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性评价让学生更喜欢数学课堂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1q3q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或赞扬,哪怕是一句鼓励的话语也会让我们充满信心,勇于面对困难,更何况是一群正处于善于表现自己年龄段的学生。所以不管学生在课堂上作出回答,可能与答案失之毫厘,亦可能离题万里;可能文不对题,亦可能独出心裁,教师都应该给予鼓励。鼓励是对学生的一种肯定,鼓励会使学生重拾信心,我们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学生的独到见解、鼓励学生的大胆质疑。在学习当中,许多知识,其实是没有什么固定答案的,教师更不能把一些所谓的“固定答案”强加到学生头上,对学生的标新立异进行否定,甚至是讽刺挖苦,那样势必会严重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禁锢住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学效益更无从谈起。鼓励缘于教师的崇高素质和修养,源于教师心中对学生深深的爱。一句鼓励的话语可能让失去信心的学生重获勇气,一个温和的眼神可能让学生冰冷的内心得到温暖,一个肯定的默许可能让师生之间的隔阂化为乌有。而这些对我们教育者来说,又是何等的容易和简单。我们何乐而不为?
  师生双方情感的沟通和协调、相互信任和合作关系的建立,需要教师以自身积极情感来感染和唤起学生的学习情感。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体,需要得到教师的尊重。及时、精辟的评价,能让学生在团团迷雾中找到通向彼岸的捷径;反之,学生很容易把圈子越绕越大,离成功越来越远。故评价时要兼顾以下几个方面。
  1.评价要做到面向全班,因人而异,正确中肯
  孔子早在两千年前就提出“因材施教”的思想,现在它仍是一条重要的教学原则,应用于课堂提问中,则因人施问。“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因此在选择学生回答问题时,应该面向全体,因人而异;难度较大的问题由优等生回答,一般的让中等生回答,较容易的让学困生回答,比较专业的问题则让有特长的学生回答。对学生的正确回答或接近正确的回答要予以肯定并进行表扬,对于不完整或错误的回答,也要从尊重学生的角度出发,找出积极因素,做出正确的评价。这样,每一个问题对于回答的学生来说都属于“跳一跳能摘到的苹果”,而每一个学生都有得到肯定性评价的机会。对偶尔回答不好的学生,除了充分肯定其可取之处外,还要注意在较短时间内再给他一次答问成功的机会。教师应尽量与每一位学生进行积极的个人交流,认真倾听和接受每一位学生对教学的正确想法。实践证明,这样因人施问与中肯评价对培养各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对消除中下等生对提问的畏惧心理有很好的效果。
  2.对提问的结论要及时评价
  首先要评价学生回答得“对不对”,通常教师要描述一下完整的答案,不能用学生回答代替教师应做的工作。其次要评“好不好”,通常教师要做出标准的示范。最后应以赞赏和鼓励为主。有的教师在学生回答之后,就让其“坐下”并立即转入另一项活动;有的甚至不“请”其坐,使学生处于尴尬境地,学生回答得到底对不对,好不好,只有教师自己知道。因此,在课堂提问中,教师要保护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从而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问手段本身,能鼓励和督促学生对知识进行及时的消化,认真复习。提问的效果则又优化了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回答正确的,其原有的认知结构就得到了肯定和强化;回答错误的,就能及时调整改变有缺欠的认知结构。在整个提问的过程中,对回答的每一句问话,教师、学生都应进行评价,对于学生是否掌握了相应的知识,掌握的程度如何,都应公开进行评价。应做到:(1)以表扬为主;(2)鼓励求异;(3)帮助有困难的学生;(4)鼓励学生积极评价。
  3.评价时要面带微笑,切忌态度生硬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正确的反应给予积极的肯定,如微笑、点头、重复和阐述学生的正确答案。对学生的错误回答或反应,教师不应该忽视或者嘲笑,而应该鼓励学生继续努力。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教师的面部表情、语言语调、举手投足,以及师生间的人际关系,对学生思维活动的开展都有一定的影响。如评价时教师表现出不耐烦,动辄训斥、刁难,则会使学生惧怕、回避,甚至生厌,阻碍教学进程。相反,教师面带微笑、期盼与鼓励的目光则能增强学生的信心,使其思路清晰,回答准确,语言优美,从而更加喜爱老师及该项课程。
  4.评价时要真诚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一定要真诚,只有那样,学生才会从内心受到触动,才会真诚地接受评价,从而真诚地去改正。同时,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亦需要真诚。在学生眼里,他们之间是平等的,因此,在让学生针对对方的某个回答或者是某个举动作出评价时,要真诚地给对方指出优点或缺点,而不是戏谑或嘲讽,这样对方才能虚心接受,努力改正。
  对学生进行鼓励性的评价有利于让学生充满信心;及时性的评价有利于学生对自己作出正确的定位;引导性的评价有利于学生找准方向;真诚性的评价有利于学生坦然接受。只有符合这些原则的评价才算是有效的评价,才真正能够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才能让他们在正确的人生轨道上健康成长。
其他文献
《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课程应力求使学生体验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数学与日常生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促进学生逐步形成和发展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问题,而在数学问题中,有许多的问题都与我们现实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生活中挖掘数学,让数学服务于生活,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数学新课程
本文作者对当前新课标下如何运用“教学相长”理念开展初中数学问题案例教学活动进行了简要论述. The author of this article briefly discusses how to use the concept o
摘 要: 作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对初中数学教学中常用的复习导入法、情境导入法、实践导入法、矛盾导入法的运用进行了简要论述。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 复习导入法 情境导入法 实践导入法 矛盾导入法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作为教学初始环节的教学导入,以其所具有的推进教学活动进程、提升学生学习情感的基础性奠基作用,在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复习相关的旧知识
“问题”是课堂教学的波澜,也是形成课堂教学高潮的前奏,有“问题”才有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然而,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来看,相当一部分教师认为“提问是老师的权利,多提问可以促进学生思考”,所以“满堂问”代替了“满堂灌”,殊不知,这样的课堂教学严重抑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场面:面对老师烦琐的提问,学生疲于应答,而回答问题的也往往是那些反应敏捷、思维活跃的学生,大部分学生只是被动地听
工作多年来,作为一线数学教师,我认真执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计划,转变思想,积极探索,改革教学,把新课程标准的新思想、新理念和数学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设想结合起来,转变思想,积极探索,改革教学,收到了良好效果,也受益匪浅。  1.让课程标准走进我的课堂  《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估教育价值观等多方面都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我通过参加学校和教育局组织的新课程标准及新教材培训,使自
摘 要: 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与严密性的特点,比较单调枯燥,大部分小学生都不愿学数学。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彻底摆脱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把精力放在为学生创设有趣的学习情境上,积极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关键词: 小学数学课堂 参与意识 认识过程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学就是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知识去主动获取新知的能力,并使学习成为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