都是整個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极其重要的环节,而且学位论文能够综合体现出研究生掌握的知识、创新意识、研究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等基本素质,因此,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学位授予质量的重要标志。要通过启动学位论文“培秀”工程,引导和鼓励研究生写出优秀学位论文;抽样检查和开展学位论文的双盲评审,对于出现异议的学位论文要进行严肃处理,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保证和提高学位论文质量的作用;实行答辩导师回避制,打消研究生蒙混过关的侥幸心理;合理组建评审组和答辩委员会,成员要随机抽取,且应有一定比例的校外专家;实行答辩委员论文质量保证责任制,即建立学科专家库,随机选择答辩委员会,答辩后,答辩委员要在学位论文上签字,如果通过答辩的论文受到质疑,除了研究生和导师以外,答辩委员也要承担一定的责任等措施保证学位论文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时评:今天该怎样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来茂德.中国教育报.
[2] 研究生培养质量下降的原因与补救措施.倪祥妍.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3] [4] 关于扩招形势下如何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研究.王晓霞,董杜斌.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7年11期:25-26.
[5] 关于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认识与思考.黎军,王燕茹.高等理科教育.2007年4期:133-136.
[6] 新时期高校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理路厘析.王志伟.继续教育研究.2008年3期:94.
[7] 优化培养模式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马林刚,唐建国.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07年3期:41-43.
[8] 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反思与重构.廖湘阳.中国高等教育.2007年20期: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