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写作业,家长“陪”与“不陪”

来源 :现代家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imei521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孩子上小学后,整个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他的生活中有了一个叫“作业”的东西,这是第一张多米诺骨牌,将带来以后的一连串变化——作业事关成绩,成绩事关升学,而升学事关以后的前途命运……每个对孩子负责的家长,怎能不在意这件事呢?于是,很多家长天天陪孩子写作业,希望以此培养出孩子爱学习的好习惯。
  然而,孩子真的需要陪吗?
  
  我女儿刚上学时,学校给新生家长开会,提出家长要陪孩子写作业,每天检查孩子作业等。但我没那样做。我只在孩子上学的最初几天,给予了指导和提醒,等她熟悉上学后的一些基本规则和做法后,就没再管她。
  刚上学的那段时间,女儿对写作业感到新鲜,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写作业,那劲头就像对待一个刚买回来的洋娃娃。可时间一长,她就失去了新鲜感,回家后吃零食、看电视,需要我们提醒才知道去写作业。后来,我和丈夫达成共识,以后连提醒的话也省掉,任凭她玩够了再去写作业。
  很快,女儿就乱套了。一天放学回家,她先看动画片,接着吃饭,饭后玩玩具,然后又看课外书和电视,到了该上床睡觉的时候,才忽然想起今天还没有写作业,急得哭起来。我和她爸爸其实早就急了,但这时我们才做出和她一样着急的样子,说:“啊,你今天没写作业?”
  说这话时,我们只表示惊讶,没有责怪的意思。这个时候千万不要责怪,她哭就说明她已经知道错了。家长如果再抱怨、批评,孩子就能从中听出“你活该”的意思,然后忘记自责,开始与家长对抗。我们亲亲她的小脸蛋,说:“宝贝,别哭了,谁都有忘事的时候,现在赶快想想怎么办吧。”听我们这样说,女儿停止了哭泣,情绪平静下来。
  她爸爸心里早急了,不由自主地说:“那就晚睡会儿,赶快写吧。”看得出女儿已经困了,听爸爸这样说,有些不情愿,表现出发愁的样子。
  家长一着急就会替孩子做决定,这是错误的。人的天性是遵从自己的思想,排斥他人的命令。所以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为了让孩子形成自觉意识,更好地执行决定,应该尽量让孩子自己选择。哪怕是相同的决定,如果它不是来自家长,而是来自孩子自己,他会更愿意执行。
  我赶快对女儿说:“如果你愿意今天写,就晚睡会儿;要想明天早上写,妈妈提前叫你起床;如果早上也不想写,到学校就跟老师说作业忘写了,也没什么。”
  女儿当时面临的选择不外乎就这几种。她知道最后一种选择不合适,立即否定了,想来想去说现在写。我们说好,那就现在写吧。她无可奈何地下床,掏出书本,说不想在卧室写,要到客厅写。我和丈夫没说什么,就各干各的事去了。
  过了一会儿,我过来看女儿。她刚写完语文和英语作业,数学作业还没写。我说:“妈妈爸爸睡觉了,你写完也赶紧睡吧。”
  这时,她抬起头,抱怨道:“为什么你们大人没有作业,就小孩有作业?”我被逗笑了,说我也有作业,爸爸要画那么多图纸,妈妈要写那么多文章,这就是我们的作业,也必须按时完成。然后,我亲亲她的小脸蛋,回卧室了。
  关了灯,我仍听着客厅里的动静。女儿大约又写了十几分钟,然后收拾东西去睡了。第二天,我们谁也没提这事,就当什么也没有发生。
  在这里,我想提醒家长们:对孩子偶尔的小过失不要大惊小怪,内心要坚定这样的想法:它只是小事,不是错事,孩子的成长需要经历这些小事,只要鼓励孩子改正就行了,不要责怪他,也不要经常提起,不要让孩子有内疚感、负罪感;否则,它就真的固定成孩子身上一个难以改正的缺点了。
  接下来的几天,女儿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写作业。我们很高兴,但没有夸张地表扬她,只是说回家先写作业是个好习惯,应该保持。言语中,流露出对她的满意。
  其实,把作业早早写完带来的方便和愉快,无需我们多说,她自己也能体会到。但她毕竟是孩子,时间稍长又有所懈怠。距第一次忘写作业大约十天,她重蹈覆辙。
  那天,她想起要写作业时,时间已经比较晚,偏偏作业还留得多,她又愁得要哭。我们采取和上次一样的策略,宽慰她,把她自己留在书桌前,然后去睡了。
  可能有些家长遇到这种情况会于心不忍,觉得自己应该陪在孩子身边。但那样做会有几个坏处:一、孩子会在家长面前刻意表现痛苦,博得同情,这既影响孩子专心,又影响写作业的速度;二、家长陪着,会让孩子觉得完成作业不是他个人的事,而是他和家长共同的事,时间长了,会养成依赖心理,特别不利于责任意识的形成;三、家长坐在旁边,多半会忍不住唠叨和督促,这不仅没有意义,还会弄得孩子很烦。所以,即使你有时间,也不要陪孩子,即使你当时还不想睡觉,也要假装去睡,情绪要和平时一样,千万不要指责孩子。
  有的家长可能会说,我可没那么好的脾气,我一见孩子没写作业,火当即就上来了!对此,我只能说,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不理性,一遇问题就着急,一着急就发火,说明你是一个任性的家长,而一个任性的家长怎么可能不培养出一个任性的孩子呢?
  那天,女儿写到很晚,睡觉时都快12点了。睡这么晚,第二天还得早起,我们也心疼,但我们觉得这是她应该体验的,可以促成她自觉意识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从那以后,女儿再没忘记过写作业,并很快学会了合理安排学习时间。
  孩子毕竟是孩子,事情没做好,让他感受由此带来的不便,就足够了。当他感受到失误带来的不便或损失,就会产生相应的调整需求,像渴了就想喝水一样。这种调整需求是每个正常孩子都会有的,家长不生气,不过分指导,孩子才有机会主动去调整。如果孩子一做错,家长就批评,或直接给孩子一个解决方案,那孩子就失去了主动调整自己的机会,并渐渐失去这种调节能力。可以说,致使孩子无法养成良好习惯的最有效方法就是:命令、唠叨和指责。
  家长陪孩子写作业,目的是希望孩子有两个提高——效率高、质量高,所以一看到孩子磨蹭或不认真,就告诉他要抓紧时间,要认真写。天天陪,这些话差不多天天说。开始,孩子会在意,时间长了也就不在意了。这自然惹得家长不高兴、不耐烦,而孩子看到家长这样的态度,就容易与家长产生对立情绪,于是事情走向恶性循环。
  人的天性都是追求自由的。任何事情,当它变成一项被监督完成的活,其中的兴趣就会荡然无存。家长陪的时间越长,扮演的角色越接近于监工。而谁都不喜欢被监视,孩子最多表面屈从,内心绝不会听话。所以,陪孩子写作业,不是在培养孩子的好习惯,而是在瓦解孩子的好习惯,是对孩子自制力的日渐磨损。
  这里,我们有必要理解什么叫好习惯。按时按点地坐在书桌前,并不等于有了按时学习的好习惯。习惯的重要性不是执行和动作,而是行为的轻松和高效。“陪”所制造的习惯只是肢体上的,“不陪”才能给孩子留下习惯在内心生长的空间。
  有些老师常常建议家长每天陪孩子写作业,我不知道他们是怎么想的,但我认为:一个人,首先是个自由的人,才可能成为自觉的人。
  我见过许多看起来确实需要有人陪着学习的孩子。没人陪,他们就坐不住,有的孩子自己提出希望家长陪着写作业。但这个事情不能孤立去看。需要家长陪着学习,绝不是孩子的天性需求,也不是正常要求,这说明他已养成了坏习惯,他不会管理自己,遇到挫折时,内心无力且无助。他对自我管理不自信,只好求助于外部力量约束自己。事实上,他的内心是反抗家长陪的,即使家长真的陪在身边,他也不可能真正把心思用在学习上。
  如果你的孩子属于这种情况,你可以陪孩子一段时间,但一定要及时抽身。不抽身,孩子的独立性就不能养成,他会越来越苦恼,越来越不自觉。同时,家长一定要反思自己过去对孩子的教育哪里出了问题,这种反思也将决定你如何抽身,以及你的帮助能否对孩子有积极作用。抽身的原则:第一,要有耐心,不要急于求成;第二,要尽量给孩子愉悦感和成就感,哪怕他开始做得不好,也绝不要让他感到内疚和失败。抽身之前,要让孩子学会自己站立,否则他只能再次摔倒,且摔得更惨。
  一个人,不论把“懒惰是不好的”这句话记得有多牢,理解得有多透彻,只要他在实际行动中管不住自己,那他永远不会成为一个意志坚强的人。孩子的弱点,如果总是通过大人的操纵去克服,那所谓的“克服”就是假的,或者只能叫“屈服”。屈服,是不会成为孩子自我认可的一部分,只要有机会,他就不会想屈服,就想从约束中挣脱出来。
  陪孩子写作业还有一个坏处,就是家长要付出不少时间和精力,于是产生讨债心理。当孩子考试成绩不佳时,家长就说:“我花了那么多时间陪你,你居然学成这样!”这样的话让孩子丧失自我管理的信心,同时也会让孩子产生负罪感,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没有任何好处。
  最后,我想说:“陪”与“不陪”,家长们不要简单理解和绝对化。我强调的是家长应该培养孩子学习或做其他事情的自觉性和独立意识,防止孩子养成依赖心理。这里说的“陪”与“不陪”与其说是行为方式,不如说是教育理念,不能简单地从形式上界定。比如,有的家长整天忙着喝酒、打牌,没时间也没心思陪孩子,这样的“不陪”与我们这里说的“不陪”,是完全两个概念。
  【编辑:杨子】
其他文献
美国儿童心理治疗专家霍夫曼指出:家长必须关注自己的孩子有没有自卑心理,一旦发现,应尽早帮助克服和纠正,以避免随年龄的增长最终形成自卑性格。他认为,自卑儿童往往会表现出如下早期征兆:  1.常年情绪低落 如果孩子常常无缘无故地郁郁寡欢,那很可能是自卑心理使然。  2.过度怕羞 儿童,特别是女童略为怕羞纯属正常,但如怕羞过度(包括从来不敢面对小朋友唱歌,从来不愿抛头露面,从来不敢接触生人,等等),则可
他惹烦老师也牵连家长  前几天,小俊被班主任在操场罚跑了15圈,同时受罚的还有其他几个男生。小俊平时对父母报喜不报忧,这次因为腿痛无意中说漏了嘴,他的妈妈才知道了这件事情。可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老师痛下“杀手”,对几个男生集体体罚呢?问急了,小俊说老师嫌他们太调皮。  在小俊班里,有几个男生三天两头被班主任批评,有时老师甚至会号召全班同学孤立他们,因为他们“好动、爱说话、不守规矩”。而这些男孩也被老师
[摘 要] 甘肃省兰州市经过近十年的“一体化办学”探索与实践,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教育成效。它对于促进我国教育均衡发展和实现教育公平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为解决“择校热”等问题探索出了一条有效途径。根据实验校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总结出了“四同”“六共”的工作思路和策略,确保了“一体化办学”提质增效的办学目标达成。   [关键词] 基础教育;一体化办学;教育均衡;教育公平;择校热  近年来,随着
耶鲁大学40年跟踪研究:教你读懂1~8岁孩子  耶鲁大学格赛尔儿童发展研究所跟踪研究孩子们40多年,了解儿童行为的变化与发展。研究结果显示,人类行为的成长模式十分有规律,人们甚至可以相当准确地预料孩子在某种行为阶段之后将会是什么行为阶段。  大约在1岁半到2岁半,孩子会反复地穿梭于“和顺期”与“执拗期”之间。因为孩子这时候成长迅速,这些周期也相对短一些。  2岁孩子“不”字当头,打滚撒赖,一意孤行
编者按:  《父母耗一生积蓄送女留学 哥大归来月薪仅四千》,这是人民网5月5日刊登的一篇文章,报道了去年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毕业归来的张兰(化名)找工作的情况。“找来找去都是月薪4000元左右的工作,实在太低。”张兰的父母都是中产阶层,积攒了一生的积蓄给女儿出国留学,如今觉得很不划算。无独有偶,此前媒体刊登的另一则题为《海归留美7年耗资超770万,归国后月收入仅3000元》的报道,也同样涉及海归贬值
问:我家孩子学习不主动、不刻苦,认为学习是为家长学的。我们教育孩子,学习是自己的事,是为自己的饭碗和前程……但是这种教育收效甚微,孩子还是满不在乎。  付建春  答:“饭碗教育”是一种危机教育,即在孩子未谙世事时,提前将社会竞争的激烈告诉孩子,企图激发孩子发奋读书。按常理,危机教育应该有效,但前提是孩子本人能够深刻感受到这种危机,并有跳出这种危机的紧迫感。如:农村孩子来到城市,看到世界上还有另外一
8月,正是我国一年当中最热的日子。由于天热,人们穿的衣服较少,透薄的衣服很容易激发少男少女的性冲动,而此时正值暑假,不少父母忙于上班,家中无人监管孩子,因此每年的这个时候也是“事故”多发期,少女意外怀孕的高发期。  每年假期意外怀孕的少女到底有多少?对此,相关部门没有明确的数字。但对于青少年的性行为,新浪网曾进行了一项类似的性状况调查,其中一个问题是“你在哪个年龄段第一次发生性行为?”共有4417
2~6岁,是宝宝最天真可爱的时候,也最招人“逗”。可这个年龄段也是宝宝情绪、心理发展最敏感的时期,他们可不希望在成人的眼睛里只是个可爱的“小玩具”,他们也有独立的人格和强烈的自尊。所以,看到宝宝被戏弄,妈妈们不能置之不理,甚至认为被戏弄是孩子步入成人社会,提高抗挫折能力的开始。  菁菁最不喜欢雷叔叔  近一段时间,菁菁只要看到三楼邻居雷叔叔,就会本能地躲避。妈妈让她喊“叔叔”,她不仅不喊,还躲在妈
3岁识字,5岁读书,9岁小学毕业,12岁考入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成为当年入学的全国最年轻大学生,23岁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31岁成为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百年历史上最年轻的院士,34岁执掌微软亚洲研究院,38岁晋升微软全球副总裁、微软(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微软中国研发集团主席。在美国、中国及国际上获得过诸多专业奖项和荣誉,包括1998年美国电子工程师荣誉学会授予的“杰出青年电子工程师奖”……这样
世界卫生组织将口腔健康列为人体健康的标准之一。口腔健康,从过去单纯的牙齿整洁,没有缺损、疼痛、出血等疾病状态,提高到现代的全新概念:拥有一口洁白美丽的牙齿,口气清新,笑容自然,进食、说话时,没有不舒服的感觉。众所周知,在国际标准的选美比赛中,有一副健康洁白的牙齿也是条件之一!牙齿健康,会增强您的自信,让您的生活充满自信,让您魅力无穷!但是如何拥有一口健康、洁白的牙齿,下面六个误区我们有必要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