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态翻译学视角看《生死疲劳》葛译本章节名的翻译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solinkweix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从生态翻译学角度出发,通过对莫言的原著《生死疲劳》和葛浩文的英译本进行对比分析,具体探讨译者在翻译章节名的时候是如何适应与选择、在翻译过程中翻译的三个维度(语言维、交际维、文化维)是如何转换的。
  关键词:《生死疲劳》;生态翻译;语言维;交际维;文化维
  作者简介:刘诗雯(1995-),女,汉族,陕西西安人,陕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MTI专业翻译硕士。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1-0-02
  引言:
  《生死疲劳》(2006)是莫言在国际上获奖最多的作品。作品在不同国家之间的传播肯定离不开翻译家们的努力,其中受众颇为广泛的英文版本译者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的译文最值得研究。根据小说之中的文化、社会和历史背景,葛浩文采取了不同的翻译策略处理译文,但由于文化差异,西方大多数读者对中国文化不甚熟悉,如何让英语读者在享受阅读流畅性的同时较好地理解原作所传达的思想,可谓翻译该小说的一个关键问题。
  1.生态翻译学
  生态翻译学由清华大学的胡庚申教授所创建,“着眼于翻译生态系统的整体性,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以生态翻译学的叙事方式,对翻译的本质、过程、标准、原则和方法以及翻译现象等做出新的描述和解释。”葛浩文的译本充分印证了生态翻译学中所提出的“翻译适应选择论”。生态翻译学的基础理论将翻译方法简括为“三维”转换,即在“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的原则之下,相对地集中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本文从生态翻译学出发,对比分析《生死疲劳》葛译本章节名的翻译,探讨其翻译是否符合“三维”适应性转换。
  2.从“三维”适应性转换看《生死疲劳》章节名的翻译
  2.1语言维的适应性转换
  “语言维指的是语言形式”(胡庚申,2004:134)。所谓“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语言形式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这种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是在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上进行的。《生死疲劳》中文版详细罗列了每一部的名字和各章节名,每一章的章名均由一组对偶句组成,清晰工整。但在葛浩文的译文之中这一特点未能保留,篇章名的译文长度不一,形式不对称,结构不工整。汉语喜欢用动态反映静态现实,而在英语中,则喜欢用静态反映动态现实。例如第一部第一章,“受酷刑喊冤阎罗殿 遭欺瞒转世白蹄驴”,葛浩文翻译成“Torture and Proclaimed Innocence in Yama’s Hell;Reincarnation Trickery for a White-Hoofed Donkey”。原文为对仗结构,形式工整,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译文相对来说比较工整,但词性差距较大,未能还原原作词性一一对应这一特点。“受”与“遭”均有一种无可奈何之感,突出表现西门闹转世为西门驴的万般无奈,译者使用“Torture and Proclaimed”、“Reincarnation Trickery”进行翻译,将原文中的词性进行转换,由动词转为名词。由于中英语言的差异,原文之中对结构与词性的把握未能在译文之中体现出来。
  2.2交际维的适应性转换
  所谓“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交际意图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这种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要求译者除语言信息的转换和文化内涵的传递之外,把选择转换的侧重点放在交际的层面上,关注原文中的交际意图是否在译文中得以体现。《生死疲劳》之中人物形象众多,在翻译过程中就涉及人名的翻译,译者翻译人名之时一律使用拼音。在各章节之中,不时会涉及到 人名,有时为姓名全称,有时则只是名,有时则是外号或别称。对于那些不熟悉汉语拼音的外国读者来说,很容易会混淆。译者在《生死疲劳》英译本的正文前加上了中文版之中没有的一部分:A Note on Pronunciation。译者进行了说明,小说之中大多数中文拼音与英语单词发音相近,但也有一些例外,译者详细将其罗列:
  he u as in huh(Huang Hezuo)
  ian yen(Lan Lian)
  le u as in luh (Wang Leyun )
  这样一来就可以帮助英文读者朗讀中文人名,用英语音标将中文拼音进行标注,使整个阅读过程更为流畅自然。同时也避免了由于不了解中文拼音造成的理解障碍。在翻译《生死疲劳》章节名之时,译者对中文人名的读音进行英文标注,属于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如此一来,有助于英文读者分清各人物。
  2.3文化维的适应性转换
  所谓“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文化内涵的传递与阐释。这种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在于关注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在性质和内容上存在的差异,避免从译语文化观点出发曲解原文,译者在进行源语语言转换的同时,关注适应该语言所属的整个文化系统。[2]《生死疲劳》一书的语言较为朴实,但也有特殊时期特殊的表达,其中就不乏一些文革时期 的特色词汇。在翻译这些中国特色词汇之时,必须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不然就会产生歧义,给读者造成阅读障碍,让读者费解。例如第二部第二十章,“蓝解放叛爹入社 西门牛杀身成仁”,葛浩文翻译成“Lan Jiefang Betrays Father and Joins the Commune; Ximen Ox Kills a Man and Dies a Righteous Death”。原文之中的“杀身成仁”为汉语成语,意思是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后来泛指为了维护正义事业而舍弃自己的生命。出自《论语·卫灵公》。翻译之时就需要译者考虑到中国特色成语的翻译,绝不能凭借自己的理解胡乱翻译,译者将“杀身成仁”译为“Dies a Righteous Death”符合成语的内在含义,实现了文化维的适应性转换。   又如第三部第二十九章,“猪十六大战刁小三 草帽歌伴奏忠字舞”,葛浩文翻译成“Pig Sixteen Battles Diao Xiaosan ;The Straw Hat Song Accompanies a Loyalty Dance”。忠字舞是文革 时期用于广场(大场地)或游行的队列行进间的歌颂性民众舞蹈集体舞蹈。用于表达对毛主席的崇拜,有一些特定的手势与舞步。译者将“忠字舞”翻译为“Loyalty Dance”属于译出其隐含的含义,这样就比直译要更为贴切,也有助于读者理解其具体含义。
  3.结语
  翻译是两种语言之间的桥梁,起着传播文化、交流思想的作用。而在翻译的过程之中,是否能将原文准确传达给译语读者就看译者对于原文的理解是否到位,译者是否能对原文与译文实现各个维度的转换,即语言维、交际维、文化维的多维适应性选择,以此让译入语文化背景下的读者产生与原文读者在源语文化背景下同样的阅读感受,进而缩小原作与译作之间的差距。从某种意义上说,莫言作品在西方的传播与接收,译者起到了关键的作用。《生死疲劳》小说之中有特定时期发生的特定故事,也有那个时期特殊的词汇,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要考虑译入语读者能否读懂、能否与源语读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能否理解作者传达的思想。根据胡庚申教授的生态翻译学理论,所谓的“三维”转换,主要是发生在翻译操作层面的。由此可见,葛浩文英译版的《生死疲劳》在篇章名的翻译基本上做到了三维转换,通过意译的翻译方法,将原文内容进行转换使其清晰易懂;通过加注的方法,实现交际维的转换;通过转换中英语言的形式,保持篇章名与其译名结构工整。这样一来有助于英语读者理解原文篇章的主旨大意,进而对小说内容有全方位的认识。
  参考文獻:
  [1]Goldblatt, Howard. (trans.) Life and Death Are Wearing Me Out[M]. New York: Arcade Publishing Inc. 2008.
  [2] 胡庚申. 生态翻译学的研究焦点与理论视角[J].中国翻译, 2011, 卷缺失(2): 5-9, 95.
  [3]胡庚申.翻译适应选择论[M].武汉: 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4]莫言.生死疲劳[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
其他文献
日子总在一天天的周而复始,压抑和紧张充满了每个角落。可这陌生世界竟有那么多懂我的人,带来的温暖被无限放大,成了永恒的光辉。  拖着一天下来疲惫不堪的身体挤进地铁,可仅存的座位也被他人捷足先登,无奈,悻悻地回到角落里站着。实在是太累了,眼皮在打架,迷迷糊糊中感觉有人在拽我的袖口,很温柔。费力地睁开双眼,是一个笑得很温暖的大哥哥,嗓音干净明亮:“坐在我这儿吧睡会吧!”我道谢,他不好意思地挠挠头,走开了
期刊
摘 要:作为现代文学经典之作的短篇小说《小二黑结婚》一直被看作是赵树理的代表作品,其中的二诸葛形象一直以封建迷信的老派农民为刻板。现笔者侧重二诸葛的三重身份对其进行探究,阐释他作为时代自然人的特定意义。  关键词:《小二黑结婚》;二诸葛;三重身份  作者简介:郭靖宣(1995-),男,内蒙古民族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刘老汉住在城市边的一个小村子里,一辈子是个农民,现在老了,干不动了,开始干写作这行当了。平时他喜欢写这个写那个,但真要下定决心出一本书来,得有个一两年,等到黄花菜都凉了,人也消瘦了一圈,两只圆溜溜的眼睛深嵌在眼窝里,胡子眉毛拧成一团,以前已经发黄的绿棉袄,放在麦穗里还真不好辨别,风尘仆仆仿佛一个要饭的。但唯独那两只粗糙的手,长满茧子的手,是一种刺目的干净和白。  他在写作时,准把房门、窗子一闭,也
期刊
时间的巨轮压过我破碎的往事,覆过不堪的回首,任它们在历史的长河中烟消云散,可是有一种情感,却被时间的巨轮越磨越淳,愈品愈香,那就是亲情。  那是一个秋风瑟瑟的夜晚,我刚放学,走在朦胧月光照应的小路上,旁边是熙熙攘攘的和我一起放学却素未谋面的同学,远在我身后的确是我的至亲——我的爷爷。我低着头,看着模糊而昏暗的小路,步伐迅速地穿梭过一片又一片黑压压的人群,虽然我是因为怕丢面子才远远的丢下爷爷的,但我
期刊
摘 要:戴望舒是十九世纪三十年代“现代派”诗歌的代表人物,他所生活的年代,距离古典诗歌繁荣的时代未远,所以其诗歌创作必然会受到中国传统诗学的影响。以他的《雨巷》为例,不管是其象征性的意象、还是其朦胧的意境以及优美婉约的风格,都有着传统诗学的影子,符合传统诗学的审美标准。  关键词:传统诗学;戴望舒;《雨巷》  作者简介:李颖异,女,蒙古族,内蒙古民族大学文学院2017级研究生,研究方向:唐宋文学。
夜,黑漆漆地。  挟着三两声狗吠,裹着满身酒气,宝柱顺着村前疙疙瘩瘩的小土路,歪歪扭扭摸进自家的院门,狗儿黑子立马热剌剌地摇着尾巴凑上前来,滚你娘的蛋!宝柱并不领情,皱眉,咬牙,飞起一脚,嗷~嗷~嗷……连窜的惨嚎声瞬时划破小村静谧的夜空。  今天怨不得宝柱,他现在心情糟透了,回家三天了,三天呐,天天出去转钱,到头来,连一根钱毛都没见着!眼瞅着,一年前在城里新耍下的马子就要临盆了,这可咋办哩?真真着
期刊
摘 要:路遥和史铁生都是有生命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作家。对比两人作品发现他们都把陕北作为叙写环境并且重视传承陕北文化中的道德品质,作品中饱含着苦难意识和对人生意义的追问,而作品创作角度和创作主题又有不同。本文借比较两位作家作品,思考文学创作与时代、社会、人民的关系。  关键词:路遥;史铁生;作品创作  作者简介:陈嘉琪(1992-),女,汉族,延安大学16级现当代文学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I2
作者简介:党栋,笔名一凡夫,河南省南阳市人。出版有散文集《深夜静悄悄》《我和我的村庄》《和你没商量》《青青校园》,长篇小说《追梦》《足疗》《村魂》等,系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  我一向非常好奇,对很多事情都感到好奇,居然生出了想做次侦探的想法。  一个周三的下午,我决定去小城里一家医院做一次“火线”侦察。侦察的目的是想探探那些“医生们”是如何看病的。平日里侦探小说看得多了,心里自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