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指肠类癌分类、诊断及治疗

来源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han0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类癌是一种少见的神经内分泌系统肿瘤,其组织分化较好、生长缓慢,呈低度恶性,因其细胞颗粒有亲银特性,又称嗜银细胞瘤.类癌发病率为1/10万~2/10万,超过70%发生在消化道[1],但因诊断率低,实际发病率可能更高.胃肠道类癌起源于肠腺管基部的嗜银细胞,发病率占胃肠道肿瘤的0.4%~1.8%,十二指肠类癌仅占胃肠道类癌的1.3%[2],占十二指肠恶性肿瘤的3.0%[3].其发病缓慢,早期无特异性的临床表现,诊断困难,误诊率高,随着肿瘤进展可出现类癌综合征.现对十二指肠类癌进行阐述,以提高对其认识。

其他文献
类癌又称类癌瘤,是一组发生于胃肠道和其他器官嗜银细胞的新生物,其临床表现、组织化学和生化特征可因其发生部位不同而不同.类癌可被银复合物染色,又称为嗜银细胞癌,90%以上发生于胃肠道,能分泌生物学活性因子,如5-羟色胺、肠肽类、组织胺等,引起血管运动障碍、胃肠道症状、心脏和肺部病变等表现,称为类癌综合征.小肠类癌发生于小肠李氏腺中的嗜铬细胞,Lubarsch于1888年最先描述了这种肿瘤.由于其不常
目的了解浙西南4~15岁学生维生素D(VD)水平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4~15岁学生VD健康状态干预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对2014年1月至12月在丽水市人民医院儿童生长发育专科门诊常规体检的2 620例4~15岁健康儿童,按年龄段分为4~6岁组、7~9岁组、10~12岁组以及13~15岁组,各组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选取200名学生进行自编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饮食习惯、阳光暴露和VD药物补充等影响因素。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