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磨制备纳米立方碳化硅及表面特性

来源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s20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探讨机械粉碎法批量制备立方碳化硅纳米粉体的可行性,以平均粒径Dv(50)为2.49μm立方碳化硅为原料,采用具有一定实验体量的30 L型砂磨机对250 kg浆料进行砂磨实验研究.通过对砂磨产物的粒度、微观形貌、表面结构、Zeta电位等测试,分析了纳米碳化硅的粉碎机理及其表面特性.结果 表明:砂磨过程中产物的粒径下降速率会发生数量级的变化,可将其划分为快速粉碎、慢速粉碎和均化、整形3个阶段.采用0.3 ~0.4 mm的碳化硅介质球,经砂磨40 h粒径可批量制备Dv(50)在100 nm,单颗粒粒径在30 ~50 nm的纳米颗粒,且粒度均匀,球形度良好.砂磨制得的纳米立方碳化硅,表面含有大量的羟基和二氧化硅,具有很好的亲水性,其表面特性与纳米二氧化硅相近.在pH≥7下分散稳定性良好,尤其在pH为9时Zeta电位绝对值最高可达60 mV以上,粒径达到最小值103 nm,分散稳定性最好.表明砂磨制备的纳米立方碳化硅在中性和碱性条件下具有良好的分散稳定性,可用于机械抛光、陶瓷湿法成型、涂层等工业应用领域.
其他文献
21世纪以来,随着CO2为主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不断增加,寻求新型能源来构建低碳型社会的诉求越来越迫切.其中以太阳能驱动转化CO2为碳氢燃料的技术,可将CO2转化成甲烷、甲醇、甲酸或C2+等高附加值的碳氢燃料,是实现全球碳平衡的有效途径之一,具有巨大潜力.半导体材料是决定光催化还原CO2过程进行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探索和开发高效光催化功能材料是当今研究的主要方向.本文综述了近几年来作者课题组在光催化还原CO2为碳氢燃料方面的重要研究进展,主要涉及TiO2基系列光催化材料,V、W、Ge、Ga、C3N4基等系列光
拓扑近藤绝缘体是一种本征的强关联拓扑电子体系,其体能隙来源于近藤关联效应.自2010年拓扑近藤绝缘体的理论概念被提出后,六硼化钐(SmB6)作为第一种被预测为拓扑近藤绝缘体的材料在这十多年中被多种实验手段反复研究验证,被广泛接受认为是第一种拓扑近藤绝缘体.在这篇综述中,我们回顾了关于SmB6的一些重要实验结果,比如电输运测量,角分辨光电子能谱(ARPES),表面形貌分析(STM)等,并论述了如何通过这些关键的实验证据证实SmB6的拓扑近藤绝缘物相.同时,我们也展示了SmB6这一关联电子体系的其他奇异物性,
针对现有综采工作面支架工作阻力预测方法存在算法结构复杂、计算量较大、且不能实时预测等问题,探索一种高效、准确、易于使用的工作阻力预测方法意义重大.以陕北近浅埋煤层79个已采工作面作为工程研究背景,在通过主成分分析工作面矿压的主要影响因素基础之上,设计出一种基于支持向量机与主成分分析(PCA-SVR)的工作面支架工作阻力的预测模型.并利用MATLAB对PCA-SVR与SVR模型预测效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PCA-SVR的预测平均相对误差为4.5%,SVR的预测平均相对误差为17.86%,且PCA-SVR较S
为揭示混合沉积储层隔夹层对油层水淹及剩余油分布的影响,通过岩心和测井资料综合分析,对隔夹层进行成因类型划分;采用交会图优选自然伽马、声波时差及电阻率作为主要敏感参数,运用灰色关联理论进行权重系数计算,得到“综合判别指标”对隔夹层进行定量识别.结果 表明,伊拉克M油田古近系Asmari组混合沉积储层发育5类隔夹层:海泛暗色泥质隔夹层、河道间氧化色泥质隔夹层、粉砂质隔夹层、钙质/混积隔夹层和致密碳酸盐岩隔夹层,应用判别指标对隔夹层进行识别,符合率达到80%以上.混合沉积背景储层的隔夹层纵向上多受控于基准面旋回
针对浅埋煤层孤岛工作面区段煤柱宽度优化问题,以南梁煤矿3-1煤层30101-1孤岛工作面区段煤柱为工程背景,建立了孤岛工作面区段煤柱上方覆岩结构在采掘活动影响下的演化特征模型;利用两区约束理论、极限平衡理论计算得出了该地质条件下孤岛工作面区段煤柱塑性区宽度不小于3 m,区段煤柱宽度不小于10 m;采用Flac3D数值模拟软件分析了该工作面区段煤柱宽度为15,12,10,8 m时的应力演化规律、塑性区分布规律以及巷道变形规律,结果表明:该区段煤柱宽度小于12 m时,巷道变形量骤然增大,煤柱弹性区急剧缩小,塑
为对比液态CO2/N2注入松散煤体后的降温特征,自主设计实验平台开展了松散煤体内压注液态CO2/N2实验,得到了注入期间及停注后的煤温变化规律,利用注入期间的冷却区域扩大率和注入后的传热率分析对比了两者对煤体的冷却能力.结果 表明:压注时,液态CO2/N2的冷却效果均随着注入时间的增加而增强,随着与压注口的距离增加而减弱.压注液态N2形成的冷却区域随着时间沿渗流路径缓慢扩大,而液态CO2则在压注口瞬间相变为气态并形成较为稳定的冷却区域.说明液态N2的冷却作用主要取决于自身极低温度导致的剧烈温差,而液态CO
煤层气勘探开发实践证明煤层甲烷碳同位素组成(δ13C1)普遍轻于常规煤成气的δ13C1值.关于煤层甲烷碳同位素组成偏轻的原因,前人提出了多种作用机制,对于解释特定煤层的甲烷δ13C1值偏轻成因仍存在较大差异.通过大量相关文献资料调研与系统分析,对煤层甲烷碳同位素组成变化现象及其偏轻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归纳总结,对4种主要控制因素的成因机理、适用条件及其资源意义进行讨论.结果 表明:解吸-扩散分馏作用主要发生在多煤层的上部,造成上煤层的δ13C1值偏轻;流动地下水溶解作用多发生在径流区,引起煤层甲烷碳同位素组成
国家对煤炭行业明确提出安全、高效、绿色、智能发展的要求,智慧矿山发展成为必然趋势.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和5G+等新基建技术兴起,智慧矿山建设得以迅速开展.然而,煤矿现有设备智能性较差、改造难度大、更新费用高以及感知能力不足,无法满足全面感知的智慧化要求,直接影响了矿山智慧化建设进程,煤矿井下基于大数据量级的全面、实时及精密感知技术成为智慧矿山建设的瓶颈问题.目前,煤矿井下瓦斯、一氧化碳、风速、定位、温度和湿度等关键目标参量已有相应传感技术,但传感器类型众多,不同种类传感器存在传感功能单一、集成兼容性差、体
期刊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中深部矿井冲击地压问题已成为制约煤矿安全开采的关键因素.为明确沉积地质条件对矿井冲击地压的影响,为科学防治冲击地压提供依据,通过分析盆地北部中深部煤层覆岩沉积相特征及砂体展布规律,确定关键砂层分布特征,结合中深部侏罗系矿井微震事件,探究冲击地压与沉积地质条件之间的关联性.结果 表明:微震能量事件主要发育在河道沉积区域,主砂体厚度和岩心采取率的变化与微震能量事件基本呈正相关,主砂体与煤层间距和微震能量事件呈负相关.认为盆地北部中深部矿井冲击地压受沉积地质条件控制,直罗组底部“七里镇砂岩”是矿
为系统解析西非科特迪瓦盆地构造特征、厘定洋陆边界并划分构造单元,明确有利勘探区带,基于新采集地震资料和最新高精度卫星重力数据,应用位场分离技术获取布格重力异常划分科特迪瓦盆地洋陆边界;利用位场边缘识别技术计算布格重力异常总水平-垂向导数推测控盆断裂6组,其中3组为近东西走向,3组为近南北走向;利用剩余布格重力异常反演科特迪瓦盆地沉积厚度,根据异常所对应的隆起和坳陷结合布格重力异常和总水平-垂向导数划分东部离散边缘、北部转换离散边缘和洋盆共3个二级构造单元.首次明确了科特迪瓦盆地“东西分段、南北分带”的构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