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面对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激烈碰撞的问题。理性认知并不意味着让非遗“任凭雨打风吹去”,传承千百年的非遗是民族的文化瑰宝,需要我们在当代环境下予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传统技艺的生存发展与政策法规、社会期待相互适应、共同进步。
关键词:烟花傀儡;传承;传统文化;创新
吉安的青原烟花傀儡,古称药发傀儡。起于隋唐元夕灯会,盛于两宋都市,传于明清节庆赛会活动。起于清代中叶。清道光《庐陵县志》记曰:“元宵城外张灯作乐。十六日后,赛神会宴,夜则有鳌灯,剪彩镵刻颇工致,灯火烛天,月尽乃止。”每于正月元宵夜,架设花树一根,上悬高约两米花筒,筒內装有七层至十一层花盘,每盘置放各式各样戏曲人物与仙佛形象。燃放时,以“地老鼠”引火点燃花盘第一层,逐层依次张开,燃烧烛光,层层展现神话、戏文,一层一个故事,一层一个情景,每层相持一刻钟,全台表演历时一时至两小时。花筒四周,彩焰齐发,此起彼落,天上地下,火珠闪烁,五彩缤纷,具有强烈的观赏性与趣味性,展示着科学与艺术巧妙结合的民间文化风采。
宋《东京梦华录》记载:“正月十五元宵,开封府绞缚山棚,立木正对宣德楼,游人已集御街两廊下,奇术异能,歌舞百戏,粼粼相切,有击丸蹴踘,药发傀儡。”南宋时,由首都临安(杭州)传入江西。宋人辛弃疾在江西铅山已见元宵烟花歌舞盛况。
传承人梁家祖辈长期歇业,工具毁坏,技艺荒废,再继艰难。青原区文化馆为了挽救它,通过不断鼓励、扶持现第三代传承人传承,才使此技艺较为完整的保护下来。可惜的是烟花管制、工序复杂、成本较高、经济效益不好等诸多因素影响,导致传承人只能业余兼顾烟花傀儡制作,并且目前还未培育出适合的下一代传承人,项目传承岌岌可危。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规定及各地《烟花爆竹燃放管理条例》《烟花爆竹经营安全管理条例》的出台,包括烟花傀儡在内的不少有千百年历史的非遗项目与当代生活秩序、社会规则甚至是法律法规产生了矛盾。由此,大大打击了传承人积极性。
农历正月十五,河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五道古火会”依然缺席。据说,这一民俗起源于汉代,流传了2000多年,目前已中断4年。2016年,“五道古火会”代表性传承人杨风申在制作烟花“梨花瓶”时被赵县公安带走。最后法院判决杨风申犯非法制造爆炸物罪,但免予刑事处罚。之后古火会一直没有办理到合法手续,“梨花瓶”也就一再与村民“爽约”了。
应该看到,长期以来,非遗本身不是一成不变的,它的演变和所有事物一样,都是处在不断更新、发展,甚至淘汰的过程中。类似的现象也并非现在才有,消失在历史长河里的技艺更是不胜枚举。面对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激烈碰撞的问题。理性认知并不意味着让非遗“任凭雨打风吹去”,传承千百年的非遗是民族的文化瑰宝,需要我们在当代环境下予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传统技艺的生存发展与政策法规、社会期待相互适应、共同进步。而青原烟花傀儡的发展也迫切需要创新。
一、 材料创新必将成为促进将来传承保护的新方向。
非遗项目传承者往往遵循老一辈的传统工艺,还坚持使用传统材料。由于历史变迁,经济快速发展,工业崛起导致地球资源快速消耗,一部分原始材料有可能已经匮乏,还有一些是在加工或使用过程中对人类的生存环境会造成重大负面影响。为了地球的可持续性发展,这部分材料必然会被禁止。青原烟花傀儡制作需要制成火药,可能危害公共安全,燃放还会造成各种环境污染,按相关国家规定,火药被管控,这又给本来传承艰难的烟花傀儡技艺戴上了一道无形的枷锁。
可换个思维方式,火药是为了烟花的燃放,那是不是可以用其他无污染、安全系数高的材料替换掉传统火药燃放呢?比如钢丝棉。钢丝棉不含火药等物品,所以它不属于烟花爆竹。而且,据悉环保部也正在研制新型炸药来代替黑火药,未来可期。
二、 题材创新必将成为紧随时代的新步伐
青原烟花傀儡的精彩之处就在于燃放中出现人物形象与故事情节的画片,内容不外乎是些古典传说及史实经典,缺乏了一丝与现代链接感。在文化创作不断推陈出新的今天,历史题材虽好但也不能一味停滞不前,没有创新容易失去新老受众的吸引力。同是青原非遗项目—“东固传统造像”,它也是通过产品题材创新从最初传承困境走上了如今产值可观的新兴企业。比如前段时间一炮而火的动画片《哪吒》,“东固传统造像”传承人就结合其中的动漫形象,创作出了各式各样的雕刻作品。还比如现阶段新型冠状病毒,全国医护人员都在一线努力奋斗,“东固传统造像”传承人又创作了抗疫题材的雕刻作品,得到了社会的一致好评与认可。由此可以看出,不要总是坐在原地去抱怨被淘汰,而应该认真思考怎么能持续发展,从题材创新为突破口,跟随时代步伐,非遗项目传承才能立于长青不败之地。
三、 推广渠道创新必将成为非遗宣传的新通道
青原烟花傀儡流传至今主要就是靠家族传承。青原烟花傀儡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梁必保,由于年事已高加之文化程度低,对于烟花傀儡的宣传推广有心无力。除了面对面、手把手、口头传授的方式便再无他法。近年来,青原区政府高度重视非遗传承保护工作,成立了非遗保护中心,专门从事全区的非遗保护工作。青原烟花傀儡正可以此为依托,开拓推广渠道,利用好现代科技便利,创新宣传手段,尝试在微信、抖音、微博等多媒体社交平台上加强宣传互动。注重创新形式的信息输出,密切与时代接轨,让更多的人了解古老技艺的魅力之处,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吸引力,才能越好的促进非遗项目的传承发展。
当然,在现有法律框架下,一些非遗项目还难以找到妥善的传承路径。传统技艺与现代社会之间的矛盾或许会越来越多。这不仅考验着传承人的创新能力,也考验着相关部门的决策智慧,需要各界的理解和助力。只有各方共谋良策,才能为优秀传统文化提供更适宜的发展环境。
参考文献:
[1]王笑雪.《东京梦华录(外四种)》演艺史料研究[D].临汾:山西师范大学,2013(4).
作者简介:
罗宛青,湖北省荆州市,青原区文化馆。
关键词:烟花傀儡;传承;传统文化;创新
吉安的青原烟花傀儡,古称药发傀儡。起于隋唐元夕灯会,盛于两宋都市,传于明清节庆赛会活动。起于清代中叶。清道光《庐陵县志》记曰:“元宵城外张灯作乐。十六日后,赛神会宴,夜则有鳌灯,剪彩镵刻颇工致,灯火烛天,月尽乃止。”每于正月元宵夜,架设花树一根,上悬高约两米花筒,筒內装有七层至十一层花盘,每盘置放各式各样戏曲人物与仙佛形象。燃放时,以“地老鼠”引火点燃花盘第一层,逐层依次张开,燃烧烛光,层层展现神话、戏文,一层一个故事,一层一个情景,每层相持一刻钟,全台表演历时一时至两小时。花筒四周,彩焰齐发,此起彼落,天上地下,火珠闪烁,五彩缤纷,具有强烈的观赏性与趣味性,展示着科学与艺术巧妙结合的民间文化风采。
宋《东京梦华录》记载:“正月十五元宵,开封府绞缚山棚,立木正对宣德楼,游人已集御街两廊下,奇术异能,歌舞百戏,粼粼相切,有击丸蹴踘,药发傀儡。”南宋时,由首都临安(杭州)传入江西。宋人辛弃疾在江西铅山已见元宵烟花歌舞盛况。
传承人梁家祖辈长期歇业,工具毁坏,技艺荒废,再继艰难。青原区文化馆为了挽救它,通过不断鼓励、扶持现第三代传承人传承,才使此技艺较为完整的保护下来。可惜的是烟花管制、工序复杂、成本较高、经济效益不好等诸多因素影响,导致传承人只能业余兼顾烟花傀儡制作,并且目前还未培育出适合的下一代传承人,项目传承岌岌可危。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规定及各地《烟花爆竹燃放管理条例》《烟花爆竹经营安全管理条例》的出台,包括烟花傀儡在内的不少有千百年历史的非遗项目与当代生活秩序、社会规则甚至是法律法规产生了矛盾。由此,大大打击了传承人积极性。
农历正月十五,河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五道古火会”依然缺席。据说,这一民俗起源于汉代,流传了2000多年,目前已中断4年。2016年,“五道古火会”代表性传承人杨风申在制作烟花“梨花瓶”时被赵县公安带走。最后法院判决杨风申犯非法制造爆炸物罪,但免予刑事处罚。之后古火会一直没有办理到合法手续,“梨花瓶”也就一再与村民“爽约”了。
应该看到,长期以来,非遗本身不是一成不变的,它的演变和所有事物一样,都是处在不断更新、发展,甚至淘汰的过程中。类似的现象也并非现在才有,消失在历史长河里的技艺更是不胜枚举。面对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激烈碰撞的问题。理性认知并不意味着让非遗“任凭雨打风吹去”,传承千百年的非遗是民族的文化瑰宝,需要我们在当代环境下予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传统技艺的生存发展与政策法规、社会期待相互适应、共同进步。而青原烟花傀儡的发展也迫切需要创新。
一、 材料创新必将成为促进将来传承保护的新方向。
非遗项目传承者往往遵循老一辈的传统工艺,还坚持使用传统材料。由于历史变迁,经济快速发展,工业崛起导致地球资源快速消耗,一部分原始材料有可能已经匮乏,还有一些是在加工或使用过程中对人类的生存环境会造成重大负面影响。为了地球的可持续性发展,这部分材料必然会被禁止。青原烟花傀儡制作需要制成火药,可能危害公共安全,燃放还会造成各种环境污染,按相关国家规定,火药被管控,这又给本来传承艰难的烟花傀儡技艺戴上了一道无形的枷锁。
可换个思维方式,火药是为了烟花的燃放,那是不是可以用其他无污染、安全系数高的材料替换掉传统火药燃放呢?比如钢丝棉。钢丝棉不含火药等物品,所以它不属于烟花爆竹。而且,据悉环保部也正在研制新型炸药来代替黑火药,未来可期。
二、 题材创新必将成为紧随时代的新步伐
青原烟花傀儡的精彩之处就在于燃放中出现人物形象与故事情节的画片,内容不外乎是些古典传说及史实经典,缺乏了一丝与现代链接感。在文化创作不断推陈出新的今天,历史题材虽好但也不能一味停滞不前,没有创新容易失去新老受众的吸引力。同是青原非遗项目—“东固传统造像”,它也是通过产品题材创新从最初传承困境走上了如今产值可观的新兴企业。比如前段时间一炮而火的动画片《哪吒》,“东固传统造像”传承人就结合其中的动漫形象,创作出了各式各样的雕刻作品。还比如现阶段新型冠状病毒,全国医护人员都在一线努力奋斗,“东固传统造像”传承人又创作了抗疫题材的雕刻作品,得到了社会的一致好评与认可。由此可以看出,不要总是坐在原地去抱怨被淘汰,而应该认真思考怎么能持续发展,从题材创新为突破口,跟随时代步伐,非遗项目传承才能立于长青不败之地。
三、 推广渠道创新必将成为非遗宣传的新通道
青原烟花傀儡流传至今主要就是靠家族传承。青原烟花傀儡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梁必保,由于年事已高加之文化程度低,对于烟花傀儡的宣传推广有心无力。除了面对面、手把手、口头传授的方式便再无他法。近年来,青原区政府高度重视非遗传承保护工作,成立了非遗保护中心,专门从事全区的非遗保护工作。青原烟花傀儡正可以此为依托,开拓推广渠道,利用好现代科技便利,创新宣传手段,尝试在微信、抖音、微博等多媒体社交平台上加强宣传互动。注重创新形式的信息输出,密切与时代接轨,让更多的人了解古老技艺的魅力之处,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吸引力,才能越好的促进非遗项目的传承发展。
当然,在现有法律框架下,一些非遗项目还难以找到妥善的传承路径。传统技艺与现代社会之间的矛盾或许会越来越多。这不仅考验着传承人的创新能力,也考验着相关部门的决策智慧,需要各界的理解和助力。只有各方共谋良策,才能为优秀传统文化提供更适宜的发展环境。
参考文献:
[1]王笑雪.《东京梦华录(外四种)》演艺史料研究[D].临汾:山西师范大学,2013(4).
作者简介:
罗宛青,湖北省荆州市,青原区文化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