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学生作文过程中,他们往往跳不出为写而写的圈子,很难做到“我手写我心”。鉴于此,我从引导学生感悟生活着手,教育他们细心观察事物、累积语言素材、加强交流碰撞、勤于动手练笔,以此激发作文教学的生命力。
【关键词】感悟 观察生活 素材累积 作文教学
在作文教学中,很多语文教师不断探索,在实践中摸索出各种各样的方法,其中有许多可取之处。但在实际作文过程中,学生往往跳不出为写而写的怪圈,很难达到“我手写我心”的境地。因此,我尝试着从感悟生活着手进行作文的训练,以借此调动学生写作的内动力。如下便是我在进行作文教学中的一些实践。
一、观察生活,引发感悟
生活与文章的关系,是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如果脱离了生活,脱离了社会,文章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所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去感受生活的五彩斑斓,去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学生有了感性认识,他们才能体会许多文章的言外之意,特别是小学四年级以上的学生,他们已具备一定的独立观察和思考的能力,如上学期我在教四年级语文时,在布置习作《可爱的校园》前,叫学生们先观察校园:你爱我们的校园吗?你觉得它哪一点最吸引人?因为学生天天在学校里学习、玩耍,校园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都很容易进入他们的眼球,激起他们的情感。由于给了学生们充裕的时间,而且经过老师的引导,所以这次观察的结果内容非常丰富,也出乎意料。有的认为校门口的雕塑最感人,一年四季,它们总是高举火炬,激发学生天天向上;有的发现校园中的迎春花最美,尤其是到了春末初夏时节,在满眼浓浓的绿色中透出点点嫩黄,生命的活力又一次得以展现。听着一组组热烈的观察体会交流,不仅是老师,甚至连学生们自己也惊奇,不知道平时朝夕相处的校园居然有这么美丽。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二、丰富知识,促进感悟
大量素材的积累,需靠平时及课内外阅读的结合。于是,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读书卡”,鼓励他们积极主动地通过各种途径,搜集相关信息来弥补课堂教学与课内阅读的不足,为作文做积累的准备。比如,学生在学《太阳》一课后,还想知道更多有关太阳的知识,在阅览室、图书馆中或通过上网查阅资料,把感兴趣的问题,如太阳黑子的活动、太阳能的利用、太阳对人类不利的方面等摘录在卡片上,并用简短的语句写出自己的感受和启发。因此,要想写好文章,必须不断引导学生们多读经典文章,多注意身边发生的事,多思考事物之间的联系,只有平时做到日积月累,才能纵横联系,厚积薄发,使自己的感悟更有深度、更有哲理性。
三、交流收获,相互感悟
由于人的胸襟、见识、素养不同,因而对同一事物的感受也不一致。学生们将自己的所看所想、所读所思,大胆地说出来,这样同样能唤起他人的认同或争辩,以此触动大脑的深处,激发写作的灵感。我在班级推广“读书卡”,让学生在最后标明信息来源、制卡人姓名,有图片可以粘贴图片,或用绘画插图来配合知识内容,图文并茂。它给同学们开辟了一个补充知识交流感悟的平台,经过大家的努力,我能明显感到这个“版面上”细微的变化,由最初的“完成作业”到现在的“大家争着以贴自己的作品为荣”。
一个雪天,我让学生凝视着窗外飘扬的雪花,以《雪》为题写一篇短文。学生写完后,我请学生交流自己的感想,有的学生写雪花飘在空中,希望自己也能像雪花一样自由,不受拘束;有的学生写雪花飘洒到大地,就像孩子回到母亲的怀抱,找到了归宿;有的则由雪想到了那些纯洁如雪的人,等等。高年级的学生处于懵懂的时期,感悟上的别具一格令我惊讶,同样的时间,同样的景物,观后却有着不同的感受,学生们经过交流内心的真实体验,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引起了共鸣。
四、勤于练笔,升华感悟
有道是:万丈高楼平地起。练笔初始可写一句话,然后到多句话,再到一段话或成篇文章。老师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借助于教材,模仿运用所学修辞手法,造一个句子、写一段话或作一篇文章。平时要组织学生到大自然当中去,到生活当中去,观察万物生长,观察人情冷暖,经常性地出出命题作文,指导学生学会分析事物,把感观的东西组织成文字,变成一篇篇优美的文章。有时,除了依葫芦画瓢,还要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对一些删简的课文进行扩写。让学生扩写,学习塑造人物形象、丰富常识等。
感悟来源于人们的亲身经历与感受,是“草色远望近觅无”的规律感知,是“云与青山淡不分”的情态渗透,是“万物静观皆自得”的直觉培养。因此,作为教师要利用或创造一切机会,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借鉴别人的“悟”,勤动笔墨写下对生活的“悟”。
参考文献:
[1]有效作文之我见[OL]. 豆丁网.
作者简介:孔雪清,万年县六○小学,邮编:335500
【关键词】感悟 观察生活 素材累积 作文教学
在作文教学中,很多语文教师不断探索,在实践中摸索出各种各样的方法,其中有许多可取之处。但在实际作文过程中,学生往往跳不出为写而写的怪圈,很难达到“我手写我心”的境地。因此,我尝试着从感悟生活着手进行作文的训练,以借此调动学生写作的内动力。如下便是我在进行作文教学中的一些实践。
一、观察生活,引发感悟
生活与文章的关系,是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如果脱离了生活,脱离了社会,文章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所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去感受生活的五彩斑斓,去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学生有了感性认识,他们才能体会许多文章的言外之意,特别是小学四年级以上的学生,他们已具备一定的独立观察和思考的能力,如上学期我在教四年级语文时,在布置习作《可爱的校园》前,叫学生们先观察校园:你爱我们的校园吗?你觉得它哪一点最吸引人?因为学生天天在学校里学习、玩耍,校园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都很容易进入他们的眼球,激起他们的情感。由于给了学生们充裕的时间,而且经过老师的引导,所以这次观察的结果内容非常丰富,也出乎意料。有的认为校门口的雕塑最感人,一年四季,它们总是高举火炬,激发学生天天向上;有的发现校园中的迎春花最美,尤其是到了春末初夏时节,在满眼浓浓的绿色中透出点点嫩黄,生命的活力又一次得以展现。听着一组组热烈的观察体会交流,不仅是老师,甚至连学生们自己也惊奇,不知道平时朝夕相处的校园居然有这么美丽。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二、丰富知识,促进感悟
大量素材的积累,需靠平时及课内外阅读的结合。于是,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读书卡”,鼓励他们积极主动地通过各种途径,搜集相关信息来弥补课堂教学与课内阅读的不足,为作文做积累的准备。比如,学生在学《太阳》一课后,还想知道更多有关太阳的知识,在阅览室、图书馆中或通过上网查阅资料,把感兴趣的问题,如太阳黑子的活动、太阳能的利用、太阳对人类不利的方面等摘录在卡片上,并用简短的语句写出自己的感受和启发。因此,要想写好文章,必须不断引导学生们多读经典文章,多注意身边发生的事,多思考事物之间的联系,只有平时做到日积月累,才能纵横联系,厚积薄发,使自己的感悟更有深度、更有哲理性。
三、交流收获,相互感悟
由于人的胸襟、见识、素养不同,因而对同一事物的感受也不一致。学生们将自己的所看所想、所读所思,大胆地说出来,这样同样能唤起他人的认同或争辩,以此触动大脑的深处,激发写作的灵感。我在班级推广“读书卡”,让学生在最后标明信息来源、制卡人姓名,有图片可以粘贴图片,或用绘画插图来配合知识内容,图文并茂。它给同学们开辟了一个补充知识交流感悟的平台,经过大家的努力,我能明显感到这个“版面上”细微的变化,由最初的“完成作业”到现在的“大家争着以贴自己的作品为荣”。
一个雪天,我让学生凝视着窗外飘扬的雪花,以《雪》为题写一篇短文。学生写完后,我请学生交流自己的感想,有的学生写雪花飘在空中,希望自己也能像雪花一样自由,不受拘束;有的学生写雪花飘洒到大地,就像孩子回到母亲的怀抱,找到了归宿;有的则由雪想到了那些纯洁如雪的人,等等。高年级的学生处于懵懂的时期,感悟上的别具一格令我惊讶,同样的时间,同样的景物,观后却有着不同的感受,学生们经过交流内心的真实体验,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引起了共鸣。
四、勤于练笔,升华感悟
有道是:万丈高楼平地起。练笔初始可写一句话,然后到多句话,再到一段话或成篇文章。老师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借助于教材,模仿运用所学修辞手法,造一个句子、写一段话或作一篇文章。平时要组织学生到大自然当中去,到生活当中去,观察万物生长,观察人情冷暖,经常性地出出命题作文,指导学生学会分析事物,把感观的东西组织成文字,变成一篇篇优美的文章。有时,除了依葫芦画瓢,还要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对一些删简的课文进行扩写。让学生扩写,学习塑造人物形象、丰富常识等。
感悟来源于人们的亲身经历与感受,是“草色远望近觅无”的规律感知,是“云与青山淡不分”的情态渗透,是“万物静观皆自得”的直觉培养。因此,作为教师要利用或创造一切机会,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借鉴别人的“悟”,勤动笔墨写下对生活的“悟”。
参考文献:
[1]有效作文之我见[OL]. 豆丁网.
作者简介:孔雪清,万年县六○小学,邮编:335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