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孩子上小学后,整个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他的生活中有了一个叫“作业”的东西,这是第一张多米诺骨牌,将带来以后的一连串变化——作业事关成绩,成绩事关升学,而升学事关以后的前途命运……每个对孩子负责的家长,怎能不在意这件事呢?于是,很多家长天天陪孩子写作业,希望以此培养出孩子爱学习的好习惯。
然而,孩子真的需要陪吗?
我女儿刚上学时,学校给新生家长开会,提出家长要陪孩子写作业,每天检查孩子作业等。但我没那样做。我只在孩子上学的最初几天,给予了指导和提醒,等她熟悉上学后的一些基本规则和做法后,就没再管她。
刚上学的那段时间,女儿对写作业感到新鲜,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写作业,那劲头就像对待一个刚买回来的洋娃娃。可时间一长,她就失去了新鲜感,回家后吃零食、看电视,需要我们提醒才知道去写作业。后来,我和丈夫达成共识,以后连提醒的话也省掉,任凭她玩够了再去写作业。
很快,女儿就乱套了。一天放学回家,她先看动画片,接着吃饭,饭后玩玩具,然后又看课外书和电视,到了该上床睡觉的时候,才忽然想起今天还没有写作业,急得哭起来。我和她爸爸其实早就急了,但这时我们才做出和她一样着急的样子,说:“啊,你今天没写作业?”
说这话时,我们只表示惊讶,没有责怪的意思。这个时候千万不要责怪,她哭就说明她已经知道错了。家长如果再抱怨、批评,孩子就能从中听出“你活该”的意思,然后忘记自责,开始与家长对抗。我们亲亲她的小脸蛋,说:“宝贝,别哭了,谁都有忘事的时候,现在赶快想想怎么办吧。”听我们这样说,女儿停止了哭泣,情绪平静下来。
她爸爸心里早急了,不由自主地说:“那就晚睡会儿,赶快写吧。”看得出女儿已经困了,听爸爸这样说,有些不情愿,表现出发愁的样子。
家长一着急就会替孩子做决定,这是错误的。人的天性是遵从自己的思想,排斥他人的命令。所以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为了让孩子形成自觉意识,更好地执行决定,应该尽量让孩子自己选择。哪怕是相同的决定,如果它不是来自家长,而是来自孩子自己,他会更愿意执行。
我赶快对女儿说:“如果你愿意今天写,就晚睡会儿;要想明天早上写,妈妈提前叫你起床;如果早上也不想写,到学校就跟老师说作业忘写了,也没什么。”
女儿当时面临的选择不外乎就这几种。她知道最后一种选择不合适,立即否定了,想来想去说现在写。我们说好,那就现在写吧。她无可奈何地下床,掏出书本,说不想在卧室写,要到客厅写。我和丈夫没说什么,就各干各的事去了。
过了一会儿,我过来看女儿。她刚写完语文和英语作业,数学作业还没写。我说:“妈妈爸爸睡觉了,你写完也赶紧睡吧。”
这时,她抬起头,抱怨道:“为什么你们大人没有作业,就小孩有作业?”我被逗笑了,说我也有作业,爸爸要画那么多图纸,妈妈要写那么多文章,这就是我们的作业,也必须按时完成。然后,我亲亲她的小脸蛋,回卧室了。
关了灯,我仍听着客厅里的动静。女儿大约又写了十几分钟,然后收拾东西去睡了。第二天,我们谁也没提这事,就当什么也没有发生。
在这里,我想提醒家长们:对孩子偶尔的小过失不要大惊小怪,内心要坚定这样的想法:它只是小事,不是错事,孩子的成长需要经历这些小事,只要鼓励孩子改正就行了,不要责怪他,也不要经常提起,不要让孩子有内疚感、负罪感;否则,它就真的固定成孩子身上一个难以改正的缺点了。
接下来的几天,女儿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写作业。我们很高兴,但没有夸张地表扬她,只是说回家先写作业是个好习惯,应该保持。言语中,流露出对她的满意。
其实,把作业早早写完带来的方便和愉快,无需我们多说,她自己也能体会到。但她毕竟是孩子,时间稍长又有所懈怠。距第一次忘写作业大约十天,她重蹈覆辙。
那天,她想起要写作业时,时间已经比较晚,偏偏作业还留得多,她又愁得要哭。我们采取和上次一样的策略,宽慰她,把她自己留在书桌前,然后去睡了。
可能有些家长遇到这种情况会于心不忍,觉得自己应该陪在孩子身边。但那样做会有几个坏处:一、孩子会在家长面前刻意表现痛苦,博得同情,这既影响孩子专心,又影响写作业的速度;二、家长陪着,会让孩子觉得完成作业不是他个人的事,而是他和家长共同的事,时间长了,会养成依赖心理,特别不利于责任意识的形成;三、家长坐在旁边,多半会忍不住唠叨和督促,这不仅没有意义,还会弄得孩子很烦。所以,即使你有时间,也不要陪孩子,即使你当时还不想睡觉,也要假装去睡,情绪要和平时一样,千万不要指责孩子。
有的家长可能会说,我可没那么好的脾气,我一见孩子没写作业,火当即就上来了!对此,我只能说,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不理性,一遇问题就着急,一着急就发火,说明你是一个任性的家长,而一个任性的家长怎么可能不培养出一个任性的孩子呢?
那天,女儿写到很晚,睡觉时都快12点了。睡这么晚,第二天还得早起,我们也心疼,但我们觉得这是她应该体验的,可以促成她自觉意识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从那以后,女儿再没忘记过写作业,并很快学会了合理安排学习时间。
孩子毕竟是孩子,事情没做好,让他感受由此带来的不便,就足够了。当他感受到失误带来的不便或损失,就会产生相应的调整需求,像渴了就想喝水一样。这种调整需求是每个正常孩子都会有的,家长不生气,不过分指导,孩子才有机会主动去调整。如果孩子一做错,家长就批评,或直接给孩子一个解决方案,那孩子就失去了主动调整自己的机会,并渐渐失去这种调节能力。可以说,致使孩子无法养成良好习惯的最有效方法就是:命令、唠叨和指责。
家长陪孩子写作业,目的是希望孩子有两个提高——效率高、质量高,所以一看到孩子磨蹭或不认真,就告诉他要抓紧时间,要认真写。天天陪,这些话差不多天天说。开始,孩子会在意,时间长了也就不在意了。这自然惹得家长不高兴、不耐烦,而孩子看到家长这样的态度,就容易与家长产生对立情绪,于是事情走向恶性循环。
人的天性都是追求自由的。任何事情,当它变成一项被监督完成的活,其中的兴趣就会荡然无存。家长陪的时间越长,扮演的角色越接近于监工。而谁都不喜欢被监视,孩子最多表面屈从,内心绝不会听话。所以,陪孩子写作业,不是在培养孩子的好习惯,而是在瓦解孩子的好习惯,是对孩子自制力的日渐磨损。
这里,我们有必要理解什么叫好习惯。按时按点地坐在书桌前,并不等于有了按时学习的好习惯。习惯的重要性不是执行和动作,而是行为的轻松和高效。“陪”所制造的习惯只是肢体上的,“不陪”才能给孩子留下习惯在内心生长的空间。
有些老师常常建议家长每天陪孩子写作业,我不知道他们是怎么想的,但我认为:一个人,首先是个自由的人,才可能成为自觉的人。
我见过许多看起来确实需要有人陪着学习的孩子。没人陪,他们就坐不住,有的孩子自己提出希望家长陪着写作业。但这个事情不能孤立去看。需要家长陪着学习,绝不是孩子的天性需求,也不是正常要求,这说明他已养成了坏习惯,他不会管理自己,遇到挫折时,内心无力且无助。他对自我管理不自信,只好求助于外部力量约束自己。事实上,他的内心是反抗家长陪的,即使家长真的陪在身边,他也不可能真正把心思用在学习上。
如果你的孩子属于这种情况,你可以陪孩子一段时间,但一定要及时抽身。不抽身,孩子的独立性就不能养成,他会越来越苦恼,越来越不自觉。同时,家长一定要反思自己过去对孩子的教育哪里出了问题,这种反思也将决定你如何抽身,以及你的帮助能否对孩子有积极作用。抽身的原则:第一,要有耐心,不要急于求成;第二,要尽量给孩子愉悦感和成就感,哪怕他开始做得不好,也绝不要让他感到内疚和失败。抽身之前,要让孩子学会自己站立,否则他只能再次摔倒,且摔得更惨。
一个人,不论把“懒惰是不好的”这句话记得有多牢,理解得有多透彻,只要他在实际行动中管不住自己,那他永远不会成为一个意志坚强的人。孩子的弱点,如果总是通过大人的操纵去克服,那所谓的“克服”就是假的,或者只能叫“屈服”。屈服,是不会成为孩子自我认可的一部分,只要有机会,他就不会想屈服,就想从约束中挣脱出来。
陪孩子写作业还有一个坏处,就是家长要付出不少时间和精力,于是产生讨债心理。当孩子考试成绩不佳时,家长就说:“我花了那么多时间陪你,你居然学成这样!”这样的话让孩子丧失自我管理的信心,同时也会让孩子产生负罪感,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没有任何好处。
最后,我想说:“陪”与“不陪”,家长们不要简单理解和绝对化。我强调的是家长应该培养孩子学习或做其他事情的自觉性和独立意识,防止孩子养成依赖心理。这里说的“陪”与“不陪”与其说是行为方式,不如说是教育理念,不能简单地从形式上界定。比如,有的家长整天忙着喝酒、打牌,没时间也没心思陪孩子,这样的“不陪”与我们这里说的“不陪”,是完全两个概念。
【编辑:杨子】
然而,孩子真的需要陪吗?
我女儿刚上学时,学校给新生家长开会,提出家长要陪孩子写作业,每天检查孩子作业等。但我没那样做。我只在孩子上学的最初几天,给予了指导和提醒,等她熟悉上学后的一些基本规则和做法后,就没再管她。
刚上学的那段时间,女儿对写作业感到新鲜,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写作业,那劲头就像对待一个刚买回来的洋娃娃。可时间一长,她就失去了新鲜感,回家后吃零食、看电视,需要我们提醒才知道去写作业。后来,我和丈夫达成共识,以后连提醒的话也省掉,任凭她玩够了再去写作业。
很快,女儿就乱套了。一天放学回家,她先看动画片,接着吃饭,饭后玩玩具,然后又看课外书和电视,到了该上床睡觉的时候,才忽然想起今天还没有写作业,急得哭起来。我和她爸爸其实早就急了,但这时我们才做出和她一样着急的样子,说:“啊,你今天没写作业?”
说这话时,我们只表示惊讶,没有责怪的意思。这个时候千万不要责怪,她哭就说明她已经知道错了。家长如果再抱怨、批评,孩子就能从中听出“你活该”的意思,然后忘记自责,开始与家长对抗。我们亲亲她的小脸蛋,说:“宝贝,别哭了,谁都有忘事的时候,现在赶快想想怎么办吧。”听我们这样说,女儿停止了哭泣,情绪平静下来。
她爸爸心里早急了,不由自主地说:“那就晚睡会儿,赶快写吧。”看得出女儿已经困了,听爸爸这样说,有些不情愿,表现出发愁的样子。
家长一着急就会替孩子做决定,这是错误的。人的天性是遵从自己的思想,排斥他人的命令。所以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为了让孩子形成自觉意识,更好地执行决定,应该尽量让孩子自己选择。哪怕是相同的决定,如果它不是来自家长,而是来自孩子自己,他会更愿意执行。
我赶快对女儿说:“如果你愿意今天写,就晚睡会儿;要想明天早上写,妈妈提前叫你起床;如果早上也不想写,到学校就跟老师说作业忘写了,也没什么。”
女儿当时面临的选择不外乎就这几种。她知道最后一种选择不合适,立即否定了,想来想去说现在写。我们说好,那就现在写吧。她无可奈何地下床,掏出书本,说不想在卧室写,要到客厅写。我和丈夫没说什么,就各干各的事去了。
过了一会儿,我过来看女儿。她刚写完语文和英语作业,数学作业还没写。我说:“妈妈爸爸睡觉了,你写完也赶紧睡吧。”
这时,她抬起头,抱怨道:“为什么你们大人没有作业,就小孩有作业?”我被逗笑了,说我也有作业,爸爸要画那么多图纸,妈妈要写那么多文章,这就是我们的作业,也必须按时完成。然后,我亲亲她的小脸蛋,回卧室了。
关了灯,我仍听着客厅里的动静。女儿大约又写了十几分钟,然后收拾东西去睡了。第二天,我们谁也没提这事,就当什么也没有发生。
在这里,我想提醒家长们:对孩子偶尔的小过失不要大惊小怪,内心要坚定这样的想法:它只是小事,不是错事,孩子的成长需要经历这些小事,只要鼓励孩子改正就行了,不要责怪他,也不要经常提起,不要让孩子有内疚感、负罪感;否则,它就真的固定成孩子身上一个难以改正的缺点了。
接下来的几天,女儿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写作业。我们很高兴,但没有夸张地表扬她,只是说回家先写作业是个好习惯,应该保持。言语中,流露出对她的满意。
其实,把作业早早写完带来的方便和愉快,无需我们多说,她自己也能体会到。但她毕竟是孩子,时间稍长又有所懈怠。距第一次忘写作业大约十天,她重蹈覆辙。
那天,她想起要写作业时,时间已经比较晚,偏偏作业还留得多,她又愁得要哭。我们采取和上次一样的策略,宽慰她,把她自己留在书桌前,然后去睡了。
可能有些家长遇到这种情况会于心不忍,觉得自己应该陪在孩子身边。但那样做会有几个坏处:一、孩子会在家长面前刻意表现痛苦,博得同情,这既影响孩子专心,又影响写作业的速度;二、家长陪着,会让孩子觉得完成作业不是他个人的事,而是他和家长共同的事,时间长了,会养成依赖心理,特别不利于责任意识的形成;三、家长坐在旁边,多半会忍不住唠叨和督促,这不仅没有意义,还会弄得孩子很烦。所以,即使你有时间,也不要陪孩子,即使你当时还不想睡觉,也要假装去睡,情绪要和平时一样,千万不要指责孩子。
有的家长可能会说,我可没那么好的脾气,我一见孩子没写作业,火当即就上来了!对此,我只能说,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不理性,一遇问题就着急,一着急就发火,说明你是一个任性的家长,而一个任性的家长怎么可能不培养出一个任性的孩子呢?
那天,女儿写到很晚,睡觉时都快12点了。睡这么晚,第二天还得早起,我们也心疼,但我们觉得这是她应该体验的,可以促成她自觉意识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从那以后,女儿再没忘记过写作业,并很快学会了合理安排学习时间。
孩子毕竟是孩子,事情没做好,让他感受由此带来的不便,就足够了。当他感受到失误带来的不便或损失,就会产生相应的调整需求,像渴了就想喝水一样。这种调整需求是每个正常孩子都会有的,家长不生气,不过分指导,孩子才有机会主动去调整。如果孩子一做错,家长就批评,或直接给孩子一个解决方案,那孩子就失去了主动调整自己的机会,并渐渐失去这种调节能力。可以说,致使孩子无法养成良好习惯的最有效方法就是:命令、唠叨和指责。
家长陪孩子写作业,目的是希望孩子有两个提高——效率高、质量高,所以一看到孩子磨蹭或不认真,就告诉他要抓紧时间,要认真写。天天陪,这些话差不多天天说。开始,孩子会在意,时间长了也就不在意了。这自然惹得家长不高兴、不耐烦,而孩子看到家长这样的态度,就容易与家长产生对立情绪,于是事情走向恶性循环。
人的天性都是追求自由的。任何事情,当它变成一项被监督完成的活,其中的兴趣就会荡然无存。家长陪的时间越长,扮演的角色越接近于监工。而谁都不喜欢被监视,孩子最多表面屈从,内心绝不会听话。所以,陪孩子写作业,不是在培养孩子的好习惯,而是在瓦解孩子的好习惯,是对孩子自制力的日渐磨损。
这里,我们有必要理解什么叫好习惯。按时按点地坐在书桌前,并不等于有了按时学习的好习惯。习惯的重要性不是执行和动作,而是行为的轻松和高效。“陪”所制造的习惯只是肢体上的,“不陪”才能给孩子留下习惯在内心生长的空间。
有些老师常常建议家长每天陪孩子写作业,我不知道他们是怎么想的,但我认为:一个人,首先是个自由的人,才可能成为自觉的人。
我见过许多看起来确实需要有人陪着学习的孩子。没人陪,他们就坐不住,有的孩子自己提出希望家长陪着写作业。但这个事情不能孤立去看。需要家长陪着学习,绝不是孩子的天性需求,也不是正常要求,这说明他已养成了坏习惯,他不会管理自己,遇到挫折时,内心无力且无助。他对自我管理不自信,只好求助于外部力量约束自己。事实上,他的内心是反抗家长陪的,即使家长真的陪在身边,他也不可能真正把心思用在学习上。
如果你的孩子属于这种情况,你可以陪孩子一段时间,但一定要及时抽身。不抽身,孩子的独立性就不能养成,他会越来越苦恼,越来越不自觉。同时,家长一定要反思自己过去对孩子的教育哪里出了问题,这种反思也将决定你如何抽身,以及你的帮助能否对孩子有积极作用。抽身的原则:第一,要有耐心,不要急于求成;第二,要尽量给孩子愉悦感和成就感,哪怕他开始做得不好,也绝不要让他感到内疚和失败。抽身之前,要让孩子学会自己站立,否则他只能再次摔倒,且摔得更惨。
一个人,不论把“懒惰是不好的”这句话记得有多牢,理解得有多透彻,只要他在实际行动中管不住自己,那他永远不会成为一个意志坚强的人。孩子的弱点,如果总是通过大人的操纵去克服,那所谓的“克服”就是假的,或者只能叫“屈服”。屈服,是不会成为孩子自我认可的一部分,只要有机会,他就不会想屈服,就想从约束中挣脱出来。
陪孩子写作业还有一个坏处,就是家长要付出不少时间和精力,于是产生讨债心理。当孩子考试成绩不佳时,家长就说:“我花了那么多时间陪你,你居然学成这样!”这样的话让孩子丧失自我管理的信心,同时也会让孩子产生负罪感,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没有任何好处。
最后,我想说:“陪”与“不陪”,家长们不要简单理解和绝对化。我强调的是家长应该培养孩子学习或做其他事情的自觉性和独立意识,防止孩子养成依赖心理。这里说的“陪”与“不陪”与其说是行为方式,不如说是教育理念,不能简单地从形式上界定。比如,有的家长整天忙着喝酒、打牌,没时间也没心思陪孩子,这样的“不陪”与我们这里说的“不陪”,是完全两个概念。
【编辑: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