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界经济的复苏步伐踉踉跄跄,而亚洲经济复苏步伐则相对比较稳健,经济增长速度高于世界其他地区。据世界银行估计,2002年东亚和南亚的经济增长率分别为5.5%和4.6%,远远高于世界经济1.7%的平均增长率。
综观2002年亚洲经济,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东亚经济增长速度领先于全球,出口迅速增长、个人消费支出激增以及国内宽松的财政与货币政策都发挥了积极作用。
根据世界银行的预计,2002年中国、韩国和越南的经济增长率将分别达到7.7%、6.1%和6.0%。在全球经济复苏缓慢的背景下,它们的快速增长带动了亚洲经济,而中国经济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尤为突出。
出口迅速增长是2002年上半年东亚经济复苏的一个重要动力。2001年,以美元计的东亚地区出口曾下降了7.5%,但2002年上半年比2001年同期增长了10%~15%。2002年东亚出口增长不同于以往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区域内的出口尤其是对中国大陆的出口迅速增长。上半年,东亚八个经济体(印尼、韩国、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中国台湾、泰国和越南)对中国大陆的出口比上年同期增长了50%。中国台湾和菲律宾对中国大陆的出口增长最多。对中国大陆的出口增长弥补了这些国家及地区对其他国家,尤其是对日本出口的减少。
强劲的个人消费支出在2001年曾部分地抵消了出口下滑对经济增长的不利影响,2002年又继续发挥作用推动东亚经济增长。东亚家庭支出增长显著,尤其体现在对汽车以及其他耐用消费品的购买上。低利率的刺激、银行对家庭信贷的增加、金融部门的改革等因素支持了个人消费支出的旺盛。
在东亚经济复苏中,政府采取积极的财政与货币政策,通过扩大预算、增加公共部门投资、减税、降低利率等手段继续发挥作用,来支持经济增长。一些国家的利率在2002年甚至达到了历史最低水平。中国成为通过积极的财政与货币政策拉动内需、刺激经济增长的成功范例。
东亚经济对外依赖程度仍然很高。发达国家的经济状况、信息产业的周期性波动以及石油价格的变化等外部因素对东亚经济有较大影响。
东亚经济发展有着较强的外向型特征,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其对外部经济环境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发达国家是东亚重要的出口市场,其经济增长状况对东亚经济影响甚大,而其中美国因素的影响又最大。如2002年年初,美国经济出乎意料的强劲复苏有力地刺激了东亚的出口及经济增长。对东亚地区而言,2002年的世界经济环境好于上年,但其复苏力度仍不足以带动东亚经济快速增长。
东亚是世界最大的电子和信息产品的生产与供应基地,电子信息产品的出口占到东亚一些经济体出口的1/3甚至1/2。因此,信息技术产业的波动对东亚影响很大。从2000年底的高峰期到2001年底的低谷,世界半导体产品的销售减少了近50%,北美对高技术设备的定单下降了80%。受其影响,2001年中国台湾、新加坡、韩国和马来西亚等经济体的出口大幅下滑。从2001年底起,世界半导体销售和来自美国的高技术设备订单迅速增长,上述国家及地区的出口和经济增长也迅速反弹。根据全球半导体产业协会的预测,2002年世界半导体销售额预计微增1.8%,2003年将增长19.8%,达到1690亿美元,这对于东亚无疑是个很大的利好。
此外,世界市场石油价格的波动也会影响到东亚经济。虽然印尼、马来西亚等个别国家石油资源丰富,但从整体上看东亚地区仍是能源消耗量大、依赖石油进口的地区。石油价格的上涨成为阻碍经济增长的不利因素。
通过内部改革和加强区域经济合作,东亚对世界经济波动的承受力有所提高。
亚洲金融危机后,东亚国家及地区对金融部门、公司部门等进行了改革,金融部门体质有所增强。通过减少外债和增加外汇储备,绝大部分国家的经常账户赢余保持在合理水平。更加灵活的汇率制度使大部分国家及地区能更好地应对外汇市场的波动及冲击。由于整体金融环境的改善和宏观经济基础的加强,2002年发生在土耳其、阿根廷等新兴市场的金融危机没有波及东亚。
2002年东亚区域合作也取得较大进展。东盟自由贸易区提前成立,东盟六个老成员国的平均关税降到0~5%,四个新成员国也积极落实了降低关税的承诺。11月份,中国和东盟签署了《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中国与东盟的经济合作进入了快速、全面、突破性的阶段。在双边贸易安排中,日本、韩国、新加坡等都有积极的活动。同时,东盟与中、日、韩以及中、日、韩三国之间的经济合作机制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磋商并制订方案。区域合作的积极进展促进了区域内贸易的扩大,增强了东亚经济抵抗外部冲击的能力。
南亚经济增长率略低于2001年,印度经济则保持了良好的增长态势。
和东亚经济相比,南亚经济对贸易及资本流入的依赖程度比较小。由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较大,自然条件对经济的影响较大。2002年南亚经济受到了反常气候条件、对安全问题的担忧以及全球经济不景气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但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适当的货币政策又抵消了一部分不利影响。预计2002年经济增长率为4.6%,略低于2001年的4.8%。
南亚的经济亮点是印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及私人消费支出和政府开支的增加等因素推动了经济增长。作为印度的重要产业,信息技术产品的出口2002年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严重的干旱影响了农业生产,占GDP一半的巨额财政赤字成为政府的沉重负担。自1997年经济增长率达到7.8%的高峰后,近几年一直在5%~6%左右徘徊,2002年的增长率估计为5%。印度要实现第十个五年计划(2002~2007)提出的8%的增长目标,需要进行深入的结构改革。
展望2003年,可以抱乐观的预期,但风险、威胁也不小。
据世界银行的预测,2003年东亚和南亚的经济增长可能分别达到5.5%和5.4%。对亚洲经济抱较为乐观的预期主要有以下几个根据:第一,2003年世界高收入国家的经济增长情况可能好于2002年,这为亚洲经济发展提供了略微宽松的世界经济环境。第二,在2002年的基础上,半导体产业2003年可能开始复苏。美国信息技术开支调查显示,2002年和2003年美国IT支出会缓慢增加,其中对硬件的支出会高于软件和其他IT产品,而硬件产品正是对东亚经济影响较大的部分。第三,内部需求会继续支持经济复苏。东亚大部分国家及地区的经济政治环境都比较稳定,金融部门的体质有所改善,加上适度宽松的财政与货币政策,估计内需增长的良好态势能够保持。第四,中国大陆的经济增长会继续带动东亚其他经济体的增长。预计2003年中国大陆的经济增长率仍然在7%以上,虽然东亚其他经济体对中国大陆的出口难以达到2002年的增长幅度,但其增长趋势会继续保持。
展望2003年,东亚经济发展主要面临四方面的风险。第一,如果美国经济复苏停滞、世界经济陷入衰退,东亚经济必受影响,难以维持良好的上升态势。第二,石油价格上升的威胁。第三,东亚国家及地区内部通货紧缩的威胁。现在,中国香港正经历着通货紧缩,中国大陆、中国台湾以及新加坡的通胀率都很低。由于大部分东亚经济体都是开放型的,全球商品和服务贸易价格的下降将会影响到东亚的出口,可能会阻碍投资复苏。第四,东亚金融部门内部的脆弱性。东亚一些国家及地区的金融部门不良资产的比率仍然过高,金融部门的改革还没有取得根本性进展,这些都可能影响投资和经济增长。▲
综观2002年亚洲经济,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东亚经济增长速度领先于全球,出口迅速增长、个人消费支出激增以及国内宽松的财政与货币政策都发挥了积极作用。
根据世界银行的预计,2002年中国、韩国和越南的经济增长率将分别达到7.7%、6.1%和6.0%。在全球经济复苏缓慢的背景下,它们的快速增长带动了亚洲经济,而中国经济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尤为突出。
出口迅速增长是2002年上半年东亚经济复苏的一个重要动力。2001年,以美元计的东亚地区出口曾下降了7.5%,但2002年上半年比2001年同期增长了10%~15%。2002年东亚出口增长不同于以往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区域内的出口尤其是对中国大陆的出口迅速增长。上半年,东亚八个经济体(印尼、韩国、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中国台湾、泰国和越南)对中国大陆的出口比上年同期增长了50%。中国台湾和菲律宾对中国大陆的出口增长最多。对中国大陆的出口增长弥补了这些国家及地区对其他国家,尤其是对日本出口的减少。
强劲的个人消费支出在2001年曾部分地抵消了出口下滑对经济增长的不利影响,2002年又继续发挥作用推动东亚经济增长。东亚家庭支出增长显著,尤其体现在对汽车以及其他耐用消费品的购买上。低利率的刺激、银行对家庭信贷的增加、金融部门的改革等因素支持了个人消费支出的旺盛。
在东亚经济复苏中,政府采取积极的财政与货币政策,通过扩大预算、增加公共部门投资、减税、降低利率等手段继续发挥作用,来支持经济增长。一些国家的利率在2002年甚至达到了历史最低水平。中国成为通过积极的财政与货币政策拉动内需、刺激经济增长的成功范例。
东亚经济对外依赖程度仍然很高。发达国家的经济状况、信息产业的周期性波动以及石油价格的变化等外部因素对东亚经济有较大影响。
东亚经济发展有着较强的外向型特征,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其对外部经济环境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发达国家是东亚重要的出口市场,其经济增长状况对东亚经济影响甚大,而其中美国因素的影响又最大。如2002年年初,美国经济出乎意料的强劲复苏有力地刺激了东亚的出口及经济增长。对东亚地区而言,2002年的世界经济环境好于上年,但其复苏力度仍不足以带动东亚经济快速增长。
东亚是世界最大的电子和信息产品的生产与供应基地,电子信息产品的出口占到东亚一些经济体出口的1/3甚至1/2。因此,信息技术产业的波动对东亚影响很大。从2000年底的高峰期到2001年底的低谷,世界半导体产品的销售减少了近50%,北美对高技术设备的定单下降了80%。受其影响,2001年中国台湾、新加坡、韩国和马来西亚等经济体的出口大幅下滑。从2001年底起,世界半导体销售和来自美国的高技术设备订单迅速增长,上述国家及地区的出口和经济增长也迅速反弹。根据全球半导体产业协会的预测,2002年世界半导体销售额预计微增1.8%,2003年将增长19.8%,达到1690亿美元,这对于东亚无疑是个很大的利好。
此外,世界市场石油价格的波动也会影响到东亚经济。虽然印尼、马来西亚等个别国家石油资源丰富,但从整体上看东亚地区仍是能源消耗量大、依赖石油进口的地区。石油价格的上涨成为阻碍经济增长的不利因素。
通过内部改革和加强区域经济合作,东亚对世界经济波动的承受力有所提高。
亚洲金融危机后,东亚国家及地区对金融部门、公司部门等进行了改革,金融部门体质有所增强。通过减少外债和增加外汇储备,绝大部分国家的经常账户赢余保持在合理水平。更加灵活的汇率制度使大部分国家及地区能更好地应对外汇市场的波动及冲击。由于整体金融环境的改善和宏观经济基础的加强,2002年发生在土耳其、阿根廷等新兴市场的金融危机没有波及东亚。
2002年东亚区域合作也取得较大进展。东盟自由贸易区提前成立,东盟六个老成员国的平均关税降到0~5%,四个新成员国也积极落实了降低关税的承诺。11月份,中国和东盟签署了《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中国与东盟的经济合作进入了快速、全面、突破性的阶段。在双边贸易安排中,日本、韩国、新加坡等都有积极的活动。同时,东盟与中、日、韩以及中、日、韩三国之间的经济合作机制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磋商并制订方案。区域合作的积极进展促进了区域内贸易的扩大,增强了东亚经济抵抗外部冲击的能力。
南亚经济增长率略低于2001年,印度经济则保持了良好的增长态势。
和东亚经济相比,南亚经济对贸易及资本流入的依赖程度比较小。由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较大,自然条件对经济的影响较大。2002年南亚经济受到了反常气候条件、对安全问题的担忧以及全球经济不景气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但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适当的货币政策又抵消了一部分不利影响。预计2002年经济增长率为4.6%,略低于2001年的4.8%。
南亚的经济亮点是印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及私人消费支出和政府开支的增加等因素推动了经济增长。作为印度的重要产业,信息技术产品的出口2002年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严重的干旱影响了农业生产,占GDP一半的巨额财政赤字成为政府的沉重负担。自1997年经济增长率达到7.8%的高峰后,近几年一直在5%~6%左右徘徊,2002年的增长率估计为5%。印度要实现第十个五年计划(2002~2007)提出的8%的增长目标,需要进行深入的结构改革。
展望2003年,可以抱乐观的预期,但风险、威胁也不小。
据世界银行的预测,2003年东亚和南亚的经济增长可能分别达到5.5%和5.4%。对亚洲经济抱较为乐观的预期主要有以下几个根据:第一,2003年世界高收入国家的经济增长情况可能好于2002年,这为亚洲经济发展提供了略微宽松的世界经济环境。第二,在2002年的基础上,半导体产业2003年可能开始复苏。美国信息技术开支调查显示,2002年和2003年美国IT支出会缓慢增加,其中对硬件的支出会高于软件和其他IT产品,而硬件产品正是对东亚经济影响较大的部分。第三,内部需求会继续支持经济复苏。东亚大部分国家及地区的经济政治环境都比较稳定,金融部门的体质有所改善,加上适度宽松的财政与货币政策,估计内需增长的良好态势能够保持。第四,中国大陆的经济增长会继续带动东亚其他经济体的增长。预计2003年中国大陆的经济增长率仍然在7%以上,虽然东亚其他经济体对中国大陆的出口难以达到2002年的增长幅度,但其增长趋势会继续保持。
展望2003年,东亚经济发展主要面临四方面的风险。第一,如果美国经济复苏停滞、世界经济陷入衰退,东亚经济必受影响,难以维持良好的上升态势。第二,石油价格上升的威胁。第三,东亚国家及地区内部通货紧缩的威胁。现在,中国香港正经历着通货紧缩,中国大陆、中国台湾以及新加坡的通胀率都很低。由于大部分东亚经济体都是开放型的,全球商品和服务贸易价格的下降将会影响到东亚的出口,可能会阻碍投资复苏。第四,东亚金融部门内部的脆弱性。东亚一些国家及地区的金融部门不良资产的比率仍然过高,金融部门的改革还没有取得根本性进展,这些都可能影响投资和经济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