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试卷的重头戏是作文和阅读两大块,阅读一直是学生的软肋,再加上目前高考的出题导向是弱化解题的技巧,而是重视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如果学生对文本没有做到充分阅读,那只会使阅读分数大大下降。批注式的阅读能增添课堂魅力,增加阅读版块的分数。
批注式阅读,顾名思义是指在阅读的时候进行批注。对于此方法,有人认为,在考场紧张的氛围和有限的时间里,学生是无法做到批注式的阅读的。但我认为,习惯铸成思维,思维铸成速度,只要教师持之以恒地对学生进行批注式阅读训练,使之成为学生阅读的常态,让学生在考场上知道应该批注什么,该怎么批注,相信长久下来,时间、速度都不能限制学生的。
一、批注题目
很多时候,题目能够带给大量信息,所以要批注题目。批注这个题目是否为文章的线索,是否是物象,是否是文章的中心论题,又是否运用了特殊的手法,是否有修饰语。比如,在批注《远处的青山》这篇文章的时候,题目的核心词语是“青山”,它是文章写作的主要对象,但在“青山”前面又加了修饰语“远处的”,这“远处的”是什么意思?通过阅读全文,在文章的倒数第二节得出,“远处的”是指战争还没有永远停止。又如,在批注“木鱼馄饨”时要批注为什么“木鱼”“馄饨”两者不想搭界的两组词语放在一起呢?
二、批注议论情感的句子
在现代文阅读中,尤其是散文阅读中,议论抒情的句子往往是文章的情感流露,甚至是主旨的体现。比如,在《一条少年的街道》中最后一段中“单调和不单调,静谧和浮躁,究竟该怎样衡量,又是多么难以融合。”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在现代化进程中“静谧和浮躁”难以融合的现状的深刻思考。有些情况下,抓住情感的句子就是文章的线索。比如,在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的开头“这几天我的心颇不宁静”,而其中的“不宁静”就是文章的感情线索,抓住了它就能抓住文章的结构。
三、批注每段的开头或结尾
注意批阅每段的开头或者结尾有的时候,可以抓住文章的主要手法。比如,《水乡戏台》中的第五节的开头写到“在鲁迅所以回忆绍兴的文章中,故乡常成为中国乡土愚昧落后的负面象征……,唯有戏台却是为数不多的例外——在风雨如磐的故园,戏台上的灯光……。”这句话其实由上文的实实在在的戏台到这里的鲁迅文章的戏台,由此得出文章由实到虚的手法。又如,《柴禾》中的第四节和第六节开头分别有“现在”“最后”词语的体现,由这些词语,学生能够把握文章的整体脉络。
四、批注作者,批注最后的引注
有的时候作者是我们熟悉的人,因此可以通过批注回忆作者写作的特色;批注引注有的时候会有年代背景的再现。比如,《一个人的战争》最后的时间其实可以暗示出时代背景,对文章主旨情感的表达有着很好的引导作用。
五、批注人、事、景、物
在阅读每小节的时候,要批注这段写了哪些人、哪些事、哪些景或哪些物,这些人、事、景、物又寄托了作者哪些情感。比如,《何容何许人也》中的第三节写了何容的光明磊落,写了他不常喝酒,写他的心思互细互粗。这样的批注对“请从交往、生活、心理三个方面对何容矛盾的现象加以概括”。以上的批注对这条概括题有很大的帮助。
六、批注关联词语、转折词语后面的句子
比如,《远处的青山》的最后“远处的青山”则暗示出人类距离“美与仁爱”甚远的严峻现实。学生的答案中基本没有涉及此处,原因是学生没有注意到“然而那美与仁爱所在的青山离我们还很遥远”这句话,而这句话的开头中“然而”是个转折的词语。这句话如果学生在阅读的时候批注了,那答案自然会想到这点。
七、批注标点符号
有的时候,文章中的标点符号有着区分层次的作用,如分号、冒号、句号等。分号起着并列的作用,可以语段进行合并;冒号起着解释说明的作用等。
八、批注主要对象,主要事件
有些时候,需要批阅文章有形存在的文字;而有的时候,在批阅完有形的文字后还需要思考本段主要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思想,对全文结构有何作用,对全文主旨有何帮助。这样的思考很多情况下能够让学生对文本有更深入的思考。
总而言之,阅读的分数确实难拿,而在教学中要想拿下这个版块的分数,教师必须重视批注式阅读方法的教授,从原文出发,尊重原文,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分数。一方面是能够让学生的阅读更加认真,因为需要批阅,学生不得不静下心来仔细阅读,而不会一带而过或者快餐式的阅读;另一个方面,批注式阅读能够让学生在阅读的时候有抓手,而不是漫无目的地阅读。
批注式阅读,顾名思义是指在阅读的时候进行批注。对于此方法,有人认为,在考场紧张的氛围和有限的时间里,学生是无法做到批注式的阅读的。但我认为,习惯铸成思维,思维铸成速度,只要教师持之以恒地对学生进行批注式阅读训练,使之成为学生阅读的常态,让学生在考场上知道应该批注什么,该怎么批注,相信长久下来,时间、速度都不能限制学生的。
一、批注题目
很多时候,题目能够带给大量信息,所以要批注题目。批注这个题目是否为文章的线索,是否是物象,是否是文章的中心论题,又是否运用了特殊的手法,是否有修饰语。比如,在批注《远处的青山》这篇文章的时候,题目的核心词语是“青山”,它是文章写作的主要对象,但在“青山”前面又加了修饰语“远处的”,这“远处的”是什么意思?通过阅读全文,在文章的倒数第二节得出,“远处的”是指战争还没有永远停止。又如,在批注“木鱼馄饨”时要批注为什么“木鱼”“馄饨”两者不想搭界的两组词语放在一起呢?
二、批注议论情感的句子
在现代文阅读中,尤其是散文阅读中,议论抒情的句子往往是文章的情感流露,甚至是主旨的体现。比如,在《一条少年的街道》中最后一段中“单调和不单调,静谧和浮躁,究竟该怎样衡量,又是多么难以融合。”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在现代化进程中“静谧和浮躁”难以融合的现状的深刻思考。有些情况下,抓住情感的句子就是文章的线索。比如,在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的开头“这几天我的心颇不宁静”,而其中的“不宁静”就是文章的感情线索,抓住了它就能抓住文章的结构。
三、批注每段的开头或结尾
注意批阅每段的开头或者结尾有的时候,可以抓住文章的主要手法。比如,《水乡戏台》中的第五节的开头写到“在鲁迅所以回忆绍兴的文章中,故乡常成为中国乡土愚昧落后的负面象征……,唯有戏台却是为数不多的例外——在风雨如磐的故园,戏台上的灯光……。”这句话其实由上文的实实在在的戏台到这里的鲁迅文章的戏台,由此得出文章由实到虚的手法。又如,《柴禾》中的第四节和第六节开头分别有“现在”“最后”词语的体现,由这些词语,学生能够把握文章的整体脉络。
四、批注作者,批注最后的引注
有的时候作者是我们熟悉的人,因此可以通过批注回忆作者写作的特色;批注引注有的时候会有年代背景的再现。比如,《一个人的战争》最后的时间其实可以暗示出时代背景,对文章主旨情感的表达有着很好的引导作用。
五、批注人、事、景、物
在阅读每小节的时候,要批注这段写了哪些人、哪些事、哪些景或哪些物,这些人、事、景、物又寄托了作者哪些情感。比如,《何容何许人也》中的第三节写了何容的光明磊落,写了他不常喝酒,写他的心思互细互粗。这样的批注对“请从交往、生活、心理三个方面对何容矛盾的现象加以概括”。以上的批注对这条概括题有很大的帮助。
六、批注关联词语、转折词语后面的句子
比如,《远处的青山》的最后“远处的青山”则暗示出人类距离“美与仁爱”甚远的严峻现实。学生的答案中基本没有涉及此处,原因是学生没有注意到“然而那美与仁爱所在的青山离我们还很遥远”这句话,而这句话的开头中“然而”是个转折的词语。这句话如果学生在阅读的时候批注了,那答案自然会想到这点。
七、批注标点符号
有的时候,文章中的标点符号有着区分层次的作用,如分号、冒号、句号等。分号起着并列的作用,可以语段进行合并;冒号起着解释说明的作用等。
八、批注主要对象,主要事件
有些时候,需要批阅文章有形存在的文字;而有的时候,在批阅完有形的文字后还需要思考本段主要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思想,对全文结构有何作用,对全文主旨有何帮助。这样的思考很多情况下能够让学生对文本有更深入的思考。
总而言之,阅读的分数确实难拿,而在教学中要想拿下这个版块的分数,教师必须重视批注式阅读方法的教授,从原文出发,尊重原文,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分数。一方面是能够让学生的阅读更加认真,因为需要批阅,学生不得不静下心来仔细阅读,而不会一带而过或者快餐式的阅读;另一个方面,批注式阅读能够让学生在阅读的时候有抓手,而不是漫无目的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