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尿管持续输注利多卡因用于泌尿外科手术病人术后镇痛的效果

来源 :中华麻醉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angmingkoxiul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评价经尿管持续输注利多卡因用于泌尿外科手术病人术后镇痛的效果。

方法

择期全麻下行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男性病人40例,年龄65~75岁,BMI 18~25 kg/m2 ,ASA分级Ⅱ或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20):经尿管持续输注利多卡因组(L组)和病人自控静脉镇痛组(PCIA组)。2组病人均采用全凭静脉麻醉。术毕置入匹配型号的无菌尿道冲洗导尿管。L组经尿管以5 ml/h的速率持续输注0.5%利多卡因。PCIA组经尿管持续输注等容量0.9%生理盐水,并连接镇痛泵行PCIA,舒芬太尼125 μg用生理盐水稀释至250 ml,背景输注速率为5 ml/h,PCA剂量5ml,锁定时间15 min。术后48 h内VAS评分>4分时,静脉注射舒芬太尼0.05 μg/kg补救镇痛。分别于术毕即刻(T1)、术后6 h(T2)、术后24 h(T3)和术后48 h(T4)记录导管相关的膀胱不适(CRBD)发生情况及严重程度。于T1和T2时记录镇静和躁动Riker(SAS)评分;于T34时记录QoR-9量表评分。于术前(T0)及T1~4时点抽取外周静脉血标本,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皮质醇(Cor)、去甲肾上腺素(NE)、肾上腺素(E)和血糖(Glu)浓度。记录患首次下床时间、首次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和术后48 h补救镇痛情况及恶心呕吐、呼吸抑制、低血压、皮肤瘙痒等发生情况。

结果

与PCIA组比较,L组T1~4时CRBD发生率降低,程度减轻,T1,2时SAS评分降低,T3,4时QoR-9评分升高,T1~4时血清Cor、NE、E和Glu浓度降低,术后补救镇痛率降低,首次下床时间、首次肛门排气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缩短,术后恶心呕吐、呼吸抑制、低血压和皮肤瘙痒的发生率降低(P<0.05)。

结论

经尿管持续输注利多卡因可为泌尿外科手术病人提供良好的术后镇痛效果,可降低术后应激反应和不良反应,有利于术后早期恢复。

其他文献
目的探究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复发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选取2014年3月至2015年9月期间三家医院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155例乳腺癌患者临床资料,根据随访结果将其分为复发转移组49例和未复发转移组106例。采用统计软件包SPSS 22.0进行数据处理,术后复发转移单因素分析采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55例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患者术后肿瘤复发转移率为31.6%(49/155),其中局部复发11例,远处转
目的探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法检测乳腺癌患者外周血中CK19、Vimentin mRNA表达量及临床意义。方法RT-qPCR法测定73例乳腺癌患者和24例健康女性体检者外周血中CK19与Vimentin mRNA的表达量。使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CK19与Vimentin mRNA表达量等计量资料等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t检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通过建立二元Logistc回归模型绘制,分析外周血中CK19与Vimentin及二者联合对乳腺癌诊断的潜在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术前主观认知下降(SCD)与术后谵妄(POD)的关系。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12月择期在脊椎-硬膜外麻醉下行全膝/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292例,性别不限,年龄65~90岁,体重50~90 kg,ASA分级Ⅰ或Ⅱ级,术前1 d时MMSE评分>23分、MoCA评分>26分。术前1 d采用主观认知下降量表评估患者SCD发生情况。脊椎-硬膜外麻醉穿刺成功后取脑脊液(CSF),采用ELI
目的探讨野外气田作业人员抑郁症状发生水平及其影响因素。方法于2018年10月,采取整群抽样法对1 726名某采气油田野外气田作业人员进行横断面调查,采用问卷对调查对象的个体特征、抑郁症状、职业应激因素、应激调节因素等进行评价,分析调查对象抑郁症状和职业应激因素的相关性,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抑郁症状的影响因素。结果调查对象抑郁症状评分为12(7.00,19.00)分。相关分析表明,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