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从高中语文教师写作教学出发,提出写作教学中概念,从理论上确立了写作教学要以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为指导,树立为“实用”的写作教学目的,就像叶圣陶先生所说:“写作教学不应以‘应试’为目标,而应以‘应需’为首务”。 并对其写作教学的规律进行探讨。
关键词:写作教学思想;高中语文教师 ;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写作教学号称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其实不然。在高中语文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高考作文评分拉不开差距、语文教师写作教学思路有偏差等因素,写作教学时间还占不到阅读教学时间的 20%,以至造成学生写作能力低下,社会上写作人才比较缺的现状。究其内因,还是高中语文教师的写作教学思想,又回到了科举时代应试教学的老路上。对此,本文对现代写作进行了探讨。
1写作教学的概念
写作教学就是语文教师以学生为中心,遵循写作规律,指导学生提高写作能力的教学活动。 这里包含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写作教学中,语文教师要以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为指导,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个人直接经验为中心,以组织写作活动为中心。也即不能以教
师为中心,以系统的书本知识为中心,以课堂讲授为中心。
第二、写作教学中,要遵循“物——意——文”双重转化的写作规律。
第三、写作教学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写作能力只有在写作过程中才能获得提高。“做中学”、“学中做”是其基本的教学方法。
第四、写作教学是活动课程。语文教师要以人为本,按照儿童的兴趣、需要和能力设计写作教学活动。
2高中写作教学目的
从古代、现代的写作教学经验中,我们可以提炼。修己的写作教学目的,教化的写作教学目的,应试的写作教学目的,安邦定国的写作教学目的??高中语文教师的写作教学目的首先应该是多元的,应试不是写作教学的全部和唯一。
高中语文教师应该在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指导下,确立为“实用”的写作教学目的。为“实用”的写作教学目的,既追求写作教学的“内在发展价值”,也兼顾写作教学的“外在工具价值”。它也包含应试的写作教学目的,因为应试的写作教学目的在学生的学习阶段是有效推动写作能力提高的外在动力。但高中语文教师在写作教学中,要注意淡化浓厚的功利意识,让学生切实感受写作不唯应试,更有修身、教化等实用的内在的价值。
卢梭、杜威、陶行知,这些大师的教育思想,可以应用于写作教学。比如有人批判没有一套象样的写作教材,但按照杜威的活动课程的理论,写作教学既是活动类课程,就不应该有“固定的或现成的”教材。比如杜威提出的活动课程的五个阶段:(1)设置情境暗示学生产生疑难;(2)了解问题所在,确定问题;(3)启发学生自己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4)推断哪一种假设能够解决问题;(5)在行动中检验假设。探究式的写作教学法,拿来就可以用。无论自然主义教育理论,实用主义教育理论,还是生活教育理念,都是我们语文教师应该树立的大语文教育观念。
我们高中语文教师,应该师承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并以此为指导,确立为“实用”的写作教学目的。
其实,对于这一点,我国古人亦不乏真知灼见。
[汉]王允《论衡·对作》:“作有益于化,化有补于正(通‘政’)。”
[唐]白居易《白氏长庆集·与元九书》:“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宋]王安石《临川集·上人书》:“所谓文者,务为有补于世而已矣,要之以适用为本。”
[清]顾炎武《日知录》:“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者,曰明道也,纪政事也,察民隐也,乐道人之善也。若此者,有益于天下,多一篇,多一篇之益矣。”
与古代写作教学思想联系起来,为“实用”的写作教学目的,其实就是为“修己”,为“教化”的写作教学目的,这是中国汉字创立以来,最初的写作教学目的。
2011 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也鲜明地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并且抵制抄袭行为。”这里要求我们确立的也是为“实用”的写作教学目的。
3写作的基本规律
“双重转化论”是古今中外学者对写作过程的基本看法。刘锡庆教授这样解释:“首先,是现实生活、客观事物向认识‘主体’即作者‘头脑’的转化。然后,是作者观念、感情向文字表现的转化。胡欣也认为,“写作的基本规律就是:‘物——意——文’的转化。”并且这条规律只有一个,而不是多个,正如哲学上提出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是“对立统一规律”一样,其他规律则由这个基本规律所派生。 所以,透彻理解写作从“物”到“意”,再从“意”到“文”的“双重转化”论,是高中语文教师有效进行写作教学的理论前提。
因此,《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的写作教材,在编排上分为三个系统。
第一个系统与“梳理探究”整合在一起,设计了几十次写作练习,是着力促进学生由“物”到“意”的转化,帮助学习养成积累生活感悟习惯。
第二个系统与阅读整合在一起,在课文后的“研讨与练习”中,设计了几十次写作练习,是着力促进学生由“意”到“文”的转化,帮助学生学习借鉴写法,通过诗文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第三个系统是相对独立编排的,可以说是对高中写作教学的一个规划。
总之,只有我们语文教师明白写作教材编写遵循“物——意——文”写作规律时,才能够驾驭教材,从学生实际出发,科学地设计写作活动,有效组织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写作水平。
参考文献:
[1]荣维东.多读比多写更利于提高写作能力[J].语文学习,2009 (05):20-23
[2]施平.我国传统作文教学原则的当代审视[J].教育探索,2009 (04):32-34
[3]纪勇.王松泉写作教学思想浅论[J].中学语文·教学大参考,2009(10):8-10
[4]朱建军.传统语文教育读写关系探微[J].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09(04):48-50
关键词:写作教学思想;高中语文教师 ;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写作教学号称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其实不然。在高中语文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高考作文评分拉不开差距、语文教师写作教学思路有偏差等因素,写作教学时间还占不到阅读教学时间的 20%,以至造成学生写作能力低下,社会上写作人才比较缺的现状。究其内因,还是高中语文教师的写作教学思想,又回到了科举时代应试教学的老路上。对此,本文对现代写作进行了探讨。
1写作教学的概念
写作教学就是语文教师以学生为中心,遵循写作规律,指导学生提高写作能力的教学活动。 这里包含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写作教学中,语文教师要以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为指导,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个人直接经验为中心,以组织写作活动为中心。也即不能以教
师为中心,以系统的书本知识为中心,以课堂讲授为中心。
第二、写作教学中,要遵循“物——意——文”双重转化的写作规律。
第三、写作教学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写作能力只有在写作过程中才能获得提高。“做中学”、“学中做”是其基本的教学方法。
第四、写作教学是活动课程。语文教师要以人为本,按照儿童的兴趣、需要和能力设计写作教学活动。
2高中写作教学目的
从古代、现代的写作教学经验中,我们可以提炼。修己的写作教学目的,教化的写作教学目的,应试的写作教学目的,安邦定国的写作教学目的??高中语文教师的写作教学目的首先应该是多元的,应试不是写作教学的全部和唯一。
高中语文教师应该在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指导下,确立为“实用”的写作教学目的。为“实用”的写作教学目的,既追求写作教学的“内在发展价值”,也兼顾写作教学的“外在工具价值”。它也包含应试的写作教学目的,因为应试的写作教学目的在学生的学习阶段是有效推动写作能力提高的外在动力。但高中语文教师在写作教学中,要注意淡化浓厚的功利意识,让学生切实感受写作不唯应试,更有修身、教化等实用的内在的价值。
卢梭、杜威、陶行知,这些大师的教育思想,可以应用于写作教学。比如有人批判没有一套象样的写作教材,但按照杜威的活动课程的理论,写作教学既是活动类课程,就不应该有“固定的或现成的”教材。比如杜威提出的活动课程的五个阶段:(1)设置情境暗示学生产生疑难;(2)了解问题所在,确定问题;(3)启发学生自己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4)推断哪一种假设能够解决问题;(5)在行动中检验假设。探究式的写作教学法,拿来就可以用。无论自然主义教育理论,实用主义教育理论,还是生活教育理念,都是我们语文教师应该树立的大语文教育观念。
我们高中语文教师,应该师承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并以此为指导,确立为“实用”的写作教学目的。
其实,对于这一点,我国古人亦不乏真知灼见。
[汉]王允《论衡·对作》:“作有益于化,化有补于正(通‘政’)。”
[唐]白居易《白氏长庆集·与元九书》:“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宋]王安石《临川集·上人书》:“所谓文者,务为有补于世而已矣,要之以适用为本。”
[清]顾炎武《日知录》:“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者,曰明道也,纪政事也,察民隐也,乐道人之善也。若此者,有益于天下,多一篇,多一篇之益矣。”
与古代写作教学思想联系起来,为“实用”的写作教学目的,其实就是为“修己”,为“教化”的写作教学目的,这是中国汉字创立以来,最初的写作教学目的。
2011 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也鲜明地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并且抵制抄袭行为。”这里要求我们确立的也是为“实用”的写作教学目的。
3写作的基本规律
“双重转化论”是古今中外学者对写作过程的基本看法。刘锡庆教授这样解释:“首先,是现实生活、客观事物向认识‘主体’即作者‘头脑’的转化。然后,是作者观念、感情向文字表现的转化。胡欣也认为,“写作的基本规律就是:‘物——意——文’的转化。”并且这条规律只有一个,而不是多个,正如哲学上提出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是“对立统一规律”一样,其他规律则由这个基本规律所派生。 所以,透彻理解写作从“物”到“意”,再从“意”到“文”的“双重转化”论,是高中语文教师有效进行写作教学的理论前提。
因此,《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的写作教材,在编排上分为三个系统。
第一个系统与“梳理探究”整合在一起,设计了几十次写作练习,是着力促进学生由“物”到“意”的转化,帮助学习养成积累生活感悟习惯。
第二个系统与阅读整合在一起,在课文后的“研讨与练习”中,设计了几十次写作练习,是着力促进学生由“意”到“文”的转化,帮助学生学习借鉴写法,通过诗文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第三个系统是相对独立编排的,可以说是对高中写作教学的一个规划。
总之,只有我们语文教师明白写作教材编写遵循“物——意——文”写作规律时,才能够驾驭教材,从学生实际出发,科学地设计写作活动,有效组织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写作水平。
参考文献:
[1]荣维东.多读比多写更利于提高写作能力[J].语文学习,2009 (05):20-23
[2]施平.我国传统作文教学原则的当代审视[J].教育探索,2009 (04):32-34
[3]纪勇.王松泉写作教学思想浅论[J].中学语文·教学大参考,2009(10):8-10
[4]朱建军.传统语文教育读写关系探微[J].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09(04):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