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苏教版小语第12册课文《碧螺春》时,一位老师精心设计了三个教学活动,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令笔者耳目一新。
学习活动一:品茗赏文,迁移写作。
诵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师沏上一杯碧螺春茶,让学生观察它的色香味形,特别是沏的过程中茶的情形。
师:“如果说看制作碧螺春有一种新奇的感觉的话,那么品尝碧螺春就更有一种陶醉的感觉了。”你们因何而陶醉,请认真读读第六自然段。
生:我陶醉在观察碧螺春入水的过程中:茶叶如青螺入水,旋转着飞速下沉。这时叶芽伸展,茸毛轻舒,一旗一枪,嫩绿透亮,姿态极其动人。
生:我陶醉于碧螺春的清香中,整个玻璃杯中,汤色碧绿清晰,清香扑鼻而来。
生:我陶醉于碧螺春令人回味无穷的味道中,轻轻抿上一口,清新爽人。茶水入肚,口中感到甜津津的,让人回味无穷。
生:我陶醉于品茶的气氛中,朋友相聚,品茶谈心,那份真诚的情谊随着浓郁的茶香飞溢四周……
师:你们陶醉了,老师也陶醉了,陶醉在碧螺春的色香味形中;陶醉在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中;陶醉在作者优美的语言文字中。让我们再读一读这一段文字。
师:老师更陶醉在你们的感情朗读中。请试着从色香味形这几个方面介绍一下你最喜欢的一种蔬菜、水果或特色小吃。
学习活动二:图文共赏,启发想象。
师:“绿树映衬着俊美的身影,构成了一幅美丽动人的图画。”这是一个什么句子?
生:这是一个比喻句,把绿树映衬着俊美的身影比作图画。
师:(映示图片投影)这是课文描绘的情景,谁能给它起个合适的题目?
生:我给它起的题目是《采茶》。
生:我给它起的题目是《江南采茶图》。
生:我给它起的题目是《茶园春晓》。
师:这些题目起得行吗?
生:这些题目起得都很好。
师: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生:随着几声嘹亮的鸡叫……茶园也被染上了一层金色。
生:茶树翠绿欲滴,采茶姑娘神采飞扬。
师:与“神采飞扬”意思相近的成语有哪些?
生:神采奕奕、眉飞色舞、兴高采烈……
师:“整个湖山醒来了”一句中,“湖”指什么湖?“山”指什么山?“醒来了”用得是什么修辞手法?
生:太湖,东山和西山,拟人。
师:“醒来了”的湖是美丽的、繁忙的。请你展开想象,再写几句话。
学习活动三:
师:“在清香的碧螺春茶汤里,我看到了江南明媚的春光。”这是一个外国诗人在品茶之余写下的诗句。作为碧螺春的家乡人,你一定会写出更多、更美的诗句。(一边品茗,一边放音乐,练习说话,自由交流)
生:在清香的碧螺春茶汤里,我看到了勤劳美丽的采茶姑娘。
生:在清香的碧螺春茶汤里,我看到了山清水秀、小桥流水的江南风光。
生:在清香的碧螺春茶汤里,我看到了技艺高超的焙茶手。
生:在清香的碧螺春茶汤里,我看到了江南好,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人人忆得好江南。
生:积雪独封蒙顶树,惊雷未发碧螺春。华夏地暖萌芽早,入贡宜先百物新。
生;碧螺春茶,岁贡御茶。色翠香郁,汤浓形美,与君共尝,友情难忘。
生:野泉烟火白云间,坐饮碧螺爱东山。
反思:
这三个片断旨在让学生品味语言、感悟语言,吸收和运用语言,读写结合,从而拓展学生的语言,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学习活动一中,教者通过亲自沏茶,让学生观察、读文,再紧扣“陶醉”一词,让学生自由采撷“语言之花”——自己喜爱的课文中的优美语言,最后,通过反复的感情朗读,深入理解碧螺春的色香味形,然后引导学生紧扣“色香味形”仿作,介绍一种所爱的蔬菜、水果或风味小吃,水到渠成。
学习活动二中,教者图文结合,展开教学,通过析词赏句,感悟语言,如引导说“神采飞扬”的近义词,重在积累词语。“整个湖山醒来了”一句中“醒来了”一词是教者选择的写话突破口。学生披情入境,读文赏图,图文共赏,写得多姿多彩。
学习活动三是上两次活动基础上的一种升华。学生学作诗句肯定有一定难度,但学生有了前两次的语言积累,前两次的情感铺垫,于是从心底流露出了对碧螺春的赞美,对中国茶文化的赞美,对江南风光的赞美,对中国人民的赞美。
在这篇课文的学习中,学生收获了知识,收获了形象,收获了情感,更收获了语言;教者读写结合,课内外结合,充分体现了“大语文”的教学观。
责任编辑 王波
学习活动一:品茗赏文,迁移写作。
诵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师沏上一杯碧螺春茶,让学生观察它的色香味形,特别是沏的过程中茶的情形。
师:“如果说看制作碧螺春有一种新奇的感觉的话,那么品尝碧螺春就更有一种陶醉的感觉了。”你们因何而陶醉,请认真读读第六自然段。
生:我陶醉在观察碧螺春入水的过程中:茶叶如青螺入水,旋转着飞速下沉。这时叶芽伸展,茸毛轻舒,一旗一枪,嫩绿透亮,姿态极其动人。
生:我陶醉于碧螺春的清香中,整个玻璃杯中,汤色碧绿清晰,清香扑鼻而来。
生:我陶醉于碧螺春令人回味无穷的味道中,轻轻抿上一口,清新爽人。茶水入肚,口中感到甜津津的,让人回味无穷。
生:我陶醉于品茶的气氛中,朋友相聚,品茶谈心,那份真诚的情谊随着浓郁的茶香飞溢四周……
师:你们陶醉了,老师也陶醉了,陶醉在碧螺春的色香味形中;陶醉在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中;陶醉在作者优美的语言文字中。让我们再读一读这一段文字。
师:老师更陶醉在你们的感情朗读中。请试着从色香味形这几个方面介绍一下你最喜欢的一种蔬菜、水果或特色小吃。
学习活动二:图文共赏,启发想象。
师:“绿树映衬着俊美的身影,构成了一幅美丽动人的图画。”这是一个什么句子?
生:这是一个比喻句,把绿树映衬着俊美的身影比作图画。
师:(映示图片投影)这是课文描绘的情景,谁能给它起个合适的题目?
生:我给它起的题目是《采茶》。
生:我给它起的题目是《江南采茶图》。
生:我给它起的题目是《茶园春晓》。
师:这些题目起得行吗?
生:这些题目起得都很好。
师: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生:随着几声嘹亮的鸡叫……茶园也被染上了一层金色。
生:茶树翠绿欲滴,采茶姑娘神采飞扬。
师:与“神采飞扬”意思相近的成语有哪些?
生:神采奕奕、眉飞色舞、兴高采烈……
师:“整个湖山醒来了”一句中,“湖”指什么湖?“山”指什么山?“醒来了”用得是什么修辞手法?
生:太湖,东山和西山,拟人。
师:“醒来了”的湖是美丽的、繁忙的。请你展开想象,再写几句话。
学习活动三:
师:“在清香的碧螺春茶汤里,我看到了江南明媚的春光。”这是一个外国诗人在品茶之余写下的诗句。作为碧螺春的家乡人,你一定会写出更多、更美的诗句。(一边品茗,一边放音乐,练习说话,自由交流)
生:在清香的碧螺春茶汤里,我看到了勤劳美丽的采茶姑娘。
生:在清香的碧螺春茶汤里,我看到了山清水秀、小桥流水的江南风光。
生:在清香的碧螺春茶汤里,我看到了技艺高超的焙茶手。
生:在清香的碧螺春茶汤里,我看到了江南好,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人人忆得好江南。
生:积雪独封蒙顶树,惊雷未发碧螺春。华夏地暖萌芽早,入贡宜先百物新。
生;碧螺春茶,岁贡御茶。色翠香郁,汤浓形美,与君共尝,友情难忘。
生:野泉烟火白云间,坐饮碧螺爱东山。
反思:
这三个片断旨在让学生品味语言、感悟语言,吸收和运用语言,读写结合,从而拓展学生的语言,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学习活动一中,教者通过亲自沏茶,让学生观察、读文,再紧扣“陶醉”一词,让学生自由采撷“语言之花”——自己喜爱的课文中的优美语言,最后,通过反复的感情朗读,深入理解碧螺春的色香味形,然后引导学生紧扣“色香味形”仿作,介绍一种所爱的蔬菜、水果或风味小吃,水到渠成。
学习活动二中,教者图文结合,展开教学,通过析词赏句,感悟语言,如引导说“神采飞扬”的近义词,重在积累词语。“整个湖山醒来了”一句中“醒来了”一词是教者选择的写话突破口。学生披情入境,读文赏图,图文共赏,写得多姿多彩。
学习活动三是上两次活动基础上的一种升华。学生学作诗句肯定有一定难度,但学生有了前两次的语言积累,前两次的情感铺垫,于是从心底流露出了对碧螺春的赞美,对中国茶文化的赞美,对江南风光的赞美,对中国人民的赞美。
在这篇课文的学习中,学生收获了知识,收获了形象,收获了情感,更收获了语言;教者读写结合,课内外结合,充分体现了“大语文”的教学观。
责任编辑 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