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介绍了美国心理学家艾利斯创立的理性情绪疗法,并将此咨询方法引入到大学生心理教育中来,分析大学生日常非理性想法,帮助学生形成合理信念,保持良好心态,提高学习的效率和生活的质量。
关键词: 理性情绪疗法 大学生心理教育 应用
一、理性情绪疗法解读
(一)理性情绪疗法的主要观点。理性情绪疗法(Retional-Emotive-Therapy,简称RET)通过纯理性分析和逻辑思辩的途径来改变来访者的非理性观念,以帮助解决来访者情绪和行为上的问题。它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艾利斯(A﹒Ellis)于20世纪50年代创立的,在欧美社会咨询中盛行,这是认知治疗中的一种疗法,因为它也采用行为治疗的一些方法,所以称之为一种认知—行为疗法。
理性情绪疗法关于心理失调的原因和机制的看法集中表现在它的“ABC理论”中。艾利斯通常引用古代斯多葛派哲学家爱比泰德和莎士比亚的话来表达,爱比泰德说:“人的烦恼不是起于事,而是起于他对事的看法。”莎士比亚则说:“世事无好坏,思想使之然。”RET的确认为,大多数人的心理烦乱,情绪失调都具有“庸人自扰”的特点。ABC理论,用图表示如下:
A(诱发事件)→B(信念、认知、评价)→C(情绪、行为)
在ABC理论中,A是指诱发性事件(activatingevents);B是指个体在遇到诱发性事件时相应而生的看法、解释及评价,即信念(beliefs);C是指继这一事件后,个体的情绪反应及行为结果(consequences)。按常识的看法,会认为是A直接引起了C,但艾利斯认为,导致我们情绪产生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我们对这一事件的认识、解释和评价。考试得了第一名,我们会很高兴,不是考第一名这件事本身让我们高兴,而是因为我们认为考第一名能带给我们精神或物质上的利益,父母夸,同学羡,还能得奖学金……同样,考试不及格我们会沮丧痛苦,也不是因为不及格这件事本身,而是因为我们认为不及格是一件很丢人的事情,会被人耻笑,会令父母伤心。所以每次成绩出来之后,有些考得还不错的同学郁郁寡欢,垂头丧气;而考得不甚理想的同学却一如往常,高高兴兴,之所以会有这种差别,就是因为不同的人对同一件事的认识不同。
(二)非理性信念的特征。从人们的不合理信念中,可以归纳出相应的、非理性思维方式。许多学者对不合理信念进行了归纳总结,认为“绝对化”观念、“以偏概全”观念和“糟糕至极”是不合理信念的三个主要特征。下面我们对这三个特征进行分析:
“绝对化”观念:认为任何事情都是绝对的。常用的词汇如“一定”、“必须”和“应该”等。如认为好朋友就应该什么都告诉自己,就应该在自己困难的时候立刻放下手中的任何事情来帮助自己;同学就应该让着自己,照顾自己,等等。上面这些其实都是个体的主观愿望,事实上他人的行为是你无法左右的,或者说客观事物的发生、发展都有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怀有这种观念的同学,一旦某一天遇到了与自己的“绝对化”观念不符合的事情,就会产生不良的情绪。
“以偏概全”观念:持这种观念的人会认为世界上的事物不是好的,就是坏的。同学的一次迟到,就认为对方没有时间观念,没有责任心。工作上出现一次失误,就认为对方没有能力。如有的学生一次数学没考好,就认定自己数学失败,整个人失败,以致对自己失去信心。以自己做的某一件事或某几件事的结果来评价自己作为人的价值,其结果常常会导致自责自罪、自卑自弃的心理及焦虑和抑郁情绪的产生。
“糟糕化”倾向:艾利斯指出“糟糕至极”是一种不合理的信念,因为对任何一件事情来说,都有可能发生比之更坏的情形,没有任何一件事情可以定义为是百分之百糟透了的。当一个人沿着这条思路想下去,认为遇到了百分之百的糟糕的事或比百分之百还糟的事情时,他就是把自己引向了极端的、负性的不良情绪状态之中。常表现为“一旦……天就要塌下来了”、“再没有比这更可怕的了”,等等。如身体一得病,便认为自己患了绝症,心急如焚;一旦考试失利,便认为世界塌了,所有的人都瞧不起他,自己完了。
绝对化要求、过于概括化、糟糕至极既是非理性认知的三个特征,又可以理解为三种不合理的认知方式,情绪困扰常常来源于上述三种不合理的认知方式。
二、大学生常见的非理性信念
通过在课堂授课或者心理咨询中和学生接触,我们发现大学生常见的非理性信念集中在自我认识、人际交往、学业、爱情、挫折、前途(就业或考研)上。
(一)自我认识方面的非理性信念。1.我个子矮,别人肯定瞧不起我;2.我长得不漂亮,肯定没有人喜欢我;3.我什么特长也没有,真是没有用;4.我家境贫寒,根本找不到自信;5.我不敢在众人面前讲话,我是个胆小的人。
(二)人际交往方面的非理性信念。1.人都是自私的,不可信任的;2.防人之心不可无;3.我对人没有恶意,别人也应该这样对我;4.只有顺从他人,才能保持友谊;5.有些人自私自利、斤斤计较,他们应该受到指责和惩罚,我不能和他们来往。6.别人对我好,是想利用我或占我的便宜;7.朋友之间应该坦诚,所以不应该有保密的事;8.如果有一个人对我的评价不好,那说明我不受欢迎;9.我必须和周围每一个人搞好关系。
(三)学业方面的非理性信念。1.我很笨,努力和汗水都不可以换来好成绩;2.如果我考试不及格,那我就永远抬不起头来;3.过级(英语、计算机、各类考证等)考试很重要,我只有通过考试才能证明我的能力。
(四)爱情方面的非理性信念。1.我必须得到他(她)的爱,不然我的人生没有意义;2.他(她)不应该变心,这样对我不公平。3.爱一个人就意味着要为他(她)奉献一切,舍弃一切。
(五)挫折方面的非理性信念。1.人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失败是弱者、懦夫;2.任何事情,只要开始,就要力求完美;3.一个人犯了错误,就等于有了污点,那永远都没法抹去;4.一旦我失败了,别人肯定说风凉话;5.这事情发生了、失败了,那我全完了。
(六)前途(就业或考研)方面的非理性信念。1.毕业等于失业;2.没考上研究生我就没前途了。
上述大学生非理性信念都带有“绝对化”观念、“以偏概全”观念和“糟糕至极”这三个特征。大学生这些非理性信念的存在,就像心灵的黑影一样,让人笼罩在抑郁、忧伤、痛苦、悲哀之中,使人逃避、迷信、产生情绪困扰(如恋爱失败使人产生挫折感,考试失败产生自卑感等),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学习。
三、大学生非理性信念的纠正策略
根据理性情绪疗法的“ABC理论”:大学生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遇到各种各样的A(诱发事件),那么如果他们自己对这些诱发事件产生的B(信念、认知、评价)是不合理的,随之就会引发不良的C(情绪、行为)。所以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中,我们要培养学生形成正确认知,纠正、抛弃非理性信念,这样学生的很多心理困惑就会迎刃而解。下面我们分析大学生非理性信念的纠正策略。
(一)使学生明确理性情绪(RET)ABC理论。对于初次接受RET辅导的学生,咨询者首先要向他(她)宣讲ABC的理论。我们在心理辅导的开始,要使学生确信出现心理困惑是由于自己对事件的认识、解释不当引起的。告诉他们换个想法,可以使人产生不同的心理体验。就如杯子里有半杯水,有人解释为:“只有半杯水了。”所以叹气。有人解释为:“还有半杯水。”所以欢欣。让学生明确B(信念、认知、评价)是引起人情绪行为的关键。
(二)帮助学生与非理性信念辩论。帮助学生向非理性信念和思维质疑问难,证明它们的不现实、不合理之处,认识它们的危害,进而产生放弃这些不合理信念的愿望和行动。如何推翻这个非理性信念呢?我们主张用“辩论”的方法,即抓住信念中违反逻辑,不合常理与经验事实相悖之处,与之辩论,从而调整自己的观念,重新树立信心。
质疑法:“我个子矮,别人肯定瞧不起我。”对这种不合理想法的质疑可以为“你敢肯定没有一个人瞧得起你吗?包括你的父母和朋友?”
辨析法:“朋友之间应该坦诚,所以不应该有保密的事。”辨析为“再好的朋友也有难以启齿的事情,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友谊才能长久。朋友间分享快乐承担忧愁这是合理的想法,强求别人的隐私这就是不合理的想法了”。
语义精确法:“我对人没有恶意,别人也应该这样对我。”换一个精确的说法是“要是每个人都对我好,那就太好了”,不用“必须……”、“应该……”的说法,而用“要是……就好了”这样的说法。不使用绝对化的词语。
替代性思考:“没考上研究生我就没前途了。”改变这个信念,用“假如真的没有考上研究生,你可以干什么呢”的想法来替代。
去灾难法:“如果失败了,那太可怕了,我可接受不了。”类似的绝对化信念,可以让学生思考,如果真的失败了,会出现什么情况,最好的结论是“失败很糟糕,但是你仍然可以接受”。
通过以上的方式,学生可以真正认识到,他的非理性信念是不现实的、不合乎逻辑的,也是没有根据的。开始分清什么是理性的信念,什么是非理性的信念,并用理性的信念取代非理性的信念。
(三)进行合理情绪想象。来访学生的情绪困扰有时就是他自己向自己头脑传播的烦恼。他经常给自己传播不合理信念,在头脑中夸张地想象各种失败的情境,从而产生不适当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合理情绪想象就是帮助来访者停止这种传播的方法。在进行合理情绪想象时,首先要使来访学生在想象中进入产生过不适当情绪反应的情境之中,让他体验在这种情景下的强烈情绪反应。然后,通过帮助来访学生改变对自己情绪体验的不正确认识,使他能体验到适度的情绪反应。最后,停止想象,让来访学生讲述自己的情绪变化过程,此时治疗者要强化来访学生的新的合理的信念;纠正某些不合理的信念,并补充其他有关的合理信念。
(四)认知性的作业。认知性的作业是为了让来访学生在会谈时间以外,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更好地掌握会谈之中的内容,并且学会自己与自己的不合理信念进行辩论。认知作业有理性情绪疗法自助表。这种自助表是为理性情绪疗法特制的一种自助表格,其内容是要求来访者先写出事件A和结果C,再找信念B。来访者从表中列出的几种常见的不合理信念中找出与自己情况相符的或写出其他的不合理信念。接着,来访者要对自己所有的不合理信念进行分析,并找出相应的合理信念,填在相应的栏目中。最后,来访者要填写所得到的新的情绪和行为。
理性情绪疗法是一种富有特色和成效的心理治疗方法。由于它偏重于认知,因而更适用于年纪较轻,智力和接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使用理性情绪疗法容易取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汪光荣.心理咨询与治疗[M].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7.
[2]钱铭怡.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3]陈会昌译.人格心理学[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4]樊富珉.团体心理咨询[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5:1.
基金项目:梧州学院2008年院级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一般项目(梧院发【2009】19号)阶段性研究成果。
关键词: 理性情绪疗法 大学生心理教育 应用
一、理性情绪疗法解读
(一)理性情绪疗法的主要观点。理性情绪疗法(Retional-Emotive-Therapy,简称RET)通过纯理性分析和逻辑思辩的途径来改变来访者的非理性观念,以帮助解决来访者情绪和行为上的问题。它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艾利斯(A﹒Ellis)于20世纪50年代创立的,在欧美社会咨询中盛行,这是认知治疗中的一种疗法,因为它也采用行为治疗的一些方法,所以称之为一种认知—行为疗法。
理性情绪疗法关于心理失调的原因和机制的看法集中表现在它的“ABC理论”中。艾利斯通常引用古代斯多葛派哲学家爱比泰德和莎士比亚的话来表达,爱比泰德说:“人的烦恼不是起于事,而是起于他对事的看法。”莎士比亚则说:“世事无好坏,思想使之然。”RET的确认为,大多数人的心理烦乱,情绪失调都具有“庸人自扰”的特点。ABC理论,用图表示如下:
A(诱发事件)→B(信念、认知、评价)→C(情绪、行为)
在ABC理论中,A是指诱发性事件(activatingevents);B是指个体在遇到诱发性事件时相应而生的看法、解释及评价,即信念(beliefs);C是指继这一事件后,个体的情绪反应及行为结果(consequences)。按常识的看法,会认为是A直接引起了C,但艾利斯认为,导致我们情绪产生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我们对这一事件的认识、解释和评价。考试得了第一名,我们会很高兴,不是考第一名这件事本身让我们高兴,而是因为我们认为考第一名能带给我们精神或物质上的利益,父母夸,同学羡,还能得奖学金……同样,考试不及格我们会沮丧痛苦,也不是因为不及格这件事本身,而是因为我们认为不及格是一件很丢人的事情,会被人耻笑,会令父母伤心。所以每次成绩出来之后,有些考得还不错的同学郁郁寡欢,垂头丧气;而考得不甚理想的同学却一如往常,高高兴兴,之所以会有这种差别,就是因为不同的人对同一件事的认识不同。
(二)非理性信念的特征。从人们的不合理信念中,可以归纳出相应的、非理性思维方式。许多学者对不合理信念进行了归纳总结,认为“绝对化”观念、“以偏概全”观念和“糟糕至极”是不合理信念的三个主要特征。下面我们对这三个特征进行分析:
“绝对化”观念:认为任何事情都是绝对的。常用的词汇如“一定”、“必须”和“应该”等。如认为好朋友就应该什么都告诉自己,就应该在自己困难的时候立刻放下手中的任何事情来帮助自己;同学就应该让着自己,照顾自己,等等。上面这些其实都是个体的主观愿望,事实上他人的行为是你无法左右的,或者说客观事物的发生、发展都有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怀有这种观念的同学,一旦某一天遇到了与自己的“绝对化”观念不符合的事情,就会产生不良的情绪。
“以偏概全”观念:持这种观念的人会认为世界上的事物不是好的,就是坏的。同学的一次迟到,就认为对方没有时间观念,没有责任心。工作上出现一次失误,就认为对方没有能力。如有的学生一次数学没考好,就认定自己数学失败,整个人失败,以致对自己失去信心。以自己做的某一件事或某几件事的结果来评价自己作为人的价值,其结果常常会导致自责自罪、自卑自弃的心理及焦虑和抑郁情绪的产生。
“糟糕化”倾向:艾利斯指出“糟糕至极”是一种不合理的信念,因为对任何一件事情来说,都有可能发生比之更坏的情形,没有任何一件事情可以定义为是百分之百糟透了的。当一个人沿着这条思路想下去,认为遇到了百分之百的糟糕的事或比百分之百还糟的事情时,他就是把自己引向了极端的、负性的不良情绪状态之中。常表现为“一旦……天就要塌下来了”、“再没有比这更可怕的了”,等等。如身体一得病,便认为自己患了绝症,心急如焚;一旦考试失利,便认为世界塌了,所有的人都瞧不起他,自己完了。
绝对化要求、过于概括化、糟糕至极既是非理性认知的三个特征,又可以理解为三种不合理的认知方式,情绪困扰常常来源于上述三种不合理的认知方式。
二、大学生常见的非理性信念
通过在课堂授课或者心理咨询中和学生接触,我们发现大学生常见的非理性信念集中在自我认识、人际交往、学业、爱情、挫折、前途(就业或考研)上。
(一)自我认识方面的非理性信念。1.我个子矮,别人肯定瞧不起我;2.我长得不漂亮,肯定没有人喜欢我;3.我什么特长也没有,真是没有用;4.我家境贫寒,根本找不到自信;5.我不敢在众人面前讲话,我是个胆小的人。
(二)人际交往方面的非理性信念。1.人都是自私的,不可信任的;2.防人之心不可无;3.我对人没有恶意,别人也应该这样对我;4.只有顺从他人,才能保持友谊;5.有些人自私自利、斤斤计较,他们应该受到指责和惩罚,我不能和他们来往。6.别人对我好,是想利用我或占我的便宜;7.朋友之间应该坦诚,所以不应该有保密的事;8.如果有一个人对我的评价不好,那说明我不受欢迎;9.我必须和周围每一个人搞好关系。
(三)学业方面的非理性信念。1.我很笨,努力和汗水都不可以换来好成绩;2.如果我考试不及格,那我就永远抬不起头来;3.过级(英语、计算机、各类考证等)考试很重要,我只有通过考试才能证明我的能力。
(四)爱情方面的非理性信念。1.我必须得到他(她)的爱,不然我的人生没有意义;2.他(她)不应该变心,这样对我不公平。3.爱一个人就意味着要为他(她)奉献一切,舍弃一切。
(五)挫折方面的非理性信念。1.人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失败是弱者、懦夫;2.任何事情,只要开始,就要力求完美;3.一个人犯了错误,就等于有了污点,那永远都没法抹去;4.一旦我失败了,别人肯定说风凉话;5.这事情发生了、失败了,那我全完了。
(六)前途(就业或考研)方面的非理性信念。1.毕业等于失业;2.没考上研究生我就没前途了。
上述大学生非理性信念都带有“绝对化”观念、“以偏概全”观念和“糟糕至极”这三个特征。大学生这些非理性信念的存在,就像心灵的黑影一样,让人笼罩在抑郁、忧伤、痛苦、悲哀之中,使人逃避、迷信、产生情绪困扰(如恋爱失败使人产生挫折感,考试失败产生自卑感等),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学习。
三、大学生非理性信念的纠正策略
根据理性情绪疗法的“ABC理论”:大学生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遇到各种各样的A(诱发事件),那么如果他们自己对这些诱发事件产生的B(信念、认知、评价)是不合理的,随之就会引发不良的C(情绪、行为)。所以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中,我们要培养学生形成正确认知,纠正、抛弃非理性信念,这样学生的很多心理困惑就会迎刃而解。下面我们分析大学生非理性信念的纠正策略。
(一)使学生明确理性情绪(RET)ABC理论。对于初次接受RET辅导的学生,咨询者首先要向他(她)宣讲ABC的理论。我们在心理辅导的开始,要使学生确信出现心理困惑是由于自己对事件的认识、解释不当引起的。告诉他们换个想法,可以使人产生不同的心理体验。就如杯子里有半杯水,有人解释为:“只有半杯水了。”所以叹气。有人解释为:“还有半杯水。”所以欢欣。让学生明确B(信念、认知、评价)是引起人情绪行为的关键。
(二)帮助学生与非理性信念辩论。帮助学生向非理性信念和思维质疑问难,证明它们的不现实、不合理之处,认识它们的危害,进而产生放弃这些不合理信念的愿望和行动。如何推翻这个非理性信念呢?我们主张用“辩论”的方法,即抓住信念中违反逻辑,不合常理与经验事实相悖之处,与之辩论,从而调整自己的观念,重新树立信心。
质疑法:“我个子矮,别人肯定瞧不起我。”对这种不合理想法的质疑可以为“你敢肯定没有一个人瞧得起你吗?包括你的父母和朋友?”
辨析法:“朋友之间应该坦诚,所以不应该有保密的事。”辨析为“再好的朋友也有难以启齿的事情,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友谊才能长久。朋友间分享快乐承担忧愁这是合理的想法,强求别人的隐私这就是不合理的想法了”。
语义精确法:“我对人没有恶意,别人也应该这样对我。”换一个精确的说法是“要是每个人都对我好,那就太好了”,不用“必须……”、“应该……”的说法,而用“要是……就好了”这样的说法。不使用绝对化的词语。
替代性思考:“没考上研究生我就没前途了。”改变这个信念,用“假如真的没有考上研究生,你可以干什么呢”的想法来替代。
去灾难法:“如果失败了,那太可怕了,我可接受不了。”类似的绝对化信念,可以让学生思考,如果真的失败了,会出现什么情况,最好的结论是“失败很糟糕,但是你仍然可以接受”。
通过以上的方式,学生可以真正认识到,他的非理性信念是不现实的、不合乎逻辑的,也是没有根据的。开始分清什么是理性的信念,什么是非理性的信念,并用理性的信念取代非理性的信念。
(三)进行合理情绪想象。来访学生的情绪困扰有时就是他自己向自己头脑传播的烦恼。他经常给自己传播不合理信念,在头脑中夸张地想象各种失败的情境,从而产生不适当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合理情绪想象就是帮助来访者停止这种传播的方法。在进行合理情绪想象时,首先要使来访学生在想象中进入产生过不适当情绪反应的情境之中,让他体验在这种情景下的强烈情绪反应。然后,通过帮助来访学生改变对自己情绪体验的不正确认识,使他能体验到适度的情绪反应。最后,停止想象,让来访学生讲述自己的情绪变化过程,此时治疗者要强化来访学生的新的合理的信念;纠正某些不合理的信念,并补充其他有关的合理信念。
(四)认知性的作业。认知性的作业是为了让来访学生在会谈时间以外,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更好地掌握会谈之中的内容,并且学会自己与自己的不合理信念进行辩论。认知作业有理性情绪疗法自助表。这种自助表是为理性情绪疗法特制的一种自助表格,其内容是要求来访者先写出事件A和结果C,再找信念B。来访者从表中列出的几种常见的不合理信念中找出与自己情况相符的或写出其他的不合理信念。接着,来访者要对自己所有的不合理信念进行分析,并找出相应的合理信念,填在相应的栏目中。最后,来访者要填写所得到的新的情绪和行为。
理性情绪疗法是一种富有特色和成效的心理治疗方法。由于它偏重于认知,因而更适用于年纪较轻,智力和接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使用理性情绪疗法容易取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汪光荣.心理咨询与治疗[M].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7.
[2]钱铭怡.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3]陈会昌译.人格心理学[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4]樊富珉.团体心理咨询[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5:1.
基金项目:梧州学院2008年院级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一般项目(梧院发【2009】19号)阶段性研究成果。