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因为只是“乱翻”,十岁的女儿才肯与我来看厚厚的高中美术鉴赏课本,来享受这不带任何功利目的的快乐读书。高中生在其它的科目上已经是别无选择的“苦读”,老师选择让学生“乱翻书”的学习方式,不知不觉,创设了轻松的教学环境。
美术鉴赏课教学自由探究多元智能一次,与女儿一起看普通高中美术教科书。对于一个十岁的孩子来说,高中鉴赏课本太难了!但我的目的很简单,是为了让女儿了解一点现代派与后现代派的艺术,从而在画画的时候不受现实生活的限制,大胆表现自己的感受。我首先带她看文艺复兴、现实主义的画,再后来印象派、后印象派、现代绘画。本没指望她能了解多少,拓展一下孩子的绘画思路而已,没想到她看后兴趣大增。从《蒙娜丽莎》感受到了油画能真实表现人的肌肤,风景画能再现生活美丽。她知道自己的写实能力,所以看到这些画以后,用她的话来说,“太难了,看了这些感觉自己不会画画”。再看马蒂斯的《舞蹈》,波洛克《熏衣草之雾》,她又笑了,“原来画画还可以这样,感觉自己又会画了”。整个过程差不多有半个小时,女儿没有显示出一点不耐烦,反而对我们的课本充满了兴趣,我讲完了还把书拿过去自己翻看。看到女儿那幼稚而充满求知的脸,我想,高中生对生活的阅历、感受完全超过了十岁的女儿,但美术鉴赏课堂为何反而经常限入了无生趣的境地?
一、启示
细细想来,我与女儿读书正有着“无事乱翻书”的闲情,也正是因为只是“乱翻”,女儿才肯与我来看厚厚的美术鉴赏课本,来享受这不带任何功利目的的快乐读书。这种“乱翻”的心境之所以比正襟危坐时读书的效用大,就在于心态的自由。高中生在其它的科目上已经是别无选择的“苦读”,如果美术鉴赏再选择这种“苦读”的方式,多数学生会本能的抵制。我们的课堂之所以会出现“暮气沉沉”的现象,是否就是因为正规课堂的架势拉开了学生与艺术殿堂的距离?
备课时,我经常考虑一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期待每个学生都能理解所有的作品的艺术特色,能够正确评价中西方不同的艺术体系……如此繁重的教学目的和任务,怎么能不使我们的学生们陷入“苦读”之中。虽然我们用各种方式来增加学生的兴趣,但不知不觉中,就会走入枯燥的填鸭式教学中,结果精心准备的课堂,却在学生埋头打瞌睡中渡过。
在课上,我发现学生的欣赏能力有着较大的差异,一样的备课内容难以满足所有学生的学习需要。“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如果让学生自己翻书选择作品解读、评价,这种教学方式由学生被动地接受转向探究性学习、自主合作学习,充分尊重学生的差异和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去思考、去探索,鼓励学生自己直接与作品对话,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发挥和个性的张扬。
翻看课本,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喜欢的作品并在前面停留驻足,或与同学细语讨论,或独自一个人默默地受着作品的熏陶感染。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是主动感受、主动学习、主动求知。此时学生通过作品比较,有了“原汁原味”的感受。这时,谁又能阻止大自然的美丽在他们心中驻留,热爱祖国的情感在升华,美好的理想在树立,如此的收获又岂是教师单一的传授所能达到的?
浏览中,学生不知不觉会对作品有了总体的认识与记忆,这为“有比较才有鉴别”提供了比较的标准,为深入的理论基础提供了依附的原始根基。因为“翻看”的学习方式,学生对作品的认识绝对不是孤立的,每个作品都是放在历史长河中与其它作品进行了比较,所以这种认识更加全面。只有有了全面,才不会如盲人摸象一样,才能更好地认识美术!
二、实践
美術鉴赏课让学生自己翻书,然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正如中国古代道家的“无为”思想,无为本身并非目的,它最终还是要藉有为的途径来实现其无不为的目的。怎么翻?任由学生乱翻,势必会造成学生的懒散,所以看似漫无目的一节翻书课,其实并非全是任学生自然之意,还应由老师加以有效引导。经过考虑,我想做这样尝试:
1.课的流程
翻书浏览→找出喜欢的作品→对喜爱部分深入分析理解,讨论→不同学生对不同作品不同的理解→学生发言,对本章节消化吸收→老师总结。
2.内容的设置
三、结束语
在翻书课的设想中,我想起了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在课上,让学生自己翻书找作品,即关注已有的知识和原始的概念,关注他们的独特感受、体验与理解,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自省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引导反思,有助于发展学生的逻辑——数学智能;强调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言语智能和人际智能;如果在课上还能配上音乐做一点行为艺术,还可以发展音乐智能与动觉智能。
爱主动,喜自由,是学生的天性。老师应当抓住这一关键时期,为学生创造属于自己的自由探究空间、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整节课上,自己选取作品、选取课题,时时强调主动性,他们的所有的潜能将被激发。每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认知差异,找到适合自己口味的作品,整个过程他们每个人都是主人。同学们用自己探究出来的结论来交流,其它同学听起来肯定会更容易接受、引起共鸣;或者同学的观点各一,那时说不定还会出现师生共同争论问题的热闹场面。
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艺术课堂也采用了艺术的教学方式——“翻书”。让学生在“新鲜”的课堂上充满激情,用激情来缓解升学压力,用美术欣赏调节“苦读”,用兴趣、发言调节精神,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增长知识。乱翻书,这是一种随心所欲的读书,抓来一本,看封面,看扉页,看目录,哗哗哗地从头翻到尾,随手置于一旁,这样轻松的课堂我期待着尝试……
参考文献:
[1]周成平.新课程名师师教学100条建议[R].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02-107.
[2]郑金洲.课改新课型[R].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美术鉴赏课教学自由探究多元智能一次,与女儿一起看普通高中美术教科书。对于一个十岁的孩子来说,高中鉴赏课本太难了!但我的目的很简单,是为了让女儿了解一点现代派与后现代派的艺术,从而在画画的时候不受现实生活的限制,大胆表现自己的感受。我首先带她看文艺复兴、现实主义的画,再后来印象派、后印象派、现代绘画。本没指望她能了解多少,拓展一下孩子的绘画思路而已,没想到她看后兴趣大增。从《蒙娜丽莎》感受到了油画能真实表现人的肌肤,风景画能再现生活美丽。她知道自己的写实能力,所以看到这些画以后,用她的话来说,“太难了,看了这些感觉自己不会画画”。再看马蒂斯的《舞蹈》,波洛克《熏衣草之雾》,她又笑了,“原来画画还可以这样,感觉自己又会画了”。整个过程差不多有半个小时,女儿没有显示出一点不耐烦,反而对我们的课本充满了兴趣,我讲完了还把书拿过去自己翻看。看到女儿那幼稚而充满求知的脸,我想,高中生对生活的阅历、感受完全超过了十岁的女儿,但美术鉴赏课堂为何反而经常限入了无生趣的境地?
一、启示
细细想来,我与女儿读书正有着“无事乱翻书”的闲情,也正是因为只是“乱翻”,女儿才肯与我来看厚厚的美术鉴赏课本,来享受这不带任何功利目的的快乐读书。这种“乱翻”的心境之所以比正襟危坐时读书的效用大,就在于心态的自由。高中生在其它的科目上已经是别无选择的“苦读”,如果美术鉴赏再选择这种“苦读”的方式,多数学生会本能的抵制。我们的课堂之所以会出现“暮气沉沉”的现象,是否就是因为正规课堂的架势拉开了学生与艺术殿堂的距离?
备课时,我经常考虑一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期待每个学生都能理解所有的作品的艺术特色,能够正确评价中西方不同的艺术体系……如此繁重的教学目的和任务,怎么能不使我们的学生们陷入“苦读”之中。虽然我们用各种方式来增加学生的兴趣,但不知不觉中,就会走入枯燥的填鸭式教学中,结果精心准备的课堂,却在学生埋头打瞌睡中渡过。
在课上,我发现学生的欣赏能力有着较大的差异,一样的备课内容难以满足所有学生的学习需要。“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如果让学生自己翻书选择作品解读、评价,这种教学方式由学生被动地接受转向探究性学习、自主合作学习,充分尊重学生的差异和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去思考、去探索,鼓励学生自己直接与作品对话,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发挥和个性的张扬。
翻看课本,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喜欢的作品并在前面停留驻足,或与同学细语讨论,或独自一个人默默地受着作品的熏陶感染。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是主动感受、主动学习、主动求知。此时学生通过作品比较,有了“原汁原味”的感受。这时,谁又能阻止大自然的美丽在他们心中驻留,热爱祖国的情感在升华,美好的理想在树立,如此的收获又岂是教师单一的传授所能达到的?
浏览中,学生不知不觉会对作品有了总体的认识与记忆,这为“有比较才有鉴别”提供了比较的标准,为深入的理论基础提供了依附的原始根基。因为“翻看”的学习方式,学生对作品的认识绝对不是孤立的,每个作品都是放在历史长河中与其它作品进行了比较,所以这种认识更加全面。只有有了全面,才不会如盲人摸象一样,才能更好地认识美术!
二、实践
美術鉴赏课让学生自己翻书,然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正如中国古代道家的“无为”思想,无为本身并非目的,它最终还是要藉有为的途径来实现其无不为的目的。怎么翻?任由学生乱翻,势必会造成学生的懒散,所以看似漫无目的一节翻书课,其实并非全是任学生自然之意,还应由老师加以有效引导。经过考虑,我想做这样尝试:
1.课的流程
翻书浏览→找出喜欢的作品→对喜爱部分深入分析理解,讨论→不同学生对不同作品不同的理解→学生发言,对本章节消化吸收→老师总结。
2.内容的设置
三、结束语
在翻书课的设想中,我想起了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在课上,让学生自己翻书找作品,即关注已有的知识和原始的概念,关注他们的独特感受、体验与理解,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自省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引导反思,有助于发展学生的逻辑——数学智能;强调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言语智能和人际智能;如果在课上还能配上音乐做一点行为艺术,还可以发展音乐智能与动觉智能。
爱主动,喜自由,是学生的天性。老师应当抓住这一关键时期,为学生创造属于自己的自由探究空间、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整节课上,自己选取作品、选取课题,时时强调主动性,他们的所有的潜能将被激发。每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认知差异,找到适合自己口味的作品,整个过程他们每个人都是主人。同学们用自己探究出来的结论来交流,其它同学听起来肯定会更容易接受、引起共鸣;或者同学的观点各一,那时说不定还会出现师生共同争论问题的热闹场面。
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艺术课堂也采用了艺术的教学方式——“翻书”。让学生在“新鲜”的课堂上充满激情,用激情来缓解升学压力,用美术欣赏调节“苦读”,用兴趣、发言调节精神,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增长知识。乱翻书,这是一种随心所欲的读书,抓来一本,看封面,看扉页,看目录,哗哗哗地从头翻到尾,随手置于一旁,这样轻松的课堂我期待着尝试……
参考文献:
[1]周成平.新课程名师师教学100条建议[R].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02-107.
[2]郑金洲.课改新课型[R].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