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I2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2-0181-02
微风拂来,卷起了地上的尘埃与落叶,扰动了放置在水果旁的雏菊;祭烛的火焰像星点儿,一下一下地随着风儿摇曳着。灰尘飘进了我的眼眶,视线渐渐变得模糊,只留下一块青灰色的大理石墓碑,上面印着一位老人和蔼而淡然的笑脸。我伸手拭去照片上的灰尘,用指尖抚摸着照片, 泪水如溃堤的洪水一般涌出。这是姥姥过世后的第十个清明节,看着她那十年如一日的笑脸,她的音容相貌好像就在我的眼前……
回忆跟随着清风的步履,回到了十年前:姥姥每年春节为了让我们小辈们都能“左右逢源”而特意准备两个红包;平时看望她时她总是微笑着从柜子里拿出我们最爱的零食;闲暇时不知从哪里弄来的小玩意儿;还有她口中永远都是讲不完的故事,把我们个个逗得不愿回家。这位慈祥而又可爱的老人,曾经给了我最美好的想象,那些姥姥给予的美丽的梦,像一条透亮澄澈的涧溪,永远在我那流光溢彩的童年记忆中流淌不息。姥姥,她是我人生中的第二位启蒙老师,也是第二位用七彩的颜色和善良的光环装饰我年轻的梦想的魔法师。
姥姥出身于一个大户人家,从小就受到了传统的中国女性仪表的熏陶,她一辈子都是端庄而淑静的。她在小时候曾读过女子学堂,在那里,她学到了许多当时很先进的思想和文化。但是战争让她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她不再是一个衣食无忧的小姐,她跟随家人四处逃难,颠沛流离。在战火硝烟里,她亲眼目睹了日军屠杀的暴行,看到过被炮弹炸得支离破碎的学校和几近荒芜的城市。她的后半生过得凄苦而孤独,姥爷很早就离她而去,留下她一人在这喧嚣的世间闯荡;她将膝下的六个子女一手拉扯大,让他们都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自己后辈子却一直要求住那个70年代的“筒子楼”里。“你姥姥说她最大的快乐就是看着我们的生活都过得很好。”外婆告诉我。
我真的难以想象,曾在那样的年代,那样的艰辛中度过的姥姥是怎样使自己每天都看上去是如此的年轻,如此的快活?她又是如何让自己始终保持一颗平淡的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总是用微笑来感化身边的每一个人。记得她曾经带着我去过一次附近的公园,那时的我才刚满六岁,对一切的新鲜事物都感到好奇和有趣,总是吵吵嚷嚷着要玩这个,要玩那个,姥姥却不厌其烦,跟着我到处晃悠。这时候,我看见有卖漂亮的氢气球—五颜六色的卡通的图案;于是我也拉着姥姥要买,氢气球到手了,玩了一会,细线拿在手心里不大舒服,沁出了细密的汗珠,我不小心小手一松,氢气球就缓缓地飘了起来;我急忙踮起脚尖、伸出手去够,但它已经飞得很高了。我只好呆呆地站在原地,仰着头看那渐飞渐远的气球在天空中化为了一个橙色的圆点。这时姥姥默默地站在我身后和我一齐注视着它,“傻孩子,你还在想要那个气球?”我重重地点了点头,我很后悔刚才的松手让我失去了心爱的气球。姥姥突然长叹一声,我转过身来,她的目光注视着我,眼中充满慈爱的光芒,用那双温暖的双手,顺了顺我的头发,”可是孩子,当你拥有它的时候又为什么不好好珍惜呢?人们总是这样,失去了就感到伤心难过,要知道,失去的东西就再也回不来了呀。”那时的我,只是一介天真烂漫的稚童,姥姥的话在那样的情景下,我似乎懂了一点,但是,就是这样的一些令我那时似懂非懂的话;和我讲的那些蕴含着无穷的智慧与哲理的故事;以及她那抹永恒如青年般的笑靥,如同一枚金石,深深地隽刻在了我内心的最深处,从不曾忘怀过。我也从未质疑过姥姥的道理,因为她倾尽了一生来获得它们,实践它们,那是她留给我们的最为珍贵的财富与宝物,是受用一生的信条,是真正的无价之宝。
十年前的那个夜晚,妈妈和外婆接到了电话,说姥姥快要不行了,半夜三更,家里的人都急急忙忙赶到了姥姥家。那个60多平方的房里挤满了人。我像个小疯子一样硬生生地扳开了大人们的裤腿,我知道,倘若姥姥看见我这模样,定要批评我没礼貌了。可是那一刻,我只想看那张脸最后一次,哪怕是她突然板起脸来斥责我,但是姥姥安静地躺在床上,她的神色是那样的安详,仿佛尘世间的一切都与她无关,嘴角还带着一丝笑意,不像一位70多岁的老人,反而像一位风姿绰约的少妇。我从来没有这样仔细地端详过她的睡颜,竟是如此美丽,但这唯一的一次,她却是永远的睡着了!我扑在她的身侧,嚎啕大哭,多么希望能吵醒她,能够起来安慰伤心的我,但这一次,她再也没有醒来。
一晃,十年就这样悄无声息地过去了。但是我却总梦见在某个阳光正好的下午,姥姥带着笑容,回到了我们身边,和往常一样给我讲故事。她总让我感觉到她就在我们身边,好像是躲在我身旁的某个角落里,从不曾离我们而去;我相信,她一直在一个地方默默的看着我,给我力量,让我飞得更高。
回家的路上,电台里放着陈奕迅的《十年》,“怀抱既然不能逗留,何不在离别的时候,一边享受,一边泪流”,既然我们终有一天会走到人生的尽头,为什么不在短暂的人生中享受生活,珍惜眼前的一切呢?又应证了姥姥的话,一滴泪划过了我的面颊。
十年了,姥姥,家里都挺好的,您在那里还好吗?
微风拂来,卷起了地上的尘埃与落叶,扰动了放置在水果旁的雏菊;祭烛的火焰像星点儿,一下一下地随着风儿摇曳着。灰尘飘进了我的眼眶,视线渐渐变得模糊,只留下一块青灰色的大理石墓碑,上面印着一位老人和蔼而淡然的笑脸。我伸手拭去照片上的灰尘,用指尖抚摸着照片, 泪水如溃堤的洪水一般涌出。这是姥姥过世后的第十个清明节,看着她那十年如一日的笑脸,她的音容相貌好像就在我的眼前……
回忆跟随着清风的步履,回到了十年前:姥姥每年春节为了让我们小辈们都能“左右逢源”而特意准备两个红包;平时看望她时她总是微笑着从柜子里拿出我们最爱的零食;闲暇时不知从哪里弄来的小玩意儿;还有她口中永远都是讲不完的故事,把我们个个逗得不愿回家。这位慈祥而又可爱的老人,曾经给了我最美好的想象,那些姥姥给予的美丽的梦,像一条透亮澄澈的涧溪,永远在我那流光溢彩的童年记忆中流淌不息。姥姥,她是我人生中的第二位启蒙老师,也是第二位用七彩的颜色和善良的光环装饰我年轻的梦想的魔法师。
姥姥出身于一个大户人家,从小就受到了传统的中国女性仪表的熏陶,她一辈子都是端庄而淑静的。她在小时候曾读过女子学堂,在那里,她学到了许多当时很先进的思想和文化。但是战争让她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她不再是一个衣食无忧的小姐,她跟随家人四处逃难,颠沛流离。在战火硝烟里,她亲眼目睹了日军屠杀的暴行,看到过被炮弹炸得支离破碎的学校和几近荒芜的城市。她的后半生过得凄苦而孤独,姥爷很早就离她而去,留下她一人在这喧嚣的世间闯荡;她将膝下的六个子女一手拉扯大,让他们都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自己后辈子却一直要求住那个70年代的“筒子楼”里。“你姥姥说她最大的快乐就是看着我们的生活都过得很好。”外婆告诉我。
我真的难以想象,曾在那样的年代,那样的艰辛中度过的姥姥是怎样使自己每天都看上去是如此的年轻,如此的快活?她又是如何让自己始终保持一颗平淡的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总是用微笑来感化身边的每一个人。记得她曾经带着我去过一次附近的公园,那时的我才刚满六岁,对一切的新鲜事物都感到好奇和有趣,总是吵吵嚷嚷着要玩这个,要玩那个,姥姥却不厌其烦,跟着我到处晃悠。这时候,我看见有卖漂亮的氢气球—五颜六色的卡通的图案;于是我也拉着姥姥要买,氢气球到手了,玩了一会,细线拿在手心里不大舒服,沁出了细密的汗珠,我不小心小手一松,氢气球就缓缓地飘了起来;我急忙踮起脚尖、伸出手去够,但它已经飞得很高了。我只好呆呆地站在原地,仰着头看那渐飞渐远的气球在天空中化为了一个橙色的圆点。这时姥姥默默地站在我身后和我一齐注视着它,“傻孩子,你还在想要那个气球?”我重重地点了点头,我很后悔刚才的松手让我失去了心爱的气球。姥姥突然长叹一声,我转过身来,她的目光注视着我,眼中充满慈爱的光芒,用那双温暖的双手,顺了顺我的头发,”可是孩子,当你拥有它的时候又为什么不好好珍惜呢?人们总是这样,失去了就感到伤心难过,要知道,失去的东西就再也回不来了呀。”那时的我,只是一介天真烂漫的稚童,姥姥的话在那样的情景下,我似乎懂了一点,但是,就是这样的一些令我那时似懂非懂的话;和我讲的那些蕴含着无穷的智慧与哲理的故事;以及她那抹永恒如青年般的笑靥,如同一枚金石,深深地隽刻在了我内心的最深处,从不曾忘怀过。我也从未质疑过姥姥的道理,因为她倾尽了一生来获得它们,实践它们,那是她留给我们的最为珍贵的财富与宝物,是受用一生的信条,是真正的无价之宝。
十年前的那个夜晚,妈妈和外婆接到了电话,说姥姥快要不行了,半夜三更,家里的人都急急忙忙赶到了姥姥家。那个60多平方的房里挤满了人。我像个小疯子一样硬生生地扳开了大人们的裤腿,我知道,倘若姥姥看见我这模样,定要批评我没礼貌了。可是那一刻,我只想看那张脸最后一次,哪怕是她突然板起脸来斥责我,但是姥姥安静地躺在床上,她的神色是那样的安详,仿佛尘世间的一切都与她无关,嘴角还带着一丝笑意,不像一位70多岁的老人,反而像一位风姿绰约的少妇。我从来没有这样仔细地端详过她的睡颜,竟是如此美丽,但这唯一的一次,她却是永远的睡着了!我扑在她的身侧,嚎啕大哭,多么希望能吵醒她,能够起来安慰伤心的我,但这一次,她再也没有醒来。
一晃,十年就这样悄无声息地过去了。但是我却总梦见在某个阳光正好的下午,姥姥带着笑容,回到了我们身边,和往常一样给我讲故事。她总让我感觉到她就在我们身边,好像是躲在我身旁的某个角落里,从不曾离我们而去;我相信,她一直在一个地方默默的看着我,给我力量,让我飞得更高。
回家的路上,电台里放着陈奕迅的《十年》,“怀抱既然不能逗留,何不在离别的时候,一边享受,一边泪流”,既然我们终有一天会走到人生的尽头,为什么不在短暂的人生中享受生活,珍惜眼前的一切呢?又应证了姥姥的话,一滴泪划过了我的面颊。
十年了,姥姥,家里都挺好的,您在那里还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