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数学情境 培养创新能力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gg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有创造地设计教学过程。”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对数学教学有更深的认识。我充分感受到:只有在数学教学中充分重视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让学生在学习中通过数学问题观察、分析,从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以至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一、在课堂教学中注重数学情境的创设
  
  学习总是发生在一定的情境中,问题也总是产生于一定的情境中。“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教学中要充分创设情境,设疑,以促使学生提出问题。创设数学情境是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基础。学生通过提出问题,再来解决问题,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形影相伴、携手共进,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可以发现和提出新的数学问题,这样,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密切联系,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注意数学情境的创设。情境的表现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如生活情境、活动情境、故事情境、问题情境、操作情境、竞争情境等,所以创设情境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如运用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模拟表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数学知识原本就比较抽象,尤其是数学概念,不像语文具有描述性,不像美术具有直观性,不像体育具有身体参与性,各种概念的描述既枯燥又无味。要使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易懂,就得从生活中挖掘素材,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知识,把学生带到数学中来,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在教学“角的认识”这一课时,“角是一个端点引发的两条射线”,这个概念的描述不易理解,非常抽象。在教学时可创设如下情境:盛夏,酷暑炎热,人们都习惯在树下纳凉,小朋友们在树下玩耍。瞧,老师来了。师摆臂作走路状,并画出示意图:手臂与身体成一个角。有的小朋友在荡秋千,出示荡秋千图。这时进入话题,说:“手臂这一摆,秋千这一荡,就是一个数学概念。”这时,学生一定会提问:摆臂、荡秋千怎么会同数学概念连在一起呢?此时此刻,思维的火花不点自燃。学生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了角的概念,从而加深了对角的认识。
  
  二、让学生在创设的数学情境中充分提出问题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可见学生提出问题的重要性。提出问题的过程本身就是发展创造性思维和数学能力的过程,也是提高数学素质的过程。《数学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就提出:要求学生“能在教师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解决问题是一种综合能力的反映。在培养学生提问能力时要注意结合学生情况,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应从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出发,抓住学生在理解数学时容易产生的问题加以引导,让学生有问题可问,敢于提问,逐步学会善问。如,在讲“较复杂的求平均数的方法”时,出示这样的一道题:某水果店运来600个西瓜,300个大的,300个小的。小组长对售货员小张说:大的2个卖一元,小的3个卖一元,结果可以卖250元。第二次又运来同样数量的大小西瓜,价钱也没变。小张想:何必分开卖,不如不许挑,平均每元钱可以买两个半,每个4角钱。卖完西瓜后一算,只卖了240元。有学生就会问:为何第二次比第一次少卖10元呢?这是怎么回事呢?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通过讨论分析,不难知道原来小张计算单价是用(1+1)÷(2+3)计算的,而不是用250÷600计算的。又如,在教学“简单的归一应用题”时,可先提出让学生算一下“本村280户人家一共有多少元存款?”这样的问题,在学生准备计算而又感到困惑时,教师再引导:“要想知识全村人家的存款总和,就必须要了解些什么条件?”从而让学生知道要求简单的归一问题时需要知道的条件。这样,让学生带着“想求出本村人家一共有多少存款?”的问题来学习,学习兴趣明显有了提高。
  
  三、自主探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了学生提出的问题,还应重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课堂上,教师讲得再好,教学环节设计得再恰当。如果没有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那也只是教师的一厢情愿,没有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不能实现“让不同的学生都得到发展”。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重表演,轻师生情感沟通;重结论,轻学习过程和方法。而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学在知识传授的同时,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参与实践、操作、讨论、解答,使学生通过数学情境,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参与、探究的过程中产生数感、体验情感、获取知识、形成技能,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给他们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单独解决问题。如在学习“圆的周长计算”时,在学生已会计算的基础上设问:在一个球体上绕一根线,这根线的长度怎样计算?要是这根线处处离球面一米远,此线是多长?进而又问:假设我们用绳子绕地球一圈,现在把这条绳子都距地面1米远,绳子增加多少?学生纷纷估计,有的说一百米,有的说一千米,有的说一万米,答案形形色色,这时教师说:大家说的对不对呢?增加的长度到底是多少呢?让学生通过计算得出答案,结果出乎大家的意料:还不到10米。在惊异的感叹中,学生加深了对新知识的掌握,也大大地激发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数学情境的激励,培养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的数学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要善于提示学生,找准学生创新、求新的支点,挖掘出学生的创造潜能。让我们每个教师点燃学生心中智慧的火花,让创造的快乐伴随着学生的学习,让创造的种子在学生的心中扎根、发芽。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