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古埃及:失落文明的永恒史诗

来源 :畅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9122142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9年7月4日,英国伦敦佳士得拍卖行将古埃及法老图坦卡蒙(公元前1336年-前1327年在位)的头部雕像拍卖,雕像高28.5厘米,成交价为597万美元。拍卖前,埃及外交部强烈要求佳士得归还国宝,称图坦卡蒙雕像可能是20世纪70年代被人从卡尔纳克神庙偷走并非法运出的。
  这次拍卖埃及国宝级的历史文物,引起世界对古埃及文明的浓厚兴趣。要想认识古埃及文明,我们先要从了解法老、木乃伊和金字塔开始。
  王国诞生法老为君
  水是生命之源。公元前5500年,埃及的尼罗河流域就有星罗棋布的居民点和一个个小王国,起初的国王并不叫法老,大多用神的名字。
  到公元前3500年,这些小王国合并成上埃及和下埃及两个大王国。上埃及在埃及南部尼罗河上游流域,下埃及则在埃及北部尼罗河下游流域。
  公元前3100年,上埃及国王纳美尔征服了下埃及,成立了世界上最早的王国,古埃及第一王朝开始。这一时期,埃及有了文字,如果人类文明从使用文字算起,那公元前3100年是古埃及文明的起点。
  古埃及第一个叫法老的国王是第十九王朝第四任国王梅伦普塔(公元前1213年-前1203年在位)。“法老”的本意是“大房子”,也就是王宫,住在王宫里的人当然就是国王了。后来,埃及王室文献中把埃及所有王朝的君主均称法老。
  在古埃及,宗教是社会生活的中心,法老的首要职责就是充当“中保”,作人与上帝沟通的桥梁。法老的世俗角色就是管理其统治领土上的事务,颁布法律、征税、率领军队抵御外敌入侵、征服其他王国。
  当然,这么一大片领土法老自己是管理不过来的。渐渐地,古埃及划分成42个省(又译作“州”),由法老委派总督代为管理各省事务。
  在位时间最长的法老是第六王朝的佩皮二世,公元前2278年,6岁的他继位,一直活到了公元前2184年100岁时才死去,在位94年,他是有文献记载的世界上有史以来统治时间最长的君主。佩皮二世的3位妻子均是他的胞妹。
  佩皮二世执政后期,人老昏庸,在古埃及人的心目中,他己失去了国君保护人民的风范。大臣纷纷逃离,国家管理陷入瘫痪。由于佩皮二世掌权时间太长,古埃及很长时间缺乏政治生机与活力,以致在他去世后权力无法衔接,古埃及出现了200年的动乱无序时期,其中第七王朝有70位法老,执政时间加在一起才70天,平均每位法老在位只有1天。
  埃及艳后文明谢幕
  许多人都看过电影《埃及艳后》。“埃及艳后”是指克利奥帕特拉七世,生于公元前69年,她是古埃及最后一个王朝托勒密王朝的法老,被认为是史上最美艳的女人。17世纪有思想家写道:“克利奥帕特拉七世的鼻子,假如稍微短一点,那整个世界的面貌也会因此改变。”
  克利奥帕特拉七世不但是绝世美人,也伶俐聪慧,她是托勒密王朝第一个能讲埃及语的法老(托勒密王室是希腊人),她还能讲希腊语、叙利亚语、希伯来语、帕提亚语、阿拉伯语、埃塞俄比亚语。公元前51年,父王托勒密十二世去世后,克利奥帕特拉七世继位。
  此时的埃及内忧外患。内部,自己的弟弟托勒密十三世与她争夺王位;外部,罗马共和国一直对埃及虎视眈眈,大军压境,随时可能吞并埃及。
  “埃及艳后”为了保住自己的王位,避免埃及被罗马吞并,使出浑身解数与罗马政客周旋。公元前48年,在她21岁时,成为了52岁的罗马将军盖乌斯·尤利乌斯·恺撒(公元前100年-前44年)的情人。
  在恺撒的护佑下,“埃及艳后”最终战胜了弟弟托勒密十三世,巩固了自己的政权,并立他的另一个弟弟托勒密十四世为联合法老。
  公元前47年6月23日,“埃及艳后”为恺撒生了一个男孩(小恺撒),他就是后来的托勒密十五世(公元前44年-前30年在位)。
  公元前44年,恺撒凭借自己战功卓著要当罗马共和国的终身执政官,也就是想当皇帝,这引起共和派议员们的愤怒,把他给杀了。恺撒死后,他的副官马克·安东尼(公元前83年-前30年)成为罗马东部行省的执政官,当然,安东尼也继任了“埃及艳后”情夫的头衔。
  公元前40年10月,“埃及艳后”为安东尼生下了—对龙凤胎。公元前37年,“埃及艳后”与安东尼正式结婚,安东尼把西亚大片土地作为结婚礼物送给了她。很快,“埃及艳后”又给安东尼生了一个孩子。
  安东尼与“埃及艳后”在埃及如胶似漆,竟乐不思蜀,懈怠了罗马公务。元老院剥夺了他的职权,宣布他是“罗马公敌”,并派屋大维讨伐安东尼和埃及。
  公元前30年8月1日,安東尼和“埃及艳后”率领的军队战败,他们逃回埃及王宫,安东尼随即自杀,死在“埃及艳后”的怀里。8月12日,“埃及艳后”也放出事先准备好的毒蛇咬伤自己身亡。8月31日,屋大维找到了准备外逃的小恺撒,下令杀死了他。3000年的古埃及文明在腥风血雨中谢幕,从此,埃及进入殖民地时期,直到1922年才获得独立。
  木乃伊:古埃及人的生死观
  古埃及人“重来世,轻今生”,认为死亡是获得永生的一个步骤,因此对身后事非常重视,设法让尸体永不腐烂,这便出现了木乃伊制作工艺。
  木乃伊制作相当复杂,整个工序需要70天。首先要把内脏取出,对尸体和内脏用不同的方法脱水并进行防腐处理。然后,把内脏重新放入尸体,并用香料填充尸体。接着,用亚麻布一层一层地缠裹尸体,边缠边向上面涂抹防腐油脂。后来,内脏取出处理后不再放入尸体内,而是分别放进卡诺皮克罐中,埋葬时放在木乃伊旁边。
  古埃及人也把死者生前养的猫、狗、鳄鱼等宠物做成木乃伊陪伴主人下葬。
  考古学家通过放射性碳测定的一具木乃伊是公元前4300年制作的,上面的防腐胶状物质是苏伊士湾的天然沥青和土耳其针叶松树脂混合物。
  古埃及人把墓穴看作是人死后的子宫,所以,起初的木乃伊都成蜷曲状,就像婴儿在母亲的子宫里一样。但从公元前2600年开始,木乃伊的姿势变成平躺状,放置木乃伊的棺材也随之变大了,平民的棺材就是木头的,法老的棺材则是石头的。   木乃伊对研究人类学极具价值。考古人员曾拿出50具较完整的木乃伊送医学机构检测,发现其中一半患有疟疾,还有一具木乃伊患有肺结核,有的木乃伊则患先天性软骨发育不全。
  古埃及人的面相也可通过对木乃伊的检测勾勒出来。他们大部分是黑棕色头发,发型从卷曲短发到长辫都有,一个成年女性甚至用当地的植物染料把头发染成暗红色,还掺杂假发编了满头的小辫。
  那么,木乃伊都放在什么地方?古埃及人喜欢在住宅旁边建造坟墓,这样,死人的灵魂可以出来与活人共用一些生活用品,就没必要再往墓穴里放置很多陪葬品了。当然,也可以通过墓穴分辨死者的社会地位,社会地位高的墓穴大,陪葬品也多;反之,社会地位低的墓穴就是一个坑洞,陪葬品也少。
  把坟墓置于宅院里,非洲一些国家至今仍很流行。在喀麦隆,很多坟墓就在院落里,坟墓外面用瓷砖贴面,甚至比活人的住房还漂亮。不少非洲人现在仍认为,人死后灵魂要回到家里,和家人一起生活,坟墓在院落里,灵魂来去方便。那些因各种原因坟墓无法设在院落里的家庭,便在家里摆设木雕,让己故亲人的灵魂寄宿在木雕上。
  金字塔:王权的象征,人民的伟力
  清末思想家康有为1904年游历埃及后,在游记《海程道经记》中把埃及法老的坟墓译成“金字塔”。
  这里需要澄清一点,并不是只有法老的坟墓才建成金字塔,任何古埃及人的坟墓都可以建成金字塔模样,当然,一般家庭没有足够的财力建成高大的金字塔,也就很难留存至今。
  金字塔也并不是只用作墓葬。第三王朝最后一代君主胡尼(公元前2637年-前2613年在位)一口气在埃及全境建了7座金字塔,只有12米高,这些金字塔并不是坟墓,而是王权的象征,是征税地点。
  古埃及早期有活人殉葬制度。法老死了,要带着一些大臣和家奴一起走。起初,殉葬人单独埋葬,这些殉葬墓众星捧月一般环绕法老墓,供法老在阴间差遣。第一王朝第三任法老德耶尔(约公元前3040年至-前2990年在位)的殉葬大臣和家奴有500多人。
  第一王朝第七任法老阿涅吉布(公元前2925年-前2900年在位)的坟墓就呈现出金字塔的模样,而且不再为殉葬者单独建墓,而是与法老葬在一起。渐渐地,活人殉葬在古埃及消失了。
  第三王朝第二任法老左塞尔(公元前2667年-前2648年在位)娶妹妹赫特普希尔涅蒂为妻,这个王室热衷建筑艺术,不但把王宫建得富丽堂皇,还让总理大臣伊姆霍特普设计建造了别具一格的陵寝,用白色石灰岩建筑,呈阶梯形,高62.5米、底面长121米、宽109米。这就是埃及第一座正式的法老金字塔,也是世界上第一座大型石砌建筑。
  古埃及从第四王朝开始(公元前2613年)建造标准的四棱锥形金字塔,最有名也是最高的金字塔,是位于吉萨的胡夫金字塔,也叫“大金字塔”。
  胡夫金字塔建于公元前2580年至公元前2560年,是“古代世界七大建筑奇迹”中唯一保存下来的建筑。
  胡夫金字塔高146.7米,在1092年英国林肯大教堂建成前,它一直是世界上最高的建筑。胡夫金字塔正方形底边边长230.4米,体积258万立方米,坡度51度52分,总共用了230万块石头,平均每块石头重2.5吨。金字塔正南正北向,通过北极星定位,误差在一度以内,4500年前古埃及人的观测精度令人吃惊。
  胡夫金字塔的总工程师叫赫缪努,鉴于他对建造胡夫金字塔所作出的貢献,他死后被赐葬于吉萨王室墓园里。
  不少历史书上讲,金字塔是用大批奴隶建造的,建好后就把奴隶杀掉,防止金字塔的秘密外泄。
  考古学家1988年在吉萨胡夫金字塔附近发现了一个生活区,里面有管理人员居住的独立宅院,也有劳工居住的工棚,还有食堂,食物有鱼、肉、蔬菜、面包、啤酒等。
  吉萨还有600座劳工坟墓,碑文上有死者的职业信息,如“石匠”“木匠”“制陶工”“面包师”“女祭司”等,其中一块墓碑的铭文是:“纺织工涅弗赫特佩丝,11个孩子的母亲,要了14种面包和蛋糕当作她的祭奠之物。”
  对劳工木乃伊检测发现,有骨折经过治疗的,还有医学截肢的,这说明建筑工地配有医生为伤病劳工治疗。
  考古还发现,建造胡夫金字塔的劳工人数并不固定,夏季洪水泛滥期人数多,因为农民无法耕作,便把他们从全国各地运到金字塔建设工地;洪水退了,再把他们送回原籍耕作。
  上述考古发现说明,金字塔并非是奴隶建造的,而是以农民为主的自由民建造的。即便有奴隶,他们也不是建造金字塔的主要劳动力。(资料来源:《羊城晚报》)
其他文献
“假如《永乐大典》全部保存到现在的话,我们对于中国古文学史的面貌是可以看得更完全的。”这是文学家郑振铎曾经的一句感叹。  “旷世宏编文献大成一一国家图书馆藏《永乐大典》文献展”是2019年5月召开的“亚洲文明对话大会”旗下“亚洲文明联展”的四个辅展2--,它展现了中国国家图书馆的“镇馆之宝”一一《永乐大典》编纂、抄写、失传、搜罗、辑佚的全过程。  《永乐大典》是由明朝永乐帝朱棣组织人编纂的、中国古
期刊
平安是最基本的公共产品,“安全第一”是最广泛的社会共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命关天,发展决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这必须作为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安全生产关乎人民福祉、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只有时刻绷紧安全这根弦,不断强化责任落实、筑牢制度堤坝、织密防护网络,才能防患于未然、守护好生命安全。  最近一段时间,接连发生的安全事故,为人们一再敲响警钟。一些特大安全事故,往往带有突发性、意外性、复杂
期刊
看好了!  4月5日,尼泊爾加德满都,当地举办年度赛马节,尼泊尔士兵进行马上表演。
期刊
李道义不停地叹气。2019年5月30日下午,这位“副处级干部”有点沉默寡言。  三个月前,李道义因“诬告下属”受到党内严重警告处分,并被免去了湖北十堰市住建委总工程师的职务,保留副处级待遇。  十堰市纪委的通报称,2017年12月,李道义在担任十堰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主任时,杜撰了多封匿名举报信,诬告中心副主任。  对于纪检部门来说,“诬告”不是一个新问题,但一直是一个困扰。十堰市纪委书记陈东灵表示,
期刊
他是故宫的第一位“明星院长”,以前鲜有人知道故宫的“掌门人,’姓甚名谁。单霁翔因为出现在《鲁豫有约》《朗读者》《杨澜访谈录》《国家宝藏》等节目中,亮相在各种各样的论坛、讲座和年会上,用幽默的语言揭开了故宫的面纱而家喻户晓。  他的個人形象与故宫的文化IP深度绑定,民众对他几乎是压倒性的好评,只有被他的票务改革革了饭碗的黄牛,恶狠狠地威胁“一旦你走出故宫,我们就让你好看!”在公众舆论之外,故宫的工作
期刊
故宫博物院建立于1925年10月10日,从彼时至今已历经多轮院长人事更迭。  首任院长:易培基  (任职时间1928年10月-1933年7月)  1880年2月28日出生,湖南省善化(今长沙市)人。毕业于湖南方言学堂,曾留学日本。加入同盟会,参加武昌起义,曾任中华民国副总统黎元洪的秘书。故宫博物院创立之初就有包括于右任、蔡元培、蒋介石等人在内的阵容强大的理事会,易培基被推举为首任院长,全面主持故宫
期刊
4月7日,故宫博物院“贺岁迎祥一一紫禁城里过大年”展落下帷幕。这场从农历腊月初一持续到三月初三上巳节的大展,是故宫建院以来展出文物最多、展场面积最大的一次展览,首次复原了消失在历史长河近200年的天灯、万寿灯,通过文物展览、实景搭建、虚拟现实体验等多种方式,让观众全方位、沉浸式地感受宫廷年俗和传统节庆文化。据悉,1-2月份本来是观众参观的淡季,由于“贺岁迎祥一一紫禁城里过大年”系列展览的举办,故宫
期刊
如何让博物馆独特、有趣又好玩?这恐怕是全世界博物馆管理者共同发愁的话题。  在《纽约时报》专栏作家霍兰·科特看来,数字化时代,人们依托书本便可获知万物,因此参观体验必须是个人的。为此,21世纪的博物馆必须找到如何“讲述”的方法。这可能需要特别的策展技能,例如更具想象力的故事来穿针引线才行。  在英国,尽管有大英博物馆、自然历史博物馆等博物馆界的“大佬”压阵,但给我留下更深刻印象的反而是一些独具个性
期刊
马啸承认,如果不是6月9日高空坠落的那个玻璃杯重重砸在儿子经常玩耍的地方,也就不会有后来的“妈妈防空队”。  玻璃杯摔下楼的那一夜,没有亲眼目睹的马啸却觉得“好像砸到自己身上那种疼”。  2019年夏天西安一群妈妈自发在小区组建消除高空抛物行动队的消息,在网络上被迅速传播。“我们这个队伍的成员大多是由职业女学习组成的‘辣妈’而不是退休大妈,不蹲点不巡逻,利用互联网思维随时排除我们孩子身边的安全隐患
期刊
在回顾单霁翔七年故宫工作的同时,不少人感叹“下一任院长压力山大啊”。  敦煌研究院院长王旭东就是这位“网红”院长的继任者。而在此之前,王旭东己在敦煌研究院工作了近30年时间。  来到敦煌,爱上敦煌  “我从小的梦想是当一名水利工程师。因为我出生在甘肃农村,那个地方非常缺水,我小时候经常看见那些水利工程师或技术员扛着三脚架、经纬仪在修水渠,我特别想长大以后和他们一样。”  和大多数人想象的不同,王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