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歌唱语言不等于歌词,语言只有经过谱曲之后,先成为旋律化的语言,需要经过歌者的二度创作,才能活灵活现,成为真正的歌唱语言。旋律是歌词音乐化的手段,旋律美否既取决于歌词又取决于创作者的文化修养和作曲技巧。如果把歌唱语言中词与曲的关系概括起来的话,那就是:曲表词意,词达曲情,水乳交融,相映生辉。
[关键词]歌唱语言;旋律;词意曲情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16)03-0074-02
一、歌唱语言
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同社会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它是社会人际交往中重要的、不可缺的交流思想的工具。它同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紧密相连,反映着社会的变化。语言本身没有阶级性,不属于上层建筑,在历史的长河中,具有十分明显的稳定性。在我国历史上的文字“革命”,如“古文运动”、“白话文运动”,从来没有,也不可能发生“突变”和“质变”。语音和语法的变化是相对稳定的。变化最大的词汇部分,无论是增加还是减少,无论是词义的引申、扩展还是词性的缩小、扩大,只不过是一小部分。正因为语言的这种特殊属性,文言文至今还保留着它的认识价值、审美价值和使用价值。正确认识语言的稳定性和渐变性,有利于把握歌唱语言特点的质的规定性和包容性。
作为表情达意、言志传神的语言,它必然负载着人们的思想感情,不但反映着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同时也反映着人们对主观世界的认识。因此,语言才能够成为人类思想的直接载体。语言本身的社会共识、公共作用和语言应用的个体表情达意作用,成为语言的巨大功能,并赋予歌唱语言发展、变化的广阔天地。
歌唱语言不同于其他语言,也不等于歌词。因为歌词仅仅是文学。经过谱曲的创作,使歌词成为旋律化的语言,并通过演唱者的二度创作演唱出来的,具有旋律、节奏变化的有声形态,方可成为歌唱语言。
尽管我们明确了歌唱语言中“字点”和“声位”的不同作用,但歌唱语言的最终目的,绝不仅仅是依照旋律的规定把歌词一板一眼地唱清楚。虽然歌唱语言中字的声调变化已经由旋律确定下来了,但旋律绝不是字本身声调的简单翻译。只要不影响词义的表达,只要不破坏语句本身的韵律,相同的歌词可以有多种旋律的表现手法。
当然,曲作者要尽量做到语言声调与旋律音调的有机结合,为歌唱语言奠定“字正腔圆”的基础。另外,演唱者在分析、处理歌唱语言的过程中,完全可以根据字音、语气、语调、语势和感情变化及旋律的要求,进行润腔和创腔的艺术处理,进一步展示歌唱语言特有的“绕梁三日”、“响遏行云”的艺术效果。
二、旋 律
旋律亦称为曲调,是指若干乐音按照一定的规律有组织的排列。其中各音的时值不同和强弱不同形成节奏;各音的高低不同形成旋律线,并往往体现出调式特征,表现一定的音乐意义。旋律是音乐的三个基本要素之一。音乐的内容、风格、体裁、民族特征等,首先从旋律中表现出来。
旋律是歌词音乐化的手段,旋律美否既取决于歌词又取决于创作者的文化修养和作曲技巧。语言准确达意,旋律才能优美流畅,才能使文情和声情统一起来。无论是原始的口头吟唱,还是依词创调制谱,都应该注意旋律的线条。
民歌的曲调是现代音乐旋律创作的源泉之一。在《诗经》与《楚辞》中,我们可以从句式、段式等结构变化中,看到三千多年前民歌曲式结构的多样性。
汉魏六朝的民歌,在旋律曲式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相和歌”不仅包括了汉代北方民间的流行歌曲,也包括根据民歌改编而成的艺术歌曲,在形式上突破了四言体的句式,发展成五七言或长短句交错的句式,为乐曲节奏、旋律的变化增添了新的艺术表现力。
唐代是我国诗词与音乐发展的辉煌时代。在连续三百多年中,出现了李白、杜甫这样伟大的诗人。音乐、文学相互促进,不仅发展了五七言绝律诗的歌唱,还创造发展了“大曲”这样的大型歌舞。从著名大曲《霓裳羽衣曲》来看,全曲三十六段,有十八段是歌唱。唐代“大曲”有着丰富多彩的曲式音调;《秦王破阵乐》、《庆善乐》、《景山河清歌》、《玉树后庭花》、《雨霖铃》、《鸟歌万岁乐》、《春莺转》等都各具特色。它不仅继承了华夏音乐的民族传统,而且又广采博收了国外与边疆少数民族的音乐旋律,形成了“燕乐”的新曲种。并与“清商”、“西凉”、“高昌”、“龟兹”、“疏勒”、“康国”、“安国”、“天竺”、“高丽”等统称为“十部乐”。音乐旋律本身的丰富,自然会促进声乐曲谱的发展。唐代以来的民歌实际已发展为进一步音乐化了的“曲子”,歌词的句式已发展为四、五、七言、长短句的交错;曲式结构也日趋丰富,有令、慢、引、近四体,有“双调”即“A-A”式,“三叠”即“A- A--A”式,“双调”换头的即“A-B-C-B”式,有些还以“帮腔”烘托,增加了“和声”效果。
词,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学形式,脱胎于歌唱的需要,而孕育它的正是音乐旋律丰富变化的结果。词对于诗来说自然是一种突破,“长短句”由于必须符合度曲的要求,所以更具有歌唱性。词,源于两汉乐府民歌,成形于隋唐,盛行于两宋。
宋代是说唱艺术发展的极盛时期,瓦子勾栏里演绎出了慢曲、小唱、嘌唱、唱赚、鼓子词、诸宫调等形式多样、曲调丰富的歌唱形式。著名的《西厢记诸宫调》在三种基本曲式中运用了一百五十一个基本曲调,并引用变奏手法,创造了新的音乐形象,最后竟发展为四百四十四个曲调。在音乐、歌舞、百戏、杂技、演唱以及唐杂剧雏形的基础上,宋“杂剧”应运而生。宋“杂剧”在广泛吸收各种音乐体裁曲调基础上,创造了完整的戏剧音乐,谱写了新的乐律声腔,丰富了声乐艺术的多种表现风格形式。
产生于元、盛行于明的声乐新形式——曲,在句式长短、韵律风格等方面又有了新的发展,使元“杂剧”与“散曲”创造了新的旋律色彩,尤其是元杂剧的“南戏”中出现了独唱、对唱、轮唱、合唱等新形式,使旋律的音乐造型与对比手法更富于表现力,同时角色行当的声腔更趋于性格化。在旋律表现上,北曲遒劲雄壮,南曲委婉柔媚,因此北曲总以七声音阶构成,南曲则以五声音阶表现,使曲调的旋律各具不同的美感。 戏曲音乐的不断发展,民歌形式的不断丰富,说唱艺术从元明的词语、陶真、宝卷到清代的鼓词、弹词以及各地方曲种的创造,极大地丰富了音乐旋律的表现力。
近代随着社会的巨大变革,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声乐艺术更加广泛地深入到人民群众的生活当中。声腔流派百花齐放,曲调旋律不断推新,不仅继承了优秀的民族音乐传统,而且表现出了强烈的时代风貌,使歌唱语言的旋律,呈现出异彩纷呈的艺术魅力。
三、词意曲情的综合体现
词章的诗意与旋律的曲情,最终还要通过演唱者的声情才能体现,只有把诗意美与曲情美赋予声腔美,才能真正形成听觉的美感。
清代刘鹗在其《老残游记》中,生动地描述了当时的一位著名歌唱家王小玉演唱时的精彩场面:王小玉(白妞)便启朱唇,发皓齿,唱了几句书儿,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服帖;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唱了数十句后,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不禁暗暗叫绝。哪知她于那极高的地方,尚能回环转折;几转之后,又高一层,接连的三四叠,节节高起。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初看傲来峰峭壁千仞,以为上与天通;及至翻到傲来峰顶,才见扇子崖更在傲来峰上;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见南天门更在扇子崖上;愈翻愈险,愈险愈奇。那王小玉唱到极高的三四叠后,陡然一落,又极力骋其千回百折的精神,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顷刻之间,周匝数遍。从此以后,愈唱愈低,愈低愈细,那声音渐渐的就听不见了。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约有两三分钟之久,仿佛有一点声音从地底下发出。这一出之后,忽又扬起,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子弹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这一声飞起,即有无限声音俱来并发。那弹弦子的亦全用轮指,忽大忽小,同她那声音相合,有如花坞春晓,好鸟乱鸥。耳朵忙不过来,不晓得听哪一声为是。正在缭乱之际,忽听霍然一声,人弦俱寂。这时台下叫好之声,轰然雷动。
这段生动形象的描绘,把那回旋委婉,抑扬有致、声情隽永的歌唱语言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那夺人魂魄的艺术魅力,声腔韵律的和谐,情景交融的效果,使人如亲临其境。
明末清初昆曲老前辈管际安老先生,根据自己长期演唱昆曲方面的心得体会,总结为《度曲歌诀》。原文如下:
正衬要分明,句读务须识。
四声辨阴 阳,行腔有虚实。
工谱纵千变,贯之仍如一。
头板须加重,虚眼应轻逸。
欲速宜先缓,欲扬宜先抑。
板宽不可松,板紧不可急。
弗以力驱气,当知气运力。
吞吐本无奇,唯在呼与吸。
天赋虽不同,意要神自翕。
长思曲中情,毋与古人失。
“歌诀”论及了演唱中关于语句、读音、行腔、节奏、呼吸、表情等多方面。尤其是在歌诀最后提到的“长思曲中情”,指的就是演唱者除了正确理解、充分掌握歌词的词意外,还要对旋律的曲情反复思琢,真正领会曲作者的创作意图,以免对旋律产生歪曲或误解。因为演唱者不仅需要自己理解、掌握词、曲的內涵,更重要的是要让词义和曲情通过声情去感染观众,有效地完成从词曲作者到演唱者,再到观众之间的感情交融。
所以说,要想让歌唱语言充分表现出歌词与旋律的词情曲意,必须通过多种艺术手段来深刻地揭示词、曲的内涵,并首先使自己感受到词、曲内在的艺术震撼力,才有可能增强歌唱语言的声腔美,展示整个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如果把歌唱语言中词与曲的关系概括起来的话,那就是:曲表词意,词达曲情,水乳交融,相映生辉。
[参 考 文 献]
[1]栾桂娟.歌唱性口语与口语化歌唱——兼议旋律进行中的“非结构因素”[J].中国音乐学,1999(01):17-25.
[2]刘大巍,夏美君.论歌唱语言与生活语言之差异[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0(02):67-73.
[3]朱梅玲.论歌唱语言的运用[J].音乐探索,2009(04):29,75-78.
(责任编辑:魏琳琳)
[关键词]歌唱语言;旋律;词意曲情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16)03-0074-02
一、歌唱语言
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同社会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它是社会人际交往中重要的、不可缺的交流思想的工具。它同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紧密相连,反映着社会的变化。语言本身没有阶级性,不属于上层建筑,在历史的长河中,具有十分明显的稳定性。在我国历史上的文字“革命”,如“古文运动”、“白话文运动”,从来没有,也不可能发生“突变”和“质变”。语音和语法的变化是相对稳定的。变化最大的词汇部分,无论是增加还是减少,无论是词义的引申、扩展还是词性的缩小、扩大,只不过是一小部分。正因为语言的这种特殊属性,文言文至今还保留着它的认识价值、审美价值和使用价值。正确认识语言的稳定性和渐变性,有利于把握歌唱语言特点的质的规定性和包容性。
作为表情达意、言志传神的语言,它必然负载着人们的思想感情,不但反映着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同时也反映着人们对主观世界的认识。因此,语言才能够成为人类思想的直接载体。语言本身的社会共识、公共作用和语言应用的个体表情达意作用,成为语言的巨大功能,并赋予歌唱语言发展、变化的广阔天地。
歌唱语言不同于其他语言,也不等于歌词。因为歌词仅仅是文学。经过谱曲的创作,使歌词成为旋律化的语言,并通过演唱者的二度创作演唱出来的,具有旋律、节奏变化的有声形态,方可成为歌唱语言。
尽管我们明确了歌唱语言中“字点”和“声位”的不同作用,但歌唱语言的最终目的,绝不仅仅是依照旋律的规定把歌词一板一眼地唱清楚。虽然歌唱语言中字的声调变化已经由旋律确定下来了,但旋律绝不是字本身声调的简单翻译。只要不影响词义的表达,只要不破坏语句本身的韵律,相同的歌词可以有多种旋律的表现手法。
当然,曲作者要尽量做到语言声调与旋律音调的有机结合,为歌唱语言奠定“字正腔圆”的基础。另外,演唱者在分析、处理歌唱语言的过程中,完全可以根据字音、语气、语调、语势和感情变化及旋律的要求,进行润腔和创腔的艺术处理,进一步展示歌唱语言特有的“绕梁三日”、“响遏行云”的艺术效果。
二、旋 律
旋律亦称为曲调,是指若干乐音按照一定的规律有组织的排列。其中各音的时值不同和强弱不同形成节奏;各音的高低不同形成旋律线,并往往体现出调式特征,表现一定的音乐意义。旋律是音乐的三个基本要素之一。音乐的内容、风格、体裁、民族特征等,首先从旋律中表现出来。
旋律是歌词音乐化的手段,旋律美否既取决于歌词又取决于创作者的文化修养和作曲技巧。语言准确达意,旋律才能优美流畅,才能使文情和声情统一起来。无论是原始的口头吟唱,还是依词创调制谱,都应该注意旋律的线条。
民歌的曲调是现代音乐旋律创作的源泉之一。在《诗经》与《楚辞》中,我们可以从句式、段式等结构变化中,看到三千多年前民歌曲式结构的多样性。
汉魏六朝的民歌,在旋律曲式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相和歌”不仅包括了汉代北方民间的流行歌曲,也包括根据民歌改编而成的艺术歌曲,在形式上突破了四言体的句式,发展成五七言或长短句交错的句式,为乐曲节奏、旋律的变化增添了新的艺术表现力。
唐代是我国诗词与音乐发展的辉煌时代。在连续三百多年中,出现了李白、杜甫这样伟大的诗人。音乐、文学相互促进,不仅发展了五七言绝律诗的歌唱,还创造发展了“大曲”这样的大型歌舞。从著名大曲《霓裳羽衣曲》来看,全曲三十六段,有十八段是歌唱。唐代“大曲”有着丰富多彩的曲式音调;《秦王破阵乐》、《庆善乐》、《景山河清歌》、《玉树后庭花》、《雨霖铃》、《鸟歌万岁乐》、《春莺转》等都各具特色。它不仅继承了华夏音乐的民族传统,而且又广采博收了国外与边疆少数民族的音乐旋律,形成了“燕乐”的新曲种。并与“清商”、“西凉”、“高昌”、“龟兹”、“疏勒”、“康国”、“安国”、“天竺”、“高丽”等统称为“十部乐”。音乐旋律本身的丰富,自然会促进声乐曲谱的发展。唐代以来的民歌实际已发展为进一步音乐化了的“曲子”,歌词的句式已发展为四、五、七言、长短句的交错;曲式结构也日趋丰富,有令、慢、引、近四体,有“双调”即“A-A”式,“三叠”即“A- A--A”式,“双调”换头的即“A-B-C-B”式,有些还以“帮腔”烘托,增加了“和声”效果。
词,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学形式,脱胎于歌唱的需要,而孕育它的正是音乐旋律丰富变化的结果。词对于诗来说自然是一种突破,“长短句”由于必须符合度曲的要求,所以更具有歌唱性。词,源于两汉乐府民歌,成形于隋唐,盛行于两宋。
宋代是说唱艺术发展的极盛时期,瓦子勾栏里演绎出了慢曲、小唱、嘌唱、唱赚、鼓子词、诸宫调等形式多样、曲调丰富的歌唱形式。著名的《西厢记诸宫调》在三种基本曲式中运用了一百五十一个基本曲调,并引用变奏手法,创造了新的音乐形象,最后竟发展为四百四十四个曲调。在音乐、歌舞、百戏、杂技、演唱以及唐杂剧雏形的基础上,宋“杂剧”应运而生。宋“杂剧”在广泛吸收各种音乐体裁曲调基础上,创造了完整的戏剧音乐,谱写了新的乐律声腔,丰富了声乐艺术的多种表现风格形式。
产生于元、盛行于明的声乐新形式——曲,在句式长短、韵律风格等方面又有了新的发展,使元“杂剧”与“散曲”创造了新的旋律色彩,尤其是元杂剧的“南戏”中出现了独唱、对唱、轮唱、合唱等新形式,使旋律的音乐造型与对比手法更富于表现力,同时角色行当的声腔更趋于性格化。在旋律表现上,北曲遒劲雄壮,南曲委婉柔媚,因此北曲总以七声音阶构成,南曲则以五声音阶表现,使曲调的旋律各具不同的美感。 戏曲音乐的不断发展,民歌形式的不断丰富,说唱艺术从元明的词语、陶真、宝卷到清代的鼓词、弹词以及各地方曲种的创造,极大地丰富了音乐旋律的表现力。
近代随着社会的巨大变革,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声乐艺术更加广泛地深入到人民群众的生活当中。声腔流派百花齐放,曲调旋律不断推新,不仅继承了优秀的民族音乐传统,而且表现出了强烈的时代风貌,使歌唱语言的旋律,呈现出异彩纷呈的艺术魅力。
三、词意曲情的综合体现
词章的诗意与旋律的曲情,最终还要通过演唱者的声情才能体现,只有把诗意美与曲情美赋予声腔美,才能真正形成听觉的美感。
清代刘鹗在其《老残游记》中,生动地描述了当时的一位著名歌唱家王小玉演唱时的精彩场面:王小玉(白妞)便启朱唇,发皓齿,唱了几句书儿,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服帖;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唱了数十句后,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不禁暗暗叫绝。哪知她于那极高的地方,尚能回环转折;几转之后,又高一层,接连的三四叠,节节高起。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初看傲来峰峭壁千仞,以为上与天通;及至翻到傲来峰顶,才见扇子崖更在傲来峰上;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见南天门更在扇子崖上;愈翻愈险,愈险愈奇。那王小玉唱到极高的三四叠后,陡然一落,又极力骋其千回百折的精神,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顷刻之间,周匝数遍。从此以后,愈唱愈低,愈低愈细,那声音渐渐的就听不见了。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约有两三分钟之久,仿佛有一点声音从地底下发出。这一出之后,忽又扬起,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子弹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这一声飞起,即有无限声音俱来并发。那弹弦子的亦全用轮指,忽大忽小,同她那声音相合,有如花坞春晓,好鸟乱鸥。耳朵忙不过来,不晓得听哪一声为是。正在缭乱之际,忽听霍然一声,人弦俱寂。这时台下叫好之声,轰然雷动。
这段生动形象的描绘,把那回旋委婉,抑扬有致、声情隽永的歌唱语言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那夺人魂魄的艺术魅力,声腔韵律的和谐,情景交融的效果,使人如亲临其境。
明末清初昆曲老前辈管际安老先生,根据自己长期演唱昆曲方面的心得体会,总结为《度曲歌诀》。原文如下:
正衬要分明,句读务须识。
四声辨阴 阳,行腔有虚实。
工谱纵千变,贯之仍如一。
头板须加重,虚眼应轻逸。
欲速宜先缓,欲扬宜先抑。
板宽不可松,板紧不可急。
弗以力驱气,当知气运力。
吞吐本无奇,唯在呼与吸。
天赋虽不同,意要神自翕。
长思曲中情,毋与古人失。
“歌诀”论及了演唱中关于语句、读音、行腔、节奏、呼吸、表情等多方面。尤其是在歌诀最后提到的“长思曲中情”,指的就是演唱者除了正确理解、充分掌握歌词的词意外,还要对旋律的曲情反复思琢,真正领会曲作者的创作意图,以免对旋律产生歪曲或误解。因为演唱者不仅需要自己理解、掌握词、曲的內涵,更重要的是要让词义和曲情通过声情去感染观众,有效地完成从词曲作者到演唱者,再到观众之间的感情交融。
所以说,要想让歌唱语言充分表现出歌词与旋律的词情曲意,必须通过多种艺术手段来深刻地揭示词、曲的内涵,并首先使自己感受到词、曲内在的艺术震撼力,才有可能增强歌唱语言的声腔美,展示整个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如果把歌唱语言中词与曲的关系概括起来的话,那就是:曲表词意,词达曲情,水乳交融,相映生辉。
[参 考 文 献]
[1]栾桂娟.歌唱性口语与口语化歌唱——兼议旋律进行中的“非结构因素”[J].中国音乐学,1999(01):17-25.
[2]刘大巍,夏美君.论歌唱语言与生活语言之差异[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0(02):67-73.
[3]朱梅玲.论歌唱语言的运用[J].音乐探索,2009(04):29,75-78.
(责任编辑:魏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