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农民工回流的困境与对策

来源 :理论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ngxiansh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农村人口大量外流在给流入地经济增长与发展带来收益的同时,也给农业农村的发展带来一系列问题。新生代农民工的回流,不仅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的人力资本,而且为农村带来了先进技术、新的观念、新的活力。因此,深入研究新生代农民工回流现实困境,探索合理引导新生代农民工回流的对策,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 回流;困境;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3.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12)-06-0081-03
  一、引言
  新生代农民工,指的是1980年以后出生的、16周岁以上的青年农民工。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9年,外出农民工数量为1.5亿人,其中,16岁—30岁的占61.6%。[1]据此推算,我国现阶段新生代农民工总数约在1亿人左右。随着第一代农民工由于年龄原因逐步退出农民工队伍,新生代农民工已经逐渐成为农民工群体的主体和城市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
  伴随着新生代农民工的崛起,近年来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相关研究也逐渐升温。其中关于新生代农民工的出路已成为学界争论的焦点和研究的重点,针对这个问题目前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研究取向和解决方案:城市融入与还乡调适。从研究数量和主要视角上来说,前者占据了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研究的主流,[2]并且已经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而对新生代农民工回流问题的探讨却并不多见。一个重要原因是学者们普遍认为这一群体希望融入城市生活,才是亟待研究者解决的实际问题。但是需要指出的是,一方面,长期以来农村人口大量外流,尤其是青壮年劳动力的流失已经引发了大量的农村社会问题,如田地撂荒、空巢老人以及留守儿童的问题等等;另一方面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同时人口迁移流动并不总是从乡村向城市单向迁移并在城市定居的过程,许多流动人口(包括新生代农民工)需要长期流动或向流出地(包括流出地的中小城镇)回流,他们在这一过程中所遇到的障碍也不仅限于有形或无形的户籍墙,还要克服其自身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不足等方面的困难。因此,在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思路上,不应仅局限于城市融入这一视角,还应贯彻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要求,[3]合理引导新生代农民工回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新生代农民工回流的总体特征
  近年来,随着“四补一免”等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实施、中西部地区开发建设力度加大以及受金融危机影响沿海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向内地转移,从事农业生产和就地就近就业的比较效益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相当一部分农民工选择长期回流留在家乡务农或者在附近城市打工,而作为农民工主体的新生代农民工回流状况却令人堪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回流人数相对较少。新生代农民工渴望融入城市生活、城市社会,期待未来有更大的发展。即使在2008年金融危机到来之际依然有留驻城市的决心。据当年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重庆市合川区农民工回流情况调研报告(2008)显示:市外就业农民回到重庆市内8368人,31岁以上的外出务工人员回流占主流,共计5864人,占回流人数的70%以上。[4]而新生代农民工回流人数不足三成。金融危机已经四年了,新生代农民工的回流情况如何呢?近日光明日报刊登了一篇题为《我国每天消失行政村20个 十年后谁来种地?》的报道:河北省崇礼县狮子沟乡西毛克岭村,如今全村在册人口458人,实际常住人口216人,村里青壮年均外出务工,村里常住的劳动力里边,最年轻的是一对46岁的夫妇,60岁以下劳动力屈指可数。[5]
  2.回流呈现短期性。新生代农民工外出意识强,不愿意从事农业活动。从外出从业的时间看,新生代农民工2009年平均外出从业时间已经达到9.9个月。与上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还“亦工亦农”兼业的比例很低。上一代农民工在2009年外出从业之外,还从事了农业生产活动的比例为29.5%;而新生代农民工的比例仅为10%。换句话说,在2009年90%的新生代农民工没有从事过一天的农业生产活动。而且,从农业劳动技能的角度看,新生代农民工大多没有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经验和技能,60%的新生代农民工缺乏基本的农业生产知识和技能,其中更有24%的新生代农民工从来就没有干过农活,完全不会。[6]因此,即使经济形势波动,就业形势恶化,新生代农民工也很少会返乡务农。目前新生代农民工多是因春节、婚育、家事、盖房等原因进行的短暂回流。
  3.回流以中小城市为主。新生代农民工在选择生活方式上更喜欢城市文化,物质和精神享受要求高。他们的回流不是简单的回归原流出地务农,而是回流到距离家乡较近中小城市和原居住地附近交通便利的农村城镇务工、创业和居住。2010年全国总工会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研究报告显示:在新生代农民工未来定居模式的选择中,他们最不倾向回到家乡定居,他们甚至把回家定居视为失败的同义词。对他们来说最合理、最现实及最理性的定居模式就是选择一个“中转站”——介于农村和大都市的中小城市定居。[1]
  4.回流趋向于非农产业。新生代农民工由于年龄较轻,文化程度较高,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回流”,都经历了市场经济的洗礼和考验,外出打工期间曾经获得的就业比较收益优势,已让新生代农民工不太可能重新接受农业的低收益生产活动,越来越多的新生代农民工回流后从事非农产业。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表明,在全部30岁以下的农村劳动力资源中,外出从业的比重为43%。如果再考虑本地非农就业的农民工,并假定其年龄構成与外出农民工类似,则30岁以下农村劳动力有近80%已转移到非农产业。[7]
  三、新生代农民工回流的困境
  1.制度困境。由于历史原因,我国长期实行城乡二元结构的户籍管理制度。这种制度严格把公民划分为“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这一制度的存在不仅仅割裂了城乡之间的联系,阻断了合理的人口流动,更为严重和贻害深远的是黏附于其上的社会福利制度,诸如教育、养老、就业、住房、医疗等方面的制度,也对农民工区别对待,使得城乡户口的“含金量”差别过大。在2010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一项关于城镇户口最吸引农民工、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主要内容的调查中,选择子女教育条件好占37.4%,社会保险水平高占36.6%,城市生活条件好占30.7%,就业稳定占29.2%,有低保和下岗扶持等措施占24.6%,城市比农村福利水平高很多占18.5%,能购买政府保障性住房或政府提供的廉租房占16.9%,身份平等占7.2%,子女高考容易占6.1%。[8]在我国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尚未完全到位的情况下,城市户籍依然是一种身份的代表,对新生代农民工有很强的吸引力,势必影响到他们向农村的回流。
  2.发展困境。城市对新生代农民工来说是一个令人向往的地方,因其有较高的经济收入、较多的就业机会、丰富的物质文化生活、更好的教育机会、更好的发展前景等。这些因素对那些有追求、希望获得更好生活的新生代农民工来说无疑具有极大的吸引力。相比之下,农村生产效益低下、收入低、居住条件差、业余生活单调枯燥、精神生活贫乏、发展前途有限,这些因素阻碍了新生代农民工回流。全国总工会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课题组一项问卷调查显示:就其外出务工动机而言,42.3%的人表示是为了“寻找发展机会”,比传统农民工(20.4%)高出21.9个百分点;出来见世面的比重为6.0%,高出传统农民工(1.6%)4.4个百分点。而传统农民工中55.1%的人明确表示外出是为了“赚钱养家”,高出新生代农民工24个百分点,其生存动机更为强烈。从动机上看,新生代农民工基本上不是基于“生存理性”外出,而是更多地将流动视为改变生活方式和寻求更好发展的契机。[9]数据对比说明,相对传统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希望在务工地长期稳定生活的愿望更加强烈。全国总工会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研究报告的一项调查也证明了上述观点,关于“未来发展的打算”,选择“回家乡务农”的,在新生代农民工中只有1.4%,而在当前仍旧外出就业的传统农民工中这一比重为11%。[1]因而,让新生代农民工放弃城市的优越环境重新回到相对贫困的农村,围绕农业开启事业,这无疑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3.心理困境。早期进城打工本是农民在衡量工农业比较收益差距的基础上做出的理性选择,随着中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农民外出就业行为随时间和社会现实的变化却日渐成为农村的文化期待和评价机制。简单来说,在村子里面,种田能人的光辉已经退却,会干农活不再等同于有本事,没有出去打工的经历会被人瞧不起,甚至遭致异性看不起,[10]外出就业表明有出息和有本事的思想已经在人们头脑中扎根,成为评判农村社会成员优劣的价值理念。这种观念给新生代农民工一种无形的心理压力,年轻人如果呆在家里,那是一种没出息、无能的表现。不管是有能力还是能力一般,抑或是完全不适合外出务工者,都纷纷踏上外出务工的征程。新生代农民工很大部分都是盲目地外出,将外出看成是一种时尚,看成是证明自己能力的表现,但是他们忽略了自身融入城市社会的难处。[11]正是这种无组织、无秩序的流动,使得大部分新生代农民工都毫无准备和目的,难以在城里“扎根”。其中一些新生代农民工更是迫于压力,宁愿在城市流浪也不愿意回家。
  四、积极引导新生代农民工回流
  1.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我国的二元制户籍管理制度,将城乡完全隔离开,造成了城乡差距扩大。因此,应大力改革城乡二元制户籍管理制度,淡化城市偏向,建立以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为重点的户籍管理制度。一是统一户籍管理制度标准,按照国际上通行的以常住地和稳定的收入来源登记户口,逐步取消农业户口、非农业户口的二元户口性质,实现公民身份平等。二是正视户籍制度的体系性,加快与之相配套管理制度的改革步伐。户籍管理制度的改革不是孤立的,而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城市户口比农村户口具有吸引力,其原因是城市户口所附加的巨大社会福利。为此,国家要加快教育、医疗、住房、就业、养老等方面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加快实现社会保障制度由城镇为主向城乡统筹、由职工为主向城乡居民转移,通过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打消农民工对疾病、就业、养老等现实和未来不确定风险的顾虑,创造有利于新生代农民工回流的公平制度环境。
   2.完善惠农政策。近年来,随着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实施,从事农业生产的比较效益有了大幅度的提高,部分新生代农民工受国家惠农政策的感召开始回流。为此,要继续完善和强化惠农政策,营造有利于新生代农民工回流发展的政策环境。一是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国家应集中财力,优先安排农村水、电、路、气、房等农民最急需的公共服务项目,加快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的延伸,切实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二是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在农村教育上,要巩固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普及成果,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要开展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培训,加快培养现代农业急需的专业化、技能型经营服务人才。在发展农村文化上,要加快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图书室等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建立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长效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农村文化产业,重视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需求问题。三是坚持和完善“四补一免”政策。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全面落实“四补一免”政策,坚决将各项政策补贴直接兑现给农民;继续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切实保证粮农收益稳步增长;进一步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四是完善创业扶持政策。政府要鼓励有条件的新生代农民工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为此,要制定有效的融资政策和财政政策,如采用税收优惠、工商管理登记费减免、财政补贴、信贷支持等多种形式,鼓励新生代农民工大胆回乡创业。
   3.加快小城镇发展。新生代农民工城市打工的经历让他们更喜欢城市现代化的生活方式,物质和精神享受要求高。但目前我国许多大城市已经面临着人口严重超载的问题,其吸纳新增劳动力就业能力接近极限,农村劳动力在大城市的城镇化难度不断上升。因此,推进城镇化不能仅靠大城市,也应该把重点放在加快农村小城镇发展上。一方面推动农村城镇化发展会加快城镇的交通、供水、供电、通信、文化娱乐等公用基础设施建设,带动多个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可以解决一部分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就业和市民化问题。另一方面新生代农民工亦能通过利用小城镇的信息、社会关系等资源进行创业,带动资本、劳动力等经济要素向小城镇聚集,从而改善农村乡镇的居住环境,逐步将农村小城镇营造成新生代农民工向往的居住地。
   4.大力承接区域产业转移。新生代农民工回流后大多从事非农产业,这就要求中西地区扩大非农产业规模,创造更多适合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的工作岗位。在当前形势下,东部沿海地区正面临着产业转型升级的巨大压力,中西部地区要抓住机遇,大力承接区域产业转移。一政府要明确方向。坚决拒绝承接那些产能落后、污染环境、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二要理性选择转移产业。要考虑到原有产业结构,积极承接有利于扩大其原有优势产业的规模与市场竞争力和促进本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产业,实现承接产业转移与推动产业升级同步。三要坚持承接产业转移与促进就业增长相结合。积极承接那些能够发挥中西部劳动力成本优势、吸纳就业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实现新生代农民工就地就近转移就业。
  5.加强人文社会关怀。首先,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切实转变观念,高度重视新生代农民工回流。要切实转变过去那种认为农民工回流会增加当地就业压力、加剧人地矛盾等传统观念。政府在充分肯定和表彰他们为城市发展做出的贡献的同时,要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进一步改善新生代农民工回流的管理和服务,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激发他们建设家乡的热情。其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新生代农民工回流像其最初进城一样,茫然若失,无能感、失败感、孤独感和爱面子的虚荣感等等交织在一起。可以通过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开通心理咨询热线、举办心理讲座等方式,为新生代农民工开展心理门诊、心理训练和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帮助新生代农民工正确分析问题,提高认知能力,缓解消极、自卑、压抑、孤独等不良情绪,保持轻松、平和的心境,成为心理健康的人,最终让他们更好的回归乡村。[12]最后,回流的新生代农民工农民工应拿出外出务工的勇气和魄力走出失业的阴影,调整心态,提高自身的风险意识和承受风险的能力,利用手中的资金、技术和信息,通过教育、培训等方式,重新找到自己的位置。
  新生代農民工代表着较为先进的理念和意识,同时具有熟练的生产技术,他们的回流意味着农村地区居民中,最具活力、最有愿望改善生活、发展经济的主体重新归来,他们返乡后不仅能改变农村长期以来“老弱病”留守的局面,使更多的农村家庭恢复正常的家庭结构和生活状态,而且必然会发展完善农村的经济结构、民主政治结构、文化生活结构等,新生代农民工的回流必将成就中国农村社会结构的一次整合。
  参考文献:
  [1]全国总工会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课题组.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
   题的研究报告[EB/OL].http://theory.workercn.cn/c/2010/06/
   21/07133818936091.html.
  [2]储卉娟.乡关何处——新生代农民工研究述评[J].中国农
   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3]王春光.新生代农民工:特征、问题与对策[J].人口研究,
   2010,(2).
  [4]重庆市合川区农民工回流情况调研报告[EB/OL].国家发展
   和改革委员会农村经济司农经信息网.http:/njs.ndre.gov.
   cn/njxx/t20081217_251918.htm.
  [5]江羽.我国每天消失行政村20个 十年后谁来种地[N].光明
  日报,2011-10-27.
  [6]新生代农民工的数量、结构和特点[EB/OL].(2011-03-11)
   国家统计局住户调查办公室.http://www.stats.goc.cn/fjfx/
   t20110310_402710032.htm.
  [7]我国农民工工作“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研究课题组.中国
   农民工问题总体趋势:观测“十二五”[J].改革,2010,(8).
  [8]金三林,王宾,许召元.新时期农民工总体特征及发展趋势
   [J].开放导报,2011,(8).
  [9]全国总工会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课题组.2010年企业新生代
   农民工状况调查及对策建议[N].工人日报,2011-02-21.
  [10]李超海.从理性选择到合法机制——欠发达地区农民外
   出就业行为的社会学分析[J].学习与实践,2006,(3).
  [11]何绍辉.在“扎根”与“归根”之间:新生代农民工社会适应
   问题研究[J].青年研究,2008,(11).
  [12]林凤章.新生代农民工的困境分析[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
   报(社会科学版),2010,(4).[责任编辑:宇 辉]
其他文献
摘 要:创新廉政教育机制、筑牢思想反腐防线是完善反腐倡廉教育机制的紧迫任务。域外清廉国家和地区与前苏联廉政教育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深刻揭示了科学有效的廉政教育所应具备的共同特点:一是将清廉融入社会核心价值观,构筑廉洁内合体和外圈层,尊重廉洁形成规律;二是使廉政教育覆盖全体公民,分类施教,有机统一廉政教育育人功能和防腐功能;三是不断创新隐性廉政教育渠道,培养公众的廉洁主体性,引导廉洁生活方式的养成。域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主要矛盾密切相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在环境、内在需求及自身的主要矛盾都有所改变。思想政治教育在“如何培养人”的实践中要顺势而变,以变应变:顺应时代条件变化,在教育资源上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为方向引领;回应主客体需求变化,在教育理念上以尊重与满足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为价值标准;应对自身主要矛盾变化,在教育重心上着力补齐思想领域的短板。新时
摘要:加强城市独居老人养老护理服务是应对人口老龄化形势和发展老年社会福利事业的重要课题。本文以上海市为例,分析我国城市养老护理队伍,尤其是独居老人护理服务队伍现状及存在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护理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城市独居老人;护理队伍;专门人才  中图分类号:D669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5)09-0082-03  独居老人作为
摘要:近几十年来,环境问题日渐突出,世界遗产这一大自然造化和人类文明创造中的精华,日益受到严重威胁甚至破坏。对世界遗产遭受威胁和破坏的因素(尤其人为因素)进行科学分析,有利于保护世界遗产,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守护住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家园和精神家园。  关键词:世界遗产;威胁;破坏;因素分析  中图分类号:K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7408(2008)01-0094-04  
[摘要]在政治学意义上。民主政治实质上就是包含着形形色色均衡关系的均衡政治,均衡政治是和谐社会的基本表现,是和谐社会建构的民主政治诉求。  [关键词]均衡;民主政治;和谐社会  [中图分类号]D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08)06-0053-03    在政治学领域,均衡属于关系范畴,它反映的是一种理想的政治关系的存在状态,是使政治格局得以保持并有序发展的平稳结构
摘 要:党委、政府与社会在国家治理结构中的定位,主要是指在治理体系结构中的组织定位和在治理能力结构中的职能定位。不同主体各有其基本的组织形式与职能任务,党委是联系各方成为统一体系的组织枢纽,履行领导各方的政治职能;政府是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国家行政机构,履行配置公共资源、管理公共事务的行政职能;社会主体是提供多样性服务的自主成员,履行协同党委政府开展治理活动的职能。国家治理体制改革就是要设定组织
摘要:官僚制理论是传统公共行政学的两大理论基础之一。近几十年,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各国的政府改革运动也在不断进行,改革的焦点集中在传统的官僚制结构和政府运行方式上,并形成了各种不同的政府改革与治理理念。《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一书首次系统总结和评价了席卷全球的政府改革运动。作者盖伊·彼得斯基于自身的认识将各国的政府改革与治理模式概括为市场式政府、参与式政府、弹性化政府和解制型政府四大类,并运用比较
摘要:“义利之辨”贯穿儒家思想的始终,也影响着传统中国社会治理的价值导向,义利内在的统一性,包涵了义规范利、利存于义的逻辑论证。传统中国社会治理义利互动的取向模式可以划分为重义轻利、义利双行、重利轻义和义利俱轻四种模式,在四种义利互动取向模式的博弈与整合过程中,儒家“以义统利”的互动整合模式成为主流取向。回顾和认识传统中国社会治理“以义统利”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是今天构建一种既讲义利统一与义利并重,
摘 要:以加强基层党组织忠诚文化建设为抓手,着力推进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对于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基层党组织忠诚文化建设现实困境的存在,反映了隐藏在建设进程背后的理论认识障碍、主体能力障碍、工作机制障碍有待彻底扫除。制约忠诚文化建设的深层根源有:忠诚价值观理论体系不成熟,教育形式与时代要求不匹配,建设常态化工作机制不健全,标识与评价
摘 要:在梳理当前信访制度改革的各种争论观点的基础上,文章从有限政府和有效政府的观点出发,探讨了中国信访改革向有限性和有效性迈进的可行性。认为对信访实施权力有限、职能职责有限、规模有限的有限化改革以及对信访实施自身效能、促进政府效能的有效化改革是中国信访改革的新路径,即中国信访制度的改革必须重归政府改革的宏观版图中才能达到较满意的改革目标。  关键词:有限政府;有效政府;有限信访;有效信访;信访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