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是我国中学历史教学实践和研究中的一个老问题,之所以成为“剪不断,理还乱”的老问题,症结在于,当初中、高中都按通史体例(可称“双通史”体例)讲述中外历史时,两个学段内容重复的现象就会显现出来。于是,如何避免或减少教学内容的重复便成为困扰中学历史老师的一个难题。
进入20世纪后,初中历史教学内容大体按时序的“主题”编排,而高中历史教学内容则彻底打破时序,按“专题”编排,这就改变了传统的“双通史”体例,于是初高中历史教学内容的重复率大为减少,关注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的人也就少了许多。
近年,教学内容又发生大的变化。随着初中、高中新课标的实施,按新课标编写的部编初中、高中历史教科书也随之投入使用或试用,“双通史”体例再次出现,初高中历史教学内容明显重复的现象又凸显出来。对此,《历史教学》编辑部在一则征稿启事中说:“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编写的高中必修课程《中外历史纲要》上下两册已经试点使用,很多内容与初中教科书重复”,这就“直接触动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问题”。[1]在这种情况下,对以“重复”为症结的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的再认识再探讨就十分必要了。
初中历史教学和高中历史教学有同有异,统一性和差异性交织,承认并正视这一点是讨论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基础和前提。为什么初高中历史教学具有统一性呢?理由很多,主要是以下几点:第一,二者都以逝去的人类社会历史为认识对象。第二,所依據的核心教学资源往往相同,如讲孔子都主要依据《论语》,讲司马迁则主要依据《史记》。第三,初高中学生按我国法律都属未成年人,按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则都属儿童,有共同的年龄心理特征。第四,历史教学基本方法相同,如都必须借助史料间接感知、认识历史事物,都要进行推断和想象,都不采用实验方法等。第五,初高中历史课程都是基础课程。为什么初高中历史教学又具有差异性呢?第一,历史事物是复杂的,可以从不同角度去认识。第二,历史教学资源十分丰富,师生可以用不同的资料去解释历史。第三,初高中学生虽都属儿童(未成人),但12~15岁的初中学生和15~17岁的高中学生年龄心理特征又有明显的差异。第四,历史教学方式具有丰富性和多样性,初高中可分别选择与学生年龄心理特征相适应的方法。综上所述可知,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问题,从本质上说,就是如何处理好初高中历史教学的统一性和差异性的关系问题。
研究问题必须将问题置于一定的时空条件之下。当我们将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置于正在进行的历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时,便知道现阶段应着重讨论的是以下五个问题。
一、初高中历史课程目标的统一与差异
1. 初高中历史课程目标应尽快统一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提出,高中历史课程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大方面。但是现阶段初中执行的是2011年制定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该标准明确规定以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为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目标。初高中历史课程目标不统一,必然严重影响两个学段历史教学的衔接。因此,统一初高中历史课程目标是当务之急。
如何统一?除了将初中的“三维目标”调整为“核心素养目标”,与高中保持一致外,在现阶段没有别的选择。正如高中历史新课标所说,核心素养目标是在整合“三维目标”的基础上提出的,因此更新更科学。而且,自2018年初以来,广大初中历史教师大都接受了核心素养目标,扬弃了“三维目标”。开弓没有回头箭,再让他们回到“三维目标”去可能性不大。
顺带想提出,在统一初高中历史课程目标时,2017年确定的高中历史课程核心素养目标的表述(提法)似可作一点“微调”,比如“时空观念”可缩小为“历史时空观念”,“家国情怀”可扩大为“家国天下情怀”。[2]
2. 打通学段,统一划分中学历史课程核心素养目标的层级
初高中历史课程的目标不仅可以,而且应该统一,但两个学段的具体要求却不能“统一”。恰恰相反,应划分出由低到高、由浅到深的层级。在划分层级时,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初高中不能各自为阵,而要打通两个学段,统筹兼顾。第二,设定初中阶段的起点为“零”。第三,初中“教学可以达到的深度就是高中教学应进入的水平”[3]。换句话说,高中不是零起点,初中最高层级与高中起始层级应是交叉重叠的。第四,划分为5个或7个层级为宜。下举《历史时间观念水平划分简表》说明之。
上表中,将历史时间观念划分为5个水平层次,第3层次是初中学段的最高层次,高中学段的最低层次。
二、初高中历史教学内容的重复与分殊
1. 适当重复的合理性
初高中历史教学内容要点有一定程度的重复在所难免,从一定意义上说,甚至是必要的。按生命教育观点,人(尤其是儿童)的学习具有时间性亦即过程性的特点[4]。这个特点表明,儿童对事物(尤其是复杂事物)的认识,不能“毕其功于役”,一次到位,要多次“见面”才能提高(深入)。但“再见”不应是简单的机械重复,而要螺施式上升。对中学生来说,认识复杂的不能直接感知的历史事物,“重复”并非浪费时间,更不是大忌。何止高中历史教学要重复初中的某些重要内容,大学历史教学(包括专业教学和通识教学)还要“重复”中学历史课程的一些内容,所以越是重要的内容重复的可能性越大。
2.螺旋式上升是顺畅衔接的要害
高中不能简单重复初中教过的内容,每个相同的知识要点,高中教学都要比初中高一个层次,上一级台阶。下以孔子、汉武帝两个教学要点为例,说明初高中历史教学内容的差异。
例1: 孔子一目初高中教学内容比较
称春秋时期的孔子为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立者已成为我国学术界共识。但如果初中、高中都从四个方面全面讲述孔子,重复必然严重,且初中学生也无法接受。故初中可从中选择一个方面重点介绍,其它内容留在高中再学。具体安排见下表。 例2:汉武帝一课初高中教学内容比较表
汉武帝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皇帝之一,其政绩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初高中都可以全面介绍,但一定要把握好难度。初中宜讲12岁的儿童(初一学生)可以理解的内容,高中则将每一个方面提升一个层次。具体情况见下表。
3. 适当降低初中历史教学内容的难度
从以上两例可以看出,初高中历史教学如要在必要的重复中呈现螺旋式上升的态势,两个学段选择的内容及其深难度必须要有一个落差。如果初中定位太高,而高中要与之拉开差距,则要登上大学历史教学的高度,而这显然是不恰当的。笔者之一参与九年义务教育历史教科书编写工作整整三十年,深感我国初中历史教学内容偏多、难度偏高,这在课程标准、教科书、课堂教学、测评诸方面都有表现。这里以汉武帝这一教学要点为例,看看课标和部编教科书的要求。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 1 (认识)西汉王朝在汉武帝时国力达到鼎盛,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
2 知道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部编本《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1 推恩令的实施:①推恩令
进入20世纪后,初中历史教学内容大体按时序的“主题”编排,而高中历史教学内容则彻底打破时序,按“专题”编排,这就改变了传统的“双通史”体例,于是初高中历史教学内容的重复率大为减少,关注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的人也就少了许多。
近年,教学内容又发生大的变化。随着初中、高中新课标的实施,按新课标编写的部编初中、高中历史教科书也随之投入使用或试用,“双通史”体例再次出现,初高中历史教学内容明显重复的现象又凸显出来。对此,《历史教学》编辑部在一则征稿启事中说:“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编写的高中必修课程《中外历史纲要》上下两册已经试点使用,很多内容与初中教科书重复”,这就“直接触动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问题”。[1]在这种情况下,对以“重复”为症结的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的再认识再探讨就十分必要了。
初中历史教学和高中历史教学有同有异,统一性和差异性交织,承认并正视这一点是讨论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基础和前提。为什么初高中历史教学具有统一性呢?理由很多,主要是以下几点:第一,二者都以逝去的人类社会历史为认识对象。第二,所依據的核心教学资源往往相同,如讲孔子都主要依据《论语》,讲司马迁则主要依据《史记》。第三,初高中学生按我国法律都属未成年人,按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则都属儿童,有共同的年龄心理特征。第四,历史教学基本方法相同,如都必须借助史料间接感知、认识历史事物,都要进行推断和想象,都不采用实验方法等。第五,初高中历史课程都是基础课程。为什么初高中历史教学又具有差异性呢?第一,历史事物是复杂的,可以从不同角度去认识。第二,历史教学资源十分丰富,师生可以用不同的资料去解释历史。第三,初高中学生虽都属儿童(未成人),但12~15岁的初中学生和15~17岁的高中学生年龄心理特征又有明显的差异。第四,历史教学方式具有丰富性和多样性,初高中可分别选择与学生年龄心理特征相适应的方法。综上所述可知,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问题,从本质上说,就是如何处理好初高中历史教学的统一性和差异性的关系问题。
研究问题必须将问题置于一定的时空条件之下。当我们将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置于正在进行的历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时,便知道现阶段应着重讨论的是以下五个问题。
一、初高中历史课程目标的统一与差异
1. 初高中历史课程目标应尽快统一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提出,高中历史课程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大方面。但是现阶段初中执行的是2011年制定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该标准明确规定以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为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目标。初高中历史课程目标不统一,必然严重影响两个学段历史教学的衔接。因此,统一初高中历史课程目标是当务之急。
如何统一?除了将初中的“三维目标”调整为“核心素养目标”,与高中保持一致外,在现阶段没有别的选择。正如高中历史新课标所说,核心素养目标是在整合“三维目标”的基础上提出的,因此更新更科学。而且,自2018年初以来,广大初中历史教师大都接受了核心素养目标,扬弃了“三维目标”。开弓没有回头箭,再让他们回到“三维目标”去可能性不大。
顺带想提出,在统一初高中历史课程目标时,2017年确定的高中历史课程核心素养目标的表述(提法)似可作一点“微调”,比如“时空观念”可缩小为“历史时空观念”,“家国情怀”可扩大为“家国天下情怀”。[2]
2. 打通学段,统一划分中学历史课程核心素养目标的层级
初高中历史课程的目标不仅可以,而且应该统一,但两个学段的具体要求却不能“统一”。恰恰相反,应划分出由低到高、由浅到深的层级。在划分层级时,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初高中不能各自为阵,而要打通两个学段,统筹兼顾。第二,设定初中阶段的起点为“零”。第三,初中“教学可以达到的深度就是高中教学应进入的水平”[3]。换句话说,高中不是零起点,初中最高层级与高中起始层级应是交叉重叠的。第四,划分为5个或7个层级为宜。下举《历史时间观念水平划分简表》说明之。
上表中,将历史时间观念划分为5个水平层次,第3层次是初中学段的最高层次,高中学段的最低层次。
二、初高中历史教学内容的重复与分殊
1. 适当重复的合理性
初高中历史教学内容要点有一定程度的重复在所难免,从一定意义上说,甚至是必要的。按生命教育观点,人(尤其是儿童)的学习具有时间性亦即过程性的特点[4]。这个特点表明,儿童对事物(尤其是复杂事物)的认识,不能“毕其功于役”,一次到位,要多次“见面”才能提高(深入)。但“再见”不应是简单的机械重复,而要螺施式上升。对中学生来说,认识复杂的不能直接感知的历史事物,“重复”并非浪费时间,更不是大忌。何止高中历史教学要重复初中的某些重要内容,大学历史教学(包括专业教学和通识教学)还要“重复”中学历史课程的一些内容,所以越是重要的内容重复的可能性越大。
2.螺旋式上升是顺畅衔接的要害
高中不能简单重复初中教过的内容,每个相同的知识要点,高中教学都要比初中高一个层次,上一级台阶。下以孔子、汉武帝两个教学要点为例,说明初高中历史教学内容的差异。
例1: 孔子一目初高中教学内容比较
称春秋时期的孔子为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立者已成为我国学术界共识。但如果初中、高中都从四个方面全面讲述孔子,重复必然严重,且初中学生也无法接受。故初中可从中选择一个方面重点介绍,其它内容留在高中再学。具体安排见下表。 例2:汉武帝一课初高中教学内容比较表
汉武帝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皇帝之一,其政绩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初高中都可以全面介绍,但一定要把握好难度。初中宜讲12岁的儿童(初一学生)可以理解的内容,高中则将每一个方面提升一个层次。具体情况见下表。
3. 适当降低初中历史教学内容的难度
从以上两例可以看出,初高中历史教学如要在必要的重复中呈现螺旋式上升的态势,两个学段选择的内容及其深难度必须要有一个落差。如果初中定位太高,而高中要与之拉开差距,则要登上大学历史教学的高度,而这显然是不恰当的。笔者之一参与九年义务教育历史教科书编写工作整整三十年,深感我国初中历史教学内容偏多、难度偏高,这在课程标准、教科书、课堂教学、测评诸方面都有表现。这里以汉武帝这一教学要点为例,看看课标和部编教科书的要求。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 1 (认识)西汉王朝在汉武帝时国力达到鼎盛,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
2 知道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部编本《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1 推恩令的实施:①推恩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