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通用拼音”

来源 :中国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8550cim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0年12月27—30日在台北召开的“第六届世界华语文教学会议”有一场中文标音问题讨论会,专门讨论目前正在台湾争论的是使用通用拼音还是使用汉语拼音的问题。座谈会特邀台湾中研院民族学研究所行为组助理研究员、通用拼音推动者余伯泉副教授介绍通用拼音及其可行性,因此讨论会主要围绕余先生的讲话进行。讨论会的主持人是台湾中研院院士郑锦全教授。从会议发言情况看,绝大多数学者认为推行通用拼音不可行。本文以余先生的讲话为参照,对“通用拼音”及“台北华语”等概念提出一点粗浅的看法,供同行学者们参考。
其他文献
山东一些地区三音节以上的地名,如“胡家庄”、“李家桥”、“朱家井”等,中间的“家”音节读轻声,这个轻声音节有时还会进一步弱化,直至声母韵母完全脱落,只能从前一音节声调的变化或音节的相对延长上感觉到该音节的“存在”,这个脱落的音节被称为“零音节”(曹延杰,1997)。这种“零音节”现象在梁山地名的读音中非常普遍。
一案山 例见《五灯会元》卷六315页——龙湖普闻禅师。师曰:“师意如何?”霜(石霜)曰:“待案山点头,即向汝道。”师于言下顿省。
期刊
期刊
期刊
20世纪下半叶,中国人民的语言文化生活中发生了几件大事,其中尤为可圈可点的,是《汉语拼音方案》的推行和使用。它的拟订和发表,具有不同寻常的背景,是极其严谨而慎重的。早在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创建伊始,人民政府旋即在北京成立“中国文字改革协会”,着手进行汉语拼音方案的研究。1952年2月,“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成立(1954年改名为“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简称“文改会”),专门设立拼音方案组,对历史上自明代利玛窦以来三百多年间的几十种主要的汉语拼音方案进行深入研究,尤其对近现代的威妥玛式、国语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