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中考文言文句读题解析

来源 :考试·中考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yuane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课标实施的大背景下,文言文句读断句作为古诗文的诵读能力之一,也是考查的一项重要内容。这种题型涉及文字、词义、语法以及古代文化常识,综合考查了学生的文言语感。这就需要我们掌握诵读停顿的基本规律。在诵读断句时分清哪些地方需要停顿,哪些地方不该停顿,从而正确地理解句意。
  例1(2007年四川成都市)下面的诗句诵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B.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C.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D.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思路解析古诗文中的节奏,指的是朗读时短暂的停顿。从这几句诗的节奏划分来看,七言诗句都划分了两处停顿,这两处停顿都是按二二三的方式划分的,非常符合朗读的节奏。而D项是五言诗句,没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错误。应为“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例2(2007年四川成都市)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应有的两处停顿。
  其实味不同
  思路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汉语语句音节的划分。划分音节要注意古汉语的单音词义,不能和现代汉语的词义发生混淆。本题明确要求要划分两处停顿。“其”“实”是两个词。“其”是“它的”,“实”是“果实”,“实味”就是“果实的味道”。因此该句的正确停顿应该是:其/实味/不同。
  例3(2007年江西省)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的停顿处。
  秦王坚自河东还
  思路分析“秦王坚”是主语,“自河东还”是谓语,本句主谓之间断开即可。正确停顿为:秦王坚 /自河东还。
  例4(2007年沈阳市)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喜 宾 客 其 俸 禄 虽 薄 常 不 使 有 余
  思路解析划分诗文节奏,要兼顾音节和意义。这个句子的节奏比较容易区分,第一个是一个动宾短语“喜宾客”,然后是一个主谓短语“其俸禄虽薄”,最后是一个偏正短语“常不使有余”,意义都比较独立,这个句子说了三方面的意思:“爱结交朋友”“他的薪俸微薄”“常常所剩无几”、要求断两处,疏通这个句子的意思,就可以以此意断开。正确断句为:喜 宾 客/ 其 俸 禄 虽 薄 /常 不 使 有 余。
  例5(2007年山西省)下列句中的“/”表示朗读时的停顿,其中读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无/车马喧B.飞鸟/相与还
  C.晋陶渊明/独爱菊
  D.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思路解析这四个句子分别停顿了一处,就说明这应该是每句最大的停顿,应把词义结合最密切的放在一起,稍远点的放在另一处。D句划分节奏时却把意义结合密切的地方割裂开了,造成错误。正确的划分节奏应该是: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例6(2007年青海省)对下列句子的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B.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C.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D.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思路解析A.C.D.都犯了同样的错误,划分音节停顿没有兼顾音节和语义,前后标准也不一致,使得节奏混乱,给理解文意造成不便。正确答案为:B项。
  例7(2007年湖北宜昌市)请用“/”为句子断句。
  天 何 言 哉 四 时 行 焉 百 物 生 焉 天 何 言 哉
  思路解析断句先要明确断句方法:音节和意义两类,再抓住关键词语。此句要注意表示语气的标志词:哉、焉,在语气助词后要停顿。正确停顿应为: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例8(2007年辽宁大连市)用 “/”给下列句子断句。
  自新以檠投之油污满几正色切责若老师然
  思路解析断句要注意语义的层次,结合密切的划分为一处,不能割裂语句意义。先看这个句子说了几层含义:自新用灯架抛向他们,油污洒满了桌子,脸色严肃指责他们,就像是老师的样子。可见四层意思各自结合密切,可以此断句。答案为:自新以檠投之/油污满几/正色切责/若老师然。
  
  真题演练
  1. (昆明市)请用 “/”给下列句子断句(只断两处)。
  大功既举人咸叹超之先觉又重其不以爱憎匿善
  2. (福建宁德市)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余 因 得 遍 观 群 书
  3. (永州市)用“/”划分下列一句的朗读节奏。
  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
  4. ( 盐城市)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 学而/不思则罔B. 可以为师/矣
  C. 盖/学贵善思D. 请铭之坐/右
  5. (泰州市)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6。(天津市)根据你读文的语感,为下面的语句加上标点。
  妻 不 以 我 为 夫 嫂 不 以 我 为 叔 父 母 不 以 我 为 子 是 皆 秦 之 罪 也。
  7.(宁夏自治区)用“/”标出下面两句中最明显的一处停顿。
  ①余人各复延至其家。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8.(福建省福州市)朗读下面句子,句中语意停顿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B.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C.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D.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答案
  1.大功既举/人咸叹超之先觉/又重其不以爱憎匿善2.余/因得/遍观群书。3.此 时/欲 下 一 语 描 写/不 得。4.C 5.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6.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7.①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8. B。
  (责任编辑 潘阳凤)
其他文献
诚信是人类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美德,世界各国均重视国民的诚信教育。  美国从幼儿园和小学起就重视对孩子的诚信教育。美国波士顿大学教育学院设计的基础教材中就突出了“诚信”方面的内容。其中一篇课文讲述丁一则古代中国的故事:一位国王要选择继承人,于是发给国中每个孩子一粒花种,约好谁能种出最美丽的花就将被选为未来的国王。当评选时间到来时,绝大多数孩子都端着美丽的鲜花前来参选,只有一个叫杨平的端着空无一物的花
期刊
文题    请以“我在_______中得到快乐”为题,写一篇文章。(55分)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期刊
“5·12”这个日子已经成了不灭的黑色记忆,记录了许多我们看得见或看不见的东西,代价是生命。  我久久地坐在电视机前,张了张嘴,喉咙生涩地发不出一个音,沉默,沉重。  揪心,几天来的电视新闻,诉说这一个个悲痛或惊喜的故事,不知是悲中有喜还是喜中有悲。一条新闻,头晚看了三遍,第二天打开电视,第四遍,第五遍……脆弱的生命,坚强的生命,为了自己的生命,为了别人的生命……铺天盖地的涌来,涌来……  汶川受
期刊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中国四川汶川发生了里氏8.0级大地震。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期刊
“多难兴邦”四个字是总理对灾区师生们勉励,也是对国人的鼓舞。在2008年的中考语文命题中,不少地区都出现了围绕此素材进行命题的试题。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期刊
5月12日汶川发生了8级大地震,但同样生活在雄鸡版图上的我不能奔赴抗震救灾第一线,只能每天坐在电视机前,流着眼泪,看着那两千公里外的凄惨的废墟所发生的一个个感动与奇迹。  想起来我也出力了,我为灾区捐出了三个月凑来的零花钱,为灾民献去了我的祈祷与祝福。  此时,我不禁想起了姑姑和哥哥。去年12月,姑姑含着眼泪把哥哥送到陕西去当兵,从那以后,每周哥哥都会给家人打个电话,省得家人惦记。但是在5月12日
期刊
if引导的从句是初中英语学习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我们先来看这样一道题:   I don’t know if she_______tomorrow. If she_______, I will tell you.  A. will come, will comeB. will come , comes   C. comes, will come D. comes, comes  (正确答案为B。)
期刊
《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评价建议中明确指出:“在纸笔测验时应根据课程改革的需要做出相应的改进,要设置有助于学生理解和应用知识的实际问题情境。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期刊
美术课    美术老师是个人男孩,穿着很另类。我们都把一星期一节的美术课当作休息课,很多人故意不带水彩颜料、画笔,还在课堂上随意地聊天。  大男孩很生气,“啪”的一下将黑板擦扔到讲台上。然后抱起他的书走出教室,将门狠狠摔上。我们惊得不敢作声。  5分钟后他返回,我们一直注视着他的行动,大气不敢出。他在黑板上画下一只大大的猪,只是没有画眼睛和嘴巴。  画完了将粉笔丟进粉笔盒:“这是今天的作业,画出猪
期刊
开放性试题是近年中考改革中强调的重要的主观性题型,主要测量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组织、归纳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讨问题的创新能力。所谓开放题是指没有确定的标准答案、依赖于评分者经验判分的试题,是主观题的一种。考生可以根据题目的要求和自己的理解进行自由发挥,只要言之有理即可给分的试题。这类试题鼓励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多角度、开放性地思考问题。  现以中考题为例,来说明这类题的特点及解题时的注意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