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为了加快盛湘油9号在长江中游的推广应用。 [方法]重点介绍盛湘油9号在长江中游区的种植表现及主要性状特点和栽培技术。[结果]盛湘油9号在国家中游区油菜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中,表现出具有高油、丰产特点。两年区试平均产量和产油量分别达2 347.8 和1 080.45 kg/hm2,平均比对照(中油杂2号)分别减产0.82%和增产8.25%。两年平均含油率为46.02%、芥酸含量0.25%、硫苷含量18.45 μmol/(g·饼)。生产试验中平均产量达2 119.5 kg/hm2,平均比CK中油杂2号增产0.73%,于2009年12月通过国家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结论]该研究可用以指导油菜大面积生产,提高产量。
关键词 高油分优质油菜;盛湘油9号;种植表现; 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63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4)35-12442-02
油菜在世界油料作物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世界四大油料作物(大豆、向日葵、油菜、 花生)之一,也是我国的重要油料作物。双低、优质、高产、高含油量的杂交油菜品种对提高种植业的经济效益、适应加入WTO后国际农产品市场的竞争、推动油菜种植业的科技进步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高油分优质油菜盛湘油9号(区试代号H0433)系贵州省油菜所选育,是利用隐性核不育材料转育成功的黄子双低不育系821A与黄子双低恢复材料20148配制成功的低芥酸、低硫苷、高油分的杂交油菜组合[2]。于2007~2009年参加并通过国家中游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于2009年12月通过国家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国审油2009016。为加快盛湘油9号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充分发挥品种的增产潜力、提高油菜种植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笔者重点介绍了该品种的主要性状特点和高产栽培技术,以指导油菜大面积生产。
1 盛湘油9号产量表现
1.1 长江中游区试产量表现
从表1可看出,盛湘油9号于2007年秋进入长江中游区域试验,在长江中游2年区域试验中,平均产量和产油量分别达2 347.8和1 080.45 kg/hm2,平均比CK 中油杂2号分别减产0.82%和增产8.25%。两年区试产量9点增产10点减产,产油量16点增产3点减产。
1.2 盛湘油9号在生产试验中的产量表现
盛湘油9号在长江中游6个点的生产试验中,3个点表现增产,平均产量达2 119.5 kg/hm2,平均比CK中油杂2号增产0.73%,增产不显著。
2 盛湘油9号主要经济性状及特征特性
2.1 主要性状及生育期
盛湘油9号为甘蓝型、半冬性,幼苗子叶肾形,心叶微紫,裂叶2~4对,叶缘有锯齿、花瓣复瓦状排列、黄色。区试中表现苗期和抽苔期生长势强,一致性好。株高173.75 cm,分枝位70.69 cm,一次有效分枝7.43个/株,主序长64.32 cm,主序有效角73.63个/株,结角密度1.16角/cm,单株有效角平均289.29个/株,角粒数19.26粒/角,千粒重4.04 g,单株产量16.65 g。生育期平均为220 d,对照(中油杂2号)平均为219.5 d,比对照晚熟0.5 d(表2)。
2.2 品质表现
盛湘油9号在长江中游2008、2009年2年区试中,经国家区试组送样分析,其商品种子的含油率分别为45.62%和46.41%,平均为46.02%,比中油杂2号(CK)平均高3.84%;硫苷含量分别为19.56和17.34 μmol/(g·饼),平均为18.45 μmol/(g·饼),比对照中油杂2号低3.48 μmol/(g·饼),种子芥酸含量分别为0.5% 和0%,平均为0.25%,比对照中油杂2号高0.15%(表3)。可见,该品种品质优,已达国家品种审定标准。
2.3 抗病鉴定情况
盛湘油9号2年区试的平均菌核病发病株率为5.83%,比中油杂2号低2.43%,生产试验菌核病发病株率和病指数分别为13.1%和7.7,发病株率和病指数比中油杂2号分别低7.6% 和1.6。在人工接种鉴定中,盛湘油9号2年菌核病病指数为23.25,相对抗性指数(RRI)为0.14,鉴定结果一年为低感,一年为低抗类型。盛湘油9号病毒病则相对比中油杂2号稍高。
综上所述,盛湘油9号在2年区试和生产试验中,表现出含油量高、品质优、抗倒性较强、适应性广等特点,因此,适宜在湖北、湖南及江西三省冬油菜主产区及类似生态区推广种植,有利于发挥品种的增产潜力,促进农业增产增收,可获得更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值得推广的好品种。盛湘油9号最突出的特点是含油量高、品质优,因此是油脂加工企业实现订单生产的首选品种。
3 盛湘油9号栽培技术
3.1 集中栽培 油菜是常异花授粉作物,品种容易混杂退化。在生产中,容易与优质油菜、普通油菜、野生油菜以及其他十字花科作物串粉,导致产品产量、质量下降。为了确保盛湘油9号的品质和高含油量,应实行区域化连片种植,既便于管理,又防止串花混杂,确保菜籽品质,达到保优的目的,为优质油加工创造条件,有利于进行产业化开发。
3.2 育苗技术
适时早播,培育壮秧,育苗在9月中旬播种,种子、苗床、大田按100 g种子、67 m2 苗床、667 m2 大田的比例进行,苗床地要精耕细作,施足有机肥,播种后要打药盖种。直播油菜9月下旬~10月初。
3.3 移栽技术
适时移栽,合理密植,移栽在10月中、下旬进行,苗龄控制在30~35 d。移栽密度10.5万~12.0万株/hm2,如直播密度18.0万~22.5万株/hm2,亦可采用机播机收的高密度栽培技术,密度可提高到37.5万株/hm2以上。总之早播稀,晚播密。
3.4 科学施肥
盛湘油9号属于高油分杂交油菜品种,纯氮控制180~225 kg/hm2,基肥重施磷钾肥,增施硼肥。底肥用钙镁肥或复合肥375 kg/hm2、钾肥225~300 kg/hm2、硼砂15 kg/hm2,混合均匀后施于开行中,栽苗时将土肥混匀,栽后用尿素75~90 kg/hm2 兑清粪水浇施,促进秧苗活棵生长;在移栽后20~30 d施开盘肥(尿素150~180 kg/hm2);腊肥在1月份进行,施尿素150 kg/hm2 并中耕培土;结荚期用0.5 磷酸二氢钾溶液浇施1~2次。特别强调施用硼肥,可用0.3%硼砂水溶液在苗、苔花期作根外追肥,常年结实差的缺硼土壤,更应强调根外追肥的应用。
3.5 加强田间管理,做好病虫草害防治
在苗期用速灭杀丁防治菜青虫,用吡虫啉、辟蚜雾防治蚜虫,直播田苗期及时间苗、定苗;花荚期做好开沟排水和菌核病防治,盛花期用菌核净防治菌核病以达到高产稳产的目的。重点防菌核病,抽薹期每公顷用50%多菌灵或菌核净1 500 g对水750 kg喷施1次,初花期、盛花期、结角期再各喷施1次。可用甲基托布津1 000倍喷施防病1~2次,同时还要摘去菜株中、下部的黄、老、病叶并带出田间,后期注意防治蚜虫的危害,可用10%吡虫啉4 000~6 000倍液喷雾, 40%乐果乳油或40% 的氧化乐果1 000~2 000倍,50% 的辟蚜雾可湿性粉剂3000倍液等防治2~3次。
3.6 收获
油菜终花后30 d左右,主花序角果全部、全株和全田角果达70%~80%现黄,主花序下部角果呈黄色、种子呈固有颜色时应及时收割,过迟角果易炸裂造成减产。在收割后5~6 d,应及时掌握脱粒期,抓住有利天气及时脱粒,避免因阴雨天气造成菜籽在角内就发芽,造成减产损失。脱粒后应及时摊晒入仓,做到单晒、单贮,防止混杂,确保商品籽品质。
参考文献
[1]
侯国佐,杜才富,侯燕,等.“三高两低”杂交油菜油研九号的选育与推广应用[J].贵州农业科学,2009,37(2):1-4.
[2] 侯燕,侯剑,何惠萍.双低高油分杂交油菜盛湘油9号的选育[J].作物杂志,2010(5):107-108.
关键词 高油分优质油菜;盛湘油9号;种植表现; 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63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4)35-12442-02
油菜在世界油料作物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世界四大油料作物(大豆、向日葵、油菜、 花生)之一,也是我国的重要油料作物。双低、优质、高产、高含油量的杂交油菜品种对提高种植业的经济效益、适应加入WTO后国际农产品市场的竞争、推动油菜种植业的科技进步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高油分优质油菜盛湘油9号(区试代号H0433)系贵州省油菜所选育,是利用隐性核不育材料转育成功的黄子双低不育系821A与黄子双低恢复材料20148配制成功的低芥酸、低硫苷、高油分的杂交油菜组合[2]。于2007~2009年参加并通过国家中游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于2009年12月通过国家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国审油2009016。为加快盛湘油9号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充分发挥品种的增产潜力、提高油菜种植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笔者重点介绍了该品种的主要性状特点和高产栽培技术,以指导油菜大面积生产。
1 盛湘油9号产量表现
1.1 长江中游区试产量表现
从表1可看出,盛湘油9号于2007年秋进入长江中游区域试验,在长江中游2年区域试验中,平均产量和产油量分别达2 347.8和1 080.45 kg/hm2,平均比CK 中油杂2号分别减产0.82%和增产8.25%。两年区试产量9点增产10点减产,产油量16点增产3点减产。
1.2 盛湘油9号在生产试验中的产量表现
盛湘油9号在长江中游6个点的生产试验中,3个点表现增产,平均产量达2 119.5 kg/hm2,平均比CK中油杂2号增产0.73%,增产不显著。
2 盛湘油9号主要经济性状及特征特性
2.1 主要性状及生育期
盛湘油9号为甘蓝型、半冬性,幼苗子叶肾形,心叶微紫,裂叶2~4对,叶缘有锯齿、花瓣复瓦状排列、黄色。区试中表现苗期和抽苔期生长势强,一致性好。株高173.75 cm,分枝位70.69 cm,一次有效分枝7.43个/株,主序长64.32 cm,主序有效角73.63个/株,结角密度1.16角/cm,单株有效角平均289.29个/株,角粒数19.26粒/角,千粒重4.04 g,单株产量16.65 g。生育期平均为220 d,对照(中油杂2号)平均为219.5 d,比对照晚熟0.5 d(表2)。
2.2 品质表现
盛湘油9号在长江中游2008、2009年2年区试中,经国家区试组送样分析,其商品种子的含油率分别为45.62%和46.41%,平均为46.02%,比中油杂2号(CK)平均高3.84%;硫苷含量分别为19.56和17.34 μmol/(g·饼),平均为18.45 μmol/(g·饼),比对照中油杂2号低3.48 μmol/(g·饼),种子芥酸含量分别为0.5% 和0%,平均为0.25%,比对照中油杂2号高0.15%(表3)。可见,该品种品质优,已达国家品种审定标准。
2.3 抗病鉴定情况
盛湘油9号2年区试的平均菌核病发病株率为5.83%,比中油杂2号低2.43%,生产试验菌核病发病株率和病指数分别为13.1%和7.7,发病株率和病指数比中油杂2号分别低7.6% 和1.6。在人工接种鉴定中,盛湘油9号2年菌核病病指数为23.25,相对抗性指数(RRI)为0.14,鉴定结果一年为低感,一年为低抗类型。盛湘油9号病毒病则相对比中油杂2号稍高。
综上所述,盛湘油9号在2年区试和生产试验中,表现出含油量高、品质优、抗倒性较强、适应性广等特点,因此,适宜在湖北、湖南及江西三省冬油菜主产区及类似生态区推广种植,有利于发挥品种的增产潜力,促进农业增产增收,可获得更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值得推广的好品种。盛湘油9号最突出的特点是含油量高、品质优,因此是油脂加工企业实现订单生产的首选品种。
3 盛湘油9号栽培技术
3.1 集中栽培 油菜是常异花授粉作物,品种容易混杂退化。在生产中,容易与优质油菜、普通油菜、野生油菜以及其他十字花科作物串粉,导致产品产量、质量下降。为了确保盛湘油9号的品质和高含油量,应实行区域化连片种植,既便于管理,又防止串花混杂,确保菜籽品质,达到保优的目的,为优质油加工创造条件,有利于进行产业化开发。
3.2 育苗技术
适时早播,培育壮秧,育苗在9月中旬播种,种子、苗床、大田按100 g种子、67 m2 苗床、667 m2 大田的比例进行,苗床地要精耕细作,施足有机肥,播种后要打药盖种。直播油菜9月下旬~10月初。
3.3 移栽技术
适时移栽,合理密植,移栽在10月中、下旬进行,苗龄控制在30~35 d。移栽密度10.5万~12.0万株/hm2,如直播密度18.0万~22.5万株/hm2,亦可采用机播机收的高密度栽培技术,密度可提高到37.5万株/hm2以上。总之早播稀,晚播密。
3.4 科学施肥
盛湘油9号属于高油分杂交油菜品种,纯氮控制180~225 kg/hm2,基肥重施磷钾肥,增施硼肥。底肥用钙镁肥或复合肥375 kg/hm2、钾肥225~300 kg/hm2、硼砂15 kg/hm2,混合均匀后施于开行中,栽苗时将土肥混匀,栽后用尿素75~90 kg/hm2 兑清粪水浇施,促进秧苗活棵生长;在移栽后20~30 d施开盘肥(尿素150~180 kg/hm2);腊肥在1月份进行,施尿素150 kg/hm2 并中耕培土;结荚期用0.5 磷酸二氢钾溶液浇施1~2次。特别强调施用硼肥,可用0.3%硼砂水溶液在苗、苔花期作根外追肥,常年结实差的缺硼土壤,更应强调根外追肥的应用。
3.5 加强田间管理,做好病虫草害防治
在苗期用速灭杀丁防治菜青虫,用吡虫啉、辟蚜雾防治蚜虫,直播田苗期及时间苗、定苗;花荚期做好开沟排水和菌核病防治,盛花期用菌核净防治菌核病以达到高产稳产的目的。重点防菌核病,抽薹期每公顷用50%多菌灵或菌核净1 500 g对水750 kg喷施1次,初花期、盛花期、结角期再各喷施1次。可用甲基托布津1 000倍喷施防病1~2次,同时还要摘去菜株中、下部的黄、老、病叶并带出田间,后期注意防治蚜虫的危害,可用10%吡虫啉4 000~6 000倍液喷雾, 40%乐果乳油或40% 的氧化乐果1 000~2 000倍,50% 的辟蚜雾可湿性粉剂3000倍液等防治2~3次。
3.6 收获
油菜终花后30 d左右,主花序角果全部、全株和全田角果达70%~80%现黄,主花序下部角果呈黄色、种子呈固有颜色时应及时收割,过迟角果易炸裂造成减产。在收割后5~6 d,应及时掌握脱粒期,抓住有利天气及时脱粒,避免因阴雨天气造成菜籽在角内就发芽,造成减产损失。脱粒后应及时摊晒入仓,做到单晒、单贮,防止混杂,确保商品籽品质。
参考文献
[1]
侯国佐,杜才富,侯燕,等.“三高两低”杂交油菜油研九号的选育与推广应用[J].贵州农业科学,2009,37(2):1-4.
[2] 侯燕,侯剑,何惠萍.双低高油分杂交油菜盛湘油9号的选育[J].作物杂志,2010(5):107-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