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幼儿园“陶文化”课程实施中促幼儿言语发展的策略

来源 :教师·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siu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陶文化,并不是单一的制陶的文化,而是蕴含着千年陶的历史文化;孕育着艺术言语的文化;展现着地方特色的文化。江苏省宜兴市是中外闻名的陶都,陶都的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和“陶”发生互动。立足于幼儿“爱陶”“惜陶”的情感,如何将制陶过程的描述、陶制品的介绍、作品的互相品评等,融入“陶文化”课程中是我们该思考的问题。在符合幼儿情感体验的需要,提高其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等的基础上,在构建与实施“陶文化”课程的过程中,对幼儿言语的发展,如何层次推进?如何有序实施?值得我们深入探讨与研究。
  关键词:“陶文化”活动课程;幼儿;言语发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8-01-02
  作者简介:陈 霁(1976—),女,江苏宜兴人,江苏省宜兴市艺术幼儿园园长,一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学前教育。
  以“陶文化”为媒介,积极创设“陶文化”活动课程,即结合陶都的乡土风情、名胜古迹、自然风光而形成的一种陶都人民特有的、浓郁的、优秀的历史文化、艺术文化和精神文化。促进幼儿智能发展最佳的内外环境,引发、释放和发挥幼儿的多元化智能均衡发展,即发展儿童的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空间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七种智能的均衡发展。
  江苏省宜兴市艺术幼儿园(以下简称“我园”)以课程改革为重点,探索和研究园本课程。根据幼儿智能发展基本理论,构建了“陶文化”活动课程。以陶文化为载体,为陶艺制作活动切入口,融入了陶都的人文、知识、情感的研究,以开发幼儿园潜能为核心,言语先行,多种智能同步为总目标,促进每个幼儿多元智能全面和谐发展。
  一、“陶文化”活动课程的构建
  1.课程目标的启蒙性体现发展言语表达的层次性
  我园“陶文化”教育目标的制订,围绕研究总目标,贯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精神,针对各个年龄班的不同要求,分别制订了大、中、小班活动的目标。我园均强调初步的技能,强调让幼儿体验陶艺活动的快乐,培养幼儿参与性与积极主动性。例如:小班,知道自己是陶都的孩子,对陶、对家乡有初步的喜爱之情;中班,对家乡文化、陶艺制作有一定的情感,初步感受家乡文化的丰富;大班,能将自己的生活经验迁移到陶艺创作中,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
  从行为目标的制订中,我们注意幼儿的年龄特点,体现言语发展层次性。小班侧重于对陶艺知识的了解,对土、工具等的认识,用儿歌的形式介入活动。如“亲亲泥土”主题中的“我会做”,让幼儿做自己喜欢的泥塑小品,介绍作品;中班加深对“陶”的理解,了解陶艺名人,侧重于运用工具,平面用点、线表现故事形象;大班要求能选用多种工具表达自己的意愿,由平面向立体递进,较准确地把握物体形象,并用完整的话语介绍。
  2.课程内容的生活性体现语言艺术中的探究性
  “陶文化”课程是幼儿设计和组织实施的,幼儿正处身心发展的特殊时期,幼儿的思维是感性的、形象的。对幼儿来说,最有效的学习是他们感兴趣的学习,最有效的学习内容是他们可以感知的具体形象的内容。幼儿是人,他们终将归属于社会,他们需要交流,语言是交流时必不可少的工具。在建构陶文化主题活动时,我们主要以参观、调查、采访、观察为教学手段,通过现场绘声绘色的讲解激发幼儿兴趣,引导幼儿用恰当的语言表述自己的所见所想。小镇上的大水潭、东坡书院、蜀山、陶瓷博物馆、堪称“五朵金花”的各个陶瓷厂,都成为我们活生生的教材,带幼儿们走访工艺大师,和大师聊创意;参观古龙窑,尽情领略小镇的人情风貌;欣赏“东坡提梁壶”“神奇五色土”,带幼儿听听传说、了解由来等。于是,便生成了许多丰富多样的陶的活动,在丰富的活动中探究“陶文化”的更多有助幼儿发展的内涵。
  3.课程结构的整体性体现语言跨领域的综合性
  “陶文化”活动课程没有现成的教案可供参考,除了单方面的语言发展,多个发展领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它们构成了一个有机的发展整体。在生活中生成活动,将活动延伸到生活中。如活动“寻罐”是在一次偶然的盘绕结束收拾时,幼儿在讨论交流中发现搓泥条和拍打泥片的声音非常具有节奏感,使我们想到音乐与陶的结合,便生成了这个节奏乐的活动。
  二、“陶文化”活动课程的实施
  “陶文化”园本课程在实施的过程中,带给了我们一些收获与一些思考,使我们深深领悟到环境对教育的重要性以及优化活动模式的必要性、家园同步走的必然性。
  1.围绕教育目标创设环境
  (1)从园内大环境来看,在楼梯、走道、围墙、拱形门上设计造型各异、品种丰富的陶艺制品,紫砂壶、彩陶挂盘、精陶器皿等巧妙设计成幼儿绘画展示栏,利用墙砖拼贴多种动物形象;用紫砂盆栽种的盆花装点每个角落。这让每个入园者都能品出“陶”味来。而班内的小环境是以“陶文化”课题班为一个点,带动全园整个面,从细处入手让环境说话。走进课题班,所有人会为生活材料“小匾”制成的半立体茶壶感叹,它充分扩展幼儿设计壶形思路,体现出工艺的美;会为自然物装点的四种器皿而驻足停留,它用木珠镶接梅花装点茶壶,在“小导游”的口中这些有趣的介绍会让人充分感受到环境作为潜课程的优势。
  (2)创设“爱陶、惜陶”的心理环境,激发幼儿“敢说、爱说”。幼儿年龄不同,心理发展水平不同,对环境材料的要求也不同。因此,我们有的放矢,分层次地投放材料,将陶艺制作过程分成泥塑馆、成型室、装饰阁和雕刻苑四大块,让幼儿在了解制陶过程的基础上,各自选择。泥塑馆为发展缓慢的幼儿设置,他们可在其中捏泥成形,或平面或立体,感受乐趣;雕刻苑和装饰阁是为小肌肉群发展较快的幼儿设计的,他们可在其中装点成品,或雕刻,或堆花,感受成功。我们根据每月教育目标的要求更换活动材料。如本月重点学习堆花,提供的材料有模板、无釉素坯瓶、盘,更多地提供各色、各类的泥,能力较弱的幼儿可使用模板定形后堆花,能力较强的幼儿便可直接在瓶盘上堆、帖。在获得成功的基础上,我们让其经验、想法充分用言语表达,使每位幼儿在原有水平上有所提高;同时尊重、爱惜每位幼儿的作品,将作品加以收集、烧制、成列,标注“图文并茂”的简介。“敢说、爱说”激发幼儿的自信心,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培养“爱陶、惜陶”的情感,以及对家乡文化的自豪感。
  2.优化活动中言语教育模式及策略
  我们根据有关理论和已有的实践经验,构建了两个较为合理的活动模式,逐步深入进行了研究、论证和优化,实践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听—赏—品。听:幼儿在事先感知的基础上,听某作品的由来,并展开讨论,表述自己的认识。赏:幼儿表达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对作品美的感知,培养幼儿对“陶文化”的喜爱。品:幼儿通过感受作品的实用性,了解家乡文化,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
  (2)“家園并进”同步走。家庭作坊的兴起使陶都的幼儿从小受到陶文化的熏陶。因此,我们把握契机,与家长共同收集“陶”的资料;带幼儿走出幼儿园,从陈列馆中了解陶的发展史;从作坊中观察专业制陶的步骤;从土窑中熟知烧制的过程……“家园共进”同步走,让我们看到:幼儿掌握了一些收集信息的方式、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
  在长期、有序的“陶文化”活动课程的构建与实施过程中,我们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幼儿为主体、“陶”为客体,全方位促进了幼儿智能多元化的发展。从知陶到爱陶,激发了幼儿对“陶文化”的兴趣;从赏陶到制陶,发展幼儿手脑口并用的能力;从写实陶到异形陶,培养了幼儿创新人格;从话陶到惜陶,提高了幼儿社会交往能力。“陶文化”让我们看到了家乡文化的神韵;“陶文化”活动课程更让我们感悟到充分挖掘地方资源、搞特色教育的深刻含义!
  参考文献:
  [1]陈杰琦,(美)埃米勒·艾斯贝格,(美)玛拉·克瑞克维斯基.多元智能理论与儿童学习活动[M].何敏,李季湄,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江苏省宜兴市地方志编撰委员会.宜兴县志[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其他文献
一、政治课教学面临的问题第一,政治课相对于其他课程来说,其教材内容比较抽象,理论性较强。如以我校使用的政治课教材主要有:“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马
当前,我们小学语文教学依旧没有摆脱“高耗低效”的被动局面。学生阅读了教材编者精心挑选的课文后,并没有内化吸收,所以对他们的阅读习作没起多大作用。如何摆脱这困境呢?在
班级在学校工作中是一个基本单位,也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基本场所。班级管理工作是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更是直接影响到高职院校自身的发展。高职院校班主任要本着以学生
摘 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随着课程的改革,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突出地表现了它的弊端。作为新课程实施者,必须加大力度地进行课堂教学的改革与尝试。那么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实施语文课堂教学,让我们的课堂充满活力呢?这就要为学生营造充满人文气息的课堂氛围;在教学中尊重学生客观存在的个体差异;在课堂中尝试
小学阶段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在课外时间坚持阅读与累积,是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手段。尤其在我国教育体制不断改革进程中,生本教育理念越来越受社会各界的重视,以学生为
煤层对比是煤炭勘查的基础工作内容,可靠的煤层对比是评价煤炭资源的先决条件。煤中硫含量及其变化反映了成煤环境自身特征,煤层对比过程中,通过硫分特征研究,可以有效解决对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