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食源性寄生虫病的现状与流行特征的文献分析

来源 :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jie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通过文献分析,了解近20年来福建省食源性寄生虫病的现状与流行特征. 方法 采用数据挖掘技术,以中国知网(CNKI)数据平台的科学引文索引扩展版数据库为数据源,检索1989-2010年福建省食性寄生虫病研究领域的学术论文(论著或综述或病例报道),根据文献资料,对诊断病例或调查病种按论文发表时间、刊物类型、发病或调查地点、感染发病因素等进行分类排序,采用Microsoft Excel建立数据库,根据病种的危害程度进行综合分析. 结果 共检索到论文93篇,其中病例报道79篇,专项调查报道14篇.各种类食源性寄生虫病例1 187例,涉及食源性寄生虫种类11种,其中列前5位的寄生虫种依次为并殖吸虫(肺吸虫,147例)、猪带绦虫及囊尾蚴(492例)、曼氏迭宫绦虫及裂头蚴(57例)、广州管圆线虫(38例)及华支睾吸虫(肝吸虫,120例),合计854例,占总病例数的71.95%.前10年(1989-1999)报道的食源性寄生虫为7种,病例数为549例,占46.25%;后10年(2000-2010)报道的食源性寄生虫11种,病例数为638例,占53.75%.男性784例,占总病例数的66.05%,女性403例,占33.95%;<20岁组298例,占总病例数的25.12%;20~40岁组635例,占53.49%;40岁以上组254例,占21.39%.感染因素为生食或半生食相关食物. 结论 福建省食源性寄生虫病种类多,分布广.病例呈连续性,散在性和动态变化趋势.感染与食入未经熟透的相关食物有关。

其他文献
目的 研究显微外科综合护理对断指再植成活率和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14年1~12月按照手指离断伤行显微外科修复后常规护理要求及医嘱实施护理的27例(39指)患者为对
目的 了解河南省新乡市2012年商品猪肉弓形虫感染情况. 方法 2012年6月28日-7月7日,连续10 d随机采集新乡市16个农贸市场的商品猪肉176份新鲜猪肌肉,其中市区、郊区、农村分别为69、54、53份,提取猪肉总DNA,将弓形虫多拷贝529 DNA片段作为待检弓形虫序列,通过单管一步法巢式PCR技术检测猪肉弓形虫感染情况. 结果 176份猪肉中,阳性8份,感染率为4.55%.其中,市区6
结核感染T细胞的快速血液检测——酶联免疫斑点实验T-SPOT.TB技术,是利用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存在的结核特异性T细胞进行检测。作为一项新型诊断方法,其发挥了显著的优越性。它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已成为最敏感的检测方法之一。有许多文献表明用离体的酶联免疫斑点技术测定ESAT-6和CFP-10特异性T细胞较现有的结核菌素皮肤试验有明显的改进。越来越多的研究展示了T-SPOT.TB
孤雌生殖技术是无性生殖技术的一种,可以实现无需精子介入的卵母细胞激活分裂和发育,对间接评估卵母细胞的质量、分析早期胚胎发育中父系母系配子相互作用、研究胚胎发育初始
目的 探讨风险防范式护理对呼吸道疾病住院患儿护理质量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2014年7月至2015年7月对呼吸道疾病住院患儿应用风险防范式护理,并与未实施前进行比较,分析风险
近年来辅助生殖技术迅速发展,但胚胎着床率一直较低,成为一个主要制约因素.子宫内膜容受性是影响着床的重要方面,由多种因素共同调节,尤其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中使用控制超排
ALI/ARDS病情凶险,病死率高,是临床常见的危重症,目前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研究显示应用全氟化碳的液体通气对ALI/ARDS的治疗效果优于常规机械通气,且全氟化碳能拮抗ALI/ARDS导致的炎症反应,但其抗炎的机制仍不明确。本文就全氟化碳治疗ALI的细胞生物学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目的 调查贵州省黔南州都匀地区土源性线虫感染流行现状,为进一步防治策略制定和实施提供依据. 方法 根据地理位置选点,在都匀地区东、西、南、北随机抽样选取4个乡镇确定监测人群,于2011-2013年8-9月,采用改良加藤氏涂片法检查监测点居民粪便中肠道土源性线虫感染情况,用透明胶纸法检查12岁以下儿童蛲虫卵. 结果 共调查1 843人,查出肠道土源性线虫感染者716人,感染率为38.85%;肛拭子法
目的 探讨非惩罚性护理不良事件上报制度在压疮管理中的应用.方法 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对本院引进非惩罚性护理不良事件上报制度,对比分析非惩罚性护理不良事件上报制度实
循环纤维细胞是参与组织损伤和入侵的循环间叶母细胞。研究其分化、迁移及活化,发现循环纤维细胞在慢性炎症性疾病及胶原沉积性疾病中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临床数据表明,循环纤维细胞的数量可作为慢性肺疾病进展的标志,如哮喘、肺纤维化。通过免疫调节影响循环纤维细胞迁移活化是一种潜在治疗纤维化疾病的方法。本文将综述循环纤维细胞参与纤维化疾病最新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