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水稻条纹叶枯病是当前水稻产业的主要病害之一,且发生日趋严重。阐述其发病症状,针对其发病规律,提出防控策略和方法。
关键词 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生;防治
中图分类号 S435.111.4 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5739(2008)11-0150-01
水稻条纹叶枯病病原为水稻条纹叶枯病毒,属于水稻条纹病毒组。其寄主范围广,已知的有稻、麦、粟等作物及马唐、看麦娘、画眉草等禾本科杂草,传毒媒介主要是灰飞虱。该病具有暴发性、间歇性和迁移性的特点,一旦发生,就难以控制,严重的将造成水稻绝收。2005~2007年间,大吴镇水稻条纹叶枯病大流行,其中2007年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生最重,发病面积达到1 400hm2,占全镇水稻面积的68%以上。
1发病症状
(1)苗期发病。心叶基部出现褪绿黄白斑,后扩展成与叶脉平行的黄色条纹,条纹间仍保持绿色。不同品种表现不一,糯稻、粳稻和高秆稻心叶黄白、柔软、卷曲下垂、成枯心状。矮秆籼稻不呈枯心状,出现黄绿相间条纹,分蘖减少,病株提早枯死。病毒病引起的枯心苗与三化螟危害造成的枯心苗相似,但无蛀孔,无虫粪,不易拔起,有别于蝼蛄危害造成的枯心苗。
(2)分蘗期发病。先在心叶下一叶基部出现褪绿黄斑,后扩展形成不规则黄白色条斑,老叶不显病。籼稻品种不枯心,糯稻品种半数表现枯心。病株常枯孕穗或穗小畸形不实。
(3)拔节期发病。在剑叶下部出现黄绿色条纹,各类型稻均不枯心,但抽穗畸形,结实很少。
2发生规律
水稻条纹叶枯病毒只能通过昆虫传播,已知灰飞虱为主要的传毒介体。白背飞虱在自然条件下,虽然也能传毒,但作用不大。灰飞虱具有持久和经卵传毒功能,它在病株上吸食10min后即可带毒,病毒在虫体内的循回期一般为7d左右。病毒在灰飞虱的体内增殖,而且还可以经过卵传到下一代。带毒的灰飞虱在水稻健株上吸食30min后,才能引起发病。该病有2个明显的高峰期:第1高峰期在7月中旬,这期间的发病原因是由秧苗在秧田被第1代灰飞虱危害,被害植株将病毒带到大田后造成的;第2高峰期为7月底8月初,是秧苗移栽大田后受2代灰飞虱危害后造成的。水稻不同栽培方式和不同移栽时间、不同品种,表现发病有轻有重:直播田重于移栽田;早栽田重于迟栽田;人工移栽田重于机插秧田;土质差的田重于土质好的田;米质好、糯性强、植株较软的品种重于米质差、植株较硬的品种。
3防控策略及方法
有效控制灰飞虱虫量,是防止传毒的重要措施。因此,要采取“切断毒链,治虫控病,综合治理”的防治策略,采取“治麦田、保秧田,治秧田、保大田,治前期、保后期”的办法,多环节控制灰飞虱数量,防止传毒。
3.1大力推广农业防治措施
合理应用抗病品种、适期迟栽等农业措施,可以减轻水稻条纹叶枯病的发生程度,减轻防治压力。
(1)合理使用抗(耐)病水稻品种。种植抗(耐)病水稻品种是防治水稻条纹叶枯病的最经济有效的防治措施,各地应把抗病品种的推广作为控制病害的一项主要措施来抓,因地制宜,合理选用抗病品种,选择品质优、丰产性好、综合性能突出的品种,如徐稻3号、镇稻99、盐稻8号等粳稻品种和Ⅱ优084等杂交中籼稻品种。
(2)适期推迟播栽期。大力推广应用旱育秧、塑盘育秧、机插秧等栽培技术,减少常规水育秧,适当推迟水稻栽插期,避开灰飞虱1代成虫迁入秧田和早栽大田,降低传毒几率。
(3)清除杂草,清洁田园。除小麦外,农田杂草和沟渠路边的杂草也是灰飞虱的主要寄主,要加大对农田周围杂草的防除力度,恶化灰飞虱的生存环境,减少过渡寄主,减轻发病程度。
(4)加强肥水管理。要做到合理进行肥水运筹,秧田期适当控制氮肥,增施磷钾肥,增强秧苗抗病性,培育健壮秧苗;大田水稻分蘖期要针对不同苗情,分类促控,促进苗情转化,提高植株抗病性。
3.2积极推广物理防治措施
有条件的地区秧田可利用防虫网、无纺布笼罩秧苗等物理方法,以有效阻止灰飞虱迁入,保护秧苗免受灰飞虱的传毒危害。
3.3立足治虫防病,适期开展灰飞虱的化学防治
(1)兼治麦田灰飞虱,压低基数。加强麦田灰飞虱的调查工作,如果麦田1代灰飞虱虫量较高,应结合小麦穗蚜的防治兼治1代灰飞虱的低龄若虫。在药剂选择上,以丰农灵、先净等药剂为主,施药时应适当增加用药量和用水量,以确保防治效果。
(2)全面开展药剂浸种。使用药剂浸种,可控制早期迁入秧田灰飞虱的传毒。结合水稻种传病害的防治,选用先净、锐劲特等内吸性较强的药剂进行浸种。将干稻种倒入恶
线清或其他种子处理剂与25%先净悬浮剂1 500倍液,或5%锐劲特800~1 000倍液中浸种48h以上,然后进行催芽落谷。
(3)重点做好秧田期灰飞虱的防治。秧田期防治是控制前期条纹叶枯病发生的关键,而且可以减轻大田防治压力。秧田期一般要防治3~4次,第1次防治在水稻秧龄三至四叶期,小麦进入乳熟期,1代灰飞虱成虫向秧田迁入盛期时进行防治,然后每隔3~5d防治1次,在移栽前要用好送嫁药,做到带药移栽。防治药剂以锐劲特、先净等持效期长的农药与毒死蜱(如新农宝、盖仑本)等速效性农药进行混配并交替使用,同时要加入菌克毒克、灭菌成等病毒钝化剂,提高植株的抗病毒能力,减轻危害程度。对发病田块要尽早拔除病株,既可以减少田间毒源,又可以促进健株分蘖,补充群体。
(4)适期做好大田期防治。水稻移栽后,在准确测报的基础上,根据田间灰飞虱的虫量和发育进度来确定防治时间和次数,应掌握在以2代、3代灰飞虱的卵孵高峰至低龄若虫高峰期开展防治。使用药剂与秧田期相同。
关键词 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生;防治
中图分类号 S435.111.4 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5739(2008)11-0150-01
水稻条纹叶枯病病原为水稻条纹叶枯病毒,属于水稻条纹病毒组。其寄主范围广,已知的有稻、麦、粟等作物及马唐、看麦娘、画眉草等禾本科杂草,传毒媒介主要是灰飞虱。该病具有暴发性、间歇性和迁移性的特点,一旦发生,就难以控制,严重的将造成水稻绝收。2005~2007年间,大吴镇水稻条纹叶枯病大流行,其中2007年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生最重,发病面积达到1 400hm2,占全镇水稻面积的68%以上。
1发病症状
(1)苗期发病。心叶基部出现褪绿黄白斑,后扩展成与叶脉平行的黄色条纹,条纹间仍保持绿色。不同品种表现不一,糯稻、粳稻和高秆稻心叶黄白、柔软、卷曲下垂、成枯心状。矮秆籼稻不呈枯心状,出现黄绿相间条纹,分蘖减少,病株提早枯死。病毒病引起的枯心苗与三化螟危害造成的枯心苗相似,但无蛀孔,无虫粪,不易拔起,有别于蝼蛄危害造成的枯心苗。
(2)分蘗期发病。先在心叶下一叶基部出现褪绿黄斑,后扩展形成不规则黄白色条斑,老叶不显病。籼稻品种不枯心,糯稻品种半数表现枯心。病株常枯孕穗或穗小畸形不实。
(3)拔节期发病。在剑叶下部出现黄绿色条纹,各类型稻均不枯心,但抽穗畸形,结实很少。
2发生规律
水稻条纹叶枯病毒只能通过昆虫传播,已知灰飞虱为主要的传毒介体。白背飞虱在自然条件下,虽然也能传毒,但作用不大。灰飞虱具有持久和经卵传毒功能,它在病株上吸食10min后即可带毒,病毒在虫体内的循回期一般为7d左右。病毒在灰飞虱的体内增殖,而且还可以经过卵传到下一代。带毒的灰飞虱在水稻健株上吸食30min后,才能引起发病。该病有2个明显的高峰期:第1高峰期在7月中旬,这期间的发病原因是由秧苗在秧田被第1代灰飞虱危害,被害植株将病毒带到大田后造成的;第2高峰期为7月底8月初,是秧苗移栽大田后受2代灰飞虱危害后造成的。水稻不同栽培方式和不同移栽时间、不同品种,表现发病有轻有重:直播田重于移栽田;早栽田重于迟栽田;人工移栽田重于机插秧田;土质差的田重于土质好的田;米质好、糯性强、植株较软的品种重于米质差、植株较硬的品种。
3防控策略及方法
有效控制灰飞虱虫量,是防止传毒的重要措施。因此,要采取“切断毒链,治虫控病,综合治理”的防治策略,采取“治麦田、保秧田,治秧田、保大田,治前期、保后期”的办法,多环节控制灰飞虱数量,防止传毒。
3.1大力推广农业防治措施
合理应用抗病品种、适期迟栽等农业措施,可以减轻水稻条纹叶枯病的发生程度,减轻防治压力。
(1)合理使用抗(耐)病水稻品种。种植抗(耐)病水稻品种是防治水稻条纹叶枯病的最经济有效的防治措施,各地应把抗病品种的推广作为控制病害的一项主要措施来抓,因地制宜,合理选用抗病品种,选择品质优、丰产性好、综合性能突出的品种,如徐稻3号、镇稻99、盐稻8号等粳稻品种和Ⅱ优084等杂交中籼稻品种。
(2)适期推迟播栽期。大力推广应用旱育秧、塑盘育秧、机插秧等栽培技术,减少常规水育秧,适当推迟水稻栽插期,避开灰飞虱1代成虫迁入秧田和早栽大田,降低传毒几率。
(3)清除杂草,清洁田园。除小麦外,农田杂草和沟渠路边的杂草也是灰飞虱的主要寄主,要加大对农田周围杂草的防除力度,恶化灰飞虱的生存环境,减少过渡寄主,减轻发病程度。
(4)加强肥水管理。要做到合理进行肥水运筹,秧田期适当控制氮肥,增施磷钾肥,增强秧苗抗病性,培育健壮秧苗;大田水稻分蘖期要针对不同苗情,分类促控,促进苗情转化,提高植株抗病性。
3.2积极推广物理防治措施
有条件的地区秧田可利用防虫网、无纺布笼罩秧苗等物理方法,以有效阻止灰飞虱迁入,保护秧苗免受灰飞虱的传毒危害。
3.3立足治虫防病,适期开展灰飞虱的化学防治
(1)兼治麦田灰飞虱,压低基数。加强麦田灰飞虱的调查工作,如果麦田1代灰飞虱虫量较高,应结合小麦穗蚜的防治兼治1代灰飞虱的低龄若虫。在药剂选择上,以丰农灵、先净等药剂为主,施药时应适当增加用药量和用水量,以确保防治效果。
(2)全面开展药剂浸种。使用药剂浸种,可控制早期迁入秧田灰飞虱的传毒。结合水稻种传病害的防治,选用先净、锐劲特等内吸性较强的药剂进行浸种。将干稻种倒入恶
线清或其他种子处理剂与25%先净悬浮剂1 500倍液,或5%锐劲特800~1 000倍液中浸种48h以上,然后进行催芽落谷。
(3)重点做好秧田期灰飞虱的防治。秧田期防治是控制前期条纹叶枯病发生的关键,而且可以减轻大田防治压力。秧田期一般要防治3~4次,第1次防治在水稻秧龄三至四叶期,小麦进入乳熟期,1代灰飞虱成虫向秧田迁入盛期时进行防治,然后每隔3~5d防治1次,在移栽前要用好送嫁药,做到带药移栽。防治药剂以锐劲特、先净等持效期长的农药与毒死蜱(如新农宝、盖仑本)等速效性农药进行混配并交替使用,同时要加入菌克毒克、灭菌成等病毒钝化剂,提高植株的抗病毒能力,减轻危害程度。对发病田块要尽早拔除病株,既可以减少田间毒源,又可以促进健株分蘖,补充群体。
(4)适期做好大田期防治。水稻移栽后,在准确测报的基础上,根据田间灰飞虱的虫量和发育进度来确定防治时间和次数,应掌握在以2代、3代灰飞虱的卵孵高峰至低龄若虫高峰期开展防治。使用药剂与秧田期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