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高中化学教材中的隐性知识

来源 :成才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lene1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隐性知识是指隐蔽在教材中没有直接表述出来的知识内容和知识联系。在以考查能力为主的今天,“隐性知识”挖掘程度的深浅是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一个关键因素。下面以现行化学教材为例,谈点认识。
  
  一、 从命名中挖掘隐性知识
  
  有些化学名称、化学概念其命名本身就反映了这一物质或这一概念的某些属性,我们在学习化学时应能认真地挖掘这一隐性知识,这样可使我们学习化学取得事半功倍之效。如:烃表明碳氢化合物,烃这一命名的来历就直接与碳、氢相联系;碱金属表明这些元素属于金属,而又包含着其对应氧化物和水化物为碱性的隐性知识。像许多元素名称,其命名也与该元素的某些属性相联系。因此,我们在学习时应善于从命名中挖掘隐性知识。
  
  二、 从表格中挖掘隐性知识
  
  表格往往列举了物质的某些性质,这些性质若不认真分析,好像是互不关联的,从而失去了掌握这一知识的关键。对于表格中的数据、性质等我们要善于分析、善于归纳,这样既能挖掘出表格中的隐性知识,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能力。
  
  三、 从习题中挖掘隐性知识
  
  教材中的习题是编者反复筛选,具有代表性的题型,对于知识的巩固和提高很有必要。从习题的练习中,能挖掘出一些化学的隐性知识。这些隐性知识,我们不能忽视,特别是一些化学与生产、生活、社会相联系的知识,往往以习题形式出现。
  
  四、 从反应中挖掘隐性知识
  
  有些化学反应教材中分析得详细、透彻、我们应当通过这一反应的分析,学会处理一类化学反应,掌握一类化学反应的规律。教材不可能把所有的化学反应都予以叙述分析,只有充分挖掘隐性知识,才能正确分析化学反应。
  
  五、 从小体字中挖掘隐性知识
  
  排在正文下方的小体字是为了说明、解释正文的,这一内容往往容易忽视,从而造成知识盲点。对于这些小体字我们应认真对待,挖掘出其隐性知识。如教材第一册第78页的小体字,说明了硫酸在水中应该是分级电离的,这一知识既反映了类似于硫酸这类多元酸的电离规律,也为第三册学习电离理论打下伏笔。
  
  六、 从插图中挖掘隐性知识
  
  教材中插图较多,有的是为了说明实验而设计的实验装置示意图,有的是为了说明物质的组成、性质、结构等而安排的模型示意图。这些插图既形象直观又准确客观地反映了物质的属性,起到文字教材不能替代的作用,我们不但要看懂读懂插图,而且还要仔细分析插图的含义,挖掘出其隐性知识。如《乙烯的实验室制法》,虽然教材中没有强调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但从插图中我们应当挖掘出温度计控温170℃是指控制反应物的温度,因此水银球应当插入反应物的液体中。再对照《实验室蒸馏石油》,其温度计水银球所在的位置不同,这就隐藏着这两个实验虽然都需控温,但控温的对象不同这一隐性知识。
  
  七、 从实验中挖掘隐性知识
  
  化学实验是依据化学原理而设计的,教材中的实验均具有代表性。我们可以从某一实验中发现出一类实验的原理,从而进行知识的迁移,我们也可以从实验的现象中发现实验反映物质的某些性质。如实验室制氯气,其反应原理是利用氧化还原反应制取氯气,实验装置是液体需要加热的反应装置,从中可挖掘出实验室制溴的方法。
  挖掘化学教材中的隐性知识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必须具备挖掘能力,如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归纳能力、综合能力等。只要善于挖掘,再加强一些与显性知识的融合、沟通,这样就能把握住教材中的重点、难点,摆脱题海,使化学知识学得扎实,学得完整。
其他文献
摘要:在历史与社会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展现教师人格魅力、挖掘教材内容,应利用多样的教学模式、多元的评价标准,灵活地处理教材。   关键词:历史与社会;心理健康教育;法宝     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开发人的身心潜能,完善和提高新一代合格公民应具有的心理素质为目的的教育。因为人的心理是人的整个精神活动的基础,所以心理健康教育是整个素质教育的基础,是其他素质赖以发展的前提。而青少年正处在心理
本文对肉牛饲养专家系统进行了构想,确定了系统目标,建立了肉牛专家系统的框架结构,确定和建立了相关的知识库.在此基础上,完成了肉牛饲养专家系统的设计.
为探究百里精油抗氧化能力及其潜在的保肝作用,通过测定百里香精油对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的清除能力,确定百里香精油的体外抗氧化能力。同时建立硫代乙酰胺(TAA)急性小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