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赋能,助力“双减”r——作业数字化流程再造的探索与实践

来源 :中国电化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_ru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双减”政策实施后,学生减负再次成为焦点问题,如何实现“双减”目标,如何确保学生作业减负增效对学校提出了新要求.落实校内减负,作业改革势在必行.自浙江省进行数字化改革以来,部门协同、流程再造等数字化思维方式为作业改革提供了新思路.该文基于对宁波市北仑区两所学校作业流程的跟踪与记录,总结提炼出两校在作业数字化流程再造实践中探索出的可复制、可推广的作业数字化流程新模式,分析新流程各环节对实现作业减负的积极作用.通过对两校作业数据的分析及对学生和家长的问卷调查,数字化作业流程新模式实现了作业的质量变革和效率变革,推动了各学科之间的协同配合,助力学生作业减负和学校“双减”目标的落实.
其他文献
以短语学理论为框架,以英语本族语语料库COCA为参照,以中国大学生汉英句子翻译语料中高频复现短语单位为对象,考查其汉英翻译短语的短语学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中国大学生汉英翻译短语与英语本族语短语单位在类联接方面差异明显,其翻译中倾向误用或过多使用某些类联接;(2)中国大学生汉英翻译短语与本族语短语单位在语义韵特征方面存在差异,本族语短语往往以特定的语义韵实现不同的交际目的,中国大学生翻译短语的语义韵存在随意性,易出现译文意义传递失误和语义韵冲突等问题.分析表明,母语负迁移、短语意识缺失、逐
“五育融合”课堂实践作为对“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方针的回应,是现代教育应对时代之变、关照教育主体、反思异化教育生态的新举措.“五育融合”理念体现了对自然的、生命的、整体的、共生的育人价值的追求.目前,“五育融合”课堂教学实践在实验区内已经初见成效,并形成了生成性“五育融合”课堂模式、“五育融合”教研共同体、基于学科的“五育融合”课堂等可迁移性经验.但“五育融合”课堂教学实践也遇到一些障碍,表现为“牵强附会”“纸上谈兵”“顾此失彼”等倾向.为不断接近“五育融合”课堂的“自然
创新能力是创客教育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之一,创新能力评价在创客教育中至关重要.研究基于创客教育视角明确了初中生创新能力的内涵与操作型定义,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探析出初中生创新能力包含创新品质、创新思维、创新技能3个一级指标以及创新意识等9个二级指标,研制了《初中生创新能力测评量表》,构建了初中生创新能力测评模型Y=0.32 Y 1+0.29 Y 2+0.39 Y 3,并验证了测评模型的可行性、可操作性和有效性.运用该测评模型对重庆市12所学校3911名初中生进行应用验证,结果表明初中生创新能力达到中等
推进教育新基建中“新资源”和传统资源的有效衔接和合理使用,事关乡村学校的数字化转型效率.研究旨在问诊乡村教师数字教学资源使用行为,并基于比格斯3P教学模型,将数字教学资源区分为“新资源”和传统资源两个类型,重点分析了前提、过程和结果层面的关键因素.研究发现,乡村教师使用传统资源的频率较高,使用“新资源”的频率中等偏低,并在不同年龄和教学经验的乡村教师群体中都存在差异.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果显示,知识与技能促进了两类数字教学资源的使用.环境条件促进了乡村教师使用“新资源”,但抑制了他们在实施数字化教学时对数字
“双减”工作落实和实施不能就事论事,需要从问题的原理层面探讨问题解决的方法.“双减”工作落实的问题根源是课堂教学问题,其关键在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解决好课堂上“好中弱”三类不同学生的学习问题,改变传统课堂上划一式、一致性教学方式的弊端,让所有学生都达成教学目标,这也是改革全班教学法的目标所在.为此,该文从分析目前我国课堂教学所普遍采用的全班教学法其存在问题出发,在批判传统错误做法基础上,基于学习科学的新观点提出了革新的全班教学法的设计方法和设计模式,为“双减”工作的落实贡献知识和智慧.
以生态学的思想研究技工院校的教学质量观和教学质量管理的制度生态,为国家大力推进产教融合、促进技工院校教学质量提升提供新的视角.
通过挖掘教师借助MOOC平台提升专业发展的相关因素,构建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机理,对了解MOOC平台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路径具有重要价值.该文基于扎根理论和半结构化访谈,以16位中国大学MOOC平台教师学习者为研究对象,分析访谈的质性资料,进行程序化编码并构建理论模型,揭示MOOC平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形成因素和内在机理.研究发现,在MOOC平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中,平台吸引、学习困境、情感状态、互动学习等因素发挥了重要作用.进一步解构独立因素直接影响及调节因素间接影响的内在机理,各个主范畴因素相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整合是推动教育信息化深入发展的重要内容.在政策、技术、设备资源等条件保障下,欠发达地区逐渐克服了外部障碍,教师个人因素(如知识和信念)成为阻碍教师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关键因素.通过文献梳理,结合TPACK和期望价值理论,提出了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影响因素理论模型,并以西部某欠发达地区的267名中小学教师为研究对象,使用结构方程模型探索高、低层次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技术整合知识对高层次信息技术教学应用不产生直接影响,而通过能力信念对高层次信息技术教学应用产生间接影响;
伴随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型数字化音乐教学资源被应用到小学音乐教学中.立足于教学实践,从音乐鉴赏、演唱表演、音乐创作三个方面畅谈数字化音乐教学资源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智能技术的应用,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的确起到很好的支撑与促进作用.但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仍有一些学生在一些内容上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学习困难,亟待研究与探索智能技术条件下有效解决学困生学习困难的干预模型.该文对国内外学习干预模型的相关研究做了系统分析,剖析了小学数学学困生学习困难的主要成因.从学习目标与活动、学困表现、干预策略、支撑环境四个方面及其相互作用关系的角度提出了学习干预模型的构建思路.提出了由学习结果和过程数据采集、学业水平和学习特征分析、学习诊断与干预和学习干预效果评估等构成的学习干预模型.针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