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去的劫难 尘封的记忆 解读潘天寿《喜报丰收图》

来源 :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zhijian2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幅构图完美、笔法精妙、意味深长的《喜报丰收图》,让观者心生美感。可完美的形式中所附加的内容却把我们带剑那段匪夷所思的民族劫难之中。那个年代虽已远去,但这幅画却幸存了下来,已成为那个时代的一个缩影。潘天寿(1897—1971年)浙江宁海县冠庄村人:原名天谨,学名天授,后改天寿,字大颐,号阿寿,别署懒秃、朽居士、懒道人、懒头陀、颐者、心阿兰若主持、寿者、古竹园丁寿者。晚年常署“雷婆头峰寿者”。著有《中国绘画史》《听天阁画谈随笔》等。 A composition of the perfect, exquisite style, meaningful “happy newspaper harvest map”, so that viewers heart beauty. What can be attached to the perfect form gives us the incredible ethnographic catastrophe. Although that era has gone, but this picture has survived, has become a microcosm of that era. Pan Tianshou (1897-1971) Guan Zhuang Village, Ninghai County, Zhejiang Province: formerly known as Tian Jin, Tian Tian Shou, later Tian Shou, Da Yi, No. A Shou, another lazy bald, immortal, lazy, lazy Tuo, If the heart Alan presided over, Shou, ancient bamboo longevity. In his later years, the Standing Department “thunder peak life Shou ”. Author of “history of Chinese painting” “hear day tower painting talk essay” and so on.
其他文献
连续三个小时没有停歇,我终于读完了N.H.克林宝姆的《死亡诗社》,最后泪光盈盈。小说里的人物主要可以分成两大派:以诺兰校长和学生父母为主体的传统顽固派和以基丁老师为代
期刊
现阶段,国民经济迅猛发展,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道路桥梁建设的不断发展,路桥施工技术不断完善与创新。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路桥建设是其关键项
两年前,我大学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特岗,在家乡当上了一名语文教师,实现了我的人生梦想,圆了我的中国梦。从此,我就跨进了为人师表的方队中,带着学生一起接受着社会和
期刊
学生的英语教育启发阶段,在他们的小学英语教育阶段,同时也是他们学习英语最有效、最关键的教育阶段。当前我国的传统小学教学方式存在教学效率低、学生掌握知识能力弱等缺陷
在河西走廊北侧、 北山南缘新发现属于不同断裂系统的两条晚第四纪活动断裂,分别称之为旧井-板滩断裂和俄博庙断裂.其中,旧井-板滩断裂长约28 km,距玉门市约55 km,由4条分支
探索城市群通道出行特征对于优化通道资源具有重要意义。为获取城际通道多方式、多时段、高样本量的出行特征数据,基于手机信令数据识别城市群通道出行的原理,研究了通道出行
基于来自于CMIP5中CESM模式的三种RCP情景下的气象场的降尺度模拟,应用区域空气质量模式系统RAMS-CMAQ模拟2045-2050年中国地区气溶胶浓度.三种RCP情景下气象场的降尺度模拟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通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经验,总结自己的教学方法,经过像这样的训练,学生就会触类旁通,碰到难题就能产生新的思路和设想.思维训练的八种类型,在使用时,可因
米歇尔·康·阿克曼(Michael Kahn-Ackermann)德国著名汉学家、前歌德学院中国总院长,现任墨卡托基金会中国总代表、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高级顾问,致力中德文化交流数十年,
Modified lanthanum salt conversion coatings prepared by rare earth salt route based on lanthanum nitrate solution were proposed as alternatives to the process 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