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作文“境静与心静”素材运用指导

来源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yybj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8年高考备考作文金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传习录》记载了明代大儒王阳明与弟子的这样一段对话。问:“静时亦觉意思好。才遇事便不同,如何?”先生曰:“是徒知静养而不用克己工夫也。如此,临事便要倾倒。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的确,许多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在无事时能保持内心平静,一旦遇到问题就内心慌乱。王阳明认为,历事才能练心,在事上磨练,内心才会拥有强大力量,个人才能真正成长。
  对上面的材料提出的意味深长的观点,联系生活实际,你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名师题解】
  这则作文材料出自中国明代哲学家、宋明理学中心学一派的代表人物王守仁的哲学著作《传习录》。材料通过王阳明与弟子的对话揭示哲理。材料虽为文言,但难度不大,且命题人又通过“的确”引发阐释,进一步为对话作注解,所以材料就整体而言,审题难度不大。“许多人都有这样的体会”表明王阳明弟子的困惑其实也是生活中大部分人的困惑。“静时亦觉意思好”是外在环境的静,也就是说外物保持平静的时候内心也能保持平静。“才遇事便不同”也就是下文所说“在无事时能保持内心平静,一旦遇到问题就内心慌乱”,实际上这句话是通过两种状态的对比强调遇到问题内心慌乱的人并不是真正内心平静的人,真正的平静应该是遇事不乱。王阳明所谓“是徒知静养而不用克己工夫也”指出这种状态的本质,是将自我置于真空中,实际上是规避了“事”,没有真正修心。“如此,临事便要倾倒”既暗示了“事”的不可逃避,又揭示了其严重后果。他提倡“人须在事上磨”,唯有这样才能练心。只有经历过世事的磨砺,内心才会在风雨中不断成长,才能做到“静亦定,动亦定”。
  疏通材料后整体把握,不难发现材料蕴含着“境静”与“心静”的辩证关系,弟子原以为“境静”自然能让“心静”,但不曾想一味依赖“境静”反而会丧失“心静”,因为缺乏修心的机会。所以反过来适度的“动境”反而能通过量变到质变,使得内心不断强大,无论外在环境如何变化都能保持“心静”,这才是至高境界。
  角度一:历练自我,不断修心。“徒知静养而不用也”道出了许多人的生活状态,一味追求内心的平静而忘记了真正的平静来源于强大的内心,而并非是来源于“无事”的环境,所以如果缺乏了“克己”的过程,便会导致“临事便要倾倒”的危害。
  选材小贴士:选这些素材时,可以从当今的社会现象出发,找出一类人为代表,批判他们“徒知静养”的行为,强化“克己工夫”的重要性。
  角度二:真正的平静来源于内心强大。“静时亦觉意思好。才遇事便不同”,真正的平静应该在“动”时去检验,人生不可能只有“静”没有“动”,生活不可能不经历风雨,真正的平静还在于内心强大。
  选材小贴士:从这个角度写作需要学生可以将内心强大者与弱小者在“境静”与“境动”时的状态进行对比,从而使得“真正的平静来源于内心强大”的观点更有说服力。
  角度三:可以抓住“境静”与“心静”的辩证关系立意。在外因与内因之间起决定作用的是内因,如果想要真正保持内心平静,就需要修炼内心,而不是一味地依靠外在环境的静。如果内心不经过风雨的历练,便永远无法拥有“静心”的力量,无法收获成长。而历事的过程,也就是“磨”的过程,虽然不可能再保持“心静”,但在反复历练的过程中,却可以收获“静心”的能力。
  选材小贴士:这类素材对于学生来说相对而言较难以掌握,需要解决“心静”与“境静”的辩证关系,“境静”当然有助于“心静”,但应该看到“心”依然是起主导作用的,是可以摆脱“境”的影响的。
  【高分素材】
  推荐素材一:
  有一年春天,王阳明和他的朋友到山间游玩。朋友指着岩石间一朵花对王阳明说,你经常说,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天下一切物都在你心中,受你心的控制。可你看这朵花,在山间自开自落,你的心能控制它吗?难道你的心让它开,它才开的;你的心让它落,它才落的?
  王阳明的回答很有味道:“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素材点拨:王阳明发展宋代哲学家陆九渊“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的思想,提出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無理”的心学观。他认为“心”是最高的本体,心与物同体,物不能离开心而存在,当然心也不能离开物存在。这则小故事很通俗地诠释了他的心学观。
  推荐素材二:
  真正的平静,不是远离车马喧嚣,而是在内心修篱种菊,即使如流往事,涛声依旧,放弃执念,便可寂静安然。
  ——白落梅《你若安好便是晴天——林微因传》
  素材点拨: 这句名言极富诗意,“远离车马喧嚣”的追求“境静”,而“在内心修篱种菊”正体现了通过修心的办法来达到真正的“心静”,名言与材料的契合度颇高。不但可以直接引用,还可从其中提取短句作为议论文题目。
其他文献
上榜理由:★★★★  当狄更斯那句“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早已成为作文金句大卖场的重要筹码时,我们却反过来质疑时代的好坏,甚至加上程度副词“最”以示内心的至高追求。不论如何,抛出问题本身就是一种进步,至少我们已经开始思考当下而不是沉湎于过去种种或盲目高呼未来可期。  有了美好的愿景,自然开始考虑如何实践使之成为现实。我想,生命安全当属“最好的时代”的最基本要求。《心行千里》中的战地记者陈
瞬息万象,跬步致远;一分钟,六十秒,汇聚了中国大力量,彰显了中国新形象  在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人民日报》推出国家形象系列宣传片《中国一分钟》。  一分钟,中国会发生什么?  一分钟,33个新生儿诞生;一分钟,20个新的家庭组建;一分钟,26人走上工作岗位;一分钟,35217名旅客出行;一分钟,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46804G;一分钟,网上商品零售1043万元;一分钟,快递小哥收发7.6万件快
适用主题:被污染的语言;不走极端;拔高……  一个名叫铁头的9岁男孩写诗走红了。他在诗歌里称妈妈为“小贱猫”,他会说自己在路上“捡了一个秋天”, “欲望”“爱情”等词汇在他的作品中频频闪现。  铁头的诗歌,有些已经发表在严肃刊物上,比如《诗歌月报》。他的大部分作品被父母收集起来,编为集子。粗略翻翻这些诗作,可以清晰感受到里面的童真,有些想象让人捧腹。我不是诗歌理论家,不敢从诗艺的角度妄议,但作为一
助学工作长期以来都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不少高校学子开始吐槽,为什么有些人穿戴讲究,用着各种电子产品,仍然属于“贫困生”,而有的同学却因为偶尔的一次“奢侈”消费被取消助学资格。贫困生是否该有一个贫困生的样子,成为近日高校学生争论的新焦点。(概述现象,提出近期的焦点问题——“贫困生是否该有一个贫困生的样子”。)  对很多人来说,关于贫困的记忆并不遥远。在物质
大年初一上映的电影《红海行动》,以独特的题材在大片围攻中脱颖而出,成为口碑与票房双丰收的大赢家。  在电影中饰演“蛟龙突击队”狙击手顾顺的黄景瑜,第一次在大银幕上完成了亮相。他自信沉着又桀骜不驯的形象,颠覆了大众对“小鲜肉”的传统认知——原来“小鲜肉”不是只会唱唱跳跳、演偶像片、参加综艺,他们也可以从零开始学狙击、满身尘土伤痕不喊累、经历狂风烈日暴雨低温。  狙击手的第一要义,是耐得住寂寞,躲在没
好书推介:《一个人的好天气》  该作品是日本小说家青山七惠所著中篇小说,在2006年获得了第136届芥川奖。  内容概要:高中毕业的少女知寿只身来到东京投靠远房亲戚——七十岁独居在东京的姨奶奶吟子。知寿不想继续上学,只想打发日子般地打工,对她来说生活的唯一目标就是把日子过下去。没有合适稳定的工作,没有明亮的前程,身边没有聊得来的朋友,更没有關心她的至亲。作者想通过这本书告诉对进入社会怀有恐惧心理的
关键词:坚持;生命不息,追求不止;文化传承……  《歌声与微笑》《烛光里的妈妈》……现年82岁的谷建芬老师创作过上千首脍炙人口的作品。为了让孩子们“在歌声中长大”,2005年起,她呕心沥血13载,谱诗成曲50首!她说:“虽然我已经82岁了,但是这件事仍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事。如果这些歌不能伴着孩子们长大,我将永远遗憾。”  关键词:以心换心;师生情;感恩……  近日,天津大学戚蓝老师近6个小时不休息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每当念到袁枚的这首诗,我心里颇有感触:苔花虽卑微,但是它能心怀期许,同样也能绽放人生的精彩。  做一朵独立的苔花,昂首挺立。  如米小的苔花也学牡丹开放,因为它不会因自己的卑微而自卑,而是将牡丹作为自己的榜样,自豪地盛开。正如苔花一样,没有惊世的美貌,没有显赫的家世甚至没有童话般的幸运,她——简·爱,如此渺小卑微却赢得了令人歆羡的爱情和世人的喜
“二等座”“旧皮鞋”“中国工程院院士”,这样一些标签集中在一个人身上,或多或少呈现出一种有违惯常认知的冲突感。这也正是这张照片瞬间走红的重要原因。与此前“扫地僧”院士李小文的遭遇一样,舆论对“二等座院士”刘先林,也表达了一致的点赞和抒情。在习惯讲究排场、身份的今天,一位老院士放弃本可享有的一等座待遇,主动“降座”到二等座,且过程中还不忘工作,确实堪称是一股清流,当然配得上舆论的称赞。  但若只看到
“在古代,做一个中国人要比做一个外国人舒服得多。”聊起中国古代的物质文化,已过耄耋之年的孙机总有说不完的话。  作为国内极有影响的文物专家、考古学家,孙机把“认识过去不认识的东西”视作自己的使命。在多数人都把学习西方技术、文化和生活方式视为时尚时,孙机转过头,把古人的生活和生产作为研究对象,辨认残缺的古物,从支离破碎的“老东西”中窥探古人的生活方式。  “除了众所周知的四大发明,中国古代有好多比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